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一

清明節假期變遷

唐代時規定清明節放假四天,後來到唐貞元六年增加到七天。之後宋、明、清等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修改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清明節放假1天,2008年起清明節正式成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起又改爲三天假期。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二

我國最早的太陽曆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後,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構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曆曆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爲以花信爲標誌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爲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瞭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三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這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明清以來,有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由於清明和聰明諧音,故又稱聰明節,江南民間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說法。現今,清明有祭祖、掃墓、祭掃烈士墓、植樹、踏青以及吃青糰子等風俗。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四

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爲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爲清明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五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這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搞笑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