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夏日雜詩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精品多篇)

夏日雜詩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出一幅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麗畫面採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採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製成的。由此又讓人不禁聯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嬌豔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採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爲了襯出人之美,採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豔,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爲雋永。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 亂入池中看不見” 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重含義: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實可信;二是突出了觀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 亂”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聞歌始覺有人來” 除了從另一面說明少女被荷田遮蔽與消融,難以被觀望者發現以外,又寫出一種聲音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情趣“。亂”字既指採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上文,也更顯荷葉羅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時也虛寫了荷塘中花葉繁茂,人在其中若隱若現之景,並引出下句:“聞歌始覺有人來。”這一句描寫細膩入微,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始覺”與上句“看不見”呼應,共同創造出了一種“蓮花過人頭”的意境。“聞歌”也與“亂”字呼應,悠揚動聽的歌聲表現出她們活潑開朗的天性,同時也爲整個採蓮的場景添上了動人的一筆。

這首詩句與句聯繫緊密,意蘊深遠,精雕細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着重要的影響。

創作背景 篇二

在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採蓮曲。

譯文 篇三

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採蓮曲 篇四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註釋 篇五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亂入:雜入、混入。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聞歌:聽到歌聲。

始覺:才知道。

譯文: 篇六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diàn)蕭疏玉漏催。

枕簟:枕蓆。玉漏:玉做的計時器。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