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多篇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多篇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篇一

七夕各地習俗

農曆七月初七,也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爲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着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各地七夕情人節的習俗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山東人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浙江七夕情人節的習俗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爲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爲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廣西七夕情人節的習俗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七夕情人節的習俗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情人節的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其他地區七夕情人節的習俗概括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爲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七年級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爲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爲“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爲糖漿,然後和入麪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爲長方塊,最後折爲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爲“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經典七夕文案 篇二

·銀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幾世的緣份,都化作了滴滴晶瑩的淚珠,灑下凡間,留給世人無限的祝福!七夕到了,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果青蛙沒有變成王子,如果公主沒有醒來,如果小人魚沒有化作泡沫,我還會相信愛情嗎?相信!因爲還有你在我的身邊。七夕到了,祝你幸福。

·七夕到了,喜鵲排成隊,烏鴉排成行,老鷹來觀禮,連青蛙都來幫忙,呱呱呱呱地奏樂,祝福有情人幸福安康、地久天長!

·我的相思織成網,我的真情搭成橋,我的承諾化做風:無論銀河是多麼寬闊,都不能阻止我們的心靈的交融!七夕到了,祝愛情甜蜜!

·天上人間,歲歲年年,今宵團圓,唯願永遠。對你的那種特別的感情,只想告訴你,今生不變!七夕到了,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這個與衆不同的情人節裏,我把誓言一生一世戴在你的手指上,縱然一生平平淡淡,同嘗甘苦,我願永遠爲你擋風遮雨共度朝朝暮暮。七夕快樂!

·在這深情的季節裏,我好想送你一束盛開的玫瑰和數不盡的祝福!但願這玫瑰的清香能淡淡地散發出對你的柔柔關懷和思念的氣息,七夕快樂!

·最浪漫的故事沒有結局,最幸福的愛情沒有言語,只有彼此心靈的契合。我的愛人,一切盡在不言中!我要祝你情人節快樂!

·愛是一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一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一種經歷即使破碎也會覺得美麗;祝七夕快樂,愛情甜蜜。

·愛是緣分,愛是感動,愛是習慣,愛是寬容,愛是犧牲,愛是體諒,愛是一輩子的承諾。七夕到了,祝您愛情甜蜜,家庭幸福。

·當陽光還沒爬上佈滿蔓藤的籬笆;我的迫不及待的紅玫瑰早已綴滿了你的窗臺。讓它帶給你我最真摯的祝福:祝你七夕快樂!

·給愛一張不老的容顏,讓相愛的都終身不變;給愛一個不悔的誓言,讓相愛的都彼此思念;給愛一片遼闊的藍天,讓那真愛充滿人間。祝七夕幸福快樂!

·揮不去的暮色,幾悉思念,道不盡的千言,真心的祝福,悄悄地告訴你,我想念你,一聲親切的問候,祝七夕快樂!

·在這深情的季節裏,我好想送你一束盛開的玫瑰和數不盡的祝福!但願這玫瑰的清香能淡淡地散發出對你的柔柔關懷和思念的氣息,七夕快樂!

·流星落了,那是天在哭了;雨水下了,那是我的思念漲潮了;月亮升了,那是你我的眼光交錯了;人間的喜鵲飛了那是它們爲愛的七夕致敬去了!七夕快樂!

·想念想念,我已想不出你的模樣,夜神扯下了黑色的臉;你在心裏樂開了顏;短信字裏行間充滿了愛,老遠處跑來,勾畫出一對想你的眼睛。祝七夕快樂!

·情是心中的嚮往,是感覺的共鳴,是靈感的碰撞,是電光的閃耀,是甜蜜的瓊漿,是醉人的純酒。祝您七夕快樂,愛情甜蜜!

·有情之人,天天是節。一句寒暖,一線相喧;一句叮嚀,一箋相傳;一份相思,一心相盼;一份愛意,一生相戀。祝七夕快樂!

·天空架起橋,那是愛的紐帶。你看那喜鵲在爲情人們歌唱。我想爲你歌唱,讓你的笑容如彩虹般燦爛!祝七夕快樂!

·我的愛,是美酒,天長地久愈醇厚;我的情,是乘方,分分秒秒無極限。在這浪漫的情人節裏,我只獻給我最親愛的你!祝七夕快樂!

·世上有一種姻緣,惟愛是尊,惟情是本,無數長風颳過時,握一縷在手心,卻讓人最最心動,最最心悸!七夕到了,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篇三

七夕節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七夕節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樑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七夕節習俗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七夕節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稱爲“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七夕節習俗五: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七夕節習俗六:曬書曬衣

七夕節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爲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七夕節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節習俗九: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七夕節習俗十: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麪糖蜜。

七夕節習俗十一: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儘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七夕節的習俗十二: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後便焚燒紙製的圓盒(梳妝盒),盒裏裝有紙製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爲“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

七夕節的習俗十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七夕節的習俗十四: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節的習俗十五:婦女洗髮

七夕節的習俗十六: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

七夕節的習俗十七:拜“七孃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爲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七夕節的別稱 篇四

1、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2、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3、穿針節:因爲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4、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篇五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瀕江(長江)臨海(上海),歷史上以種植水稻棉花爲主,農業比較發達。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習俗都與農耕文化相關,太倉七夕節就是其中之一。

在太倉,每年都舉辦七夕廟會,有許多羣衆自發參加,十分踊躍。太倉七夕節有三個特點:一是有歷史傳說。南宋龔明之在《中吳紀聞》中記載,太倉黃姑村,相傳牛郎織女星曾降生於此,鄉人爲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後來牛郎遷出,移往嘉定,廟中專奉織女。明張採《太倉州志》記載了變遷的原因:“織女廟,在州南七裏黃姑塘上,即牽牛、織女二星降處……建炎兵火,士大夫多避東岡,有遊客經廟祠下,題壁雲:商飆處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夕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獨祠織女。”二是有“物證”,織女廟雖幾經摧毀,但羣衆又屢次集資重建,今天仍然存在。三是依託織女廟,每年七夕都舉辦七夕廟會活動,而且這種民間風俗,一直延續至今,表明羣衆的熱情很高。

歷史上太倉七夕節的活動主要有“乞巧會”,會程主要有開啓、齋筵、祭祀、唸經、解糧等內容,每三年還要開一次光,還有拜雙星、觀星斗、看巧雲、篤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等民俗活動。現在主要以廟會民俗活動爲主,其中仍保持了染紅指甲、吃巧果和蘭花豆等傳統習俗。

太倉七夕節之所以能相傳千年,在羣衆中擁有廣泛的基礎,就因爲它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它重視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將女性的美好作爲基本主題進行發揮,推崇勞動,歌頌純真無私的愛情等;在七夕民俗活動中,許多民間風俗和民間信仰得以保留和傳承,對於和諧社會的創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篇六

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由於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爲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做一回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3、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4、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

5、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6、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7、婦女洗髮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爲,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裏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