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諸葛亮的故事【多篇】

諸葛亮的故事【多篇】

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一

諸葛亮(181—234),中國百姓心目中能掐會算、聰明絕頂的人。他生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世,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情,輔佐劉備幹得一番大事業,成爲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幼喪雙親,跟隨叔父諸葛玄移家豫章,後至荊州(今湖北襄陽城西),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餘年。207年後,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功勳卓著,官拜丞相。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齊家,堪稱典範。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

諸葛亮擇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雖權傾朝野,卻從不貪財。他在成都郊區的田產,是劉備得了益州後賜賞給他的金銀購買的,後來未增置田產。諸葛亮上表於後主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800株,薄田15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財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諸葛亮一直以儉樸治家,臨終前家裏家外沒有多餘的財產,也給後輩樹立了清正廉潔的好榜樣。

諸葛亮經常告誡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遠、勤學、勵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輩的權勢搞特殊化,並要孩子們到艱苦的地方去接受鍛鍊、考驗。

諸葛亮早年無子,便把哥哥諸葛瑾之次子諸葛喬過繼爲嗣子。諸葛喬入蜀以後,諸葛亮注意對他從多方面教育培養,要求孩子從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讀書,沉穩安靜,勤儉樸素,並且把這些要求都一一寫下來經常對照檢查。

後來,諸葛喬做了“駙馬都尉”,這本來是京城裏既坐享清福又地位顯赫的官位,但諸葛亮卻不允許他在成都過這種優越的生活。那時候,諸葛亮常領兵屯駐漢中,部隊給養需要從蜀地輸送,諸葛亮便令諸葛喬參加押運糧草的工作。此間,諸葛喬常年奔走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里運輸線上,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諸葛亮在給兄長的信中解釋說:諸葛喬按理本來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諸將弟子都在押送軍需物資,大家理應同甘苦,共榮厚,所以我命令他帶五六百兵士,同諸將子弟一直在山谷中運送糧草物資。

諸葛亮教子有方。他寫的《誡子書》,不足百字,講出了勵志、勤學、養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諸葛亮生了一個兒子,名諸葛瞻,字思遠。這孩子自小聰慧伶俐,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備加喜愛,但他對孩子依然是嚴加管教,從不溺愛。諸葛瞻剛8歲時,父親就發現他愛耍小聰明,容易自滿自足,擔心他難成大器,因此,更加對他嚴上加嚴。後來諸葛亮還寫了著名的《誡子書》,其中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講勤學、惜時,講修身、養德、勵志,涵括了豐富而透徹的人生哲理。

諸葛瞻謹遵父教,從少年時期就發憤學習。史書上說他“少聰慧,工書畫”。年十七,任騎都尉,後長期駐守邊關,263年在綿竹爲國捐軀。

諸葛亮還寫過一個《誡外甥書》也很精彩。書中說:

“夫當志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優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這位歷史上以“文韜武略”著名的“軍師”,對子女的培養教育也是這樣爲之“計深遠”,令人感佩由衷。

諸葛亮的故事 篇二

諸葛亮(181—234),中國百姓心目中能掐會算、聰明絕頂的人。他生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世,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情,輔佐劉備幹得一番大事業,成爲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幼喪雙親,跟隨叔父諸葛玄移家豫章,後至荊州(今湖北襄陽城西),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餘年。207年後,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功勳卓著,官拜丞相。

諸葛亮餵雞求學的故事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着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纔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愛子教子的故事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齊家,堪稱典範。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

諸葛亮擇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雖權傾朝野,卻從不貪財。他在成都郊區的田產,是劉備得了益州後賜賞給他的金銀購買的,後來未增置田產。諸葛亮上表於後主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800株,薄田15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財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諸葛亮一直以儉樸治家,臨終前家裏家外沒有多餘的財產,也給後輩樹立了清正廉潔的好榜樣。

諸葛亮經常告誡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遠、勤學、勵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輩的權勢搞特殊化,並要孩子們到艱苦的地方去接受鍛鍊、考驗。

諸葛亮早年無子,便把哥哥諸葛瑾之次子諸葛喬過繼爲嗣子。諸葛喬入蜀以後,諸葛亮注意對他從多方面教育培養,要求孩子從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讀書,沉穩安靜,勤儉樸素,並且把這些要求都一一寫下來經常對照檢查。

後來,諸葛喬做了“駙馬都尉”,這本來是京城裏既坐享清福又地位顯赫的官位,但諸葛亮卻不允許他在成都過這種優越的生活。那時候,諸葛亮常領兵屯駐漢中,部隊給養需要從蜀地輸送,諸葛亮便令諸葛喬參加押運糧草的工作。此間,諸葛喬常年奔走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里運輸線上,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諸葛亮在給兄長的信中解釋說:諸葛喬按理本來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諸將弟子都在押送軍需物資,大家理應同甘苦,共榮厚,所以我命令他帶五六百兵士,同諸將子弟一直在山谷中運送糧草物資。

諸葛亮教子有方。他寫的《誡子書》,不足百字,講出了勵志、勤學、養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諸葛亮生了一個兒子,名諸葛瞻,字思遠。這孩子自小聰慧伶俐,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備加喜愛,但他對孩子依然是嚴加管教,從不溺愛。諸葛瞻剛8歲時,父親就發現他愛耍小聰明,容易自滿自足,擔心他難成大器,因此,更加對他嚴上加嚴。後來諸葛亮還寫了著名的《誡子書》,其中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講勤學、惜時,講修身、養德、勵志,涵括了豐富而透徹的人生哲理。

諸葛瞻謹遵父教,從少年時期就發憤學習。史書上說他“少聰慧,工書畫”。年十七,任騎都尉,後長期駐守邊關,263年在綿竹爲國捐軀。

諸葛亮還寫過一個《誡外甥書》也很精彩。書中說:

“夫當志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優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這位歷史上以“文韜武略”著名的“軍師”,對子女的培養教育也是這樣爲之“計深遠”,令人感佩由衷。

諸葛亮神機妙算救後人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裏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懿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懿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懿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着“遇皇而開”。

土兵們把信遞給司馬懿,司馬懿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司馬懿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司馬懿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馬懿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佈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諸葛亮的故事 篇三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着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閒遊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爲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但是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爲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幹出了一番事業。「三顧茅廬」之後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諸葛亮的故事 篇四

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能夠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爲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爲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諸葛亮的故事 篇五

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時南中地區(此刻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戰事節節勝利,最後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反抗。諸葛亮瞭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爲主,把孟獲爭取過來。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遊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向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先的。地區,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定了蜀國後方,爲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勝對方穩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六

在南陽,諸葛亮被尊爲智聖,而《三國演義》及歷代詩人的渲染和吟詠,使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愈發崇高起來。

對於諸葛亮爲何沒跟隨曹操,促成“強強聯合”以統一中國大業?在大一統觀念中生活的中國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帶着這個疑問,筆者對諸葛亮的一生做了一次檢索和總結。

雖然諸葛亮輕揮羽扇的形象頗瀟灑,但細觀其一生,筆者認爲有幾處大敗筆。

其一、擇人有誤。“良禽擇木而棲”,三國有個著名的謀士郭嘉,他之前是跟從強大的袁紹的,但他卻能慧眼識英雄,改弦易轍跟隨弱小的曹操,並屢建功勳。難道諸葛亮受匡扶漢室思想的限制不齒與曹操爲伍?!或者他認爲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跟隨曹操難有在劉氏集團中的地位?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劉備已捷足草廬而三顧,讓諸葛亮別無選擇。諸葛亮雖有管仲樂毅之志,卻未能及早把握出山時機,追隨真正的英雄,俗話說“扶強不扶弱”,與曹操失之交臂而跟隨劉備,不能不說是一次冒險。

其二、決策有誤。《隆中對》讀來雖鏗鏘有力,爲歷代政治家和文人所稱讚,但卻指其策略有誤,且爲致命性的,蜀國佔西蜀和荊州之地,相隔千里而兩分兵力,難成掎角之勢,關公失荊州在所難免。劉備雖爲英雄,但在關鍵時刻不冷靜,或者說是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夷陵之戰的'失敗,大損蜀國根基,反而更見孔明選擇之失誤。蜀國從此再無恢復漢室的機會。

其三、時機有誤。以弱小之國,五出祁山進攻強大的曹魏,幾乎皆徒勞而返,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雖爲報三顧之恩及貫徹“以攻爲守”的策略,卻大量耗費了蜀國稅收,也損耗了蜀國人力資源,致蜀國國力日漸衰弱。

其四、用人有誤。錯用馬謖,致有街亭之失。忘先主白帝城託孤“馬謖言過其實,未可委以重任。”之言。其五、理念有誤。作爲蜀國最高行政長官,事無鉅細,必親自躬親,未能注意提攜和培養蜀國後續人才,也導致其積勞成疾過早辭世。其六、協調不力,未能協調好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在其死後,二人火併,大將魏延九族被誅,致人才匱乏的蜀國更加匱乏。

“得相能開國(《先主廟》)”。可惜諸葛亮的作爲只開了一個蜀國,再無大的建樹,而且其長子長孫在曹魏的進攻中都爲國捐軀,這個結果使諸葛家族的悲劇色彩更加凝重。

歷來都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供奉,“尊劉貶曹”的思想都有拔高諸葛亮的傾向!不用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我們更要拔開歷史的迷霧來看其本來面目。縱觀諸葛亮,雖有名相之風,卻無韓信、樂毅之輩扶持,也不佔天時地利。作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美精神的體現,貫穿其蜀國政治生涯之始終,無不增添諸葛亮的悲壯,乃至“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時,必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嘆!

10個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篇七

諸葛亮的故事1.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爲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性格:小心謹慎曠世濟民

諸葛亮的故事2、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爲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爲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諸葛亮的故事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裏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裏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諸葛亮的故事4、舌戰羣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併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羣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纔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衆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諸葛亮的故事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表喬公二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目羞花之貌。操曾發誓:“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衆虎視江南,其實爲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必班師矣。此範蠢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爲之?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此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諸葛亮的故事6、用奇謀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

諸葛亮的故事7、祭七星壇借東風

周瑜爲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牀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藥方”,上面寫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爲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諸葛亮的故事8、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兵敗,陸遜追至夔關,遇此陣,土人言:“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遜入陣不得出,後被孔明岳父黃承彥放出。

八陣圖“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諸葛亮的故事9、武侯彈琴退仲達(空城計)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智勇雙全沉着冷靜知己知彼膽識過人

諸葛亮的故事10、揮淚斬馬謖

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到了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建議,在衆寡不敵的形勢下,居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儘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爲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軍紀嚴明,以身作則

諸葛亮的故事 篇八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爲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裏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歎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爲了紀念諸葛亮,在那裏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羣衆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那裏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那裏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蹟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建立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着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讚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