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墳墓對聯(多篇)

墳墓對聯(多篇)

墳墓對聯 篇一

搞好殯葬改革 構建和諧社會

——在全區殯葬改革總結表彰暨民政工作會上的發言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

破千年舊俗,建生態家園。“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我們蕭山的殯葬改革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業績,我們爲之自豪。今天我作爲全區殯葬改革工作和生態墓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在這裏跟大家彙報交流工作體會。深感榮幸。

我街道於4月開始大力開展遷墳平墳工作,籌備建設蜀山生態公墓。一個月時間完成摸底、登記、覈對工作,共摸底墳墓15000穴,其中建築型6900穴,半建築型3800穴,空墳3950穴,深埋土葬350穴。12月底全面徹底平毀所有墳墓。

公園式生態墓區經過三期一年多時間的建設,投資800萬元,佔地80畝,擁有墓穴16800穴,於10底竣工驗收。截止目前,生態墓中已安葬墳墓14200穴。

由於墓地面積有限,我們投資80萬元建設了佔地平方米的骨灰存放室,可供存放骨灰盒子5000個,存放15年。

至此,我街道的墳墓整治、生態墓建設、骨灰跟蹤存放三年任務提前一年保質保量地完成,真正實現墳墓治理率100%,生態墓地綠化覆蓋率100%,骨灰集中存放率100%。

對於殯葬改革、遷墳平墳工作和生態墓地的建設,我們主要有三點體會。

觀念先行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蜀山被區政府列入重點整治的“六座山”之一。在沒有整治以前,這是一座有名的“問題山”,山上山下墳墓密集,僅僅只有80畝不到的山體面積卻承受了上萬穴大大小小的墳墓,而且山上沒有道路,行人難走,髒亂現象十分嚴重,環境惡劣,特別是遇上清明節下雨,上山祭奠非常困難,羣衆呼聲十分強烈。蜀山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3月26日,全區召開深化殯葬改革動員大會,這給我街道治理蜀山帶來了強勁的東風。

但是改革決策一出,必然與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喪葬舊觀念交鋒。古老的民族選擇“入土爲安,厚殮重葬”作爲自己生命的最後歸宿,許多羣衆迷信地認爲死者最大,不能驚擾,更何況是平毀墳地。殯葬改革可謂是“千年難題”。要想順利的推進這項工作,如何解開羣衆思想上的疙瘩,引導他們把亡人骨灰的處理從“入土”改爲“入室”,由“地下”改爲“地上”,這是首要問題。爲此我們河莊所採取的辦法是,宣傳,宣傳,再宣傳。從4月到年底,聲勢浩大的宣傳工作全面鋪開。我們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向羣衆宣傳殯改的重大意義,鎮村廣大黨員幹部以身作則,主動做好親戚朋友的思想工作,鎮廣播站開闢遷墳平墳專題,積極倡導推行文明喪葬新風。在強大的宣傳攻勢下,廣大人民羣衆從最初的想不通到後來的基本認同,從對政策的抵制向理解和主動配合轉變,爲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生態墓葬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組織保障

殯葬改革,是一場充滿艱辛的風俗習慣的革命。要贏得改革的勝利,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來保障。3月26日,全區深化殯葬改革動員會大會召開後,我們立刻組建以鎮長爲組長的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各村建立了專門領導班子和工作班子,設信息聯絡員、普查員,形成鎮、村、組三聯動的殯改網絡體系。出臺專題文件,建立健全殯葬管理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多次召開殯葬改革和生態公墓建設推進會、現場會。有關領導親自帶隊實地檢查指導殯葬改革工作,深入到村、羣衆中明察暗訪。在平墳遷墳過程中,由於河莊除蜀山外,沒有合適的生態墓地,我們在蜀山就近處搭建了930平方米的臨時存放室,存放搬遷下來的遺骨,爲了保護存放室的一罈罈遺骨,遷墳平墳辦公室人員克服一切不利條件堅持每天輪流值班,近六千份遺骨完好保存。遷墳平墳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因遷墳出錯而產生的上訪事件。

建設到位

搞好墳墓整治,推進生態墓建設,雙軌齊下,利民惠民,纔是我們治理青山白化的最終目的。爲此我們在動員大會上規劃好建造一個以生態性、公園性爲標準的生態墓地,同時美化綠化周邊環境,包括山體道路建設,墓區植樹種花,上墳祭祖和上山休息的各類配套設施建設等等。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施工,一個集墓區辦公室、監控室、祭墓區爲一體的生態墓地全面建成。如今的蜀山青板石路整潔美觀,石刻墓碑花草遍野,墓區環境青翠安詳。羣衆的抱怨聲變成了讚美聲。大家都說政府可信,不光自己的家園美化了,生態了,連亡人的“家園”一樣也美化了,生態了。

下一步我們將借今天會議的東風在深化管理上做文章,在落實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繼續抓思想認識的提高。繼續加強對羣衆的宣傳引導,從關注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做好殯葬改革管理工作,根除喪葬陋習,倡導厚養薄葬新風。

二是以規章制度建設爲抓手,進一步規範管理我們原有的生態墓管理網絡小組,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生態墓地管理制度,確保生態墓管理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

三是繼續加強骨灰跟蹤管理,堵住私建墳墓的口子,從源頭上杜絕骨灰亂葬亂埋現象的發生。

墳墓對聯 篇二

北京西郊香山海淀一帶,向來被稱爲“風水寶地”,這裏是歷史上的京畿地區,是歷代帝王貴胄、騷人墨客涉足遊憩之佳境。在我國傳統的隆喪厚葬習俗的影響下,這裏很自然地成爲帝王后妃、皇親勳戚、太監官吏以及名士文人死後喪葬的理想處所。“京西多古墓”,是多年來流行的說法。從玉泉山北之金山往西到香山,山脈連綿,墳塋錯落,當地有“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的順口溜。這裏的“府”是對封建王侯墓地的吉稱,如娘娘府、四王府、傑王府、西小府等。據明朝人沈榜寫的《苑署雜記》第18卷《恩澤・墳墓》中記載,除去“其他古今名賢,非賜墓,故不錄”以外,屬於“賜墓”於玉泉山、金山的,就有1位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4位皇后:恭讓章皇后、貞惠安和景皇后等;67位殯嬪妃:恭靜賢妃李氏、順嬪張氏等;2位太子:悼恭太子和憲懷太子;21位王爺和11位王妃:越靖王、貞惠妃吳氏,衛恭王、貞烈妃楊氏等;十五位公主:永清公主、仙居公主等。這裏明確記載的僅明代的皇族男女就有158人的墳墓,其中嬪妃有的是1人一墓,也有13人或9人一墓的,根據各代的規定不同而有差異。如此卷的《妃嬪墓》記載:“嘉靖十三年,靜妃陳氏卒,上諭禮、工二部曰:祖宗成法當守,王制亦當法,古世婦御妻皆用九數,宜九妃同一墓、一享殿,遂爲定製。”這裏有一座明景泰陵,埋葬着明代宗朱祁鈺。因爲他是當其兄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也先軍俘虜後被擁戴即位的,但朱祁鎮回京後又了帝位,朱祁鈺死後按親王禮葬於金山。後來又被明憲宗平了反,王爺墳擴建成皇陵,成了“十三陵外又一陵”。

清代的9位皇帝(除溥儀外)和他們的皇后妃嬪,都埋葬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和易縣永寧山下的清西陵。但是那些聲名顯赫的王爺――從“鐵帽子王”之一的禮親王代善及歷代親王,包括瑞懷親王綿忻和歷代瑞王、醇賢親王奕、孚敬郡王奕惠,直到解放後纔去世的清代監國攝政王載灃,都埋葬在西山腳下。這裏還有多處太監墓羣,如恩濟莊太監墓地,以及白塔庵、玉泉山四槐居等地。阜成門外、正福寺、西北旺等地的外國傳教士墓羣,西北旺村的回民公墓,掛甲屯的東北義園,地藏溝的正白旗義地等等,則是以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域、社會集團區分的相對集中的墓區。那些分散在各處的墓園、公墓、墳塋則數不勝數。前不久出版的《海淀區地名志》以墳墓命名的村名就有52處之多,如九王墳、雙貝子墳、黃帶子墳、公主墳、牛碌墳、老公墳、鐵家墳、傑王府、笑祖塔院、四統碑、董四墓等等。而以各類墳墓命名的地名那就更多了。

不僅在清代以前,就是在民國時期,以至新中國成立後,京西的各類墳墓也是日益增多。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和葬法的改變,分散的墳地增加的不多,而逐漸建設和發展了幾個大型的公墓。在民國期間,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曾暫厝香山碧雲寺,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及王金銘,“三・一八”烈士,烈士,抗日將領馬占山、佟麟閣,著名教授朱自清、王國維,以及北洋總理熊希齡、張宗昌,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都埋葬在西山附近。新中國成立後,除去齊白石、梅蘭芳、王瑩等一批著名人士由於種種原因分別葬於其早期購買的墓地外,各界人士分別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萬安公墓、福田公墓以及一些新建的公墓中。

八寶山革命公墓建立於1950年,佔地150畝,主要是安放我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及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的遺體和骨灰。墓區埋葬着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瞿秋白、張瀾以及民革中央副主席譚平山、華僑領袖司徒美堂、美國作家斯特朗和史沫特萊、我國著名文學藝術家徐悲鴻和歐陽予倩等,共有500多座墳墓。這裏還有5座烈士集體墓,包括鄭振鐸等16位爲中外文化交流和保衛世界和平而遇難犧牲的烈士墓,參加亞非會議死難的烈士公墓等。革命公墓中央建立了骨灰堂,第一室安放着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林伯渠、董必武、、、、李富春、譚震林、陶鑄、廖承志等同志的骨灰,還有溥儀、李宗仁、張治中、傅作義、陳明仁、衛立煌諸位先生的骨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那隻沒有骨灰的骨灰盒也安放在這裏。

萬安公墓由私人創辦於1930年,佔地130畝,1961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半個世紀以來,公墓先後安葬了中外人士4000多人,既有晚清以來的官僚政客和軍閥,也有革命家、志士仁人,更多的則是社會科學界專家學者、科學技術人員、工商企業家和普通市民。最近幾年,在這裏安葬的還有從臺灣移靈歸來的落葉歸根的政界人士。公墓內新建了“烈士陵園”,成爲一座獨立的墓園。萬安公墓內安葬着一大批名人,有些人曾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過一定的影響,如鄧文輝和路有於烈士、革命的“媽媽同志”任銳、王以哲和馬占山將軍,文學藝術家韋素園、司徒喬、王雪濤,劉繼卣,表演藝術家梅熹、劉喜奎,二胡宗師蔣風之也長眠於此。著名教授張西曼、郭鴻逵、王力,地質學家翁文灝,全國勞動模範李墨林,以及段祺瑞、韓復榘等,1954年自殺身死的高崗也葬在這裏。

福田公墓於1938年由大官僚江朝宗創建,佔地約100畝,1961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共有近5000座墓葬。墓區和骨灰堂裏安葬和安放着已故的愛國民主人士、港澳臺胞、僑胞、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革命烈士和普通市民的遺體和骨灰。國學大師王國維,愛國僑胞莊明恩,清史館總纂柯劭,北洋教育總長傅增湘,師大教授高閬仙,以及之父林明清的墳墓都建在福田公墓。除以上三大公墓以外,還修建了幾座鄉辦的公墓和骨灰堂。

複雜的葬俗

墓葬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首先墓址的選擇要看風水。相信風水之說的人們認爲,墓地選址的好壞與吉凶,直接影響到現實人生,如果墓地風水好,會給子孫後代帶來運氣,否則就要倒運,家道衰敗。清代醇賢親王奕,在《看定妙高峯風水誌喜》一詩的小序中,記錄了他在舊僕王照錄和堪輿家李唐陪伴下,在妙高峯看風水選擇墓址的經過:“北行二十餘里,甫露峯嵐,堯民即遙矚稱善。至則層嶂巍峨,叢林秀美,遍山流水潺潺,其源澄澈如鏡。山高三裏許,憑凌一望,目極百里,洵大觀也。堯民稱讚不已,指古鬆西北爲來龍去脈,點穴最佳。餘席極不復孤疑,一言斷決。念斯事切要,而餘看風水如此之速又如此之佳,實王照錄之功也。”後來奕的墓穴即建在古鬆西北處之“來龍去脈”。

在我國古代《禮儀》上就有選擇喪葬地要看風水的記載,大意說:“土壤有厚薄,水泉有淺深,故必須相地之可葬與否,而後經營之也。”可見當時考慮的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氣、土質等自然條件,都是關係到棺木、屍體能否較長時間保存的問題,並未涉及與子孫後代的關係。秦漢以後,堪輿、相宅之風盛行,而且摻進了許多信仰的成分。郭璞的《葬經》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最好的墓地;談房屋建築的“營造門”也說:“凡住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此爲最貴之地。這裏的要求,就是指靠山臨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峯,面臨平原。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在談到昌平天壽山明皇陵的風水時說:“皇陵形勝,自其近而觀之,前有鳳凰山如朱雀,後有黃花鎮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龍,右虎峪即白虎,且東西山口兩大水會流於朝寧河,環抱如玉帶三十餘里,實爲天造地設之區”,所以明代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天壽山。這種“風水寶地”的觀念,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意識形態;然而剝掉那層玄祕的外衣,使我們看到一幅人類原始生活的圖畫:爲了生存和安全,人們選擇背山面水的地域建造住宅,背後的山遮擋寒風,前面的水提供飲用和澆灌之利,這無疑是人爲適應自然所取得的生活經驗的反映。京畿西山一帶,一向被認爲是一塊風水寶地,這是“京西多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京西各類墓葬所採取的葬法,即安葬死者遺體的方法,主要是土葬,也有少量採用水葬,很少或者幾乎不採用火葬、崖葬、天葬等方法。土葬是將裝殮屍體的棺材埋入地下,堆起墳丘,豎立墓碑,有的棺材裏還盛有陪葬品。土葬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農業文明造就的親土、戀土、入土爲安的意識支撐着這種葬法。土葬要堆墳立碑,漢白玉碑的製作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碑額要雕刻盤螭紋,碑沿刻忍冬、纏枝紋;碑身刻的碑文不但要寫明姓名、籍貫、家世、經歷、文章著作、逝世時間,還要在最後寫一段銘文,即概括性的韻文讚語。這是一般的寫法。也有例外的,如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爲其妻寫的碑文,就別出心裁,別具一格:墓蓋上篆文:“我妻胡墨林墓”,下邊行書手跡爲:“墨以1957年3月2日,謝世先十日,爲餘說此意。嗚呼,心繫人間,骨歸泉壤。用銘其墓,來者鑑之。葉聖陶。”其文雅訓,其情真摯。胡墨林墓在福田公墓。與碑文、墓誌銘相類的還有輓聯、悼詞、誄文等。都是表達對逝者哀悼和追念的情思意緒的文字,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簡直可以稱作喪葬文體。土葬還出現了隨葬品,京郊古墓出土的隨葬品,不乏金玉器物、書畫古玩、珍珠瑪瑙、布帛綢緞。有的如同一座“地下珍寶博物館”,貯滿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與土葬比較,火葬是更文明的葬法,在當代的中國逐漸處於優勢。據考,火葬的出現與遊牧民族的不穩定生活有關,同時也反映了一些民族“人死後乘火昇天、走向光明”的觀念。火葬的葬法與儒家禮教不合,明、清兩代曾被明令禁止。但由於它具有經濟簡便、衛生等優點,特別是在首都近郊寸土寸金的條件下能節約土地,因而受到政府的重視並作爲一項殯葬改革而大力推廣,廣大羣衆的觀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火葬後的骨灰盒,保存於公墓的骨灰堂,易於瞻仰憑弔,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再次,北京的傳統喪葬禮儀,是人們、倫理觀念的充分演示,是考察民風民俗的生動資料,傳遞着社會學和民俗學的信息。老北京人中較富有的人家,沿襲着一整套嚴格而複雜的喪俗葬制,從親人死亡穿好“裝古”、擡上“吉祥板”,向親友發“口報條”報喪,“接三”、“送三”、奏哀樂、頌經、“放焰口”、焚化綠色大轎和朱輪轎車等“紙活”、“伴宿”、坐夜、焚燒樓庫,到“發引”出殯,暫厝於寺廟或安葬於塋地,充滿了迷信和宗教因素,浸透着封建禮教的孝道等倫理人情。其中的封建迷信和宗教因素,與人們的現實生活願望混爲一體,其本質的虛僞和欺騙性,同時存在於莊嚴的禮儀之中。

歷史的生動記錄

墓葬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生動記錄,是那個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反映。人類歷史進程的階段性,民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葬法和葬式,也造就了不同的葬制。葬制是有關喪葬的規制,諸如單身葬還是合葬,是單獨建墳還是實行氏族、家族、公共墓地制,喪葬的等級等等。原始公社時期有氏族公墓,奴隸制社會墳墓中有殉葬的奴隸;在封建社會裏,我國傳統上持續最久、影響最大的墓地形制是家族墓地。過去京郊的家族墓地,要按男性計算世系,排列墓次,墓向統一,墓式一致,墓主之間的關係一目瞭然,就如同圖表式的家譜一樣。京西上莊鄉皁甲屯系納蘭氏祖塋以及綿延百餘年的禮王墳就是如此。這種家族墓葬是我國傳統的家族制度的縮影。即使從裝殮死者遺體或遺骨、骨灰的不同葬具,如棺槨、骨灰盒等所用的不同材料、不同形制,也可看出它所反映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科技工藝水平、信仰觀念和時代色彩的差異。

墳墓對聯 篇三

一、工作目標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後,通過草坪葬、樹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佔地或少佔土地處理骨灰的葬法。我市深化殯葬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推進生態葬法,進一步遏制亂葬濫埋和“青山白化”現象,不斷改善我市生態環境質量。今明兩年重點是抓好骨灰存放設施(骨灰堂、骨灰牆、生態墓地)建設和繼續治理“三沿五區”亂葬濫埋。2005年底全市生態葬法覆蓋率達80%以上,“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80%以上;2006年底全市生態葬法覆蓋率達100%,“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目標。

二、工作措施

(一)加快建造鄉村骨灰存放設施。各地要科學規劃,抓緊實施。在平原地區,要建設骨灰堂(牆),對已建的骨灰堂(牆)要加強管理,完善設施,積極引導喪戶存放;在西部山區,可以建造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對已建的原鄉村公益性墓地,從2005年4月1日起要全部改爲生態安葬,並將原有的墳墓全部採用綠化覆蓋。新建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必須按照《**市生態墓地建設標準》(湖政辦發〔2004〕81號附件2)規劃、建設和管理,嚴格控制墓穴佔地面積,墓碑小型平置或斜臥,地表無墳頭。生態墓地規劃應當與村鎮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一致,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編制。各級要加大公共財政對骨灰存放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建造骨灰堂(牆)、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等骨灰存放設施,切實解決本鄉鎮村民骨灰存放問題。

(二)繼續治理亂葬濫埋現象。各地要對照去年墳墓專項整治工作要求,認真總結,查找不足,抓住重點,積極落實整改措施,繼續治理“三沿五區”亂葬濫埋現象。要抓住春季植樹和清明、冬至期間羣衆祭祀活動有利時機,抓緊做好綠化覆蓋、就地深埋或遷移工作。爲避免新的亂葬濫埋和重複搬遷,今後因城市建設、園區開發、土地整理等因素需搬遷的墳墓必須遷至骨灰堂(牆)、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或公墓等集中存放。**中心城區規劃區內搬遷的墳墓,可建鄉村骨灰堂(牆),也可安放在公墓內。

(三)加大生態葬法宣傳力度。各級新聞單位要發揮輿論主渠道的作用,要多形式、全方位,廣泛宣傳推行生態葬法的重要意義,大力宣傳推行生態葬法工作中的先進典型,通過典型引路和榜樣示範,提高農村幹部羣衆參與葬法改革的自覺性;各鄉鎮要通過各種形式,把有關政策向廣大羣衆講清、講明、講透,耐心細緻做好羣衆思想教育工作;要發揮村民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把深化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態葬法寫入村規民約。同時,各部門、各單位要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起模範帶頭作用,積極配合支持,全面推進這項工作。

墳墓對聯 篇四

“少教多學”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趨勢,要實現少教多學的目標,教師就要通過課堂教學把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並通過課堂訓練讓它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學生掌握了自己能讀會讀的本領,老師才能達到少教甚至“不需要教”的境地,這應該是教學的最高境界。

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個文本,而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不能滿足於單個文本的泛泛講解,而應該教給學生文本研讀的思路、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研讀鑑賞。語文學習,無論是單個文本的教學還是主題單元教學,都離不開對具體文本的研讀。具體文本的研讀鑑賞有沒有普適的思路方法呢?近年來,我探討的“三層面文本研讀法”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鑑賞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以全國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題用文《世間最美的墳墓》爲例對這種方法作些介紹。

第一個層面:文本寫了什麼?

這個層面屬於認讀層級,即通過對文字符號的感知獲得文本最淺層的意義:文本寫了什麼?認讀能力是最低層次的閱讀能力,這個層面上的閱讀,要求學生養成勾畫出生僻或重點字詞的習慣。當然,對高中學生來說,這遠不是主要的,高中學生在這個閱讀層面上最應該掌握的技能是速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迅速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教師要教給學生速讀的方法,並通過閱讀教學形成學生的習慣。拿到一個文本,首先要懸想一下:文本寫的是什麼?寫了這種事物的什麼特點?然後帶着這些問題速讀文本。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看到題目就應該想:文章寫的是誰的墳墓?這個墳墓有什麼特點?爲什麼說它是世間最美的?然後帶着這些問題用兩三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找出答案:文章寫的是托爾斯泰的墳墓,這個墳墓的特點是樸素,作者之所以稱它爲世間最美的墳墓也正是因爲這個特點。解決了這些問題,實際上也就完成了對這篇文章的整體把握。

第二個層面,文本是怎麼寫的?

第一個層面解決了“寫了什麼”的問題,進一層就要研究文本是怎樣寫的,包括內容、結構的安排,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以及語言特點等。要讓學生養成在這些方面提出問題並通過閱讀文本分析解答的習慣。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在經過第一個層面的閱讀之後,要進一步探究:課文是怎樣來表現托爾斯泰墓“樸素”這一特點的?帶着這個問題用分析的眼光再去讀課文:課文第一段第一句話是:“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列夫・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是總述,接下去是對墳墓的描述。第二段是集中寫托爾斯泰墳墓的特點的,應搞清楚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首先直接描寫了墓地的簡樸,再寫托爾斯泰墓給遊客心靈的震撼和深刻感受,最後又用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三位名人的墓和托爾斯泰的墓形成對比、襯托。搞清了這些問題,實際上也就理清了課文的思路,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層次。

第三個層面:爲什麼要這樣寫?

這個層面的閱讀是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評價鑑賞,要求有較高的閱讀能力。它是在研究文本“寫了什麼”“是怎樣寫的”兩個層面的基礎上研究文本“爲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取得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如《世間最美的墳墓》第二段描寫墓地簡樸的一段文字: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裏爲什麼要連用幾個“沒有……”?原來作者是在暗暗地拿托爾斯泰墓同其他偉人墓作對比,從而突出托爾斯泰墓“樸素”卻能使人產生敬意這一特點。再如這一段中的景物描寫:“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着,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爲什麼要加上這麼一段景物描寫,而且是這樣一段帶有暖柔色調的景物描寫?研讀課文,揣摩文章的立意,不難領悟作者安排這樣一段景物的匠心:首先,它以動襯靜,用風響來反襯墓地的寧靜;其次,它是用自然景物來突出墓地的樸素;其三,它能爲托爾斯泰墓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這種閱讀實際上已經是鑑賞性閱讀了。這個層面上的閱讀對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涵泳、質疑、探究的習慣,教給學生方法並通過閱讀教學形成學生的技能。

墳墓對聯 篇五

爲推進我鎮殯葬改革工作,提高殯葬管理的執法水平,確保殯葬管理專項整治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鎮黨委、政府領導下,成立鎮殯葬管理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殯葬管理專項整治的組織指導、督查、實施工作。

二、目標任務

(一)深化平墳還田活動。從年月日起,利用個月的時間,全面平毀土散墳,確保高速公路、鐵路、姜溱公路沿線00米以內以及工業園區、農田及水源保護區、集鎮規劃區無墳頭。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平墳還田範圍,使全鎮範圍內所有土散墳在年月日前得到徹底平毀。

(二)加強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堂建設與管理。集中精力、人力加大公益性墓地管理,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善墓地環境,基本解決“平有所去、死有所葬”問題,達到“科學合理、方便羣衆、管理規範”的目標。

(三)抓好殯葬市場的整頓。嚴禁生產銷售封建迷信用品和土葬用品;堅決取締無照生產、經營喪葬用品的企業和個體商店;杜絕喪事活動中看風水、打喪鼓及沿路拋撒紙錢、冥幣等封建迷信活動,嚴禁和尚入戶操辦佛事活動;禁止民間藝人蔘與喪事活動,規範吹奏人員的喪事活動行爲;杜絕無牌、無證、報廢的車輛以及違規經營車輛從事殯葬運輸業務。

(四)鞏固火化成果。火化率達0%,杜絕土葬、骨灰裝棺土葬和亂埋亂葬,新發生的骨灰全部進入公益性墓地安葬。

三、工作步驟

整個專項整治活動分宣傳發動和調查摸底、集中整治、平墳還田、總結驗收四個階段。

(一)宣傳發動和調查摸底階段:殯葬改革工作牽涉面廣、情況複雜,是一項羣衆性、政策性很強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配合和支持。爲了推進我鎮殯葬改革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須從宣傳發動、摸清底數、制定政策等方面入手,全面啓動我鎮殯葬改革工作,大力開展殯葬改革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殯葬改革的濃厚氛圍。依據國家、省、市關於殯葬改革的政策法規,制定出臺殯葬管理政策,全面開展殯葬現狀調查摸底工作,分別對土葬、骨灰裝棺、亂埋亂葬、假僧、假道人員和封建迷信職業者、民間吹奏、說唱藝人和從事封建迷信品製作、銷售、無證無照經營喪葬用品等行爲進行全面調查登記。

(二)集中整治階段:進一步完善現有管理機制,加強部門協調,建立聯動機制,始終保持對非法喪葬行爲的高壓勢態,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力,建設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堂,全面開展殯葬管理專項整治。由領導小組牽頭對土葬、二次土葬、亂埋亂葬非法生產銷售封建迷信用品、製作銷售棺木、無照經營喪葬用品以及違法喪事活動等依法進行查處,整頓殯葬市場秩序、整頓吹打樂隊、整頓運屍車輛。本文來自

(四)總結驗收階段:在市組織驗收前,我鎮組織自查自糾,驗收合格後,向市政府提交書面報告,迎接市驗收小組的驗收。

四、工作要求

(一)堅持宣傳教育在先。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殯葬管理條例》、《江蘇省殯葬管理辦法》、《市殯葬管理辦法》和《市人民政府通告》等政策、法規的宣傳,將這些規定下發到村組,使廣大羣衆深入瞭解殯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各級政府對殯葬管理工作的要求,讓基層幹部做到有法可依,羣衆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做到面上宣傳和重點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着力做好喪葬人員和喪事事主的教育、疏導工作,幫助他們認清從理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覺移風易俗,做到厚養薄葬,喪事新辦。

墳墓對聯 篇六

關鍵詞:可持續;農村;墳墓;改革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273-02

一、追根溯源——從死亡文化探尋墳墓成因

死亡文化,就是人們對於死亡的認知以及由此體現於死亡的操作形態和實物形態之中的一整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習俗、規範之總和①。其中,墳墓是死亡文化中最主要的實物形態,集中表現了人們的社會等級、死亡觀,蘊含着深厚的人本主義思想。

古代中原地區土地肥沃,土地爲農業及生命之本,“入土爲安”是使靈魂得到安息的最好辦法。原始氏族社會中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員之間血緣認同的表現:生在一起,葬在一起。《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亦說明墓是先於墳出現的。隨着社會的發展,氏族漸漸分裂爲家族,舊式公墓制度逐步爲小家庭墓地代替。此時,便出現了墓地起土堆(即墳)來辨認先人墳墓②。《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崇(高)四尺。”

古人用於掩埋及辨認的墳墓在社會逐漸變革過程中被人們賦予了多項社會心理,這些社會心理同時又構成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心理基礎。在有關墳墓的領域內,經常起作用的社會心理有歸宿心理、延續心理、依戀心理等。

1.歸宿心理:墳墓既是死者身體的歸宿,更是死者靈魂的安歇。對逝者的親人來說,是一種被親朋好友安慰所得的歸宿感的來源。

2.延續心理:這主要體現在墳墓所帶來的附屬意義上,從古至今墳墓無論從選址、形狀、朝向等都受着風水的影響。人們將“枕山蹬水”之類的地形視爲能爲子孫帶來福祉的“風水寶地”。從另一方面講,墳墓成爲了人們寄託美好未來的“許願樹”。

3.依戀心理:實物——死者墳墓、遺物等是寄託人們對死者依戀並展開聯想的最好方式,“睹物思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因此會出現衣冠冢一類象徵性的墓葬。

此外,在宗法制的中國古代,墳墓還起到了維繫代際聯繫和教化人心的作用。《漢書·高帝紀上》載:“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爲衣衾棺斂,轉送其家,四方歸心也焉。’”祭祀家族墳墓成爲維繫整個家族的重要活動,人們也將自己死後能進入祖墳視爲功德圓滿。趙本山主演的電影《落葉歸根》就淋漓盡致的描述了人們的這一傳統思想。

就社會因素來說,墳墓的出現建立在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基礎之上,反之,它也成爲了彰顯社會地位及財富的中介。墳的過於奢華就出現了大型陵墓等統治階級分化等級的實物。

二、弊端凸顯——政府不當干預後隱患跌宕

在土地面積不變,田內墳墓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棺木浪費木材、墳墓佔用土地面積且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弊端日益凸顯。墳墓雜亂分佈,墳墓上有各式“象徵意義”的茶壺、紙鉑怪異擺放,所營造的不良氛圍不言而喻。

於是,在河南省周口市,一場浩浩蕩蕩的平墳運動空降而生。2013年3月周口市將《關於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作爲當年“一號文件”出臺。據周口官方統計,至當年11月底完成平(遷)墳近264萬座,恢復耕地近3萬畝③。計劃三年完成的任務,只用了不到一年即完成。而除了這些明燦燦的數據外,更有一些值得我們關注。調查點農村新建公益性公墓——張寨青雲臺公墓內安放骨灰的墓穴只是一個小坑,簡陋的石板扣着,倍顯淒涼,且無人將骨灰盒安置進來。其他一些鄉鎮的墳墓,僅僅是削掉一個墳頭,留着15公分以上的墳臺,不僅未起到恢復耕地的作用,反而擴大了墳頭攤開後佔用的土地面積。很多墳墓親屬都抱着“等風頭過了再將墳墓堆起來”的想法。周口此舉實際效應不大但在有如此深厚悠久的喪葬文化的中國,掀起了極大的輿論狂潮。11月8日,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清華大學教授**等26名學者認爲平墳嚴重傷害了民衆情感,顛覆了孝道傳統,聯名發出要求河南立即停止“平墳運動”呼籲書。至今聯署者已超過300人。

我們已經說過,法律立法者創造的特殊的和精妙的制度,風俗和習慣是一個國家一般的制度。因此,要改變這些風格和習慣,就不應當用法律去改變。用法律改變的話,將會顯得過於橫暴④。——孟德斯鳩

三、揚棄改革——可持續視角下的墓園改造

唯物主義者伊壁鳩魯說:“死並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拋開種種孝道傳統因素,周口平墳的無果而終亦是活着的人不想死後都沒有“靈魂”安歇之處。故選擇一條尊重傳統的可持續墳墓改革路子尤爲重要。

(一)可持續生態體系構建

功能單一的某些城市墓園孤立性的存在未起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相較而言成熟的城市墓園採取吸收其合理內核,摒棄被驗證過的不足的方式。使農村墓園成爲集逝者歸宿、紀念、哀悼、等本旨功能及遊玩、綠化、教育、文化傳承等附加功能的複合型空間。

1.農村生態體系的構架

墓園作爲農村生態體系的構成元素可用塊面、條狀、基底三種形式融入農村。塊面式:即墓園以小而多的開放式的建在農村。如上海福壽園等墓園,開放式的融合於城市,滲透於居民的生活。條狀式:根據農村的河流沿河設置,呈長條型,與農村道路、河流融爲一體。基底式:即墓園融入農村綠地斑塊,通過綠地、河流等的連結環繞在農村。

2.墓園自身生態體系的建設

基於我國悠久的喪葬文化史,首先應把“靈魂不死”“天人合一”及“風水學說”融入到可持續墓園設計中,其次應考慮減少對農村基址的破壞,在選址、修建、防護上儘量對地形以利用爲主改造爲輔因地制宜的改造。使墓園與農村環境保持協調可持續發展。墓園自身結合原有生態之中的“塊面——條狀——基底”,形成墓園自身格局。同時,墓園的可持續建設也將成爲改造環境的一個契機,最終實現“城市——墓園——生態”的協調發展。

(二)多種墓葬方式並行

目前城市改良後的墓葬方式大多爲平面型的方陣或臺階方式,無疑浪費了許多土地資源,農村墓葬可直接跳過這一環節,往立體型多層次的墓葬方式轉變。依據人們的可接受的墓葬思想不同採用樹葬、鮮花葬、藝術葬、壁葬等方式相結合,使墓園即有公園的意義又與村莊融爲一體,將墓葬與自然融爲一體,美景爲伴。

樹葬:適用於愛護環境、忠於自然的羣體。將逝者的骨灰埋在樹下,樹前40cm處安置墓碑以祭奠。滿足其“落葉歸根、反哺自然”的思想。樹葬區可環繞在墓園周圍,形成半開放式“圍牆”,亦可成列陣規劃在墓園中,調節墓園景觀。

鮮花葬:適用於熱愛生活的女士或夭折的兒童。可選用逝者生前最愛的花朵製成盆景,喪主寄情於花。鮮花葬又可與壁葬結合,壁中藏有逝者骨灰,牆外延續出花朵寓意美麗的生命。

藝術葬:藝術葬適用於經濟寬裕的喪主,墓位較隨意,與普通葬式不同之處在於須有一座造型豐富的藝術雕塑作爲節點。柴可夫斯基的墓地,這位超級偉大的作曲家,因爲喜歡安靜,所以享受了唯一在墓碑上建了小亭子的待遇。(圖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愛書,生前就表示過希望長眠在他敬愛的作家富爾諾曼夫旁邊,墓碑表現的是他臨終前的場景,一手扶着書稿墓碑下端的馬刀與軍帽雕塑,描述了他少年時代馳騁沙場的歷史。(圖2)

(三)“可持續”制度的構建

城市墓園價格混亂歸咎於媒體銷售單位的炒作,出現了很多“高價墓”,對於農村百姓,則出現了“死不起”的現象。關於農村墓地改革體制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農村墓園,配置經濟、節地、可持續的墓地,切實執行墓園的相關政策是亟待完善的體制。

墓園應是一個逝者與生者和諧相處的地方,應是讓人安靜體會生命,使心靈得到昇華的去處。農村可持續墓園的構建是延續墓葬倫理性和規範性價值下,根據自身區位、功能定位、文化生態的不同,在環境中承擔一份職責。

註釋:

①王夫子。殯葬文化學[J].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②王夫子。殯葬文化學[J].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③河南周口:平墳損益賬《小康》[J].記者曹偉。河南鄭州、周口報道。

④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商務印書館1959.

參考文獻:

[1]李安輝。重生重死古今同[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陳淑君,陳文華。民間喪葬習俗[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4]朱建寧。西方園林史[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