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明湖居聽書(精品多篇)

明湖居聽書(精品多篇)

明湖居聽書 篇一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末丹徒(江蘇鎮江)人。他出身於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學、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無意於以科舉博取功名。他行醫於上海,後又棄醫經商,直到資本喪盡才止。1888年黃河決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賑濟居民,後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於迪化(烏魯木齊)。

二、關於《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老殘遊記》借老殘在遊歷中所見所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揭露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急於做大官”的劊子手,在客觀上有助於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有其進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他維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鬥爭,在書中明顯的表現,由此可見,《老殘遊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老殘遊記》語言清新簡練,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稱讚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三、關於本文

節選自《老殘遊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唱”。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鍊生。《老殘遊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遊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便是“可觀”的一節。

故事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聽得鋪子裏櫃檯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又是何等樣書?爲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回到店裏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紹劉: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劇、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裏,經過二三年的工夫,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唱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若上午十點鐘去,便沒了座位,要聽還是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爲白妞說書作了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四、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鐘以後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衆多聽衆、藝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唱書)

┌臺上: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鐘┤

聽書前 ┤      └臺下:擁擠熱鬧

(側寫烘托│        ┌臺上: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十一點鐘┤

│              └臺下:更擁擠熱鬧

│                ┌臺上:男人(醜陋、彈曲、動心)

│    ┌十二點半鐘┤

│    │          └臺下:叫好不絕

│    │          ┌臺上:黑妞姑娘(十六七歲)─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聽書時 ┤彈罷數分鐘┤

(側寫正寫│          └臺下:老殘感覺:以爲觀止。兩人對話: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臺上:白妞姑娘(十八九歲)─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臺下: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後: 鬧聲稍定  臺下: 少年盛讚白妞,衆人交口稱是

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爲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爲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後,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後,寫聽衆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分別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聽書人多: 當官的“撫院”“學院”;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纔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一張半桌,兩張椅子,三樣樂器”

熱鬧“高談闊論”“嘁嘁喳喳”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爲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先抑後揚”的手法,貌甚醜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後輪指彈奏,動人心絃,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爲後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緻說明她樸實、純潔,爲後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後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百變不窮”“以爲觀止”。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雲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借觀衆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

人能學一兩句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白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

4、白妞說書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考慮:(1)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可分組找,看哪個組找的準,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麼特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2)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

討論後總結:

好的句子有:

“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處處伏帖,處處暢快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

“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轉回旋

“如一條飛蛇……”——婉轉悠揚、急促多變

“像放那東洋菸火……”——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採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並舉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着 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覺,或用視覺,或用聽覺,而同是視覺,有的繪其形,有的點其色,形色兼備,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師總結:描寫虛幻的音樂時,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並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聽音樂的感受。

5、“通感”修辭手段的運用。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小結如下: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轉換爲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通感”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例如:“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表現聲腔尖細高亢、剛勁有力;“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表現聲腔迴環宛轉,急促甜潤;“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表現聲腔紛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實屬不易,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

6、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音樂時,可以藉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聽音樂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從側面來襯托。

7、作業

比較鑑賞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明湖居聽書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2、通感

3、中華藝人的精湛技藝和文學家的創造性

二。教學重點: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學習目的

創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小說,是極具創造性的語言藝術。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極具創造力的文學傑作。從學習該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美好的藝術享受,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成功方法,提高 抓住關鍵詞句概括文意的能力,而且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二)學習《自讀提示》,明確學習重點。

1、請同學們讀兩分鐘。

2、同學們自學關於作者劉鶚和《老殘遊記》的知識,完成一篇短文,簡介劉鶚和《老殘遊記》,400字,獨立完成。

3、學習第二段

①請一位學生讀    ②請一位學生概括文段的兩個要點:

《明》一文的藝術特色和學習重點

包括: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都是爲了表現白妞的精湛技藝。

(三)課文研討:

一、正面描寫:

1、根據提示,找出6-9自然段。

2、聽錄音,或請學生朗讀。

3、分層次。兩層:  白妞出場——白妞說書

4、研討“白妞出場”:

着重寫了什麼?外貌、動作、眼神——魅力動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可見她豐富的的內心世界和生動的表現力

5、研討:“白妞說書”:

過程分成五步,以聲音爲線索,找出關鍵詞語,劃分層次

顯得抑揚頓挫,跌宕起伏

二、通感:(成功的奧祕)

1、學習其定義  (見自讀提示)

作用:賦無形於有形,生動可感  激發想像

2、補充錢鍾書《談藝錄》中論述:

在日常經驗中,視覺、聽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們說“光亮”,

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 無

分彼此。在視覺裏彷彿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裏彷彿有嗅覺的感受,這就是通感。

通感

4、補充例子:

目光銳利   (視——觸)     耳朵太長   (聽——視)

笑聲很甜   (聽——味)     聲音響亮   (聽——視)

味道很濃   (味——視)

聯繫《荷塘月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品味課文例:

l       那抑揚頓挫,入耳動聽,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

l       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三、側面描寫:

1、學生快速閱讀後,歸納層次大意。

①戲園盛況     ②琴師演奏     ③黑妞演唱     ④羣衆反響

2、討論側面描寫的作用,聯繫《林黛玉進賈府》對賈寶玉的側面描寫。

——烘托與鋪墊

3、集體品讀第七、八自然段。

四、總結:

《明湖居聽書》是描寫說書藝人精湛技藝的成功片段。就其描摹音響效果這一點來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可與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的寫作手法,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美聲世界,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我們還要向作者劉鶚先生和白妞式的中國藝人表示敬意。是他們創造性的勞動,爲中華民族文庫增添了瑰寶。

五、作業:

1、給白妞演出設計一幅廣告,可文可畫。

2、課外閱讀《老殘遊記》,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

(制高點)

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拎動點)

正面描寫

鋪墊                      賦聲

側面描寫

通感

烘托                      以形

1、戲院盛況        1、白妞出場:外貌、動作、      (語言訓練)

2、琴師演奏           眼神(學生搜尋、分析)   1、定義

3、黑妞演唱        2、白妞說書                 2、舉例

4、觀衆反響        ① 開端:初不甚大           3、課文具體表現

(學生自讀        ②發展:越唱越高            4、學生自己舉例(遷移)

逐點歸納)      ③跌宕:陡然一落

④高潮:忽又揚起

⑤結束:人弦俱寂

(師生朗讀、研討、分析)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7

下一篇:《文學的趣味》《明湖居聽書》同步練習

明湖居聽書 篇三

一、填空1、《文學的趣味》作者朱光潛,選自《談美• 談文學》,本文運用了以喻明理、現身說法的方法,使論述深入淺出,清楚明瞭。2、《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遊記》第回,作者是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末小說家。本文爲顯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場前採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通過次要人物琴師和黑妞以及有關場景描繪和觀衆的議論,來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魯迅認爲劉鶚的《老殘遊記》“敘有狀物,時有可觀”。3、複句關係分析: a研究文學也是如此,|(承接)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假設)  你的鑑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b我想不僅作者如此,讀者也須時常創造他的趣味。  |(因果)生生不息的趣味纔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靜止的趣味必定陳腐。‖(因果)活的趣味時時刻刻在發見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個窄狹的圈子裏。4、指出下邊語句所用的修辭手法,仔細品味,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a、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比喻  其作用是活畫出了白妞雙眸神采照人,富於青春b、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誇張  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說唱的巨大藝術魅力。c、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通感  其作用是使一發即逝的說唱化爲形象可感的畫面,使讀者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品味到白妞說唱藝術的高超,從而得到音樂美的享受。二、閱讀理解 (一)1閱讀《文學的趣味》節選,然後答題。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爲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爲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聽琴,不起作用。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鑑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飢過癮,以爲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像上文所說的,被囿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諒,但是你錯誤。“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須把世界名山都遊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鑑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1.本文作者對知、好、樂三者關係的看法與孔子有什麼不同?( 2分)    孔子認爲,                  (不超過7個字)    作者認爲,                  (不超過7個字)2.“這三種流行的毛病”指的是什麼?導致這三種毛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每處只答4個字)(4分)三種毛病:①是        ,即         。②是        ,即         。③是        ,即         。主要原因是         。3.作者引用“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旨在說明什麼?(答案不超過30字) (2分)說明                                                 、                                               。4.下列說法中,本語段中不包含的兩項是(    )(2分)a、文學的趣味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通過閱讀、學習培養的。b.通過多多益善的各項比較才能掂量出價值,才能培養出趣味。     c.知、好、樂都是精神領域內的活動,這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d.生生不息的趣味纔是活的趣味,活的趣味時時刻刻在發現新境界 (二) 2閱讀《明湖居聽書》中的幾個段落,完成練習。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擡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啓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肺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迥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千仞,以爲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峯頂,才見扇予崖更在傲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迥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光十色,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那彈弦予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爲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熨(    )鬥    人蔘(   )果    相和(    )相合    花塢(    )春曉2、解釋下列詞語。  (1)裝束:  (2)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3)陡然:(4)周匝:(5)屏氣凝神:3.文章的二、三兩段是對王小玉說書情景的描寫,試概述王小玉演唱過程中各個階段展現的說書技藝。    (1)“聲音初不甚大”:(2)“唱了十數句之後”:(3)“他於那極高的地方(4)“陡然一落”:(5)“從此以後”:(6)“兩三分鐘之久”:(7)“這一出之後”:  4.文章的作者在表現王小玉的說書藝術時,運用了多種比喻將聽覺藝術轉化爲讀者能感知的各種形象,使我們“如聞其聲”,獲得美的享受。根據作者選用的多種喻體,摘出相應的語句。(1)看得見的景象: (2)經歷過的事情: (3)體驗過的感覺: (4)想像得出的形象: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描寫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時也運用了精彩的比喻。閱讀下列詩句,比較《琵琶行》中的比喻與本文中的比喻的異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相同點:     不同點: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8

下一篇:沒有了

明湖居聽書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 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教學方法:賞析式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二) 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雲摶,後字鐵雲,發表《老殘遊記》時署名   “鴻    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於考古,在算術、治河、醫  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因爲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後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三) 簡介《老殘遊記》及四大譴責小說

(四)提問討論

1、明湖居聽書,聽誰說書?主人公是誰?

2、白妞出場之前都寫了哪些內容?運用了什麼寫法?對寫白妞有什麼作用?

3、試分析白妞說書的過程,畫出運用了通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參考內容:

1、明湖居聽書聽白妞和黑妞說書。主人公是白妞。

2、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衆的議論。寫琴師貌甚醜陋,  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後輪指彈奏,動人心絃,突出輪指彈奏的技藝高超,爲後文爲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筆。

3、寫戲園的盛況是爲了什麼?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4、寫黑妞的外貌是爲什麼?

明確:寫黑妞是爲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後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寫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1、寫觀衆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

神不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側面描寫

9、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於形。

用感覺設喻:“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

用視覺設喻:“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彷彿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五)、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業佈置

1、利用通感手法寫一篇練筆,描寫一段精彩的演出場面或比賽場面。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2

明湖居聽書 篇五

清朝人劉鄂一生建樹頗多:修水利,搞收藏,作醫生,辦企業等等,而其爲後人所瞭解,則是憑一部爲解朋友之困而創作的《老殘遊記》,將此書稿贈與朋友,不想卻因此名傳後世。劉鄂的絕妙之筆從節選的《絕唱》一書中即可窺見一斑。

本節選段的中心是描述說書藝人白妞精湛絕倫的說書技藝。劉鄂以其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實的鋪墊,把一個民間說書藝人烘托成藝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場之前,作者爲其造足了聲勢。首先作者介紹說書場之大:有幾百張桌子,卻是座無虛席。再說聽書人之多,來晚的人從袖子裏送看座的幾十錢“得一條凳在人縫裏”坐下,再晚者只好從“夾縫”裏坐下:可見其擁擠之狀,凸現了白妞說書藝術對聽衆的吸引。再看作者對聽書人到場時間的描述,以老殘看來,十二點的書,九點吃飯,十點到書場已是很早,卻只見書場已人滿爲患;十點半連“撫院”等官員也已到了,十一點正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搬張短凳,在夾縫安插”一語就體現了這種擁擠,《明湖居聽書》的用筆還是很簡省的,卻不厭其煩的寫了關於時間的問題。九點,十點,十一點,這幾筆已把聽書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再者聽書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聽書的有官員、生意人、讀書人和普通市民。這一筆看似無奇,細細品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說書吸引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前來聽書,足見其說書藝術的無比魅力,也可見白妞的說書雅俗共賞: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陽春白雪。

讀完此處環境的精心設置,讀者和聽衆一樣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場了。但作者還不肯讓心愛的藝術家過早露面。

出場的是一個卑陋的琴師,聽衆的失望從鬧鬨之中可見一斑。而琴師的幾聲調絃卻也引來了幾多掌聲 ——琴師技藝非同一般。而琴師只是一個配角啊!真正的說書人——黑妞出場了,但作者從老殘的角度看並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聽樂聲如新鶯出谷,如乳燕歸巢,“覺一切聲音俱出其下以爲觀止矣”。從老殘來看,等待了兩個多小時聽如此如仙樂一般的說書已是不虛此行。哪知那並非白妞,“黑妞的好處人說的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此一番話讓老殘啞然,“以爲觀止”的音樂竟不是極品,那麼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盡心智贊白妞說書,又如何寫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讓老殘心癢難耐了,也讓讀者亟盼白妞出場的同時不得不拜服於劉鄂的此一番絕好的鋪墊,先以說書場之大,聽書人之多之雜,聽書人到場之早,爲白妞出場蓄足了勢,又以黑妞高超的說書技藝烘托。直到此時,略帶些神祕而令人渴盼一睹爲快一聽爲樂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場了。

作者並沒有賦予白妞出衆的容貌和華麗的裝束,而是讓她一身素衣與黑妞一般無二的登場了。這時的老殘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兩塊頑鐵一響,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發聲,已是先聲奪情,而那雙“白水銀裏裝着兩丸黑水銀”的燦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掃,便已造成“以爲白妞看見了我”之效果——白妞見“我”,“我”之榮幸啊!“而鴉雀無聲”之場景,則已表現出聽書人此時激動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對黑妞說書已是用盡了溢美之詞,那麼又如何來描寫白妞的說書呢?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鄂以一業餘作家之筆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作者寫白妞的唱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寫其聲之悠遠,用“傲來峯、扇子崖、南天門”寫其高腔之無窮,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山腰盤旋穿插”寫其音調之婉轉,用“彈子上天”寫其音色之燦爛,用“花塢春曉”寫其聲音之嫵媚。更兼作者調動通感手法,以“聽者如吃了人蔘果,三十六萬個毛孔,無一處不舒暢”寫白妞說書的妙處。怎見得王小玉高於黑妞之處呢?聽書人的一句評論道出了其高妙之處:用“三日繞樑”形容尤覺不足,用“三月”方能曲盡白妞說書之魅力無窮啊!

此一節書,作者調動語言的手段駕輕就熟,信筆寫拉,其鋪墊之勢,設懸之招,讓讀者心神隨之而動,其對音樂的描寫也是蕩氣迴腸,不絕如縷。

本課原選入高中教材,題目爲《明湖居聽書》據本章內容而定;教材改版後,選入國中教材,更名爲《絕唱》此題目較原題不僅簡練,而且也極佳的讚歎白妞的說書藝人。但《絕唱》刪掉了“到了十一點鐘……所以說的什麼話都聽不清,也不去管他”一節,使原本濃墨重彩的鋪墊變得單薄,原本作者鋪就的烘雲托月之之勢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說課稿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

明湖居聽書 篇六

[課堂實錄]

一、導入  新課

師: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爲那裏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動得如癡如醉!上世紀末,當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後,禁不住老淚縱橫,說自己因此“觸摸到了俄羅期民族的靈魂”。現在,讓我們也來聆聽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錄音。學生很快便沉浸到音樂之中,這正是選擇該樂曲作爲導入  音樂的緣由。這段音樂情感極其濃烈,聽者極易受到感動。)

師:此後不久,在中國有一位名叫劉鶚的奇人也被一段音樂陶醉了,請看《明湖居聽書》。(板書課題)

二、把握課文框架

師:請同學們遊覽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學生迅速瀏覽,並在書中圈點勾畫。已經進行預習,所以很快便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一位醜陋的琴師的彈琴,一位名爲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師:那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麼作用?

生:烘托陪襯白姐。

師:請具體解釋一下。

生①:琴師彈奏技巧純熟,“入耳動心”,如此高明的琴師必有高超的歌手纔會相稱,他爲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鋪墊。

生②:(補充)琴師彈琴時,“人也不甚留神去聽”,這節文字後文王小玉出場時“滿園子裏便雅雀無聲”形成強烈的對比。

師:那麼寫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令人聽了“以爲觀止”,但這樣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遠”,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爐火純青。

師:除了用人來襯托王小玉說書,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加重語氣,暗示可從另一角度考慮。學生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④:文章開頭寫戲園子擠滿了人,有官員、讀書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點就滿座了,以致於老殘要小小地行個賄(衆笑)纔得到一個小凳子,說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來的。所以,這裏是用場面描寫來襯托重點內容。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⑤:還有最後一段,聽衆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在襯托中心。

師:(總結)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爲什麼她使這麼多人如此沉迷?於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後的觀衆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着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於是使主題成爲立體豐滿的復調!

三、品讀重點段落

師:現在,我們進入攻堅階段,讓我們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寫王小玉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書、動筆勾畫。稍後,有學生舉手。)

生:我喜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個字。

師:爲什麼?

生:這八個字刻畫了白妞的風度神韻。

師:哦,你用了“神韻”二字,從哪兒學來的?

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到的。

師:(由衷地)你閱讀面真廣,理解運用得也很不錯。確實,王小玉相貌平平,“不過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卻有一種非凡的神韻氣質。請問,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裏?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後面就不必再重複了。

師:你認爲後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髮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爲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纔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徵。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裏?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淨。

師:(追問)那麼,“寒星”有何特徵?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裏養着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纔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淨,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着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後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並思考:1.演唱可分爲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爲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着高歌,然後降調回旋,迴旋後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後突然爆發,最後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後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麼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衆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後改分號!

師:爲什麼?

生:這是一個並列複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後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苟,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

師:對!你已經道出了描寫音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音樂是無形的是飄忽易逝的,只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並獲得美的享受。文中還有許多類似於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紛紛發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層高過一層來形容歌聲的節節高起。

生②: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比喻歌聲迴環往復。

生③:用東洋菸火形容歌聲的紛鬧繁多。

生④:用“百鳥亂鳴”形容歌聲的和諧悅耳、活潑熱鬧。

師:請問,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齊答)比喻。

師: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心爲靈動,化平淡爲豐富。現在,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悟出了幾種描寫音樂的方法?請大家總結一下。

生①:要寫出音樂的表演過程和基本內容。

生②:要寫出聽音樂者的感受。

生③:(補充生②)這些感受可以從生理上寫,也可以從心理上寫。

生④:最好能運用比喻來描寫。

四、聽音樂談感受

師:我們分析了全文結構,也欣賞了作者對音樂的精彩描寫。現在,讓我們再欣賞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聽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重播音樂,學生閉目聆聽,有學生不時提筆記下瞬間感受。音樂結束後,教師不急於發問,有意留下3分鐘空白,讓學生沉浸在對樂曲的回味中,以期營造一種餘音繞樑的氛圍。)

師:說說你聽音樂時想到的內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羅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發着枯葉氣息的白樺林,冰雪覆蓋的世界,飢寒交迫貧窮無助的悽苦的農人。

生②:我彷彿看見伏爾加河上一艘貨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伕正吃力地撐着船,春天料峭的寒風吹在他瘦削的臉上;船尾一個小女孩託着臉望着岸上開得很早的幾點小黃花,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師:除了這些由音樂聯想起的景象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談?

生:聽了這段音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縮,我好像喘不過氣來,鼻子酸酸的,我想放聲大哭!

…………

(鈴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將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並加上小標題,作爲課後作文上交。)

[簡要說課]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在教材體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小說,瞭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說的主要特點。而第五冊教材則着重學習小說的鑑賞,對學生閱讀小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冊的小說單元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啓後的單元,進行本單元教學便應充分考慮這一特徵。

其次,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單元中其他三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說,惟獨此文幾近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有人物描寫,但主要不是爲刻畫性格;也有環境描寫,卻是爲寫音樂張本。況且本文結構並不複雜,語言也不艱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編排體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樂欣賞課。

音樂描寫,這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誇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爲“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小說結構,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  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爲課堂主體,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本設計試圖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併力求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因爲語文課總是以人類一切文化積累爲其背景的,將教學適當地向其他藝術類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但無論如何,它首先還應該是語文課。細細品味語言,立足於字、詞、句、段、章,仍是本設計所始終關注的。

總之,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考慮到如下因素:教材特點、學生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專長。三要素若能和諧統一,教學中使易於發掘教材魅力、體現教師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之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專家評點]

鄧彬老師是安徽省首屆教壇新星、第二屆“語文報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教十餘年來,他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課教學實際便充分體現他的教學特色。綜述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不拘一格

“教無定法”雖系一句耳熟能詳的套話,但在教學實際中卻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對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對教學規律深刻體會的基礎上的教學,纔有可能不拘一格別出心裁,這樣的教學纔會蘊涵着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本課教學緊扣音樂,由音樂起至音樂終,結構嚴謹自不必說,最令人稱絕的是教師巧妙地藉助音樂完成語文教學,兩大藝術門類在這堂課上結合密切,和諧有機,毫無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設計常令執教者爲之着迷,最終卻忘了設計的本意。我在欣賞本設計精巧的構想之餘,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在導入  課文之後即空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點段落處又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其餘各處常常可見教師的“留白”。無字句處有華章。沒有空白時段供學生思想自由翻飛,一切精彩的師生交談便失去了依據;而若無教師精到的引導設問評述,這些“空白”就會變得單薄蒼白。請讀者留意這些“空白”。

3、注重歸納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結論而更應是過程;人類的認識主要是歸納而不是演繹。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既可以先示以規律再引例佐證,也可以通過側重的是後者。他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最後由學生總結出操作規則,他實際上將整個思維過程演示訓練了一遍,其中合乎認知規律之處自不必多言。

如果說本課還有什麼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話,我認爲還可以將教學內容再集中些。既然主體是音樂描寫,則乾脆將“把握框架”一環處理爲讓學生課外把握,集中力量聽音樂、評音樂,將課後練習——“寫音樂”一環置於課內。如此,課堂主體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語段便可以讓學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課的語文味道也許會更濃更醇。

明湖居聽書 篇七

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選擇了《明湖居聽書》,希望能夠貼近二期課改的要求。

一、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願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錶象,難識本質;他們對記敘文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性認識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聽書》是語文新教材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技藝超羣”。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中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藝,表現了中華民族心靈手巧的特點,這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

本文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遊記》,但我認爲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選的。本文想象豐富,語言絢爛;大量使用比喻,成功運用映襯,把王小玉說書的魅力傳遞得淋漓盡致,與林嗣環的《口技》前後呼應,正好是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拓展思維、提高鑑賞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學習目標

基於對學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位爲:

1)知識目標

根據“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課的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反覆誦讀,自然感悟語言的魅力,體現課堂的“語文味兒”。

3)情感目標

感受傳統說唱藝術的魅力,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依照“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借鑑情景探究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我採用誦讀法、討論法、欣賞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讓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貫穿教學始終,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好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我播放了一段音樂 。“能說說聽到音樂的感受嗎?”學生可能往往只能用“優美”、“舒服”等話語來描述,於是我就做如下引導: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爲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動得如醉如癡!一千一百多年前,當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聞琵琶語時“江州司馬青衫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歷經千年而不褪色!我們也被音樂打動着,感染着,激揚着。但,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才能把這過耳的美麗留住呢?

通過剛纔的嘗試,我們發現這並不容易。那就讓我們來看晚清的劉鶚,他是怎樣用文字爲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

2、整體感知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明確了第5段正面描寫了王小玉說書,對王小玉說書的魅力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3、品讀重點語段,賞析語言與音樂的美

(1)請學生散讀第5段,思考:說書可以分爲幾個環節?

要求學生用文中的原話,鍛鍊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2)你最喜歡哪句話?爲什麼?

學生圈劃文中的語句,並在旁邊加註欣賞的理由,然後讀給同桌聽。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讀給大家聽。

小結:作者創造性地向讀者展示了一種描寫聲音的好方法,即以畫面來表現聲音。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爲靈動,化平淡爲豐富。

(3)“三分詩,七分讀。”誦讀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熟悉,也是審美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在散讀、品讀後,我要求大家齊讀第5段,學生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在這次的誦讀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動。

4、同形訓練,拓展思維

葉聖陶先生認爲訓練“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個“變”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是知識的再建構。依據學生習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並故意在音樂結束後留下半分鐘的時間空白讓學生品味,而後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手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下自己對音樂的印象。

5、小結

王小玉說書是美的,更美的是劉鶚的生花妙筆,它通過聯想和想象,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賦聲以形,賦聲以色,留其風韻至今日今時,感染了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通過剛纔的實踐,我們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隻筆,那麼,你能用這隻筆去繼續書寫生活麼?

6、佈置作業

(1)短短的40分鐘幫助學生感知到了文學的魅力,但印象初淺,美文的陶冶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於是我要求學生在課後反覆誦讀並至能背誦第5段,進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達:有人說,因爲能夠傾聽,所以感到幸福。你聽,琅琅的讀書聲,操場的喧譁,師生的交談,迅急的風雨,悅耳的鳥鳴……仔細傾聽和體會周圍的這種聲響,借鑑課文的描寫手法,記錄和描繪你的感受與想象。

上一篇:《小巷》教學案例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賞析

明湖居聽書 篇八

一、傳統型分析課文的方案

這篇課文結構並不複雜,語言也並不難理解,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此可由學生朗讀課文,以提問的方式分析課文的結構。

參考問題:

1、第1、2段寫的是什麼內容?

2、戲臺上有哪些道具,寫這些有什麼作用?

3、文章是怎樣寫出場的男人的外貌的?

4、這個男人彈了幾個曲子?彈得怎麼樣?

5、文章是如何描寫黑妞說書的?

6、黑妞唱得好不好?寫黑妞的演唱有什麼作用?

7、文章是怎麼寫白妞的外貌和神情的?

8、文章是怎麼寫白妞的演唱的?

9、白妞說書可分爲幾個部分?每部分寫的是什麼?

10、文中幾次寫觀衆的反應?是怎麼寫的?

二、把音樂引入課堂,幫助新課的教學

這篇課文類似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然有人物的描寫,但主要不是爲了刻畫人物性格;也有環境的描寫,爲的是烘托音樂的描寫。而且這篇文章的結構並不複雜,語言也不難理解,可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明湖居聽書》上成一堂音樂欣賞課。

例如,可以由音樂導入,讓學生欣賞一首經典的音樂作品,由此引出課題,通過分析課文歸納出音樂描寫的方法。可讓學生閉目聆聽音樂,然後談出自己的感受,或寫成文章。這樣把課文、音樂、寫作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很快掌握課文的內容和寫作特色。音樂描寫,是《明湖居聽書》這篇課文的精彩之處,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無形的音樂的描寫上,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分析小說結構,欣賞經典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三項任務。

把音樂引入語文課堂,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力求以此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把音樂引入語文課堂,對營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會有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4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6

明湖居聽書 篇九

一。教學要點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設喻的運用,領會其作用;

3、學習通感 比喻 誇張等修辭方法。。'

二。教時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藝術的方法。。

2、安排一教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

本課選自劉鄂的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老殘遊記>>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時代社會現實的譴責小說,寫的是一個江湖醫生老殘在各地行醫時的所聞所見及活動,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別抨擊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爲酷吏的嘴臉,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現實。

此部小說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二)。熟悉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1、小說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什麼?

2、根據分析說說小說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

(三)。重點分析小說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本篇課文爲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採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的方法,這些描寫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側面描寫

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側面描寫,怎樣寫的?

討論歸納:

戲園盛況__人們趕往戲園聽戲的盛況;聽戲的有各階層的人;雜亂的場面描寫。

琴師彈奏__先抑後揚,先寫醜陋的外貌(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 再寫彈奏,重點突出其絕妙的輪指:

(抑揚頓挫,入耳動聽, 恍若有十幾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

黑妞演唱__先寫外貌,再寫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聲聲婉轉, 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或急或緩,忽高忽低;其中轉腔轉調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爲觀止/)

觀衆議論:(略)

作者通過這些側面描寫,目的在於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正面描寫

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對白妞進行正面描寫的?

出場__寫外貌 (白淨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場時的簡單動作和產生的效果:

兩片頑鐵,到他手裏,就有了五間十二律似的;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  左右一顧一看。.。.。.滿園子裏便邪雀無聲,比。.。.。.

說書__作者根據演唱情況把演唱過程分爲五個階段,完整表現演唱的全過程,又具體地從聽衆的感受出發,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階段作了細緻的描寫。

聽衆反映__

3、重點研讀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爲哪五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初不甚大--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

忽又揚起--無限聲音 俱來併發;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設喻的方法對白妞的演唱進行描寫,作具體分析。(討論完成練習二)

注:本文設喻的角度的多方位的,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有的用視覺,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鐵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驗證以描述的演唱/

(四)。作業:三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3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