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王昭君的民間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關於王昭君的民間傳說故事新版多篇

楠木井 篇一

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有一棵兩人合抱不攏的參天大核桃樹,傳說是昭君親手栽種的,樹下就是她家的宅地。在樹蔭掩蔽的地方,有一眼銅鏡般的圓井,楠木作蓋,楠木鑲邊,楠木墊底,楠木護口,和一般的水井實在大不一樣。井裏的泉水碧澄碧澄,像塊無斑無痕的大寶玉,清甜清甜,勝過陳年的老香醇。暑天裏,不管天多熱,地多旱,來到井邊就涼氣襲人;喝一口井水,五臟涼透,暑氣頓消,渾身上下不長痱子。冬天裏,不管天多冷,地多寒,井上總是蒸氣騰騰,井水總是溫溫熱熱。用井水擦個手,洗個腳,一個冬不生凍瘡。這口井就是千百年來遠近聞名的楠木井。

很早以前,寶坪本沒有水井,只有一個小泉坑,從巖縫裏滲出一線線的泉水,勉強供全村人飲用。

不料有一天,天上的一條小黃龍,捲起一陣黃煙,飛落到泉坑裏來洗澡,看上了這泉坑周圍的風景。它一擺尾,一打滾,攪得黃泥爛漿直滾直翻,把個巖縫也堵得死死的,滲不出半滴泉水來。從此,泉坑成天黃糊糊,髒稀稀的,成了一攤死水。那小黃龍還常常在坑裏吐口水,打噴嚏,拉屎拉尿,弄得水面上整天浮起一層黃鏽。那坑水又渾又腥,又苦又澀,鄉親們喝了,一個個上吐下瀉,病倒一大片。連泉坑附近昭君栽的那棵核桃,也枯了枝。

泉坑被小黃龍霸佔了,人們不得不到寶坪山下的溪河裏去背水。昭君姑娘從小也跟鄉親一道,每天上坡下坎地背呀背呀,累得腰痠背痛,上氣不接下氣。鄉親們常常唉聲嘆氣地說:“唉,老天爺怎麼降下這麼個妖怪到寶坪呵!”“嗨!要有一眼清泉水井,那我們寶坪村就真是寶坪嘍!”

昭君聽到鄉親們的嘆息,暗想:美不美,家鄉水。家鄉要是有一眼千年不幹的泉水井,那纔好呢。我何不跟姐妹們一起,齊心合力,把那黃泥坑水戽幹,把黃龍趕走,再掘深一些,掘成一口泉水深井呢!

想到這裏,昭君馬上召來衆姐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她們。這些經常跟昭君一塊背水、採茶、繡花、彈琴的女伴們,平日就最尊重昭君,年紀小的稱她昭君姐,年紀大的稱她王嬙妹。她們聽昭君這麼一說,沒有一個不樂意的。大夥連忙捲起衣袖,系起羅裙,從家裏提來水桶,拿來繩索,站到黃泥坑邊戽起黃泥水來。姑娘們一氣戽了三天三夜,眼看黃泥水快給戽幹掏盡了。

第四天,姐妹們正幹得起勁,突然狂風大作,黃塵蔽天。霎時,只見一條黃褐色的長蛟“呼”的一聲,騰空而起,直奔天邊而去。姑娘們見黃龍被趕走了,一個個樂得直蹦直跳,鄉親們也紛紛奔走相告:

“嗨,昭君姑娘辦下大好事了!”

“哎呀!寶坪村出了金鳳凰了!”

趕跑了黃龍,昭君和衆姐妹爭着從家裏拿來錘子、鑿子,“叮叮噹噹”地鑿泉眼。好心的父老們要來幫忙,被昭君她們謝絕了;熱情的小夥子要來相助,被昭君她們婉言打發走了。她們只邀請了村東頭九十九歲的“老壽星”爺爺,來幫她們出出點子。

姐妹們的腰痠了,昭君唱支歌,姐妹們的腰就不酸了;姐妹們的腿麻了,昭君說個笑話,姐妹們的腿就不麻了。姐妹們的手打起泡了,昭君採來草藥替她們敷上,第二天就好了;姐妹們的臂震木了,昭君伸出雙手給她們輕輕搓揉,馬上就復原了。

就這樣,一連掘了七天七夜,終於掘成了一個圓溜溜、直通通的水井。昭君拿着鐵釺,在井底巖縫裏一挑,只見碗口粗的清泉水,從巖縫裏真往外冒,冒呀冒,不到三個時辰,井裏就注滿了清瀅瀅的泉水。這一下,大家可高興了。可是昭君卻皺起了眉頭,在一旁沉思着什麼。

姐妹們過來問道:“你有什麼事不高興呢?”

昭君說:“我在想,要是那條小黃龍又跑來搗亂,可怎麼辦呢?”

姐妹們一聽,全愣住了。可不是嗎?小黃龍再來洗()個澡,寶坪村就又要遭一場大災難呵!

大家正焦急不安,忽聽得人羣裏發出一串響亮的哈哈聲。姐妹們回頭一看,原來是“老壽星”。他捋捋那花白鬍子,對昭君說:“老話說,‘青龍住水井,吉祥降寶坪’。只要請來九天青龍下凡長住井底,那黃龍就會被降服,不敢再來。再說,有了青龍,就莫愁井水不清,泉水不甜啦!”

昭君一聽,喜得眉開眼笑,忙問:“那——如何請得青龍下凡呢?”

“老壽星”不住地跺着柺杖,說道:“莫着急,莫着急,只要有一位相貌俊美,心地虔誠的姑娘,肯上紗帽山向九天拜請七夜,那九天青龍準會飛出天界,降下井來。”

姐妹們嘰嘰喳喳議論開了。有的說:“哎呀,相貌最美,心地最虔誠的只有昭君啦!”

也有的說:“夜裏山上有野獸傷人,那可不行呵!要去,我們姐妹們都去。”

“老壽星”說:“人多了不行,天神要厭煩的!”

昭君說:“姐妹們不用擔心,只要能請來青龍,保住水井,我什麼野物都不怕!”

就這樣,昭寺勸阻了衆姐妹,當天夜裏獨自上了紗帽山頂。

第一天,不見動靜;第二天,第三天,不見動靜;第四天,第五第六天,還是不見動靜;倒了第七天夜裏,昭君正在拜請,忽然月亮邊積起了一堆烏雲。霎時間,風聲驟起,一道青光刺破天空,把昭君的全身照得明明亮亮。接着只聽見青光裏一聲:“來了!”一條青黝黝、金閃閃的長龍,左擺右轉,翻騰起舞,從九天直奔寶坪。

眼看着青龍下凡,昭君、“老壽星”和姑娘們一起擁到井邊。

“老壽星”說:“好嘍!好嘍!‘青龍住水井,吉祥降寶坪。’黃龍再也莫想來搗亂了!”

這時,天亮了,姐妹們擁着昭君,在井邊一起下拜,願青龍長住井中,爲民造福。這時,鄉親們也來了,看井裏的泉水清靈靈,明晃晃,跟昭君的心一樣。有人便把這井叫做昭君井,也有的叫它做青龍井。從此,鄉親們再也不用到山下的溪河裏去背水了。

有一天,昭君急匆匆地跑來找姐妹們,說昨夜裏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井裏的青龍要回到天上去了。這一去,怕再不回來了。

姐妹們急壞了,趕忙跑去找“老壽星”。

“青龍要走了,怎麼辦呢?”

“小黃龍說不定又要來搗亂啦!”

姐妹們嘰嘰喳喳,把“老壽星”的頭都快吵昏了。

“莫着急,莫着急,讓我想想……”“老壽星”捻着銀鬚,沉思了半天,纔開口,“嗯!辦法是有的呀,可難辦啦!”

昭君趕緊問:“快說,什麼辦法?”

“早聞蜀國峨眉山出產一種楠木寶樹。這樹身高十幾丈,腰圍六七人合抱。紋細木堅,清香四溢,千年不腐。這寶樹可以定龍攔虎。”

姐妹們忙問:“‘老壽星’爺爺,蜀國峨眉山離寶坪遠嗎?”

“遠啦!遠在天邊,怕無人去採呀!”

昭君說:“你看我能去嗎?”

“你?!……”“老壽星”眨眨眼打量着昭君,半天沒有作聲。

姐妹們急了:“昭君姐去,那怎麼行呢?”

昭君道:“怕什麼!遠在天邊,不也有邊嗎?我飛峽江,上蜀國,登上峨眉山,定能採來楠木寶樹!”說完,打點行裝,就要啓程。

“老壽星”見昭君這樣勇敢、善良,萬分感動,忙對昭君說:“既然如此,我實話告訴你們,我是仙翁下凡,這回讓我親自給你們跑一趟吧,姑娘們且等着!”說完,駕起青雲一朵,直奔西天而去。

不到一個時辰,這仙翁扛着一根長長的紫紅楠木,從雲中冉冉降下,到了井邊,用羽扇輕輕一扇,那楠木頓時變成了一根有棱有角的大木樑。接着,鄉親們七手八腳,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放在井底中間。那楠木泡在泉水裏,長年不腐,吐放清香,山泉水變得更加清淨,更加甜美了。

井內的青龍被楠木一壓,再也不能出來了。井水碧綠澄清,長年不斷。連那旁邊的核桃樹也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從此,寶坪村的鄉親們又把青龍井叫做楠木井。

一些老人說,用楠木井的水做飯,飯格外香;用楠木井裏的水做湯,湯格外鮮;用楠木井的水做酒,酒格外醇;用楠木井的水泡茶,茶格外釅。千百年來,鄉親們喝着楠木井的清泉水,深深地懷念着美麗善良的王昭君。

名人故事:王昭君出塞之謎 篇二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讓風華絕代的'王昭君在歷史上據有一席之位。

這個故事在《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等正史中都有所記載。但有關她出塞的原因,至今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王昭君因自傲,未買通畫工毛延壽,因而被醜化。未能遭皇上寵幸的昭君覺得在宮中沒有意思,於是自請去匈奴。經漢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親了。

據《漢書·元帝紀》和《西京雜記》所載:“王昭君,西漢南昭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晉時爲避司馬昭諱,她又被稱爲明君和明妃。相傳,她是齊國王襄的女兒,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17歲的王嬙被選入宮中,漢元帝是按畫工的畫像選宮女的,爲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後宮的宮女們,總想讓畫工把自己畫得美點。所以,她們不惜花費重金賄賂畫工。

王昭君初入宮廷,第一不懂這些規矩,因而沒有準備這筆賄金;二來覺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見。據說,畫工毛延壽在畫王昭君的眼睛時,便開口說:“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是一點千金呀!”對毛的暗示昭君雖心領神會,但沒有買他的賬,反而譏諷了他幾句,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多了這麼一點,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時光。

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要與漢人和親。王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積怨甚深,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漢元帝原想她毫無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韓邪單于與昭君離開的那一天,漢元帝見王昭君丰容盛飾,美冠漢宮,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與人失信,只好忍痛割愛,讓王昭君出塞和親。據傳,後來漢元帝對畫工毛延壽大爲惱火,想要殺掉毛延壽等畫工。

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兒育女,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沒幾年,呼韓邪單于駕崩。閼氏之子繼位。依匈奴習俗,王昭君要嫁給繼子爲妻。昭君不從,上書漢朝要求回漢宮。此時元帝已死,成帝即位,成帝敕令她從胡俗,無奈之下昭君又成了單于閼氏。又傳,王昭君覺得屈辱,最後服藥而死。

歷史上還有一說,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宮廷畫工見王昭君美貌異常,怕漢元帝貪戀其美色而步紂王后塵,於是將昭君有意醜化。後漢元帝見昭君真面目雖想反悔但最終忍痛割愛。歷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讚揚了毛延壽此舉,認爲他這樣做不但使元帝免於沉溺女色之禍,而且昭君出塞確實對邊疆的安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史中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確實起了積極的作用。從此,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對於漢匈外交起到了積極作用。

拓展內容: 篇三

主要成就

呼韓邪歸漢與昭君出塞,既促使匈奴結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戰亂,又爲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後世紀念

昭君故里位於湖北宜昌興山縣寶坪村,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家灣、昭君村。全村300多人,大多姓王,據稱皆爲昭君孃家後裔。村中有粉黛林、佳麗島、浣紗處、彩石灘等20餘處勝蹟。是展示昭君遺址遺蹟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興山縣組織建成昭君紀念館,正中立着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漢白玉雕像,館內陳列“香溪孕秀、別鄉進宮、漢宮幽怨、塞外流芳、昭君千秋”展區。

1988年12月,昭君紀念館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爲“愛國主義教育省級示範基地”。

藝術形象

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詩、詞、小說、戲曲創作亦多以其爲題材。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七百多首,與之有關的戲曲、小說近四十種,寫過昭君事蹟的著名作者五百多人。清光緒年間,永康胡鳳丹月樵氏輯錄爲《青冢志》十二卷,收集昭君相關詩歌五百零三首。

王昭君的故事 篇四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着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爲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 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裏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爲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爲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

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着馬,冒着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

更多熱門文章:

1.名人故事:王昭君出塞之謎

2.出塞和親的王昭君

3.王昭君面對命運四次選擇的故事

王昭君 篇五

,從這首詩的詩題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首簡單的有關王昭君的詩作,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北朝詩人鮑照,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歡迎大家賞析~!

王昭君原文:

既事轉蓬遠。

心隨e路絕。

霜@旦夕驚。

邊笳中夜咽。

翻譯:無

賞析:無

作者資料:

鮑照(約4~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南橋鎮),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爲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鮑照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元嘉期間(424―45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爲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後,爲大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轉永嘉(今溫州市)令,後任朐海王劉於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後,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任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爲秣陵令,轉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爲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掌書記之任。孝武帝死後,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劉殺前廢帝劉子業自立,是爲明帝。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劉子勳反對劉的鬥爭。子勳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爲亂兵所害。鮑照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