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花的古詩【通用多篇】

花的古詩【通用多篇】

南園十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長飢小甲蔬。

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

翻譯/譯文

我雖然三十不到,但已二十有餘,常日受飢餓,靠吃蔬菜充腸肚。有一位橋頭老人對我憐念,贈給我講軍家韜略的一卷兵書。

註釋

未有:一作“未滿”。吳正子云:今長吉言三十歲猶未有,但二十餘歲耳,而飢困已如此。長吉此以三十爲說,年僅二十七不滿三十,豈非詩哉?

小甲蔬:原爲莩甲尚小的蔬菜,此處指野菜。甲,新芽。

因遺戎韜一卷書:張良遊下邳,橋上有老父使良取履,後出一編書授之,乃太公兵法。戎韜,即《太公六韜》,此處指兵書。

創作背景

李賀組詩《南園十三首》是作者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間。

李賀20歲那年,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他父親名爲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後由於他的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才華受到廣泛的稱譽,王孫公子們爭相邀請他參加宴會,作詩助興,但沒有幫助他在仕途上升遷。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的生活。

該組詩前十二首全以七絕行篇,在“南園”的統一命題下,狀物抒懷交替互攝,寄旨側重略呈小異,即以上述幾首入選詩作而言,或對景興發容華易謝的嗟嘆,或直言宣泄恃纔不遇之憤悶,或展示自己閒居家園的慵懶心情,末篇則以五言律詩作結,以更廣的視野展示當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變化——那就是詩人可愛的故鄉。組詩語言幽閒暢淨又不乏贍麗之美,構成了一個具備相同寫實風格和抒情特質的有機整體,其中縈繞着擺脫不開的落拓情思。

賞析/鑑賞

此詩表達了詩人慾棄文從武、爲國效力的抱負。首句寫年齡,抒發了懷才不遇、英年遭棄的憤懣情懷。次句極寫詩人困苦的處境,爲下文棄筆從戎的描寫作必要的鋪墊。後兩句表明詩人對前途並沒有絕望,祈願能以投筆從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爲,爲國效力。全詩辭意顯豁,情懷激越,代表了李賀詩風激壯豪邁的一面。

南園十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南園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翻譯/譯文

枝頭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開,有大有小,有白有紅,恰如美女的香腮。

可惜到了黃昏,嬌豔芳香的花兒凋零,隨着春風亂飛,像草草嫁出的女兒連媒人也不用。

註釋

南園:園名,在福昌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三鄉)。

小白長紅:指花有小又大,顏色各種各樣。越女:習稱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這裏泛指美女。

嫣香:嬌豔芳香,指花。

創作背景

李賀組詩《南園十三首》是作者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間。

李賀20歲那年,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他父親名爲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後由於他的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才華受到廣泛的稱譽,王孫公子們爭相邀請他參加宴會,作詩助興,但沒有幫助他在仕途上升遷。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的生活。

該組詩前十二首全以七絕行篇,在“南園”的統一命題下,狀物抒懷交替互攝,寄旨側重略呈小異,即以上述幾首入選詩作而言,或對景興發容華易謝的嗟嘆,或直言宣泄恃纔不遇之憤悶,或展示自己閒居家園的慵懶心情,末篇則以五言律詩作結,以更廣的視野展示當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變化——那就是詩人可愛的故鄉。組詩語言幽閒暢淨又不乏贍麗之美,構成了一個具備相同寫實風格和抒情特質的有機整體,其中縈繞着擺脫不開的落拓情思。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描摹南園景色、慨嘆春暮花落的小詩。前兩句寫花開。春回大地,南園百花競放,豔麗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園內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剛勁,一者柔婉,參差錯落,姿態萬千。李賀寫詩構思精巧,包孕密緻,於此可見一斑。次句“小白長紅”寫花的顏色,意思是紅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產生的聯想,把嬌豔的鮮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頰,賦予物以某種人的素質,從而顯得格外精神。

後兩句寫花落。日中花開,眼前一片奼紫嫣紅,真是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紅滿地。“可憐”二字表達了詩人無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傷自悼。李賀當時不過二十來歲,正是年青有爲的時期,卻不爲當局所重用,猶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想到紅顏難久,容華易謝,不免悲從中來。“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殘人老,就再也無法恢復舊日的容顏和生氣。末句用擬人的手法寫花落時身不由已的狀態。“嫁與春風不用媒”,委身於春風,不須媒人作合,沒有任何阻攔,好像兩廂情願。其實,花何嘗願意離開本枝,隨風飄零,只爲盛時已過,無力撐持,春風過處,便不由自主地墜落下來。這句的“嫁”字與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發顯得悲苦酸辛。當時盛開,顏色鮮麗,宛如西施故鄉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殘“人老”,非復當時容顏,撫今憶昔,倍增悵惘。結句婉曲深沉,製造了濃烈的悲劇氣氛。這首七言絕句,以賦筆爲主,兼用比興手法,清新委婉,風格別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南園十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翻譯

司馬長卿不得志,住在空房子裏悲吟。東方朔侍奉漢武帝,靠幽默滑稽換取寬容。看來應該買把若耶溪所出的寶劍,明日回去拜個猿公那樣的師傅練習武功。

註釋

長卿: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的字。司馬相如住成都,家徒四壁立。

曼倩:漢代滑稽家東方朔的字。東方朔持論,好恢諧。

見買:擬買。若耶溪,在越州,即歐冶鑄劍之所。

猿公:《吳越春秋》雲:“越王問范蠡手劍之術,蠡曰:臣聞越有處女,國人稱之,願王問之於是。王請女,女將見王,道逢一翁 ,自稱袁公,公問女子曰:聞汝善劍,願一見。女曰:惟翁試之。於是公即挽林抄之竹,似桔槔,末折墮地,女接取其半,袁公操其 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撃之,公飛上樹,化爲白猿而去。”

創作背景

李賀組詩《南園十三首》是作者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間。

李賀20歲那年,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他父親名爲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後由於他的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才華受到廣泛的稱譽,王孫公子們爭相邀請他參加宴會,作詩助興,但沒有幫助他在仕途上升遷。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的生活。

該組詩前十二首全以七絕行篇,在“南園”的統一命題下,狀物抒懷交替互攝,寄旨側重略呈小異,即以上述幾首入選詩作而言,或對景興發容華易謝的嗟嘆,或直言宣泄恃纔不遇之憤悶,或展示自己閒居家園的慵懶心情,末篇則以五言律詩作結,以更廣的視野展示當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變化——那就是詩人可愛的故鄉。組詩語言幽閒暢淨又不乏贍麗之美,構成了一個具備相同寫實風格和抒情特質的有機整體,其中縈繞着擺脫不開的落拓情思。

賞析

這是一首述懷之作。前兩句寫古人,暗示前車可鑑;後兩句寫自己,宣稱要棄文習武,易轍而行。

首句描述司馬相如窮愁潦倒的境況。這位大辭賦家才氣縱橫,早年因景帝“不好辭賦”,長期沉淪下僚,後依樑孝王,廁身門下,過着閒散無聊的生活。樑孝王死後,他回到故鄉成都,家徒四壁,窮窘不堪。(見《漢書·司馬相如傳》)“空舍”,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李賀以司馬相如自況,出於自負,更出於自悲。次句寫東方朔。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見世道險惡,在宮廷中,常以開玩笑的形式進行諷諫,以避免直言悖上。結果漢武帝只把他當作俳優看待,而在政治上不予信任。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詼諧取容,怵惕終生,東方朔的遭遇是斯文淪喪的又一個例證。詩人回顧歷史,瞻望前程,不免感到茫然。

三、四句直接披露懷抱,借用春秋越國范蠡學劍的事蹟,表示要棄文習武。既然歷來斯文淪喪,學文無用,倒不如買柄利劍去訪求名師,學習武藝,或許還能有一番作爲。詩人表面顯得很冷靜,覺得還有路可走,其實這是他在屢受挫折,看透了險惡世道之後發出的哀嘆。李賀的政治理想並不在於兵戈治國,而是禮樂興邦。棄文習武的違心之言,只不過是反映理想幻滅時痛苦而絕望的反常心理。

這首詩,把自己和前人揉合在一起,把歷史和現實揉合在一起,把論世和述懷揉合在一起,結構新奇巧妙。詩歌多處用典。或引用古人古事據以論世,或引用神話傳說藉以述懷。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四句一氣呵成,語意連貫,所用的典故都以各自顯現的形象融入整個畫面之中,無今無古,無我無他,顯得渾化蘊藉,使人有諷詠不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