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有哪些【多篇】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有哪些【多篇】

關於中秋節的詩詞 篇一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宋代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嫦娥》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出自宋代蘇軾的《陽關曲·中秋月》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出自宋代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出自明代徐有貞的《中秋月·中秋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出自宋代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侯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篇二

習俗一:賞月

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

習俗二: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習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習俗四: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習俗五: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峯。

中秋節的傳統活動 篇三

1、祭月、賞月、拜月

在春秋時代的《禮記》裏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意思爲拜祭月神。周朝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要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的風俗就以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猜謎

猜謎作爲一種歷史悠久的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的易經八卦。猜謎就是指通過給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圖像等,按照某種特定規則,猜出指定範圍內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內容。猜謎的形式中以中國燈謎最爲常見。每逢春節、元宵、中秋,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猜謎的習俗,又以中秋猜謎的方式最爲新奇。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燈謎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3、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跟月餅已經是秤不離砣的搭配。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4、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5、喝桂花酒

桂花酒爲中國漢族重慶北碚的特產名酒,至今廣西釀酒總廠釀的桂花酒裏還有吳剛牌商標。桂花酒色澤淺黃,桂花清香突出,並帶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適口,醇厚柔和,餘香長久。

桂花酒釀造歷史悠久,現有桂林牌和吳剛牌和匯桂液三種。桂林牌桂花酒由桂林釀酒總廠生產,屬花、果配製甜型低酒度露酒。以本地桂花、山葡萄爲原料,經浸泡、蒸餾、調整、陳釀、過濾而成,酒度15°~20°。色澤淺黃,桂花清香突出,並帶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適口,醇厚柔和,餘香長久。常飲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氣。1984年和年分別被評爲廣西優質酒和優質食品。吳剛牌桂花酒由桂林市臨桂桂花酒廠生產,以優質大米和鮮桂花爲原料,採用雙蒸復釀工藝精製而成。酒質清澈透亮,口感醇和爽淨,既有三花酒的特色,又有桂花的芳香,回味悠長,酒度有38°和50°兩種。

6、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

7、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8、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節吃月餅寓意 篇四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關於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演講稿 篇五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涼爽的秋風,泛黃的樹葉,成熟的果實,飄香的金桂,都在向我們傳遞着一個信息: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而我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正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節團圓節》。

爲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從2011年起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我們也有必要了解這一重要節日。

八月十五恰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被稱爲中秋節。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思想內涵。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表達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的千古絕唱。

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習慣,後來慢慢演變成輕鬆的賞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都是流傳至今的佳話。各地還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每當八月十五皓月當空時,在露天,把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在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另一個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字條,上面寫着“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樣,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在這天夜裏一起殺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爲月餅。另有一種說法爲,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的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就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給臣民。月餅從此就成爲中秋節“法定”的食品,是必須要吃的了。

同學們,關於中秋節還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大家可以去網上查閱。9月30日,就是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了,大家不妨走出房門,在月光下,一邊與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餅,一邊吟詩誦詞,讚美大自然的奇觀,那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最後,預祝大家中秋快樂,閤家團圓!謝謝大家。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篇六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爲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中秋節。

迎寒和祭月,設香案。[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間拜月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爲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爲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爲號。類似於峯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中秋有什麼習俗 篇七

1、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2、在中秋時節,有賞桂花的習俗,還會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3、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就是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這就是祭月的習俗,還有拜月的習俗

4、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南廣東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的習俗則更加繁盛。

5、還有猜燈謎,玩花燈,燒塔等習俗。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篇八

習俗一:玩兒兔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爲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裏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習俗二: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習俗三: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習俗四: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民間認爲,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爲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習俗五: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爲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節吃什麼 篇九

1、柚子

柚子是中秋節的必備品之一,因爲“柚”與“佑”諧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餅,再吃點甜酸的柚子,既開胃,又解油膩,讓口腔有清爽感。

2、鴨肉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着組織鬥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爲“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元人統治。而且,中秋前後的鴨子整好肥瘦適宜,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雄黃酒壺酒杯酒具-

3、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人們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爲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4、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爲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這個東西沒剝開的時候可玩性大於可看性,摸在手裏涼涼圓圓滑滑的,剝開之後可看性又大於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寶石攢在一起,也是取個團圓的意思。

5、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