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陽城的皇城相府導遊詞

陽城的皇城相府導遊詞

陽城皇城相府導遊詞1

穿過中道莊城門後看到的是這大小兩座石牌坊。它是陳氏家族用來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榮譽的功德牌坊。這座大牌坊,始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樓,枋額雕龍鐫鳳,基座瑞獸環擁,氣勢恢宏,蔚爲壯觀。牌樓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別稱,意爲百官之首;“總憲”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吏戶刑工四部尚書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陳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爲官53年,先後擔任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併入閣拜相,聲名顯赫。封建社會推崇“父以子貴,婦隨夫榮”的倫理道德,因陳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員,官高位顯,他的父輩以上是要加官晉爵的。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別封贈給陳廷敬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左右分別有“一門衍澤”、“五世承恩”8個大字,意思是說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賜。下邊則是陳廷敬兄弟子侄們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職。牌樓的護柱石由獅子滾繡球的圖案組成。小牌坊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兩柱一樓,結構簡單,上面記載着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已經中舉,由於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規模和裝飾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間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爲陳氏家庭的榮耀和標誌。

冢宰第門樓高大,威嚴壯觀,在大門上方有“冢宰第”三個大字。在陳廷敬拜相入閣後又在外面的兩柱間加上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門前有兩墩旗杆石。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過道大廳,至今餘韻猶存。它爲四柱三門、三間七架的結構。中間的門叫儀門,一般是不開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接序行走的過道。

“冢宰第”的建築裝飾既仿古、仿舊(東方的),又仿真、寫實(西方的),開清代穎細繁密的先河。這些裝飾題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託着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現了不同層次人們的審美觀點。該院落的主建築,正面爲迎客大廳,康熙曾經兩次在這兒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爲表彰陳廷敬的豐功偉績,康熙皇帝爲陳廷敬題寫了“點翰堂”之匾額,這幅匾額被掛在大廳上方以示榮耀。

陽城皇城相府導遊詞5

在內城的城門上方鑲嵌着一塊不大的石匾,上書“鬥築可居”4個大字,這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手書。內城形似鬥狀,是陳家爲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擾而修建的。陳昌言將內城比作鬥,意爲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我們現在來到了內城牆上,登高遠眺,內城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間七層、高百尺的河山樓和屯兵洞等建築。河山樓東堡牆根一字形排開、依地勢用磚石砌築的五層窯洞層層遞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內外相聯,上下用甬道相接。內部既通且連,一進三四間,顯得古樸厚重。這些窯洞,既省工省料,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易於居住;又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立體感強,隱蔽性好,在建築上頗具匠心。

河山樓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亂軍侵擾而建造的防禦性建築。該樓長3.4丈、寬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內最高的建築。樓分7層,有牆內梯道和層間木梯相通,雄渾堅固,可容千人避難於其中。三層以上設有窗戶,樓頂建垛口和女牆,便於瞭望敵情和拋擲亂石,底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石碾、石磨、竈具等生活設施,並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測。

自崇禎五年建起河山樓後,陳氏家族憑藉堅固的河山樓頑強抗擊了數次流寇的襲擊,保證了周圍千餘鄉鄰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樓內容量畢竟有限,爲永保萬全,陳家耗巨資,於崇禎六年(1633年)農曆七月動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內城全長467米,垛口149個,平均寬度爲2米,高度爲12.5米,最高處25米,用石7000餘方,磚370多萬塊.西、北門用鐵皮包裹,門上各有樓閣。爲防不測,鐵門之外設有粗大的木柵欄。城內所有建築均爲明代建築,每處院落自成體系,各有特點,對研究明代建築有着重要的歷史價什值。

陽城皇城相府導遊詞2

好了,各位,接下來我們去內城進行參觀。大家請看,在內城的城門上方鑲嵌的這塊石匾,上面刻有“鬥築可居”四個大字,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爲了防禦義軍建造內城的時候所寫。“鬥築”意思是說城堡狹小形似鬥狀,“可居”表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烽煙四起,富甲一方的陳氏家族經常遭到義軍的侵擾。爲了使生命財產不受損失,他們修築了這個城堡。整個內城僅城牆一項就用了青磚3000萬塊,土石料20萬方,在當時交通、技術和施工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如此浩大的工程僅用了短短7個月的時間,不得不說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站在內城西城牆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氣勢恢宏,規模龐大,大家一定會心生疑問:一個家族怎麼會置下這麼大的產業呢?肯定有人會想,古諺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何況陳廷敬當了那麼久的一品大員,會不會是貪官呢?

陽城皇城相府導遊詞3

女士們、先生們: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東15公里的北留鎮皇城村,是一座建於明清兩代的古城堡建築羣,總面積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裁官、康熙皇帝35年講經老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國家4A級旅遊區,也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外景拍攝地。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直至成爲一代名相,被當代史學界譽爲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皇城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明清兩代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爲清代中國北方文化大家族。

這座古老雄偉的建築叫御書樓,因藏有康熙御筆而得名,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歲高齡的陳廷敬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均被康熙帝婉言謝絕。當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請辭官,終於獲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總裁《康熙字典》的編修,並說:“卿是耆舊,可稱完人。”陳廷敬辭官後,康熙帝對他更加關懷有加,經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書房巡視,看到陳廷敬不顧體弱多病,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審編字典時,備受感動,當即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這幅匾聯賜予陳廷敬,對他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讚揚,並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午亭”爲陳廷敬的晚號。陳廷敬去世後,他的三兒子陳壯履將御書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以示紀念。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莊,是陳廷敬拜相入閣,升爲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之後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內城風格,條石築基,青磚砌牆,城樓、堞樓、望河亭前後呼應,左右相倚,與內城相接。既可登高遠眺,賞心悅目,觀覽風景,又可居高臨下,拱衛拒敵,外城門上鑲嵌有兩塊匾額,上爲“天恩世德”,下爲“中道莊”。中道莊含意:一是自古以來,在樊水河畔,上有梅莊,下有三槐莊,皇城處於中間地段,故名中道莊;二是說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場,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莊”。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賜恩德,世代不絕。

陽城皇城相府導遊詞4

下面大家請隨我到相府的後院去參觀一下,相府後院的正房中間,掛着康熙皇帝中年時的一幅畫像,這幅畫像以及兩邊的詩作,都是康熙皇帝賜給陳廷敬的。(過去,皇帝能夠賜贈其詩、畫,這對朝官來講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大家再看這邊,這邊是東廂房,陳列的是陳廷敬的詩作和書法展。西廂房擺放的是陳廷敬在朝爲官期間所寫的奏摺。(陳廷敬不但文學才華冠蓋羣英,而且還精通滿族文字,對滿、漢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沒。)

好了,各位,大家請隨我繼續向前參觀,由相府內院西側門可通往小姐院,這裏是陳廷敬3個女兒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繡樓,是陳家小姐的起居室,東西廂房是女僕和貼身丫鬟的住處。南房爲過廳,與風景優美的西花園相通。西花園是小姐們吟詩作畫、鼓瑟撫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繡樓屋頂的建築式樣,這種屋頂叫做“捲棚頂”,前後屋坡的相交處呈弧形曲面,沒有屋脊和脊獸,好像一張巨大的弓俯臥在屋頂上。我國傳統建築中屋頂的形式很多,總共有7種,分別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捲棚頂和盝頂。其中以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等級最高,其次爲單檐廡殿頂和單檐歇山頂。捲棚頂是等級較低的一種形式,但是它線條柔和,造型優美,常被用在皇家園林建築中,在傳統民居建築中是很少見的。小姐院完全採用捲棚頂的屋頂形式,有兩層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陳家子女必須溫柔賢淑、恪守婦道;另一方面顯示出陳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意識。雖然陳氏家族受封建禮教約束很嚴,但畢竟是名門望族,對千金小姐們還是有所嬌寵,在嚴格執行禮教規矩的同時,也給她們安排了花園和望河亭來消愁解悶。現在我們來到的西花園面積不大,但假山、魚池、花圃、迴廊等設施一應齊全。花園的中心是一個形似珠蚌的魚池,內有兩股泉水噴出,形成許多水泡,極似珍珠,故稱“珠潭蚌池”。人們常說蚌能生珠,這裏暗喻着小姐是陳家的掌上明珠。蚌池東是迂迴曲折的迴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據說是模仿泰山形狀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稱。假山腳下有綠竹數叢,山腰有臘梅一株。山上這個小亭叫“望月亭”,是陳氏家人賞月的地方。後來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園的這一段城牆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並修置了石階與花園假山相通,從而擴大了小姐們的觀景範圍。現在請各位隨我一起登上城牆參觀。這座望河亭上的楹聯:“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據說這是陳家小姐的即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