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上巳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上巳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上巳節是鬼節嗎 篇一

是的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

三月九年級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着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

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有的遊蕩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爲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唸經畫符招魂。

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曆三月九年級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爲“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

另外,上巳節因爲也在春分前後,常與清明節重合。清明節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也是人們常提到的中國鬼節之一。因此,三月三在人們心中是鬼節的概念也越來越深。

有些人還認爲三月三與清明節恰逢爲同一天會不吉利,也都是個別的傳言了。

各地風俗不同,在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爲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總的說來,上巳節也是中國傳統鬼節之一。不過由於各個地方又不同的風俗習慣,上巳節許多老的傳統也沒有一一流傳。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篇二

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爲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九年級。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女兒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一般“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在這一天,人們要外出到郊外遊春,水邊飲宴,在水邊洗滌污垢後祭祀祖先,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爲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爲上巳節,不固定爲三月三日。

上巳節的習俗 篇三

1、祓禊

因爲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

2、畔浴

畔浴是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爲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裏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爲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3、放風箏

三月九年級還有放風箏的民俗,風箏的來源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曾爲戰爭中傳遞情報的功具等,但在民間是一種遊戲。大人、孩子都喜歡放風箏,有人認爲是一種健身活動。人們也認爲經過了冬天,應該到戶外活動,所以三月九年級放風箏。

上巳節的來歷是什麼 篇四

據農曆通書所載,古代的巳日定爲三月九年級日,巳時即在中午的午時以前,俗稱“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節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時上巳節的風俗是百姓齊到江河之濱,由女巫舉行消災祛病,洗滌垢穢、被除不祥的儀式。

隨着時代更易,此俗也逐漸衍化,變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遊,林下水濱,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即所謂“三月三,踏青節”,這種變化,由以女巫神靈爲主體、作中心的活動變成以人們爲主體、以遊山玩水爲中心的活動。

此後這種踏青郊遊活動又有所發展,詩人詞客,到此日登遊名山勝蹟,臨風吟誦,瀕水飲宴,進而發展爲“曲水流暢”,嘯傲山水,盡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這種發展衍化的過程,原來屬於宗教迷信的成份逐漸淡化乃至消失,而增加了人們的戶外活動的內容。

發展到近現代,上巳節的原來意義和內涵已爲人們所遺忘,更多的是認爲“三月三踏青節”,發展成爲一種羣衆性的郊遊,而這也就是現代旅遊活動的濫觴,現代旅遊,不論短途或遠程,春季固然是旅遊的好季節,此時萬象回春,百花竟放,到處呈現出大自然之美。但現代的旅遊者,除春季外,一年四季均有各種類型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這也可以說是“三月三踏青節”之衍化發展而成爲現代的旅遊活動。

上巳節來歷是什麼 篇五

說法一

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爲“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爲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說法二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兄妹—天妃和南音,他們坐在一個葫蘆裏,漂到燕窩嶺上被樹枝卡住,才得以倖存。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便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都無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與哥哥結爲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於是,在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爲夫妻,從此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繁衍後代。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習俗的傳說。以後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孫們便回到這裏迎接春天。多年後,天妃和南音在山洞裏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後代爲了紀念這兄妹倆傳宗接代的功績,把石洞取名爲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着糯米、糕餅、糉子和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節目。

說法三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爲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 篇六

祓禊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爲去災祝福之意。因爲上巳節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

“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爲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爲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着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祭祀高睹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睹,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睹,又稱郊睹,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畔浴

畔浴即沐浴,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爲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裏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爲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在上古時期,人們會在上巳節這天去河邊水邊沐浴,唐宋時則流行泡溫泉,尤其是露天溫泉池。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爲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爲“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衆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郊外遊春

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遊,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並以芍藥定情。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爲“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爲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羣衆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

上巳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篇七

農曆三月九年級是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日子。三月三日爲唐朝三節令之一,官府撥款,讓百官追賞爲樂。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以歌舞昇平。逢三月三日,長安全城沸騰,熱鬧非凡。唐代杜甫的《麗人行》這樣描寫節日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西南及海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流傳至今,而且長盛不衰。雲南因爲旅遊業的昌盛,所以三月三也格外熱鬧。西南少數民族中尤以納西族、黎族、壯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過三月三最爲隆重和富有特色。

關於三月三的來歷,史料較少,不過黎族有兩個比較有名的傳說。

傳說之一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兄妹—天妃和南音,他們坐在一個葫蘆裏,漂到燕窩嶺上被樹枝卡住,才得以倖存。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便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都無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與哥哥結爲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於是,在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爲夫妻,從此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繁衍後代。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習俗的傳說。以後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孫們便回到這裏迎接春天。多年後,天妃和南音在山洞裏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後代爲了紀念這兄妹倆傳宗接代的功績,把石洞取名爲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着糯米、糕餅、糉子和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節目。

傳說之二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石洞裏住着一隻經常禍害百姓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孃的心上人阿貴上山救俄娘,卻被烏鴉精害死了,俄娘聞訊悲痛萬分。趁烏鴉精熟睡之際,俄娘殺死了烏鴉精,爲阿貴報了仇,爲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後,俄娘終身不嫁。可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都要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唱的情歌。後來,黎族人民爲了紀念俄娘,把這山洞取名爲俄娘洞,這座山也得名爲俄娘九峯山。每年三月三這一天,周圍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穿上盛裝集會於俄賢嶺,唱着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舉逐年擴大並普及到海南黎胞居住區,成爲海南黎胞的盛大節日。節日裏黎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帶着糕點、糉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俄娘洞洞口。拜祭畢,青年們會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活動。因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都與婚戀有關,故三月三也稱爲愛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