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青城山的導遊詞

青城山的導遊詞

青城山的導遊詞範文【一】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們現在出發去遊覽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峯環狀排列,峯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爲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說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爲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爲“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爲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爲“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爲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臺碧洞”,並封他爲“碧洞真人”。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後面青翠入雲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於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着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峯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爲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的導遊詞範文【二】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根據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青城山背靠岷江,俯瞰川西成都平原,羣峯繚繞,狀若城郭;位於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有36峯、8大洞、72小洞、108個景點。是中國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被道教列爲“第五洞天”;山內古木參天,羣峯環抱,四季如春,山林幽深、亭閣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距都江堰市區十六公里。

青城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蹟衆多,至今保存完好的道教宮觀有數十座,珍藏着大量估計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是一家縱橫千百年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峯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羣峯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青城山的導遊詞範文【三】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的青城山旅遊。我是大家此次旅遊活動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xxx。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青城山雖然不高,但終年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即使站在山腳,都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靈氣。

【建福宮】我知道現在大家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進山,但我還是建議大家先去山門旁的這座建福宮看看。

建福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存建築爲清光緒年間重建。建福宮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築於峭壁之下,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臺翠林。現有大殿三重,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範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左是東華帝君,爲全真道祖師,右爲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內柱上有一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山門】看過了建福宮,穿過眼前的景區大門,我們就正式進山了。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蜀王杜宇變的。“杜鵑啼血猿哀鳴”裏的杜鵑啼血說的就是他。

【天然圖畫】從山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眼前的建築就是天然圖畫坊。它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天師洞】我們通常所說的天師洞景區是指以古常道觀爲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羣。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現存殿宇建於清末。天師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山霧繚繞,古樹參天。相傳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裏朝拜。

熟話說:“世間好話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青城如此美景,佛教怎會放過。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皇帝信道,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這個故事並非傳說,有碑爲證。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爲“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而神座前就是唐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

1943年,畫家徐悲鴻曾來青城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作品,還送了青城道士《奔馬》和《天馬》圖,現已製成石刻陳列。

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大殿爲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化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三清殿上的對聯。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然而青城山不僅有千年樹,更有百歲人。

三清殿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直徑2米有餘。相傳乃張天師手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道家視其爲“鎮山之寶”,連修剪枯枝都須上報相關部門。在2004年榮膺“天府十大樹王”榜首。“銀杏千年徵道性,青城一洞試幽深”乃天師洞銀杏閣上的對聯。想必大家還不知道吧,青城山其實還是一個長壽之鄉。一百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上百位之多。

【祖師殿】大家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山縫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傳說是張天師爲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唸咒畫符之後,硃筆一擲,筆跡裂山爲槽,人們就叫它爲“擲筆槽”。快到祖師殿了。

祖師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年間,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就住在祖師殿。當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爲紀念,此碑現存祖師殿內,作爲文物保護。

【朝陽洞】前面就是朝陽洞。朝陽洞位於主峯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朋友們,經過九道拐的艱難跋涉,我們終於到了青城山的主峯絕頂了。眼前的樓閣就是老君閣,老君閣於92年興建,歷時三載竣工,共六層。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爲藍本塑造而成。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30分鐘,站在峯頂看看風景,拍拍照,買買紀念品。30分鐘後在這裏集合。

【索道和月城湖】現在我們乘索道下山,大家可以好好的從高處看看青城山。月城湖原是丈人泉,85年人們在此築壩攔水就形成了眼前這一汪清澈的湖水。湖的那一邊有許多商店,在賣青城山的各種特產。大家可以買一些帶給家人。

好了,我們本次旅遊也就結束了,大家可以把旅行的快樂和相機裏的美景帶回家和家人分享。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再見。

青城山的導遊詞範文【四】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標籤:導遊詞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