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風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風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傳燈的意義 篇一

很多人都聽說過“傳燈”這個詞,尤其是在佛教當中,《景德傳燈錄》《東域傳燈錄》《延寶傳燈錄》《傳燈法師列傳》《天聖廣燈錄》《靖國續燈錄》《道明聯燈錄》《嘉泰普燈錄》等等等等,以傳燈命名的典籍非常多,爲什麼以“傳燈”命名呢?

《般若經》中說:“諸佛弟子凡有所說,一切皆承佛威神力,與諸法性常不相違。依所說法,精勤修學,證法是性,故佛所言如燈傳照。”這是佛經當中記載關於傳燈的最初概念,即把佛法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傳法於他人,如同燈燈相傳、心心相印,故名傳燈。法能破暗,如燈能照明。將法傳下去,如同把解脫的光明傳給弟子,以譬喻命名爲傳燈。

《維摩經》中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這是說傳燈的作用,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發揚光大,普及到任何一個地方,所謂常轉。藉此實質的傳燈,暗喻佛法的弘揚將無邊無盡。同時,以燈燈相傳、光光互照,燃起我們的心燈,使大慈大悲的大愛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灑遍每個人的心中。

因爲佛法猶如明燈,能照破世間黑暗,所以把傳法稱爲傳燈。《大智度論》中說:“爲令法不滅,當教化弟子,弟子展轉教,如燈燃餘燈。”可見,傳燈能使佛陀的法脈展轉相傳而不絕,代表佛法延續不斷、永不窮盡。

先前,歷代傳承上師、祖師大德們,以他們的慈悲和智慧,給我們傳來了解脫的希望;如今,我們也同樣以我們的真心和力量,把解脫的種子傳向世人。讓佛法給大家帶來無限光明、無限溫暖、無限祥和、無限美滿,這就是傳燈。

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破暗爲明;佛法,是讓菩薩們犧牲自己,利益衆生,以佛智慧破除衆生的愚癡暗障。

傳燈法會,就是把這種象徵具體化,以實質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家手捧蓮花座燈,相互傳遞,將光明傳向四方;象徵將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光明傳遍十方,具有代代薪傳的意義。

尤其在末法時期,衆生根性更加愚鈍,惡業更加深重。人們在貪、嗔、癡三毒的指引下,難得片刻安寧。只有佛燈的光明,才能照破迷惑顛倒的我執,開發我們的智慧,堅定我們的勝解。有燈光的地方,諸佛菩薩慈光自然攝照。我們應當觀想燈火如須彌山高,燈身如大海廣闊,其光所照之處,衆生見者,煩惱和痛苦全部消除;身體健康、智慧增長,如法所求悉皆獲得。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風俗 篇二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爲燈與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裏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河裏放花燈。

5、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7、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衆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8、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9、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 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習俗 篇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爲“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說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的祝福語 篇四

1、在這快樂分享的時刻,思念親朋的時刻,祝你元宵快樂,團圓美滿!美夢成真!

2、元宵佳節吃元宵,閤家歡聚其樂融融,團圓節月兒圓,圍坐桌旁開口笑,觀花燈猜燈謎,一個燈謎一份情,祝你元宵佳節過得快樂。

3、糯米黏,餡兒甜,包在一起象徵團圓,起個名字叫湯圓,元宵節,吃湯圓,吃上一個所有的事情都會圓滿,掛燈籠,猜燈謎,你的兒女全猜對,人誇他們賽神童,祝你元宵佳節過得愉快。

4、送祝福啦,今年元宵節祝福免費送,元宵節請你吃一個大大的湯圓,願你吃出財源滾滾萬事如意健康快樂,祝你好運天天來敲門,夢想都能夠成真。

5、花燈萬盞亮如晝,相約賞燈黃昏後。明月相照分外圓,舉目遙望情綿綿。湯圓個個比蜜甜,品嚐不盡閤家歡。一年一度元宵到,同慶佳節樂逍遙。

6、月到十五分外圓,元霄佳節盼團圓。愛人溫柔把你粘,朋友心中常掛牽。家人呵護親情暖,兒女可愛讓人憐。心情愉悅樂相伴,貴人相助福無邊。元宵節快樂!

7、元宵湯圓圓又甜,好友熱情照心間,距離相隔有點遠,問候尋常不會變。元宵佳節,懷念我們曾經攜手與共的日子,期待今年我們能夠把酒言歡。祝元宵快樂,闔家幸福!

8、元宵佳節月兒圓,親朋好友來團圓,幸福快樂常相伴,好運帶來多安康,百花送來多吉祥,財源滾滾永不斷。祝元宵節快樂,萬事順意,一順百順,闔家幸福!

9、元月十五鬧元宵,吃了元宵開懷笑。元月十五賞花燈,看了花燈美夢成。元月十五猜燈謎,猜了燈謎萬事喜。元月十五賞月忙,賞了圓月幸福長。元宵節快樂。

10、煙花自不必言說,必然綻放夜空;燈籠又何須稱道,早已是街市滿巷;元宵在鍋內翻騰,慶祝閤家歡聚;短信在彼此傳遞,訴說我們情誼。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又稱爲什麼節 篇五

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燈節、元夕。

元宵節是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這一天叫“上元節”,“宵”是夜晚的意思,於是就有了“元宵節”。元宵節是農曆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慣。民間俗語說:“三十兒的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鬧元宵”因此,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這個節日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節賞燈開始於1900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從此元宵節就有了賞燈活動。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據記載有的燈輪高20丈,上面掛着5萬盞燈。唐代賞燈活動要進行3天。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節的晚上,人們就紛紛走上街頭賞燈、猜燈謎、放焰火、放鞭炮,盡情歡樂。街上的彩燈多極了,有宮燈、走馬燈、花卉燈、飛禽走獸燈、歷史人物燈、神話故事燈……彩燈羣集,爭奇鬥豔,非常好看,近年來東北等寒冷地區出現了一種冰燈,每逢元宵節都要舉行冰製作比賽。

元宵節,中國很多地方有耍龍燈的習俗。龍燈又叫龍舞,是中轔傳統的民間舞蹈。玩耍時,許多人手舉一條紙龍或布龍,在鑼鼓樂曲中集體起舞。在這歡樂的夜晚,民間還常常有耍獅子、踩高蹺、跑早船、扭秧歌等娛樂活動。

元宵節,家家戶戶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種外面是米粉,裏面夾有糖餡兒或肉餡兒的圓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臺灣民歌《賣湯圓》唱道:“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湯圓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後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了。現在,“元宵”這個詞有兩個意思,它既是一個節目名稱,又是一種食物的名稱。

元宵節的祝福語 篇六

1、宵節的燈展似星光璀璨,如銀杏花綻同金星比美,流光四溢綻放美麗芬芳,湯圓的飄香猜謎笑聲不斷。祝福朋友宵節樂,甜蜜問候聲聲賀!

2、元宵佳節篤信佳,怒放吾心花。獨憐相思驟發,歌舞尚需對箏笳。遙望天宮明月,暉灑路芳華。美夢贈與星辰,敢將丹心放天涯。元宵節快樂!

3、正月十五思佳人,獨對酒消魂,冬風掃浮塵。月老撫袖揮浮雲,煙花落吾心,百思怨無痕。人生只與至交存,共濟同識君,琴笛舞芳醇。祝君元宵節快樂!

4、圓一個和美的麪糰,擀一個快樂的皮兒,盤一份健康的餡兒,包一個甜蜜的湯圓,煮一鍋幸福的熱水,撈一個熱氣騰騰的美味元宵,元宵節到了,願你嘗着湯圓,快樂過節。

5、今年花燈別樣紅,十五月光最從容,元宵祝福給你送,願你開心永無窮,元宵思念別樣濃,送你溫馨比花紅,給你好運不朦朧,願你事業興旺,前途興隆。

6、春風陣陣佳節到,元宵燈會真熱鬧。四面八方人如潮,歡聲笑語聲聲高。親朋好友祝福繞,開開心心活到老。祝你佳節好運罩,萬事順利人歡笑!

7、元宵節,送你“十個圓”。祝你,生活圓滿,處世圓通,事業圓夢,工作圓成,漲薪圓潤,好運圓全,問候圓實,調事圓場,幸福花好月圓,時常閤家團圓。

8、今逢元宵佳節來,湯圓圓圓人圓圓。仰望星空萬里藍,浮雲飄飄雨飄飄。一輪明月空中掛,他鄉人兒思念家。元宵佳節團圓至,情真意真夢實現。元宵快樂!

9、正月十五喜慶多,閤家團圓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體健康快樂多,財源滾滾鈔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願好友:好事多多多!元宵快樂!

10、元宵佳節將要來臨,又一輪美月,又一次祝福,送你一碗湯圓,願它能幫你圓一場事業的美夢,圓得家人幸福的團聚,圓得你美好的生活,圓得你精彩的運程!提前祝你元宵佳節快樂!

元宵節的節日傳說 篇七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點彩燈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簡介 篇八

元宵節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它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