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詩句賞析(精彩多篇)

中秋節的詩句賞析(精彩多篇)

中秋節的詩句賞析 篇一

《秋月》原文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秋月》註釋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蘢、蒼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鮮:明淨、清新的樣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dènɡ)清。

隔斷紅塵三十里:指溪水距離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遠。“三十”非確數,只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爲紅塵。此泛指人世間。

悠悠:悠閒自在的樣子。這句與上句在一起,是說溪流隔開人間真是遙遠,那溪上的白雲,那山間的紅葉,該是多麼悠閒自在!

《秋月》的詩意/《秋月》的意思

清澈的小溪繞着碧綠的青山,在明淨的夜空裏,緩緩流淌,波動着皎潔的月光,涌動着融融的秋色。這秋色,彷彿隔絕於遙遠的紅塵之外,那溪上的白雲,那山間的紅葉,該是多麼的悠閒自在,儼然被這幽幽的秋夜陶醉了!

《秋月》賞析

程顥(1023-1085),字伯淳,河南(令河南洛陽)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學者稱明道先生。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進士。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爲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並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說等,後人將其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

在這首《秋月》中,詩人藉助於秋月下的小溪描寫抒寫了超脫塵世、閒適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繞着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於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爲一色,渾然一體。如果沒有天地間瀰漫着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呢?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雲”、“紅葉”,既是帶有象徵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徵意義上說,這“白雲”的任意漂游,“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閒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我們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一下,作品題爲“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着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中秋節的詩句賞析 篇二

念奴嬌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憑高眺遠,見長空,

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

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

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

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雲,顯得更爲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的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淨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裏,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

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纔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裏,把橫笛吹的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註釋

①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

②桂魄:古人稱月體爲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

③玉宇瓊樓:形容月中宮殿的精美。

④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遊月中,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

⑤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⑥煙樹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

⑦舉懷三句:李白《月下獨酌》:“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⑧便欲三句:化用《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爲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唐李白曾被稱爲“謫仙人”,謂如神仙謫降人世。蘇軾也自比謫仙,故稱歸去。

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李舟以笛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維舟吹之……甚爲精壯,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李牟,或作李謨。此喻胸中豪氣噴薄而出。

簡析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

萬里無雲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想到現實社會的醜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嚮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

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大膽創造,富有浪漫主義想象,能喚起讀者的聯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