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廉潔小故事 優選30篇

【導語】

廉潔小故事 優選30篇

廉潔小故事 優選30篇 由本站會員“hellovicky”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廉潔小故事篇2:廉潔小故事篇3:廉潔小故事篇4:廉潔小故事篇5:廉潔小故事篇6:廉潔小故事篇7:廉潔小故事篇8:廉潔小故事篇9:廉潔小故事篇10:廉潔小故事篇11:廉潔小故事篇12:廉潔小故事篇13:廉潔小故事篇14:廉潔小故事篇15:廉潔小故事篇16:廉潔小故事篇17:廉潔小故事篇18:廉潔小故事篇19:廉潔小故事篇20:廉潔小故事篇21:廉潔小故事篇22:廉潔小故事篇23:廉潔小故事篇24:廉潔小故事篇25:廉潔小故事篇26:廉潔小故事篇27:廉潔小故事篇28:廉潔小故事篇29:廉潔小故事篇30:廉潔小故事

【正文】

篇1:廉潔小故事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那裏,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可是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篇2:廉潔小故事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爲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着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篇3:廉潔小故事

後面還有多篇廉潔小故事!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理解。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證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篇4:廉潔小故事

包拯拒禮爲開廉潔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瀰漫着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唸功。操勞爲官分內事,拒禮爲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着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篇5:廉潔小故事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篇6:廉潔小故事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爲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篇7:廉潔小故事

“廉潔使人坦蕩,奢貪使人悲慼”,作爲領導幹部必須要以廉爲榮、以奢爲恥、廉潔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則小故事值得一讀。

其一爲“新鞋踩泥”。《鬆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爲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我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留意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爲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爲官,之後升任被稱爲“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其二爲“子罕辭寶”。《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獻玉石的人說:我以前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鑑定過,他認爲這是一塊寶玉,所以我纔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爲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爲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啓迪。

其三爲“公儀休拒魚”。《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爲喜歡吃魚,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爲國相,能夠用自我俸祿買魚吃,如果此刻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繫,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其四爲“滅官燭看家書”。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爲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必須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我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我出錢買的亮嗎?之後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狀況,他認爲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爲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由本站網友投稿]

爲官之道,盡在其中矣。

篇8:廉潔小故事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篇9:廉潔小故事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爲官司十分清廉。之後他被朝廷調任爲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之後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稱爲“一錢太守”。

篇10:廉潔小故事

我以不貪爲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採石時,採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佔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裏的大官。

於是,他帶着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爲什麼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爲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着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爲了免於禍患。”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後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並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之後,人們就用“不貪爲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篇11:廉潔小故事

廉潔小故事

有一個人叫安納,他的爸爸因一次意外車禍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僅有安納他一個人孤獨的生活着,他要靠自我賺錢,他應對的是蒼天給他的痛苦世界,而他卻是微笑的應對。

安納並沒有放棄了品德,一向把品德牢記在心。安納打完了工,就在街上買點東西,可是錢不夠,按納失望的向家走去。安納明白僅有下次再努力打工就有錢吃飯,因爲今日起來比較晚,所以沒有那麼多錢,。看着兩邊的小食,安納就留着口水,看到別人切着冰涼的西瓜,紅葉流了出來。如果是別人,在也忍不住,早就搶了,可是安納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只好望都不望,回家洗衣服。就在這時,一個身子穿的破破爛爛的衣服面呈菜色,手中看着個碗,跪在地上討乞,安納一看就明白是個乞丐,那個乞丐披頭散髮,是一個女乞丐,女乞丐的一隻腿斷了,安納看得心酸就情不自禁地把自我的錢給了女乞丐,女乞丐見了望着安納女乞丐熱淚盈眶,彷彿在說:“感激你了我的這個人生。安納對他笑了笑表示迴應就走了。

第二天,安納工作完了同樣到了那條街,這次他也是那麼少,因爲昨日沒吃飯,力氣沒那麼大。沒有那個女乞丐就能夠有飯吃。但安納並不後悔,他明白即使沒有錢也必須不能違背品德。因爲“知識不健全能夠用品德來彌補,而品德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所以可見品德是很重要的。這次安納走的時候,發現了一疊100元,很厚有5釐米厚,安納彎腰將那疊100元鈔票撿起,向一輛警車走去,對警察彬彬有禮的說,“警察叔叔,我撿到了很厚的一疊100元鈔票,請你拿着。”警察接過錢,撫摸着安納的頭說:“那麼小就如此廉潔。”最終,安納成了最有品德的人,把那些自我的工錢三分之二給了扶老助殘。

無私的助人爲樂就是廉潔,不貪心,不自私,這就是廉潔。

篇12:廉潔小故事

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爲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着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爲其祝壽,蘇東坡一再製止,並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着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後,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大人常康健,勤爲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僕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後蘇東坡雖賦閒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篇13:廉潔小故事

子罕以不貪爲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獻玉的人以爲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鑑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纔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爲寶,我以不貪爲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爲好。”

篇14:廉潔小故事

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後,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頭前爲自我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摺,見他極力讚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看來僅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

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所以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後十分讚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爲深遠。

篇15:廉潔小故事

孔繁森廉潔小故事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裏,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我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爲難,就自我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我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裏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忙有困難的羣衆,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羣衆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僅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篇16:廉潔小故事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篇17:廉潔小故事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爲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篇18:廉潔小故事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佈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爲,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篇19:廉潔小故事

勤儉一生—老舍廉潔故事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個小衚衕,叫“小羊圈衚衕”。“小羊圈衚衕”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樣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窮苦人家。每逢颳風下雨,小衚衕裏低窪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那裏奇寒無比,屋裏和屋外一樣冷,缸裏的水常常凍得結成冰。那裏的老百姓吃的東西,常常是鹽拌小蔥,冬天是醃白菜幫子,有的人家長年只能從菜市場裏找些爛菜葉子。

1899年2月3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這個小衚衕裏。老舍上頭有4個姐姐和3個哥哥,他最小。由於生活艱苦,長大成人的僅有5個——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時是狗年,姑母就給他起了個很不好聽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媽媽靠拼命地給人洗衣裳,來養活一大家人。由於長年地洗衣裳,媽媽的手始終都是鮮紅和微腫的。而晚上,她還要在一盞小煤油燈下,做白天接下來的縫紉活。過年了,老舍喜歡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當他看到街上誰家又宰了兩頭大豬,誰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媽媽總是說:“孩子,我們家的餃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別看咱們家窮,可咱們要窮出志氣來,讓別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窮要窮出志氣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裏。

老舍上國小那年,已經出嫁多年的姐姐,給小弟弟做了一雙新襪子。她興高采烈地給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學了。可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空的。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老舍從書包裏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

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舊襪子,頭擡着上學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能夠少磨些鞋底嗎於是,大街上多了一個光着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一天中午放學回到家,老舍問正在洗衣服的媽媽說:“有沒有吃的”媽媽正在洗衣裳,頭也沒擡地說:“沒有啊,我還沒有時間做呢。”老舍聽了,扭頭又回學校去了。中午當別的孩子在玩耍,在家裏吃飯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教室裏埋頭寫作業,頭也不擡地寫,他期望這樣能讓自我忘記飢餓。午時上課,他仍然若無其事地和同學有說有笑。窮人的孩子個性看重自我的尊嚴,他不期望自我因爲貧窮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來。老舍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了勤儉節儉的精神,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當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持續着勤儉的好習慣。一次,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舞會。舞會是一個隆重的場合,穿着自然要講究一些,可是老舍僅有兩套灰布中山裝,洗過幾次後,就顯得舊了,穿在身上像個清潔工。老舍就穿着這套衣服進了舞會,他對投來不解目光的朋友說:“對不起了,這已經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國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麼的勤儉,那麼的廉潔。這都是兒時培養了精神。

篇20:廉潔小故事

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裏。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着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可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着,還有些捨不得的樣貌。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頭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可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毛主席的廉潔,在當時是少有的。

篇21:廉潔小故事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僅有在朝廷纔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爲。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爲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爲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儘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爲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爲"自古無有"的好官。

篇22:廉潔小故事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爲緩解財政困難,發佈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爲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爲重。個性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爲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爲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所以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向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爲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佈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所以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篇23:廉潔小故事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職責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讚。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爲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讚頌。

篇24:廉潔小故事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爲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爲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篇25:廉潔小故事

侯鳴珂杖妻拒賄

同治四年春,侯鳴珂調任孝義廳撫民同知。廳衙小吏餘言吉,不甘忍受無油粗飯,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豬油,自食5斤,將其餘5斤暗送侯鳴珂夫人楊芝香。鳴珂得知後大怒,當即將餘言吉削職爲民,並下令其妻楊芝香將5斤豬油還給百姓,並以受賄罪杖四十。楊芝香當場聲淚俱下,後悔莫及。侯鳴珂怒斥其妻:“知過並非無過,爾不杖股四十,爾不會以此爲訓。”衙役聽罷,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車家河保正楊建武貪污賑銀,被人告發。侯鳴珂在察訪中,楊建武託人偷將5兩麝香裝在他的行囊裏,並附一信,上寫:“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戶冒名頂領賑銀800兩,願與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兩,請免死罪。”第二天,侯鳴珂即令人將信重抄在一張大紙上,並將5兩麝香用紙包好,上寫:“賄物麝香5兩”,讓楊建武一手舉着抄好的信,一手舉着麝香,在車家河、廳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楊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後期,侯鳴珂卻出污泥而不染,百姓大加讚頌,離任時送“仁德如春”大匾,近萬人含淚相送。

篇26:廉潔小故事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爲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爲《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爲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向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爲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爲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提高作用。

篇27:廉潔小故事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徵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爲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一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爲非作歹。此刻,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裏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爲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爲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篇28:廉潔小故事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爲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爲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爲,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爲百姓所讚揚和稱頌的主要資料。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個性在死後,作爲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一樣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着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爲清官確實是十分典型的。

篇29:廉潔小故事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爲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爲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思考個人的禍福進退,爲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爲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爲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蹟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篇30:廉潔小故事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爲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爲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持續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爲憂,後人稱之爲"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爲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小編簡評】

廉潔小故事 優選3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廉潔小故事範文。

【網友評價】

我覺得作者會擁有越來越多的粉絲。

標籤:廉潔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