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故事【多篇】

七夕節的故事【多篇】

七夕節介紹 篇一

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想到七夕這個節日的來由。說起七夕的來源,其實“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再後來,說起七夕人們知曉的大多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爲它充滿神話色彩,讓人們對現實生活有種憧憬,對愛情有種期待。女郎織女的故事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爲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這個故事雖是傳說,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每到七夕節,很多情侶都會在月下觀望,因爲那也是很浪漫的一種意境。

牛郎一年守望在七夕,織女四季遐想在七夕,喜鵲飛翔歡樂在七夕,銀河流淌深情在七夕,愛情美好榜樣在七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習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節的故事 篇二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着。

傳說在秦代,江南有一戶姓孟的人家,老兩口無兒無女,相依爲命。孟家的隔壁鄰居是姜家,說也湊巧,姜家也是老兩口過日子,沒有兒女。 一年的春天,孟爺爺在牆跟下種了一粒葫蘆籽。很快,葫蘆籽發芽長葉。又過了些日子,葫蘆蔓順着牆頭長呀長,爬到隔壁姜家院子裏去了。這時,葫蘆蔓上開出一朵白白的花兒。葫蘆花謝了,結出個毛絨絨的小葫蘆。孟爺爺在這邊施肥澆水,姜爺爺在那邊捉蟲搭架。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大葫蘆,沉甸甸地把蔓兒都墜彎了。孟爺爺對姜爺爺說:“葫蘆長這麼大,多虧了你的辛勤勞動。咱們把它切開,一家一半吧。”當他們把葫蘆打開後,奇怪的事發生了:葫蘆裏睡着個白白胖胖的小閨女!孟家和姜家別提多高興了。兩家一商量,就給這個葫蘆裏生的閨女取名叫“孟姜女”。

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孟姜女很快長大成人。她又聰明又伶俐,而且很愛勞動,不是紡紗織布,就是洗衣做飯。那時,正是秦始皇到處抓人修築萬里長城的時候。一天,一個叫萬喜良的年輕小夥子,因爲逃避官府抓人,路過孟姜女家。孟爺爺和姜爺爺見這小夥子忠厚朴實,就把孟姜女嫁給了他。剛剛結婚3天,萬喜良就被官府抓住,押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了。

春去秋來,萬喜良一去半年多沒有消息。孟姜女一心想着萬喜良,眼看冬天到了,沒有棉衣在北方怎麼過冬呀!於是,就用自己親手織的布,給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棉衣做好,孟姜女背起包袱,拿着雨傘,就動身上路去給丈夫送棉衣了。一路上,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只見成羣結隊的民工,有的揹着又大又重的城磚,有的擡扛着石塊,向高山坡上艱難地爬着。他們衣衫破舊,揮汗如雨。經過幾天的尋找和打聽,孟姜女才知道,自己的丈夫萬喜良,已活活地累死了!他的屍首就埋在了城牆中。

孟姜女聽到這一噩耗,真如晴天的霹靂。她悲痛萬分,一直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時,只聽“轟隆隆” 一聲響,城牆坍塌下來,修好的長城被孟姜女哭倒了800裏。

這個動人的傳說故事,既是對秦始皇時代殘酷徭役的控訴,又說明了人民在修築萬里長城中付出的艱苦勞動。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體現。爲了紀念這位千里尋夫的孟姜女,後人在長城腳下修建了孟姜女廟。廟裏有孟姜女的塑像,廟旁還有傳說孟姜女尋夫時登高眺望的“望夫石”。

七夕節的故事 篇三

琴瑟和鳴:精緻的精神生活 古代中國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

琴瑟和鳴,是古人對幸福夫妻生活的美好描述。《詩經·小雅·棠棣》中,夫妻之間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描述爲“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夫妻的幸福與融洽,是樂音悅耳,也是心靈相契,這種描述也被當作古代中國社會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敘述中,音樂可以洞察世態人情,尋找知音,更有可以打通天地人之間的藩籬。以音律協和、音聲相隨來描述夫妻之間的點滴幸福,顯然給予了這種凡俗生活一種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夫妻生活也因此在繁雜瑣事之外有了精神生活的屬性。辜鴻銘認爲,中國人過着一種精緻的精神生活,這種生活中包括了溫和、雅緻的生活態度,雍容、寧靜的心靈境界,還有看似平凡卻絲毫不缺乏浪漫的感情世界。古代中國,不少感情甚篤的夫妻都過着琴瑟和鳴、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

蕭史弄玉:以簫爲煤 浪漫夫妻帶動社會活潑氛圍

相傳,“弄玉”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簫高手。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

有一天晚上,她對着滿天的星星吹蕭。夜裏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迴盪。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因爲,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後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着簫,騎著一隻綵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說:“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很喜歡吹簫,因爲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裏和你交個朋友。”說完,他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簫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啊,弄玉醒來,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後,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真善於吹簫。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爲蕭史就是她夢裏的那位少年。

蕭史和弄玉結婚後,兩人非常恩愛,經常一起吹簫,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爲所感染,也開始愛唱愛跳,秦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使得朝臣憂心起來,他們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進諫。蕭史和弄玉爲了不讓父王爲難,不告而別,躲到了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爲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說蕭史和弄玉都是仙人下凡,有一天,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隻龍和鳳,載着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隱居。今天,華山的玉女峯就是因此而得名。

七夕節的故事 篇四

魁星的故事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 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爲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 ,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 ,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爲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昇天成了魁星。因爲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牛郎織女的故事,七孃媽的故事,以及魁星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七夕故事。當然,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流傳的有關七夕故事遠遠不止這些。但在中國情人節 的七夕這天,所有的七夕故事都應該有愛情和美好的。

七夕節的故事 篇五

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裏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爲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恆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爲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關於七夕的傳說和故事 篇六

七夕,原名爲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爲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故事 篇七

七夕節起源於我國漢代時期,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爲“七夕”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爲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南陽有個放牛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爲人狠毒,一天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他趕着牛進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不知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爲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對他說:“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找到了那頭病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擡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爲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等老牛病好後,牛郎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鵲橋會壁紙 篇八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

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爲‘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爲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羣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

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爲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爲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

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

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爲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

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