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迷信的寓言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迷信的寓言故事【精品多篇】

故事 篇一

宋朝時,南方人崇拜鬼神。宋朝大將軍狄青(公元1008~1057年)征討儂智高時(事在公元1052年,儂智高,蠻人,建立南天國,號爲仁惠皇帝),率領大軍經過桂林南部。爲了穩定軍心,狄青進廟禱告,祈禱說:“將來勝負難以預卜,我拿一百個錢幣與神約定,如果會大勝,那我投錢,錢幣上有字的一面,希望都能朝上。”

左右的將領都勸他,萬一不如意時,士氣恐怕會受損,狄青卻不聽勸告。就在大家都爲此忐忑不安的時候,狄青手一揮,結果投出去的錢,都是有字的一面朝上。

於是全軍歡呼,聲震林野。

這時狄青也很高興,命令左右的人拿一百枚釘子來,yi錢幣散落的方位釘上釘子,再用青紗蓋上,並且親手封好。然後說:“等凱旋之後,再來謝神取錢。”

由於神靈保佑,全軍士氣大振,後來狄青果然攻破了崑崙關,打敗儂智高,平定邕、管等地。等到部隊凱旋,依照原訂計劃回來取錢,狄青與營中的軍師參謀一起觀看,大家才發現這些錢幣本來就是兩面都有字的。

這也就啓示我們:鬼神迷信之說固然不可全信,但是運用智謀,巧妙使用可以有助於事情的成功。

故事 篇二

愛迪生曾經說過:“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從不敗倒在他們的腳下,我渴望用科學來否定他們的謬誤。”

既然是名人,就一定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在芸芸衆生之間,鶴立雞羣。它們是聖潔的偶像、是人們心中的“聖人”,它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言談舉止,都被人們看在眼裏,並分析出其中那“無人知曉的涵義”,以致於連那位名人都驚訝了。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作家洋洋灑灑地完成了一篇着作,可他並不知道,在這篇着作之中,有一個難以發現的錯別字。這個錯別字似乎很得意,因爲只有它才“與衆不同”,竟飄飄然地炫耀起來了,旁邊的字不服氣了,大聲質問他:“你是一個千人嫌、萬人惡的錯別字,你憑什麼炫耀,你有什麼資格在這裏大呼小叫!”而那個錯別字卻不着急,“不急,以後就知道了!”

數年後,這個作家的文章已經名聲遠揚了,人們開始瘋狂地瞭解他的資料,並從每個細節、每個動作甚至每個字都分析出了他當時的用意以及所體現的精神,當某個崇拜者閱讀這篇文章時,發現了這個錯別字,大驚:“作者用了通假字!”

看了這個小故事,相信大家不禁有些感觸吧!我們的教科書何嘗不是如此呢?譬如《木蘭詩》中,老師讓我們記住花木蘭的精神中那條“不慕高官厚祿”那句話,我們當時信了、也背了,

資料共享平臺

《迷信的名人故事》()。後聽一位作家說,其實木蘭當時不當尚書郎,很可能是因爲他怕女兒身份暴露被殺才推辭的,而不完全是“不慕高官厚祿”。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名人的支持者都會挖空心思去找他們的一個個優點,哪怕是沾點邊,也要大肆宣傳,可名人再厲害,歸根結底,他還是人,不可能像支持者所說的那樣“十全十美”,他們也會犯錯、也會失誤,而這些崇拜者們的言論,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它們像一臺笨重的機器,迷信地倒在了名人的腳下,他們也許會因此而一帆風順,而更多的,則是頭破血流。

早在建國初期,一些人對某些名人迷信地五體投地,終日“老大哥”長、“老大哥”短的,結果弄得無所適從,甚至四處碰壁,不是這樣嗎?盲目迷信給我們留下的只有苦澀的回憶,只有自我解嘲的苦笑。

不要迷信名人——我們是清醒的凡人。

我們在仔細閱讀某些定論時,是否有證明過它的行爲呢?伽利略不也在比薩斜塔上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個“物體的下墜速度與重量”的觀點是錯誤的嗎?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在嘲笑他,其實,他們是在笑自己。

百川歸海,殊途同歸。我們尊重一切名人,但我們有信心,我們絕不迷信。我們有否定的膽識,因爲我們有“獨立思考”這個強大的武器。名人有他們的權威,但始終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尊重名人,但絕不迷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