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寇謙之歷史傳說典故

寇謙之歷史傳說典故

寇謙之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與領袖,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寇謙之的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

一、寇謙之基本介紹

寇謙之(365—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東南)人,字輔真[1]。早年好五斗米道,學張魯之術。十八歲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託言太上老君面諭,賜授“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僞法”,又授予導引、服氣之術。爲改變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封建“禮度”爲主要內容、禮拜煉丹爲主要形式的新教義,宣傳儒家的“佐國扶民”思想,得到司徒崔浩的賞識,繼而又得到太武帝的支持,於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建天師道場,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稱“新天師道”。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符籙,自稱“太平真君”,改元爲“太平真君”。他以天師兼爲國師,“輔助太平真君”。此後道教遂在北魏廣爲傳播。

二、寇謙之概述

寇謙之(365~448),爲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師道的改革者。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後徙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自稱東漢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孫。其父修之,苻堅東萊太守,贈秦州刺史,馮翊哀公;兄寇贊,南雍州刺史。

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後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飢。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自張陵之後,常被農民用作組織和發動起義的旗幟,統治階級對它懷有戒心,也深爲當時士大夫所不滿,寇謙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機,對天師道進行改造和整頓以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嶽,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其服氣導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

三、寇謙之歷史傳說

天師之位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據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僞法(三張指張陵、張衡與張魯),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北天師道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又稱老子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親授《錄圖真經》六十餘卷,賜以劾召鬼神與金丹等祕法,並囑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次年(公元424)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於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後人稱爲“北天師道”。

太平真君

太延(公元435-440年)末,太武帝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爲太平真君。后帝又親至道壇受籙,成爲道士皇帝,並封寇謙之爲國師。北天師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標籤:寇謙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