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四分五裂的成語故事及意思精品多篇

四分五裂的成語故事及意思精品多篇

分五裂的成語故事及意思 篇一

出處:《戰國策·魏策一》。

意思:形容徹底分裂,支離破碎得不成樣子。

戰國時代,由於秦國最強,其餘六國曾採取蘇秦的“合縱”政策,聯合抗禦秦國,秦相張儀則用“連橫”政策,離間和分化六國的“合縱”,威脅和利誘六國一起依附秦國。(參看“前倨後恭”)

就在這個時候,張儀首先來到魏國訪問魏王,當面會談,分析六國之間的矛盾和魏國的利害得失,勸魏國趁早倒向秦國一邊。他說:魏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齊國,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要守住四方國境,可不容易,魏國隨時有可能被四面包圍,變成一片大戰場。並說:“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爲大王計,莫如事秦……”

這就是“四分五裂”一語的較早出處和它的原意。

分五裂的成語故事及意思 篇二

【注音】sì fēn wǔ liè

【成語故事】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其他諸侯國害怕秦國強大就採取“合縱”的辦法聯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國人張儀爲相,到各國宣揚“連橫”的策略,離間六國,威脅和引誘六國依附秦國。在張儀的活動下,六國聯盟馬上四分五裂。

【典故】張儀爲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戰國策·魏策一》

【釋義】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政治等

【近義詞】支離破碎、一盤散沙、四分五剖

【反義詞】萬衆一心

【其它使用】

◎ 當時的舊中國經濟落後、貧窮、國力衰弱,加之軍閥混戰,國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使舊日本軍侵華氣焰日趨囂張。

◎ 爺爺握住的`是奶奶的兩塊肩胛骨,只輕輕一擡,奶奶的骨架便四分五裂,橫在地上成了一堆。

◎ 電燈罩是用又脆又薄的玻璃做的,炸彈強大的聲浪,使鐘形的電燈罩產生了強烈的共振,結果就炸得四分五裂。

◎ 特別是我國是一個有十一億人口的大國,在政治上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共產黨領導,必然是四分五裂,天下大亂。

◎ 清帝宣告退位,革命黨人認爲大功告成,馬上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