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坎兒井導遊詞(精品多篇)

坎兒井導遊詞(精品多篇)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篇一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接下來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號稱古代中國“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坎兒井位於吐魯番市亞爾鄉亞爾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離312國道不到一公里,離吐魯番市中心僅5公里。

坎兒井在中國各省叫法不一,新疆漢語稱爲“坎兒井”或簡稱“坎”,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爲“地下渠道。”

坎兒井2004年被評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被評爲全國十里風景區。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當時稱之爲“井渠”,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爲適應乾旱地區的生活而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以吐魯番地區最多,總共有千餘條,如果連接起來,其長度可長達5000公里,有人稱之爲"地下運河"。因此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古代中國“三大工程”。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兒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質條件來分,可分爲三種類型:

一種是山前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直接截取山前側滲的地下水,集水段較短。

第二種是山前河流河谷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集水段較長,出水量較大。

第三種是平原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主要分佈在灌區域內,地層多爲土質、水文地質較差,出水量較小。

如今,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均可供參觀遊覽。名氣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它全長5公里,最深處爲80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維吾爾人米衣木·阿吉開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兒井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自然條件的可能性。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吐魯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懸殊,地勢峻陡,周圍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岩層堅硬且多裂隙,有利於裂隙水的形成。

二是生產發展的需要性。

吐魯番盆地遠在古代漢唐時期就是歐亞交通的孔道、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雖然該地區氣候乾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卻蘊藏着豐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沖積扇緣以下的土地盡是肥美的綠洲。農業生產上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要求人們開發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過千百年生產勞動的實踐和內外文化技術經驗的交流,人們終於逐步地找到了一種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兒井。

講到這裏,各位遊客可能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見坎兒井了,請大家隨我下車,我們去親眼體會坎兒井的獨特魅力。

坎兒井導遊詞 篇二

東坡書院與五公祠一樣,是海南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位於儋州市中和鎮東郊,距儋州市區45公里,與洋浦經濟開發區近在咫尺。

這裏原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拭(字子瞻,號東坡)貶謫海南時居住和講學的地方。蘇東坡因朝庭險惡的政治鬥爭被一貶再貶,紹聖四年(1097)四月又從廣東惠州任所貶到海南島。海南島古時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後,蠻荒閉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蘇東坡爲“瓊州別駕”,是名義上的瓊州府官員,但是不允許參與政務,而且不讓在府城居住,必須到“昌化軍安置”。昌化軍大體就是現在的儋州。蘇東坡這時已經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正所謂風燭殘年,萬里投荒,景況十分淒涼。他身邊只帶着次子蘇過,先是居住在昌化軍使安排的官屋,後來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時,遣人渡海把蘇東坡從官舍中驅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於桃榔林中”。次年,昌化軍使張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爲蘇東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後,蘇東坡引用《漢書·楊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爲“載酒堂”。

從此,載酒堂便成爲蘇東坡以文會友、傳播中原文化的地方。來自各地的學子常於載酒堂“問奇請益”,載酒堂因此名聞遐邇。蘇東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這裏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撫今追昔,緬懷、紀念東坡先生的一處勝地,被譽爲“天南名勝”。到了清代,進士王方清和舉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載酒堂才改稱東坡書院。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黨政要人,不遠萬里來此觀光欖勝,感慨萬千。1984年,原儋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載酒堂和院內其它設施。

東坡書院景色宜人。院內亭臺雅緻,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羣芳爭豔。山門懸掛的“東坡書院”黑色牌匾,字體端莊、剛勁,是清代書法家張積的手跡。穿過山門,跨過石橋,先是載酒亭。亭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飛檐,十二根據色的圓柱支撐起翠頂,造型古樸,氣勢雄偉。亭內鑲着以東坡與春夢婆攀談、東坡惜別儋州百姓爲內容的木刻。亭的東西各有一個清水池,荷花盛開,魚兒嬉戲,似與遊人同樂。走出載酒亭,拾級而上,就是載酒堂。正殿懸掛着一塊刻有“載酒堂:三個大字的匾額,那是乾隆年間書法家、當地舉人張績的墨寶。殿內留下的是琳琅滿目的碑刻和檢聯,翔實地記載着載酒堂的興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聯寫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時載酒尋詩,重約田家屐履;學士文章今見否?此地標奇攬勝,請看大海風濤。

載酒堂有13塊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詩文碑記,又有現代的碑刻作品,集中體現了歷代文人對蘇東坡的景仰和追懷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邊牆角的一塊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據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東坡先生笠屐》,上面還有唐伯虎所題的詩。左邊的。三塊詩碑,分別是現代三位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田漢和鄧拓在60年代題訪東坡書院的遺墨。

大殿正中是東坡講學的彩雕。蘇東坡循循尚誘地講授,黎子云聚精會神地聆聽;站在蘇東坡後面的是隨他來儋州的兒子蘇過。

書院兩側還各有一座小園。東園有欽帥泉和欽帥堂;西園有一處再現東坡居儋功績的陳列館,館名由著名古文字學家商承柞題寫。陳列館前,東坡笠屐銅像矗立在奼紫嫣紅的鮮花叢中。銅像的漢白玉座墩正面鑲着”東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跡。銅座周圍廣植檳榔、桄榔、楊桃、翠竹,青枝綠葉,生氣盎然。東坡籤屐銅像的創作者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家李漢儀。銅像取材於《東坡笠屐圖》。據記載,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於是向近處農家借用竹籤和木展,穿戴起來怪模怪樣,惹得婦女兒童相隨爭笑,農家的狗也對着他吠叫。蘇東坡也樂了,說:”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蘇東坡在逆境中曠達樂觀,入鄉隨俗,與民相親,歷來受到當地鄉民的敬愛。據說銅像運回書院那天,書院所在中和鎮的的父老鄉親就如過節一樣興高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蘇東坡又回中和啦!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歷盡艱辛困苦,就他個人的命運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隨遇而安,帶來了中原文 化,開館授徒,敷揚文教,講學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風易俗,勸導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對於孤懸海外的海南來說,倒是難得的機遇。所以後人評論蘇東坡的這一段經歷,發出了”東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與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這段”鴻雪因緣“(今載酒堂內匾額),對這塊土地影響之深,至今人們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東坡當年所居住的中和鎮一帶,大人小孩都熟知東坡故事。這裏的人崇尚讀書,讀書人之間經常詩歌唱和。甚至這裏講的方言稱”東坡話",尾調頗似四川方言。對蘇東坡的情感,體現了海南民衆對中原文化的向

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三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羣衆,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坎兒井,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爲“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爲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着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爲“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爲“坎納孜”。蘇聯俄語稱爲“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爲“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爲“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篇四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新疆吐魯番,我是來自太陽旅行社的導遊張家旖,今天由我帶大家參觀神祕的“坎兒井”,在遊覽的過程中請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們在坎兒井的入口處,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兒井的水,冰冰涼涼的,它特別神奇,這裏的水冬暖夏涼,像這樣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地區一共有一千多條,全長五百多公里,現存的坎兒井多數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遺產。

我將帶大家參觀一條完整的坎兒井,它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我們先看到的是豎井,它是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的通氣口,最深的豎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裏豎井少則十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是長方形或者圓形。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處挖。暗渠一般寬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長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發明了油燈定向法,根據兩點一線的原理,就可以不偏離方向。

明渠又稱爲龍口,它是暗渠與豎井的交接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底層滲透,透過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後我們看到的就是澇壩了,澇壩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積在澇壩,哪裏需要水就送到哪裏。

吐魯番的坎兒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吐魯番地區生態嚴重破壞,坎兒井的數量已大大減少,目前僅有七百多條了,如果不再加以保護,三十年後坎兒井可能將不復存在。

坎兒井的參觀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我的講解,再次謝謝大家光臨“坎兒井”!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篇五

各位遊客: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羣,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爲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着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爲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爲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裏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纔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爲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着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裏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爲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裏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爲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爲地下運河。

遊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遊客樂於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盪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餘,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着維吾爾姑娘和小夥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遊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六

各位遊客,大家早啊,昨天我們去看過了滿架的葡萄,看着那一串串誘人的各種形狀的葡萄,xx不禁會問大家: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能養出那麼美而且甜的葡萄啊?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羣,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爲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着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爲“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爲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2006年05月25日,坎爾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裏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纔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爲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着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裏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在新疆墾荒中,還推廣了“坎兒井”這一令人讚歎的水利工程。林則徐雖不是“坎兒井”的發明者,但他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是有大功的。在林則徐的大力推動下,吐魯番、鄯善、托克遜新挖“坎兒井”300多道,大量久荒的土地變成沃壤。林則徐還把“坎兒井”推廣到南疆、東疆。爲感念林則徐這一功績,羣衆把“坎兒井”改稱“林公井”,讚譽他是“吾鄉之偉大人物哉!”並樹碑讓世代傳頌。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爲“地下運河”。

既然關於坎兒井有那麼多的故事,我們就好好地感受當地人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吧。

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七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新疆吐魯番,我是來自太陽旅行社的。導遊張家旖,今天由我帶大家參觀神祕的坎兒井,在遊覽的過程中請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們在坎兒井的入口處,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兒井的水,冰冰涼涼的,它特別神奇,這裏的水冬暖夏涼,像這樣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地區一共有一千多條,全長五百多公里,現存的坎兒井多數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遺產。

我將帶大家參觀一條完整的坎兒井,它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我們先看到的是豎井,它是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的通氣口,最深的豎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裏豎井少則十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是長方形或者圓形。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處挖。暗渠一般寬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長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發明了油燈定向法,根據兩點一線的原理,就可以不偏離方向。

明渠又稱爲龍口,它是暗渠與豎井的交接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底層滲透,透過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後我們看到的就是澇壩了,澇壩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積在澇壩,哪裏需要水就送到哪裏。

吐魯番的坎兒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吐魯番地區生態嚴重破壞,坎兒井的數量已大大減少,目前僅有七百多條了,如果不再加以保護,三十年後坎兒井可能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