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經典古詩詞賞析多篇

經典古詩詞賞析多篇

《秋思》全文及賞析·唐·張籍 篇一

秋思

作者: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鑑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爲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霸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霸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愁悵,思緒變得愈加複雜多端了。

“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着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纔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細節,與其說是爲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爲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講詩裏。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纔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着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寄蜀中薛濤校書》全文及賞析·唐·王建 篇二

寄蜀中薛濤校書

作者:王建

萬里橋邊女校書,

枇杷花裏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

管領春風總不如。

【賞析】

薛濤字洪度,西川樂妓,辯慧工詩,甚爲時人所稱。她雖幼失慈父,而性格未受壓抑,好修飾而善交際。淪爲樂籍,卻以藝妓身份歷事韋皋至李德裕十一鎮,皆爲州、鎮所重。據說武元衡曾有奏請授濤爲校書郎之議,一說系韋皋鎮蜀時闢爲此職,總之,薛濤當時就以“女校書”廣爲人知。而“蜀人呼妓爲校書,自濤始”(《唐才子傳》)。她的文采風流,曾受到當時許多文士的傾慕,與之唱和者,就有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牛僧儒、令狐楚、裴度、張籍、杜牧、張祜等著名詩人和達官顯宦。元稹詩云:“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偷巧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詩將薛濤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與實際才學而言,洪度實在文君之上。

王建這首寄贈之作,在衆多獻殷勤的讚美詩中,算是最出色的一首。《唐詩紀事》作胡曾詩,誤(考胡約生於唐會昌大中年間,距濤謝世已十餘年矣)薛濤在成都居住,於城郊百花潭有別宅。“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裏原是詩聖杜甫居住過的地方。西至草堂,東到萬里橋一段的錦水,稱浣花溪,百花潭即在溪之上游。“萬里橋邊女校書”,開門見山,尊呼薛濤的身份,又點明地望,起筆莊重。

據載,薛濤居蜀時好種菖蒲,此物難得開花結實。有時開花,則被古人視爲一種祥瑞,如五色雲,故元稹詩有“菖蒲花發五雲高”之句。後居碧雞坊,又別種枇杷,據《柳亭詩話》,這是與杜鵑花相似的一種花,產於駱谷,本名琵琶,後人不知,改爲“枇杷”。“枇杷花裏閉門居”一句,意象清麗可人,人們可以通過杜鵑花開的情景來想象枇杷花開的繁盛美麗。女校書端居其中,飄飄然當儼若仙子。“閉門居”三字,不僅有雅靜之韻,且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意味,與後二句緊密關聯。

如果說前兩句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已暗寓讚美之意,則後兩句便是極其熱情的頌揚了:“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漢書·張敞傳》載張敞爲京兆尹,“爲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掃眉才子”即活用這一典故,本意應指女方的風流情郎或意中人,在此詩則泛指從古以來的女才子們。她們在詩中作爲女主人公的陪襯。其實不僅是女才子比不上薛濤,當時傾慕薛濤的才子很多,到了所謂“個個公卿欲夢刀”的地步,這些男士們的才情,很少能超出薛濤。“春風”,指春風詞筆,風流文采;“管領春風總不如”,即元稹“紛紛詞客多停筆”之意。

這個評價看似溢美之辭,但仔細想來也不全是恭維。薛濤不僅工詩,且擅書法,“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法。.”因此,又以巧手慧心,發明了一種詩箋,《南部新書》:“元和初,薛濤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剩,乃狹小之。蜀中才子即以爲便,後減諸箋亦如是,特名薛濤箋。”韋莊有詩讚曰:“也知價重連城璧,一紙萬金猶不惜。”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頁佳話。

當年蜀藩曾鑿井吸水,仿製其箋,故稱薛濤井,沿襲至今。明代就已將“少陵茅屋、諸葛祠堂,並此(薛濤井)鼎足而三”,列爲蜀中名勝之地。薛濤之名,將長留青史。

經典古詩詞賞析5篇相關文章:

1、關於國學經典的古詩

2、我的祖國詩朗誦詞範文5篇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原文及賞析·唐·元稹 篇三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作者: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

暗風吹雨入寒窗。

【賞析】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八月,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殺,上疏極請追捕兇手,查清這一事件,陳詞激切,得罪權貴,被貶爲江州司馬。當時詩人被貶通州,正臥病在牀,聽到這一消息,心情非常難過,立刻抱病寫下了這首詩遠寄江州。

起句即事寫景:“殘燈無焰影幢幢”,夜深了,燈殘油盡,只剩下昏暗的燈影在搖曳。接着二、三兩句敘事、抒情。“此夕聞君謫九江”,在這樣淒涼暗淡的深夜,忽然聽到好友被謫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驚坐起”,“驚坐起”三字,把消息的驚人和聞者的震驚以及當時難受的心情,都強烈地表達了出來。末句以景結情,“暗風吹雨入寒窗”。夜已很深,詩人驚坐牀上,只聽見風雨撲窗的聲音。淒涼的景色與淒涼的心境融恰爲一,情調悲愴。

這首詩用簡練生動的語言,通過“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等一系列的淒涼景象的描寫和氣氛的烘托,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好友被貶的哀傷不平和悽苦的心情。白居易在江州讀詩後,深受感動。

後來在《與元微之書》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清沈德潛說此詩“過作苦語而失者”(《說詩眸語》),這樣說恐怕是欠妥的。作者與白居易相交至密,友情極深。二人同受權貴打擊,被迫離京,左遷外郡,心境都很淒涼,發而爲詩,語言悲苦,自是真摯感情的流露,這是很自然的。這一類詩,在二人詩集中還有很多。

《唐才子傳》說:“微之(元稹)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由此可見,兩人的感情深厚,而彼此酬答的詩作亦充滿摯情。

《觀書有感》譯文與鑑賞·宋·朱熹·觀書有感的詩意 篇四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這首詩富於啓發而又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着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詩意1】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纔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詩意2】

這是朱熹對讀書感悟的一首詩歌。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認爲“理”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並提出追求“理”的方法爲“格物致知”。這首詩寫作者在讀書中心情舒暢,突有感悟,思緒紛揚,於是執筆而抒。

首聯:半畝見方的池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淨,描繪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畝”形容池塘的面積小,同時又因書是方形的,所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又是增添了詞彙的能指性,豐富文章內容,活躍表達方式。《木蘭詩》中言:“明星盈盈,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此乃“一鑑開”的生動形象的映襯。“開”是單音節動詞,椅子盡顯靈動,清亮之韻。

頷聯:天空的光色同舒雲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寧靜,幽淳的圖景。“天光”是靜景,“雲影”是動景,以此凸顯“動靜結合”,欲動還靜,欲靜還動的風雅,表達作者歡一愉,舒暢之情,與《禮記》中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情形頗爲相似,在靜態的學習,積聚深厚功底的同時,不斷練筆,交流,實踐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潑,獨到,深刻。

頸聯:“敢問這水渠何爲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設問的形式抒發作者的感嘆、驚訝以及讚美,同時也讓作者身臨其境,感觸並思考着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讀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鳴。

尾聯:只因爲他的源頭有活水流動。誰的活潑,空靈的性情在此點名,古語中:“流水不腐,戶樞不蝕”活水源源不斷的涌流,洗去塵埃,洗掉譁然,濯滌污塵,在讀書中獲取知識更是這樣。從而使人頓悟,並昇華意境。

朱熹被稱作“理”家的宗師,整首詩充盈着淡雅的節奏和氣韻,感情細膩,溫婉,聲調,色彩,藝術風格清新且富含哲理,這便是此詩的妙處。

【詩意3】

朱熹《觀書有感》是一首說理詩。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之作,實際上說的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一着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於啓發而又歷久常新,寄託着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雲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着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以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學習,要堅持開卷不斷汲取新知,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詩的寓意多麼深刻!

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表面是寫水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清如許”,實則預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認真讀書,不斷求新求異,不斷獲取新知,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拜新月》原文及賞析·唐·李端 篇五

拜新月

作者:李端

開簾見新月,

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

北風吹羅帶。

【賞析】

唐代拜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這首描寫拜月的小詩,清新俊美,類似於樂府民歌。

開簾一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一見新月,即便於階前隨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見拜月者一定積了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奈找不到可訴說的人,只好託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也就無須興師動衆講究什麼拜月儀式了。“即便”二字,於虛處傳神,爲語氣、神態、感情的轉折處,是欣賞全詩的關鍵:一來見出人物的急切神態,二來表現出人物的微妙心理。“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寫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

少女內心隱祕,本來不希望被人聽見,所以在無人的地方,細聲細語地說出。詩人深諳少女心理,以“細語”出之,只傳其含情低訴,只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態,令人神往。即其於凜冽寒風之中,發此內心隱祕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於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隱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之思緒盪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後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人物一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是詩人高超藝術功力所在。

古詩中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盡。詩人駕馭文字,舉重若輕,而形往神留,藝術造詣極深。李端這首《拜月》,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嫺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將人物一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餘音嫋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