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學常識什麼是風雅頌賦比興【新版多篇】

文學常識什麼是風雅頌賦比興【新版多篇】

文學常識什麼是風雅頌賦比興 篇一

何謂“風、雅、頌”,“賦、比、興”?

何謂“風、雅、頌”,“賦、比、興”?

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風”,是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雅”,是周王京畿的樂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稱爲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稱。“雅”分大雅、小雅,意與後世的大麴、小曲相近。“頌”,是形容、讚頌的意思,是當時統治者進行祭祀時的樂歌。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Ⅴ古代其他文學體裁 篇二

⑴賦。它是一種講求文采、韻律,並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鋪採扌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的叫“短賦”;以屈原爲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此時的賦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爲“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這是的賦叫“駢賦”;唐代又有駢體轉入律體的叫“律賦”;唐後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的賦,稱爲“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等。

⑵駢文。它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又叫“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對其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唐代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⑶辯。辯即辨是非,別真僞。其特點是通過批駁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⑷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進行考察、探討,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黃宗羲的《原君》。

⑸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昭明文選》上說:“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太史公曰……’。二曰正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⑹說。它也是古代議論說明的一類文體,與論差不多。《文章辯體序說》上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師說》《捕蛇者說》。這類文章有的側重於議論,有的側重於記敘,敘事顯理。有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採用“論”,如《愛蓮說》;有些議論性強的文章用“說”,用“論”也可。

⑺奏議。它是古代臣子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對策”是古代的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⑻序跋。序也作“敘”或“引”,是書序,性質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於書後的一般叫“跋”或“後序”。這類文章,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愚溪詩序》《滕王閣序》《伶官傳序》等。

⑼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爲之序的,稱爲贈序;後來,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未附於詩帙的也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如宋廉的《送東陽馬生序》。

⑽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⑾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⑿筆記文。以記事爲主,篇幅短小爲特點的一類文章。其內容豐富,或歷史掌故,或軼文軼事,或文藝隨筆,或人物評論,或科學小品,或文字考證,或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

⒀寓言。它是帶有勸諭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如《鄭人買履》等。

⒁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等。後因“傳奇”多爲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爲“傳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Ⅵ史書體例 篇三

⑴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如《左傳》

⑵國別體: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如《國語》《戰國策》。

⑶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⑷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⑸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幾個朝代的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⑹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的,如《漢書》。

注:一部史書,往往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屬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拓展閱讀:文學常識之文學體裁常識 篇四

Ⅰ散文

這裏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那些以寫真事物爲基礎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按表達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爲敘事散文(以寫人敘事爲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發作者情感爲主)和議論散文(以說理爲主)。

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聯想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寓情於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於事,因事見情(如魯迅的《爲了忘卻的紀念》),寓情於物,託物言志(如巴金的《燈》)。

產生的時間、起源不同。 篇五

童話最初也是羣衆集體創作,在民間流傳。而成爲文學的童話,中國始於辛亥革命時期。其時有孫毓修等編纂的童話集多種。當時對於童話的概念還是模糊的,認爲它無非“兒童的話”。真正賦予童話新的內容,培植、鼓勵童話創作使它成爲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的是現代作家鄭振鐸。西方童話比中國略早。十九世紀中期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頗受讀者的青睞。

寓言的產生比神話略晚。它是在歷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對社會的認識已逐漸深化時產生的。它是人類自覺的以自己的認識對社會種種形態進行藝術加工。最初它來自於羣衆的集體創作,後經過文人收集,提煉形成優美的文學作品。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寓言發展最爲興盛,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著名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話是“歷史上的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它的創作與遠古時代人民爭取生存、向自然力抗爭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的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他們認爲這些變化莫測的現象都有一個神在指揮、控制着。於是在他們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們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隨後又在生產勞動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創造出許多神的故事,在口頭流傳,這就是最早的神話。它是遠古人民對自然界的不自覺的藝術加工,反映人們對自然界的虛幻而有趣的認識。在中國古書中,如《山海經》、《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話故事,外國神話較有名的如《荷馬史詩》等。

概念不同。 篇六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採用對自然物作擬人化描寫的手法,情節曲折神奇、生動淺顯,以適應兒童心理愛好和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用簡單的事實表現較深刻的道理的帶有勸喻、諷刺意義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簡短的結構、鮮明的形象、誇張和想象的藝術手法,闡明某種道理或諷刺某種社會現象。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是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馬克思說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它反映出的是遠古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