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重溫最美古詩詞(多篇)

重溫最美古詩詞(多篇)

重溫最美古詩詞 篇一

今年兒童節給兩個小表弟在網上選購書籍時突然看到這樣一句話“每個中國人,都是在是詩歌裏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這讓我想起許久前我的聲樂老師教諭我的一個道理——要想把中國歌曲的七情六慾表達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讀詩書詞。帶着對恩師的記掛或者說是帶着對古詩詞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輕摁了鼠標的確認鍵,這本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閒書了。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着李白看過“牀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麼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着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長大以後,戀愛中或失戀時,誰沒有想起過李商隱的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和蠟燭,兩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過詩歌,變成了我們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再長大一些,開始工作,忙碌、煩惱紛至沓來。我們想安靜,想放鬆,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夕陽下,陶淵明的詩意溫暖了後世的每一叢帶霜的菊花。然後,我們日漸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復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我們的一己之悲比起來,那樣浩蕩的悲傷、深刻的哀痛,是不是會使我們的心稍稍放下一點,使我們的胸稍稍開闊一些呢?終於當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一口氣,想起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面對逝水流光,這裏面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那種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穫,不也是一種深沉的人生嗎?今天,很多人會疑惑,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的詩意盎然。”這段序言真的讓我愛不釋手,那樣的直白明瞭,卻又那樣的恬靜、真切。讓我對這本書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嚮明月學一顆平常心)感受頗深。古往今來大多詩人寄情於溫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誦的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飄逸灑脫的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我所知曉的明月詩歌中最讓我喜歡的便是張若虛的“春江湖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說出來不怕笑話,雖然至今我也未看過此句的註解,但是我更願意把此句理解爲我內心獨有的思緒。我始終相信讀詩就如彈箏,雖說有紙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傳承着,但是每個演繹作品的後人都會隨心、隨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進行全新的演繹。今天在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每天硬着東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見的一輪太陽永遠是穩定的、熱烈的,圓滿的。它永遠給予你光和熱,給予能量,促使人們發奮進取。中國人從太陽那裏學到了一種進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們總是在休息,在獨處,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這一輪萬古明月。就在一片寧靜之中,我們發現月亮高懸在空中,它的陰晴圓缺,有着諸多面目,和太陽的永恆形狀不一樣。在它的週期性變化裏,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着時光的承轉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我們學到了平常心。”的確月缺月圓,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生活亦這般如此,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圓有時,缺亦有時嗎。只要用一種辯證與變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這樣的目光移到世間,我們就知道怎樣完成內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重溫最美古詩詞 篇二

我是一名採油女工,在閒暇之餘偶爾翻閱了《重溫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心中些許感觸。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轉瞬即逝,不留痕跡。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着詩意的生活。

我認爲,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詩人,因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載滿詩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細品着清麗雋永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心靈的寄託,伴着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們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以洗滌心靈的積塵。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爲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的詩篇。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我們雖遠離城市喧囂,在荒涼的大山深處堅守着採油樹,聽着輸油泵的轟鳴聲,看着山脊上的太陽升起又落下,日復一日與孤寂爲伴,與荒涼爲伍,但幸福感卻不曾缺少。只因我們拾起詩意與恬然,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着詩意的生活,在荒蕪的戈壁灘上,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中,我們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開出自己最美最絢麗的石油花。

重溫最美古詩詞 篇三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古典詩詞,堪稱中華古典文學的瑰寶。作爲一箇中國人,詩歌陪伴着我們逐漸成長。小時候,牙牙學語的我們就會搖頭晃腦、一本正經地背誦着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長大一點,我們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歌中無憂無慮地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長大後,我們開始在愛情的道路上深情吟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忙碌的工作中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也許到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刻上深深的皺紋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在“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詩歌中感嘆這似水的年華……林語堂說:“詩歌是中國人的宗教。”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是于丹老師以17年古詩詞教學積澱厚積薄發而成的文學著作。于丹老師迴歸古典文學專業,重溫最美古詩詞,迴歸自在大人生,讓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走近大衆,走近當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作品中,于丹老師以其獨特的人文風格對中國古詩詞意象、風骨、內涵、感悟進行了一系列的鑑賞解讀,文字清新優美、通俗易懂又妙語連珠,很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作者于丹,著名文化學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于丹老師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掀起學習經典的熱潮,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于丹老師說:“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着詩意,也許人的年歲越長越需要這樣一種溫暖,需要我們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從現實的糾葛中擁有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所以,《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就讓我們重溫中國傳統文學和古典哲學的精髓所在,找回心靈深處的寧靜之美。

“尋常日子一旦有趣,就變得興味盎然;尋常日子一旦有心,身邊處處都是田園。” 不同於安意如的小家碧玉,于丹時而溫婉、時而豪放,將“春風飛揚,秋思浩蕩,明月千古,斜陽晚鐘,田園林泉,登臨況味,劍嘯長虹,詩酒流連”等解讀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重溫最美古詩詞 篇四

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許多驚豔的光,轉瞬即逝,不留痕跡。而唐詩宋詞卻是那溫和不變的橘紅色的燈光,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着詩意的生活。

我跟隨橘色的燈光,溯回到盛唐,那個詩情洋溢的時代,頓悟自己原來和盛唐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兩樣。小時候,我們也揹着“牀前明月光”,卻不知何爲思鄉,稚嫩的聲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長大後,自己情竇初開,回想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那種隱祕的情愫,通過詩中的意象,得以釋放和寄託;參加工作後,會有更多憂愁與感傷,誰不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吟着詩句,彷彿望見寬闊的江面,自己的愁緒也沿着滾滾江水,慢慢沖淡。當終將老去的時候,我們也會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輕嘆一聲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們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每個人心靈的寄託,其實我們身邊處處有詩意,只是我們不懂如何詩意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只是紅塵喧囂,人們總是被時間的洪流裹挾着奔跑,漸漸忘了生活的初衷,遺失了靈魂,在國人幸福感越來越低是,詩意與恬然應該被拾起,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調,伴着熟記於心的韻腳,也定會有一種況味。一首詩中所濃縮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詩能美好定人生也會美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其實,每個國人身上都有詩意,伴着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溫暖和美好,來於外界的冷漠與殘酷對抗,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麼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我們需要的這一切就是詩意。

年化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着詩意,詩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登岳陽樓》 篇五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篇六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銅簧韻脆鏘寒竹,

新聲慢奏移纖玉。

眼色暗相鉤,

秋波橫欲流。

雨雲深繡戶,

未便諧衷素。

宴罷又成空,

魂迷春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