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涼州詞王之渙全詩的意思【精品多篇】

涼州詞王之渙全詩的意思【精品多篇】

涼州詞王之渙全詩的意思 篇一

作者: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爲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

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

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載有《涼州歌》,並說明是玄宗開元年間西涼府都督所進。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這首詩豪邁奔放的歌聲,把我們帶到祖國大西北的壯麗山川面前。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絕不同於江南水鄉柔媚明麗之美,而是一種高遠的美,粗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昇華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這種美使人立即感到歷史和未來,立即感到永恆和無窮。最能表達這種美感的是詩的前二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它彷彿由天上流來,又彷彿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雲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嗎?這絕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似乎只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雲。詩人全神貫注,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雲,色彩對照明麗。水在流,雲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

稍稍將目光轉移, 詩人看到了天地間別的景物。“一片孤城萬仞山”。對此仍是那樣地強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則衆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衆,愈見其城之孤。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顯現出來了。

詩人在上兩句用這麼大的魄力寫景是爲了什麼呢?原來是爲了寫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對這廣袤的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這就是詩的後兩句的內容。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激越了。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間縈繞。那是戍邊的軍士在吹奏送別曲吧。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現在,只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彷彿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你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寫邊地的荒寒和徵人的怨情,情調轉爲憂傷。但這種憂傷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嘆,而是暗含諷刺之意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可見詩人的真意並不在於誇張塞外的荒寒,說那裏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關心徵人的生活,對於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不給予一點溫暖。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詩文解釋 篇二

葡萄美酒倒滿了夜光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的琵琶也同時在催促着。即使醉臥在沙場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戰在外的又有幾人能回來呢?

賞析 篇三

琵琶彈奏着歡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滿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長年征戰疆場的將士難得有這歡聚痛飲的時刻,於是舉杯相邀:痛飲個一醉方休吧,「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人滿懷激情寫下這沙場之宴的勸酒詞,筆端洋溢着豪放、悲壯與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豪情。

濃郁的邊域色彩,跳躍跌宕的結構,奔放的情緒使這首詩成爲了邊塞詩中的精品。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爲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爲標準。可劃分爲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豔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裏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準備痛飲了。寫到這裏,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

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臥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臥”。

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裏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爲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可謂深得作者用心。此詩的確流露了如當代論者所批判的消極情緒,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殘酷環境中,戰士和詩人們對於無休無止的邊庭爭戰,一般也只能產生這種悲痛的情緒,我們對此就不必苛求了。

※註釋: ①夜光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爲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詩中用作酒杯的美稱,華貴而精美的酒杯。

拓展:王之渙簡介 篇四

王之渙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詩人,所以說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詩人。王之渙在唐朝最後的官職是文安縣尉,我們對王之渙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爲現有的史料上很少有關於王之渙的介紹,而且我,對王之渙家族的瞭解也是通過王之渙的堂弟王之鹹及其五子王綰的墓誌。

王之渙的`一生沒有做過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陝西太原,後來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陽,死後葬在洛陽,王之渙的父輩有5人,王之渙的父親則是王昱,死後也都葬在洛陽,所以洛陽這邊就是王之渙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渙的墓誌現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館,這個地方的發現是我們瞭解王之渙最重要的來源。

王之渙的家族我們現在知道的有五世祖爲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親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還有他的堂弟王之鹹,還有侄子王綰外,還有後來的妻子李氏是衡水縣令李滌的女兒,其他一無所知。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爲薊門人,或因他年時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遊、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誌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爲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誌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爲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爲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爲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

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爲官,但均爲小官。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

王之渙從小聰明好學,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習,虛心求教,專心寫詩,在十餘年間,詩名大振,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

後來,他曾一度作過冀州衡水縣主簿,時間不久就被人誣陷。於是,王之渙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爲傳頌。爲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

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爲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裏,籍其高風;在 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

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

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爲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