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數學課後精品教學反思(通用1多篇

五年級數學課後精品教學反思(通用1多篇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

《人民幣兌換》一課是通過人民幣和其他貨幣的兌換,體會求積、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能夠按照要求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因爲在學生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用不到外幣兌換,缺乏生活經驗,所以理解人民幣的兌換問題會有一定困難,那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外幣兌換時,什麼時候用乘法,什麼時候用除法。首先讓幫助學生理解“兌換”的意思,看懂須要兌換的貨幣間的關係。因此我設計了多個環節進行貨幣兌換的計算。以下就這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開始,我用具體的教學情境,美國小朋友寄來的畫冊引入,儘可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展示貨幣兌換表時,讓學生充分體驗一美元等於8.28元人民幣是什麼意思,這樣可能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貨幣間的兌換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兌換貨幣可分爲兩類,一是外幣換人民幣,用乘法,另一個是人民幣換外幣,用的是除法,在教學時,我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最後總結各種題型的解決方法。當學生體會到外幣換人民幣用乘法,人民幣換外幣用除法時,學生錯誤率大大減少。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起主導作用。而反思整節課,我還是沒有很好地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說、去總結,我講帶得較多,擔心學生不知道,今後應多加註意。另外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包括課堂中良好的聽課習慣、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評價他人意見的習慣,與他人合作的習慣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學生知識的掌握,也爲學生終身學習起到奠基的作用。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2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認識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這是面積知識的提升和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情感。

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本課一開始我就從談論生活中的各種組合入手,進而出示七巧板拼圖讓學生觀察得出這些圖形都是一些組合圖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爲下一步探究組合圖形做好鋪墊。

2、注重方法的指導與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組合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每個圖形均可分爲相應的幾個部分。學生在解答中也將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啓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髮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悅

3、問題來源於學生,迴歸於學生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拼圖,畫圖,分割圖,並自行解決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拼一拼、畫一畫,分一分的活動中,初步形成“組合”的概念,從而對“組合圖形”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4、順應生成,張揚個性。在備課時,只考慮到“割”和“補”,沒想到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應用了“移補”的方法(是預料之外的)雖然是因爲數據的偶然性,但這種想法很奇特,方法用起來比較簡便,予以鼓勵。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4

這是開學的第一課,一來就學習負數,很擔心孩子們會接受不了。因此我認真地看了教師用書,學習了錢教導是怎麼上這課的。之前聽過錢教導兩個版本的《認識負數》,受益菲淺。

個人覺得教材上出現的溫度計與實際生活中學生能接觸到的溫度計不符,溫度計都是隻有攝氏度,而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上面,而且作爲教材上首次出現這類知識,個人覺得教材內容上對學生學習新知干擾太大,這些知識太專業了,不利於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

剛剛學生把課堂作業送來了,大概看了一下,學生對正、負數的書寫都沒有問題,對數進行分類都能完成的很好。有三個學生把“+、-”號寫成正、負這樣的語文表達方式而沒有用數學符號。課堂上首次出現“+、-”號的時候,只是讓學生互相讀了一下,沒有讓學生說說它表示的意義,以爲書寫的時候都能注意到,不過還是有幾個學生出現問題了。

不過回顧整節課,學生表現還是比較積極,除了剛上課的那幾分鐘裏,學生有點不太適應以外,隨着我不斷的鼓勵、調動,在其它時間裏,大部分學生都在積極參與,課堂倒也不顯得沉悶。

困惑:

1、教材是直接從“幾個城市的不同氣溫中”讓學生知道負數的應用,並認識負數的。這樣做,學生對爲什麼要產生負數的源由不太清楚,至少認識不深刻。我從“要表示出比0還要低的溫度”引入是不是更好?

2、教材在編寫負數的例子時單一地用負整數,這樣做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個錯覺,認爲負數就是一些與非0自然數相反的數,即負整數。雖然有練習中出現了一個“—88.3”,但這顯然不夠。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5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從生活實際入手,教師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實物進行直觀操作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容積的意義,建立1升、1毫升液體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具有理性的認識。

本課新授階段,讓學生自己動手量,計算,運用體積知識導入的。這樣讓學生去體會容積和體積知識的內在聯繫。新授中,教師根據知識遷移的規律,讓學生運用有關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通過比較、測量、計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區別,使學生明確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練習的設計,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本課的教學,爲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從生活實際入手,教師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實物進行直觀操作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容積的意義,建立1升、1毫升液體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具有理性的認識。

知容積的意義,建立1升、1毫升液體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具有理性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的第三節課。本節課旨在藉助圖形語言,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爲此,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個體經驗,本節課做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設計:

第一層次:

“分一分”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分餅活動,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整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以分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藉助圖形語言,初步感知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係。這樣做不僅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好理解分數除法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繫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最後,通過啓發性的問話:“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激發學生思考、求知、解答的願望,爲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次:

“畫一畫”的活動。在第一層次分餅的基礎上分線段,雖然線段圖比圓形圖更抽象,但學生已有分餅的經驗,所以學生根據問題不難列出算式,怎樣求出結果就成爲這一操作活動要解決的問題。

其中(1)(2)小題比較容易,學生從圖上可以看出結果,關鍵是第三小題不容易突破,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讓學生弄清第(2)小題的算理,再將此方法遷移到地(3)小題。

第三層次:

“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動。由於學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礎,這部分比較大小的題目,他們不難填出答案。但關鍵是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現題目中蘊含的規律。這一活動是學生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對分數除法意義進一步的理解。

第四層次:實踐應用活動。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7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使我認識到,只要教學中着眼於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來構建新知識,那麼,教學過程將會變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要緊扣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教學重難點。本節課中,我認爲教學的重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難點是找出某個非零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而學校的數學骨幹陳再鋒老師更精準的定位不得不讓我折服,他指出本節課的重點就是找因數的方法,一對一對的找;難點是找的過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複和遺漏。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課堂的一切教學行爲都是爲了實現這一目的。作爲教師,真該好好煉就這樣一雙火眼金睛,責無旁貸!

2.要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找因數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的課題,單純的讓學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數的因數會讓人提不起精神。對此,許承妙教導主任建議,可以用“學生排隊”、“學生植樹”等爲例,在這些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該怎麼樣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師只需稍加說明就能找出某個數的全部因數,從而掌握找因數的方法。這樣不僅能使數學學習不再枯燥無味地重複再現,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此後,我將時時牢記“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宗旨,並努力付諸於實踐。

3.要從關注自我表現轉變爲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包括知識掌握情況、情緒、情感態度等。我想這應該是教師成長髮展的一個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師不斷地學習探究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真正爲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8

本月,學校重點抓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施方法是行政聽各位老師的“推門課”。雖然讓我們任課教師着實緊張了一把,但是這樣也是讓我們老師教學進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賀書記聽了我五年級《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內容比較簡單,重點在於學生對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對正方體表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在這一節課中,重難點把握比較好,學生表現還不錯,但是學生還不夠活潑,主要是我準備不是很充分,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到位,習題的設計缺少層次感,對學生能力鍛鍊還不夠,沒有能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課後,聽了賀書記的一番點評,我頓時覺得頭腦很清晰,對以後怎麼教學立體圖形這樣的內容有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在教學中,首先應該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誘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並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能憑藉自己的直覺和實際情況,提出各種想法,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學生也會因此對學習感興趣,整個課堂上就不會枯燥乏味。

然後要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臺,挖掘思考潛力,學生的活動是自由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能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再次,學習數學一定要充分聯繫生活實際,本身,學習數學就是爲生活服務的,在練習中,多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會覺得很熟悉,並且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再一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老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磨練,才能不斷進步。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9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句話中包括兩個條件,一個是”含有求知數”一個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意義的兩個重要的內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要圍繞着這兩處條件,設計教學。

一、創設情境,在實際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並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方程。

爲了加深學生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採用教科書的設計意圖和設計,用天平的平衡找到兩邊物體質量相等,從而得到等式。爲了讓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直接用我們的粉筆列道具,來稱粉筆的重量的過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讓學生從淺到深,一點一點掌握知識,得到要掌握的知識點。從而學會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過比較和斷定,從而加深對方程的理解。

斷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從兩個條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數”二是“等式”,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從而學生互相問,這個爲什麼不是,哪個爲什麼不是。含有求知數:5Y不是方程,因爲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爲沒有求知數。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數。

X+Y=Z也是方程,因爲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爲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

三、在觀察天平平衡列式過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點,更要理解方程的意義。

從判斷等式方程到藉助現實的相等情境寫出方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學生在把實際問題的等量關係用符號化抽象成方程時,不僅感受了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體會了方程的本質特徵,從而鞏固了方程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0

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包含小數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以及植樹問題。總複習的內容在編排上,遵循《標準(2011)》規定的內容領域和教學順序,把分散的學習內容適當歸併,整體呈現,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便於在複習中進行整理和比較,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成功之處:

1.注重知識的整合,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在小數乘除法的複習中,既要把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進行比較,又要把整數乘法和整數除法進行比較,從而溝通新舊之間的聯繫,既有橫向之間的聯繫,也有縱向之間的聯繫,這樣能夠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系統,更加完整。另外還要連帶複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特別是數位不相同的小數加減法,學生特別容易出錯,因此在複習中要予以重視。

2.突出重點、難點和弱點,查缺補漏。在總複習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容易出錯的問題、理解混淆的問題。如小數乘除法的計算中要着重複習小數乘小數中積的小數不足需要補0的問題、小數除法中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商中間有0的除法;複習簡易方程時主要複雜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數是減數和除數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複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注重計算公式的理解記憶,特別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緊,課時不足,導致複習不全面,出現變式問題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解決。

再教設計:

針對每學期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把每單元考試所佔用的時間放到週末,讓學生在家完成,節約出時間以備彌補期末複習時間的不足,複習倉促,導致學生考試成績的情況。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1

《分數乘法(一)》是分數乘法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同時,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進行正確計算,進而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整數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教學伊始,我直接出示“1個蘋果圖佔整張紙的1/5,3個這樣的圖形就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的學生會通過具體圖形語言來數一數;有的學生會直接用算式來計算。在黑板上,呈現所有學生的方法,並引導學生找出之間的聯繫。緊接着,讓學生回憶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來學習分數乘法意義,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在探索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說明計算結果。接着,學生在結合問題、圖形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是一節計算課,看似很簡單。可是,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並不理想。學生的計算過程雖能正確地寫出來,但是在結果上會出現沒約分化簡。這可能跟自己,在幫助學生理解那兩種約分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在對比兩種約分方法,我是先讓學生試着說一說,兩種約分方法的不同之處,學生也能說出來。我也做了一個小結:一種是在結果上約分;另一種是在過程上約分。但是,我卻忘了讓學生體會在過程上約分的優越性與簡便性。所以,從學生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結果上約分,這樣就導致部分學生沒約到最簡、或沒約分。仔細地想,自己常常鼓勵學生方法多樣性,卻忽視優化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2

《密鋪》一課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密鋪的含義,瞭解了可以密鋪的圖形形狀,認識圖形密鋪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欣賞密鋪圖案的構成後,通過做一做,先讓學生自己將一張白紙對摺3次,在對摺後的摺紙上任意畫一個平等四邊形,並把這個平等四邊形剪下來。這樣就得到了8個形狀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平行四邊形。然後再讓學生通過拼一拼,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密鋪平面。接下來討論讓學生三角形和梯形能否密鋪平面,小組討論交流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即任意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或者梯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平行四邊形是可以密鋪的,所以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密鋪平面。

在學生直觀上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四邊形都可以密鋪平面以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出可以密鋪平面的圖形的特點,即同一個頂點的各個拼接圖形的角的和爲360度。學生在歸納這一點時稍有困難,表明分析與概括的能力還應該進一步加強。

在明確了密鋪的條件後,學生便會自主地設計密鋪的圖案,並能以此爲依據進行一些平面圖形能否密鋪平面的判定,比如說絕大多數學生可以根據正五邊形、正八邊形和圓的特徵,先斷定這幾種圖形不能密鋪平面,對一些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則可以從動手操作中得出結論。

在拓展性的學習中,多數學生還以生活經驗爲基礎,以平日的觀察爲原形,設計出了以一種或者幾種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顯示出一定的審美觀念。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便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因此數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領學生經歷將現實、具體的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應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一、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

課開始,老師出示天平並在兩邊各放一個5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嗎?”學生寫出50=50;老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2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學生寫出50+20>5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學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你有什麼發現嗎?”“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爲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輔以啓發性、引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獲得知識。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生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爲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4

我在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一課時的內容,特別是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內容時,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兩個班進行了教學,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課下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學生與教師的特點和需要。因此,教學時,可以按照學生與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由此而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如我將例題中沒有明顯特徵的分數換爲分子相同的六個分數,然後設問:分子相同的分數,有的能轉化成有限小數,有的不能轉化成有限小數,這跟什麼有關係呢?處與學生最近發展的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調整思維角度,觀察分母,討論後將分母分解質因數,進而發現規律已是必然。教材數據的改變,爲學生的思維鋪設了階梯,架起了橋樑,避免了探究斷層,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誘,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精心設計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本課有兩個教學目標:理解分數轉化成小數的方法;認識能否轉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做到兩者兼顧,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分數化小數的一般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因此,教學時,花了較少的力氣,全部由學生自己思考總結,點到爲止。而認識能否轉化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完全沒有知識經驗的抽象概念,無論是探究還是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側重與它,而且板書設計的重點也在於此。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5

今天講的是《小數除以整數》。複習舊知以後,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鍛鍊身體很重要。王鵬同學也很注意鍛鍊身體。他計劃4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週應跑多少千米?學生很快列出式子:22.44.在上週的教研中,有經驗的老教師說,這是一節新課的開始,學生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應該直接教給他們方法。我覺得這個式子不太難,就讓學生嘗試着自己試做。我提問了幾個程度不太好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全都做對了。我一看連潛能生都會做了,我再囉嗦一遍有什麼意思呢?我就問學生:對於這道題,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班上的王國豪站起來說:老師,爲什麼餘下來的24沒有點小數點?我一聽,這個問題正好問到點子上了,就把問題拋給學生: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家祺說:老師,可以把22.4當成整數來算,所以不用點小數點。

還有其他意見嗎?我問。

我覺得24指的是24個十分之一,所以不用點小數點。班長高夢甜說。

我們作爲成年人,有時太低估孩子們的能力了。聽聽,他們的回答多精彩!

接下來,我徹底拋開課件,獨自發揮了:同學們,你們真棒,今天的內容,老師不講你們都會了。能再幫老師解決一道難題嗎?學生一聽能幫老師解決難題,頓時來勁了:能!接着我例2口述出來:

王鵬爺爺計劃16天跑28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最後在我的點撥下,學生解答出來了。

全課講完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簡單的檢測。整體效果不錯。本節課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也超額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課堂不在於老師表演的多麼出色,學生的出彩纔是真正的精彩。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纔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6

《找次品》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下)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內容,學生能聽懂嗎?於是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兩點:

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

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麼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

理解了這兩點以後,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並提問:還有幾個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讓孩子們知道2~3個物品只需要1次就夠了。接着學習4個,首先問孩子們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們回答能夠。是呀,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是能夠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證找到呢?這樣讓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考慮運氣最壞的時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證。就4個的分法就多了:(2,2)、(1、1、2),這兩種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學8個,9個,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到,到了10個就需要3次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模型:2~3個——1次,4~9個——2次,9~27個——3次,這樣就能讓孩子很快的確定稱的次數,然後根據次數來確定的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話,學生確定方案時就不侷限於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來稱,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組相等,另一組與之相差1,還有很多種分法。

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孩子們也很感興趣。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7

在《正負數》這節課中我能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精心預設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創設了多個貼近學生認知規律且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爲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生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在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數據,請同學們來記錄下面三組數據。要求記錄時做到準確、簡捷、快速”這樣開放性的活動,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爲研究素材,呈現出了四種不同的記錄結果,透視出學生的原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新問題的研究,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又能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爲實施有效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在存摺上認一認;根據各地的氣溫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說一說。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溫度計這個教具“做足文章”,從溫度計上讀出溫度;嘗試寫出溫度—5℃、—20℃;在溫度計上撥出指定溫度;把溫度計橫放後抽象出數軸,這些都爲學生認識正、負數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據,學生學習起來有具體的事例做依託,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節課中我緊緊圍繞兩個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接觸、認識、研究,最後纔有了課的結尾學生感悟到的:“前進後退可以分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增加減少可以用正負數”“意義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這樣一些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我認爲我們老師研究問題時要比較深、透,視角開闊,不要侷限於教材設定的一個局部空間內,而是要廣集資源,充分研發,爲我所用。

五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8

教學實錄:

師:對於統計,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生:我知道條形統計圖還可分爲單式的和複式的條形統計圖。

師:是呀,在統計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採用統計表和統計圖,那麼統計圖與統計表比起來有什麼優勢呢?

生:統計圖看起來比較生動。

生:統計圖很形象。

生:統計圖很好看,折線統計圖還能很清楚地看出某一數量在一個時期裏的增減變化情況。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正因爲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直觀形象,能夠反映出數學的多少和變化情況,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都採用統計圖的形式來進行統計和分析,今天我們來進一步學習折線統計圖。

教學反思:

統計這一教學內容常常使老師覺得難教,因爲看起來內容不多,也並不難,但教起來覺得無從下手,往往教師覺得教得不錯,自己很滿意,但事實上學生在做題時問題卻一大堆。事實上,統計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也很容易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這些方面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本課教學時,我沒有按照備課的思路組織教學,臨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先詢問學生對統計這一知識瞭解的情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出知識網絡圖,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意義,順勢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這一新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的新內容的地位有了認識後,再學習新內容,就能讓學生凌駕於知識之上,不做知識的奴隸,覺得自己是知識的主人,從而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進行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感,以及作爲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