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的由來多篇

清明節的由來多篇

清明節的由來 篇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 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由來 篇二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

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

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起源 篇三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爲一。

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

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

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

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