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精選4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8篇《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相關的範文。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精選48篇)

篇一: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工作總結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良好的成績將爲我今後工作帶來更大的動力。不過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一如既往地勤勉,務實地工作,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學期初,我繼續擔任六年級(1)(2)班數學教學工作。一學期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我能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注重和本教研組的老師進行教學方法、策略的交流,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教學計劃,並按計劃實施。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並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爲了克服不足,總結經驗,使今後的工作更上一層樓,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出如下總結: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

通過一學期的辛勤工作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順利完成了本學期的全部教學內容,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二、採取的有效措施

首先,開學之初,我認真鑽研了教材、研讀了教學用書,仔細研究了教材重難點及注意點和關鍵,瞭解了教材前後相關的知識體系,研究了班級情況,掌握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思想動態,家庭情況及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情況。針對瞭解的情況,寫出了符合班級情況的教案,並注意分析了上課得失,並適當寫上了課後小記,以便知識的彌補和信息反饋。

認真上好了每一節課,認真批閱了學生的作業。在課前,我認真熟記教案內容,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課堂上,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並遵循教學基本原則,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各個方面,努力提高了隨堂課的教學質量。課後,我總是留給學生適量的適度的練習題,對學生的作業,我做到了認真及時、全批全改。有的還適時註明批評,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做好每一次的單元測驗與課後輔導工作。

本學期教學工作中,教完每個單元,就立即反饋檢測,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單元測驗,測驗後我認真做出成績單,對學生成績進行認真細緻的分析,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及時找出原因做相應的處理。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加大了對後進生的輔導的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生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

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

現如今辦公室、家庭都有電腦了,我注意利用電腦進行學習。在上課時善於從網上搜集各種教學信息,比如在教學“位置的確定”一課時我看了好多網上發表的教學設計、課件、說課,還看了網上的示範課錄象,根據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我的教案、課件。課上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積極性很高,得到了教研組同志們的好評,並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我注意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準確化,條理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在課堂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今後要加強師生交流,語言還得更有激情些,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四、呈現出的新經驗、突出的特點

回顧自己在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感覺有優點更有失誤和不足。要說優點,那就是我的經驗是要提高數學成績必須做到:

1、將學過的數學公式,性質、概念等必須讓學生熟記。這樣才能運用它們準確解答數學題,正確解決數學問題。如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周長公式,體積公式、還有利息公式、出勤率、比例尺等知識必須讓學生牢記。

2、學好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提高數學成績的前提。學生只有夯實了基礎知識,熟練了基本技能和解題技巧,才能解答稍難的應用題,也才能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且能做到一題多解。

3、通過“兵教兵”形式將有關的數學知識適當過關,這樣有利於提高數學平均成績。如本學期解方程,解比例、簡便運算等知識是必考的知識,就得人人過關。

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用親切,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的學習數學,也才能提高數學成績。

5、在教學工作中注意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五、存在的問題與主要原因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實踐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對培養優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優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不足,缺乏與家長的交流。

4、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還不到位,進步不明顯。

六、今後的工作的思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總體而言,這學期的教學有得有失,對於“得”我會把它當作自己的財富,對於“失”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去改善,力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總體感覺本學期的工作較過去有所長進,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勤勉,務實地工作,將再接再厲,爭取把工作做得更加紮實有效,讓各級領導放心,讓家長滿意,讓社會肯定,讓學生喜歡。

教學工作總結二

我於20_年從_師範學院畢業,如今從事教師工作已經有些時日了,如今在教國小六年級的數學,一學年的時間很快又要過去了,現將本年度個人的工作作出總結如下:

在工作方面,我一直兢兢業業,向經驗豐富的老同事請教教學經驗,經常和同事探討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自己上課之餘也會在網上瀏覽一些名校名師的教學視頻,從中借鑑一些教學方式和上課模式,對自己的課程學習確實有益處,自己也從多個不同的模式中總結歸納,形成了一套比較符合我所教的學生羣體的教學模式。

在時間上,我嚴格要求自己,每天晚上無論工作多忙,一定將教案完善,把第二天的課備好。每次上課我都準時準點到達教室,給我的學生們做個表率,提醒大家守時,我還向同學們承諾,如果某天我自己遲到了,我定然不會懲罰同樣遲到的同學。

教學方面,我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根據學校裏的教學進度,全新的知識點幾乎全部都教完了,都是講述一些比較有特點的題型,在難度上加以突破。在這種情況下,我提倡學生們自己動腦,敢於思考,即使不能解答也要將自己的答題思路表達出來。我相信這對於六年級的即將步入國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根據我個人的認知,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越是往後,對於自己學習的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於是我決定從國小六年級起就着重培養學生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些難度不是很大的課程我甚至讓學生自學,然後通過考試檢驗他們的學習效果,然後我再對其中學生掌握得不熟練的知識點加以講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作業方面,我的重點是課堂練習,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時間安排有所不同,我在佈置家庭作業的時候就參考了因材施教的模式,對於不同檔次的學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每週我都會出一套周練題作爲家庭作業,周練題中慘雜進了簡單、中等和偏難三種題,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我要求他們保基礎。對於中等生,我鼓勵他們在基礎掌握的情況下攻難題,對於優等生,我要求他們能夠應付各種難度的題型。目前該方案正在實行中,還未見太明顯的效果,但是從最近幾次的數學競賽成績來看,我班的學生在數量和分數上還是比其他班的略高一籌。

回顧這幾年來的教學生涯,有過低谷,但好在我努力克服困難後終於穩定了狀態,現在的方法也許還有不少不足,但我會加強學習,完善自己,爭取在教學方法上再次創新!

教學工作總結三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

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爲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七,狠抓學風。我所教的兩個班,101班我是班主任,學生比較重視該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爲數不少的學生,因爲怕班主任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作業也因爲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爲。與此同時,爲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而102班雖然沒有做他們的班主任,但大部分同學對該課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濃,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後進生基礎太差,考試成績都很差,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有趣的語文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爲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助他們;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爲什麼。同時,一有進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較以前提高了,學習的態度也改變了不少,五年級期末考中心國小質量檢測,本班名列同年級前列,我踏實、真誠、富有活力、勇於創新的工作作風,贏得了領導、同事、學生及其家長的良好口碑。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學生多年來形成的一些不良學習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進一步規範和引導;學困生在起始年級的知識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響着計算的效率與質量,隨着年級的增高表現也越來越明顯;學習成績雖然有所進步,但許多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老師的付出與學生知識掌握的反饋(作業、成績)使老師產生急躁的情緒。

3、努力方向:今後,我將繼續本着“教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改變急躁的情緒,不斷探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機制;繼續保持與學生家長的緊密聯繫,共同配合,把我們的下一代教育好,培養好,爭取個人成長與學生成長實現雙豐收

篇二: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現在回顧這節課,知識點教授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過也有幾個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變換思維,隨機應變調整非預設生成。

開始出示的第一個複習就使我始料未及。題目是這樣的:口算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這道題目的用意本來是想出兩個能組成比例的題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爲比值不相等,不能組成比例,當學生口算出比值,說出不能組成比例時,我一時慌了,真懊惱備課之前沒有先算一下,後面內容的順序要被打散了,怎麼辦?能否補救?也許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馬上反應過來:如果改動其中一個數,再看能不能組成比例?這個問題一出,學生的腦筋立馬轉動起來,答案也隨之即出:“把27改成36,這樣9:36的比值也是1/4,這樣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爲學生高興的同時,也在爲自己的小機智暗自慶幸!(不過以後可不要再犯哦)後來在講到課後練習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下面哪些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練習題與我的複習小岔曲雖然形式不同,但細細品味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鍛鍊學生判斷幾個數能否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點,順水推舟解決非預設生成。

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3:5=6:( );( )/15=2/5”時,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這題的要求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學生沒有運用比例的意義來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質,用5×6算出兩個內項的積再除以一個外項3等於另一個外項10,雖然她沒有明確說用兩個內項相乘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相乘的積來解答,但她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這不就是本節新課的重點所在嗎,現在被她提前說出來了,這說明該同學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已經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一個未知項了,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們掌握的麼?順水推舟,應該及時調整教案,直接進入今天的新授重點,不過我今天卻沒有這麼做,這說明我對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還不夠,沒有做到胸有成竹。

篇三: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標準》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創設時代氣息感強,學生感興趣的分配利潤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2、注重學生知識的構建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 “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分配利潤的情境,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同時也爲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臺,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

由此,我覺得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做到北師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還要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四則運算的練習。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多說、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篇四: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在本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聯繫已有知識經驗,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學生通過討論、合作交流,得出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小數化成分數,分數化成小數,小數和分母約分。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有針對性的練習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於是我便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了形式多樣、與生活密切相連的、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程度不一的學生都能在練習中鞏固新知,發展能力,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 由於學生對知識的遺忘,在複習分數與小數互化時,時間使用多了一些,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按計劃完成。

篇五: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學生在已經掌握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加、減、乘、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運算律推廣到分數上的,爲後面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做好準備。《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我設計了一些預習內容:(1)回顧以前學習關於整數、小數的運算順序(2)整數、小數的各種運算定律,並用字母公式表示出來。(3)計算:3.2×99+3.2 120÷0.25÷40(4)預習書上第80頁的例題,思考: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適用嗎?(5)試做練一練。 從預習作業情況來看,個別學生書寫習慣不好,把數字抄錯;把自己書寫的數字看錯;觀察力不強,看不出其中的錯誤等等。少部分學生的計算準確率相當低,對稍複雜的計算在處理時往往有點亂,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數又有分數的,運算符號三個以上的,錯誤率相當高,但大部分學生的預習作業做得相當棒。

改進之處:在出現不同方法的情況下並沒有讓學生有個觀察比較的過程,而是我在很生硬地讓學生接受那種簡便的方法,結果並沒有收到很好效果。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是國小階段解決問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這種解決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的應用。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一步應用題以它爲基礎,很多複合的分數應用題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引領學生:

⑴強化訓練找單位“1”,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讓學生說出求知量其實就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

⑵引導學生從會看線段圖入手,逐步學會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

⑶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係,並根據關鍵句說出數量關係。

⑷對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通過分析關鍵句與線段圖,抓住第一步求什麼?誰是單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麼?誰是表示單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列成綜合算式。

教學中讓我感到最棘手的是對學困生的輔導問題,多數學困生不能準確找出單位“1”,根據關鍵句找不出數量關係。我班學困生多,課堂個別輔導難以做到全面,課後難以找到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課堂上難免出現使優生感到厭煩的情景。怎樣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是我一直在探索而一直得不到解決,還望同行們能指點迷經。

篇六: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算教學究竟是以關注計算還是結合計算關注發展。勢必前者毫無議義,學生掌握紮實。而後者必定是爭議衆多。在組織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時,我也作了一些思考:或許關注學生髮展,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讓學生從不同的題目令會不同的解法,從不同的題目不同的解法中體會歸納出分數除以整數的普遍法則,可能會因爲提倡算法多樣化,釋放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但也會使那些學困生會因多樣化的算法而成了“霧裏看花”?或許會因沒有刻意強調計算法則,而影響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從而導致計算正確率的下降?但我還是選擇了後者,並在設計本課時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以探索爲主線,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2、讓學生充分評價和反思。 3、分散學習內容,處理教材。我設計了賽題,每組題目目的明確,既鞏固了課堂所學的分數除以整數的除法法則,又通過編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掀起了又一個小高潮。

篇七: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又學習了分數除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計算題,我原以爲這部分知識很簡單。呵呵!沒有想到,錯的人還真不少。我真佩服學生們的“創造能力”。?婦科淅嘈停饕幸韻氯鄭閡皇淺朔ê圖蛹醴ḿ撲惴椒ɑ煜簧傺黽臃ㄊ幣蒼擠鄭諼儀康髦笥殖魷指霰鸕難朔ḿ撲閫ǚ值男啊6遣荒芰榛鈐擻迷慫愣衫詞辜撲慵蟣悖乇鶚欠質朔ǚ峙瀆傻南喙丶撲悖鵲惱∈幕【筒還緩玫難齙椒質且凰坷?!三是一般計算題和簡便計算題混淆,將不能用簡便方法的也給你發明個“簡便”方法出來,哎,真拿他們沒辦法呢!

針對這些現象我採取了以下措施:一引導學生回顧分數乘法和加減法的意義,追溯求本,理解各自的意義;二聯繫分數乘法和加減法各自的計算方法,並採取針對性練習(即數不變、運算符號改變);三複習整數、小數的與之相關的簡便運算,並對常見的分數乘法簡便運算的題型予以分類整理,輔之對應練習;四是加強審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判斷。其實最主要還是抓班級裏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因爲這些錯誤類型幾乎都是由他們所創。

篇八: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近年來,我校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檢測題目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針對此種情況,我根據學生的情況改進作業的佈置,施行了分層佈置(優秀生每天增加兩道興趣題、後進生完成部分作業並在校面批面改等),以加強練習的針對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每週還對一週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及練習,強化新知的鞏固;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加強競爭意識;還加強了和家長的聯繫,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等等。實踐證明,效果是不錯的,但還是通過檢測發現在教學中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爲: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的能力差。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爲:在本期期末考試中要求列豎式計算的題有的學生最後算完忘記填寫橫式;用遞等式計算的題過程完整;計算結果沒有按要求化成最簡分數;漏數等。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非常頭疼的問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讓我們感到很可惜。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篇九: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今天劉老師帶來一個信封,誰來猜猜裏面藏着什麼?

生1:卡片。

生2:獎品。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我請小朋友上來把它揪出來,但你每拿出一件物品得向小朋友們介紹,你打算用它幹什麼?

(學生逐個上臺從信封中拿出物品)

生1:我拿出的是剪刀,打算用它剪東西。(師:板書:剪)

生2:我拿出的是一格格的東西,打算用它來量。

師: 我們給它一個名字,透明方格紙,用它量什麼呢?

生2:我想用它量書本。

師: 書本的 (停頓)

生2:書面有幾格?

師: 書的表面有幾格其實就是它的面積,我們用1平方釐米的方格紙數它的面積 。(板書:數)

生3:我拿出的是平行四邊形(學具),我想知道它的許多祕密。

師:平形四邊形的祕密,這詞用得真好!你的寫作水平一定高。待會我們來研究它

這節課我們就用剛纔這些學具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展示學具的片段。它們都是爲學生研究平形四邊形、三角形的 面積公式服務的。

篇十: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百分數應用》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教室中的小組變成銀行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錢幣,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利息。

篇十一:國小數學六年級教學反思

回顧本節課,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努力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識—抽象—實踐

在設計教學時,整個環節密切聯繫,首先從現實的課堂情境導入,先讓學生對位置有個立體的認識,進而抽象到平面圖中(主題圖)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紙中位置,最後是迴歸到生活中的位置,整個環節是一個從直觀到抽象的轉化過程,正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對概念認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活動生成,效果很好。不過,在引出數對概念時,十分突然,學生比較難接受。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我又通過換座位的遊戲,來彌補這個不足,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數對”意義的理解。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知識,豐富教材內容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學的程序是先講座教材情境圖的內容,然後現說一說自己班級的位置,而我的設計是先說一說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圖作爲鞏固練習。因爲討論的是學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這一交換就很容易激發起學生興趣,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了。我想現在新課標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師,那麼教師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們新課標的一個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現場資源,把數學問題簡單化

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在確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從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喚起探究如何確定位置的慾望。在學生探究確定位置的方法時,我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開動腦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組織學生討論誰的方法比較好。引入“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時,我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此時,本課重要的知識點從學生之口引出,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更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實際教學中當有學生出現(4、2)和(2、4)混亂的問題時我沒有及時進行對比,而急於完成教學過程。

國小數學六年級教學反思《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師首先應該改變教學的行爲,即把對新課程的理解轉化爲自覺的教學行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行爲的層面上,呈現出新課程的所蘊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這一課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開啓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爲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

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需要改進之處:

①對學生的多樣思維應加大評價力度。比如:在開始情境導入這一環節中,學生除了出現4×(2+3) 4×2+4×3兩種做法外,還出現了4×2×2+4這樣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與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沒有多大的聯繫,但老師卻不應忽視孩子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應及時給予肯定,並加以合理的評價。再比如:孩子們在猜想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時,有一個孩子說到她是想到了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推廣到分數加法,所以斷定也能推廣到乘法。這裏,我給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夠。以上可以看出,評價一個孩子,要適時,適當,決

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殺,否則可能會壓制孩子的思維積極性。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有待加強。

②課前對學生的估計過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設計好的練習,沒來得及做完。這也提醒我,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還是要備好學生,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總之,通過本節課,使我在教育教學上,在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和提高,讓教爲學服務,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

5. 數學六(上)《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這樣的應用題實際上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的應用。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一步應用題以它爲基礎,很多複合的分數應用題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抓住關鍵句,找到兩個相比較的量,弄清哪個量是單位“1”,要求的量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後,再根據分數的意義解答。在教學中,我強調以下幾點:

⑴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強化理解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

⑵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係.並根據關鍵句說出數量關係。

⑶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一個數佔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不同.

對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通過分析關鍵句與線段圖,爲後面的新授作鋪墊,並提高學生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係的能力。通過溝通練習題與例題,利用學生解決稍複雜的應用題,並從中理解新舊應用題的不同結構。

教學中也顯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存在於:

1、練習題與例題、在同一題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較中,比較得到的結論還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歸納,還應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學生表達解題思路時,不宜集體講,更應注重學生個體表達,並且不必一定按照課本的固定模式,應該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來分析

問題。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查漏補差。

3對於學困生要加強怎樣找單位“1”的訓練,並加強根據關鍵句說出對應關係和數量關係的訓練

篇十二:國小數學六年級教學反思

數學亦是有感情的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第二部分部分課程目標中指出學生的情感目標是: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還要細細地研究數學,你會發現數學它本身亦是有感情的。

一、數學的情感蘊含於教材之中。

這節課中,學生在觀察自己所說的數的特點時,都帶着濃厚的求知慾來認識倒數,從覺得有趣好玩到給數取名爲倒數,這一教材本身就蘊藏着一種魅力,讓人想去深入地研究它,瞭解倒數到底有哪些特徵。數學在學生眼裏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再如,“握手”這個環節,學生們理解了必須有“兩”才能握手,又快樂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由此,我又聯想到在質數和合數這一課中,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號,其中2號同學這樣說道:“我是2號,2是個雙數,好事總是成雙的,你看我的中隊長標誌也是2道槓,多好!如果考試能得第2名的話也不錯。我喜歡2,2是我的好朋友。”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我們應該不斷地鑽研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數學情感,讓負載於教材後的黯淡的感情色彩體現出來。

二、數學的情感體現於生生間的互動。

卡特金說過:“未經過人的積極感情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絃,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因此作爲一名數學教師應想方設法還原數學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在本堂課教師緊緊抓住了倒數這個概念中的重點字詞,與學生一起展開新知識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精心設計,爲學生創設了情境,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的思維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時受到碰撞,學生之間互相

幫助,對問題的解答互相補充,配合默契,從而共同解決了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聽、說、思、辯的能力,還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了集體智慧的魅力是無窮的,使數學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之中。

三、數學的情感體現於師生間的互動

這節課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成功的引導者、合作者。如用本年級的數學老師爲載體,互說一句話,互說一個數,在相互的合作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再如,在判別0.1111??有沒有倒數時,教師既是合作者,又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們去回憶、去思考,通過師生間的不斷交流合作,順利成章地感知到循環小數也是有倒數的。整節課中,教師不停地的調動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地和學生們合作交流,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清楚地感受到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清楚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清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數學的數字、運算符號、幾何圖形、公式、定理等這些數學的構成要素都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們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我們要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之處,讓這些蘊涵着的豐富的感情色彩放射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芒來。

篇十三: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紛爭卻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例如導入時的找朋友、根據座號找到新位置的活動和練習時選取的動物園和遊樂場的場景等,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有效利用學生的思維矛盾,爲學生提供良好的求知環境。本節課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爲主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有意地爲學生的學習活動設置障礙,從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其中有三名學生的座號是數對形式,有兩名同學的數對是不完整的而無法確定自己的位置,從而引發了學生的識識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探究確定位置的求知慾,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帶着問題探索、研究知識,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

整堂課教學環節連貫,學生自主性強,教學效果較爲滿意。但在教學後,同樣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數對的比較應該放在換座遊戲後,根據找不到座位的同學的數對來比較。同時換座遊戲中數對的出示出應該特意給學生設置陷阱。如出示(5,☆)、(☆,3)、(☆,☆)等數對;

2、教學中還應重視學生對起始列和起始行的理解和掌握,否則,學生容易把第二列和第二行看成第一列和第一行;

3、在此堂課的教學中,我發現自己對學生的鼓勵性的評價比較蒼白無力,以後還應加強評價性語言的多變和豐富性;

4、此課內容是否能作爲活動課在室外講授,是我正在考慮的問題,也許這樣能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篇十四: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試題特點

本次期末考試試題是從試題安排來看,對記憶力的題目考得相對較少,比較注重檢測學生學習力與想象力結合的情況。從內容看,這份試題主要以數學新課程標準爲依據,以課本爲主,是較基礎的一份試題。基本能考查學生上學期以來所學的基礎知識,考查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檢驗了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答卷分析

針對本班學生卷面答題的情況,現對全班學生進行記算能力、想象力和學習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關於計算能力的試題分析

第一大題、仔細算一算,95%的學生掌握。出錯是由於不細心和沒有掌握計算技巧。

(二)關於想象力的試題分析

題會考到想象力的題目有以下幾題,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書中的題目進行發揮想象力。

(1)判斷題第1小題。

(2)填空題第10、13小題

(3)應用題的第3小題。

從以上分析來看,學生在空間想象這個題目考得比較理想,可能由於在單元測試的時候已經考過類似的題目,因此學生掌握比較理想。相反的有些題目就考得不太理想,例如填空題的第3小題,部分學生不會做了,這說明學生想象力不夠豐富,不懂得一題多變的思維。

(三)關於學習力的試題分析

關於考察學習力方面的試題,是本次考試中重中之重。

試題中學習力答題的情況

(1)填空題除記憶力與想象力的題目外其餘題目,全隊率佔38%。

(2)判斷題第2、3小題,全隊率佔98%。

(3)選擇題5,全隊率佔77%.

(4)計算題全隊率佔95%.

(5)解決問題1、2小題,全隊率佔85%.

由於考察學習力的題目比較多,學生做錯的題目不同,全對的人數比較少,但就總體來說,大部分學生基礎還是比較紮實的,根據分析圖可以看出學生的計算能力還須提高。

反思一個學期的課題實驗工作,我側重了對學生記憶力和想象力的輔導,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生學習力方面進行指導,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這也是導致學困生考得較差的原因。

三、幾點反思

1、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認真的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教學中要營造更爲寬鬆的教學氛圍,要給學生創造情景,提供機會,要求學生繼續用大聲朗讀概念、例題和練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讀書,提高記憶力。

2、運用思維導圖上課,發揮出學生最好的想象力,充分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3、繼續做好冥想訓練和腹式呼吸的訓練,爲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做好前提條件,最終能確保達到更好的學習力。

4、在練習中要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計算時做到認真仔細,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5、要認真及時地做好學困生的教育、輔導工作,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諸方面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要關注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有效利用輔導時間,針對問題和不足,強化知識講解和技能訓練,讓這部分學生真正聽懂、學會。

篇十五: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年,我教學六年級數學課,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力求使教學結構貼閤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收到了必須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用心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進行了提高和幫忙。

二、加強四則運算的練習。由於學生計算潛力較差,且又粗心馬虎,我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練習,學生的四則計算潛力有了明顯提高。

三、應用題一向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對於這個班的狀況,更是個性,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潛力都差。針對這一狀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多說、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潛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必須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潛力。

透過以上方法措施的實施,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根據學生特點,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成績。

篇十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有趣的平衡》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后的“動手做”內容,本節課基於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進行了二次開發和設計,有效地豐富了內容的厚度和廣度,順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展示出王老師所主張的“生長數學”的獨特魅力,體現了教師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廣博的課程視野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一、整合教學內容,豐盈數學學習

本節課教學恰當處理了三方面關係,第一是動手製作與探索規律的關係,做到以探究規律爲主,動手製作爲輔,在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凸顯了“數學味”;第二是規律感知的近景目標與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的遠景目標之間的關係,做到以規律感知爲基礎,以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爲指向,“見木又見林”,頗有意蘊;第三是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挖掘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啓發數學思考,運用數學發現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巧妙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凸顯遊戲活動,促使感悟數學

課始教師設計了“直尺平衡”“鋼筆平衡”兩個遊戲活動,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獲得“在兩端質量不等的情況下調整兩端與支點的距離,可以保持平衡”“質量大的一端減小與支點的距離,質量小的一端增加與支點的距離”這些關鍵性的體悟,從而讓數學變得簡單、學習變得趣味。

三、挖掘教學資源,落實主體地位

教師創造性的開發了“自制平衡器”的實驗器材,大小均勻的玻璃珠、合適長度硬紙板條、操作簡易快捷的打孔器等等,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序性,保證了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落實三位目標,指向兒童發展

從目標達成看,本節課學生獲得了對規律的深度感知、有效達成了知識技能層面的顯性目標,同時本節課還注重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的過程,啓迪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深刻體會,學習情感的深層激發,有效達成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層面的隱性目標。

篇十七: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9月14——10月12我們六年級組數學教師完成了小組教學任務。我們這此的小組教學中的研究課題是“體現新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構成的過程”。在課題的指導下老師們從備課、上課、評課幾方面認真準備,出色的完成裏此次的小組教學。

徐冰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倒數》師生互動全面發展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整節課基本上是由教師與學生對話,圍繞文本互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教師創設了與生圍繞“倒數”這個知識目標進行民主、平等、和諧、生動的對話交流的動態情景,在對話交流中,包含了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爲規範等多方面的有機組合,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素養提高。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這是本課體現的第二大特色。個性是學生對倒數好處、方法的再創造的過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着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本節課的第三大特色。數學課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發現數學奧祕,又有效調動全體學生敢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發表自己想法,學會反思、調控、修正自己的觀點等優良品質。教師用板書學生姓名的特有方式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又到達表揚激勵及榜樣的作用,激起學生的思維一浪高過一浪,後浪推前浪的局面。

高瀏穎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分數除法的好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高老師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構成作爲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如教學時圍繞例題6/7÷2重點展開探索,帶給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爲適宜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透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算法則,但學生所說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嗎?這樣的計算教學,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僅是計算法則、計算方法。

篇十八: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了從方位角度認識事物的基礎,並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爲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爲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說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說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說出具體的方向。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說:南偏東45度 、東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爲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爲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活動交流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優補差的時間,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有時又不得不爲思索稍慢一點的學生的反覆的重複,減少了稍好一點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機會,總之,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自己的數學,實現學生自己心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有不少的差距。

篇十九: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上週,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後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係,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容易理解成圓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繫起來。繮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國小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後,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於沒有圖形的解答環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願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後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裏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束就不計算了,出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現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後再根據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貼在書上,便於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時查找相應信息。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的結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節,恰當的運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後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於優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爲,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爲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二十: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一、現代教學觀認爲:教材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從學科世界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纔是活的,纔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決定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構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提出兩個層次的目標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發展目標是針對學生個性的發展、潛力的提高而設計的。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這兩個層次的目標體現較好,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中心,活動資料切合學生需要。恰當的放手,讓同學們自學,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我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動手操作、探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活動過程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證了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差異性,使學生參與課程生成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這樣做及時擴展了教學資料,給予了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另外,創設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主體性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在課堂中常常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用心性很強。

三、每次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實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量,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潛力、表達潛力等;個性是對待差生學習用心性不高這方面,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後立即反思,寫在教案上或寫在教科書上,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用心學習有經驗的張教師和白老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對某一知識點的教學看法,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一部分學生會用心主動的學習。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在興趣培養及習慣養成中體驗數學。

第二、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數學。1、圍繞生活實際設計數學活動。2、在活動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解讀教材,在有機整合和知識重組中呈現數學。

由此,我覺得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然還要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篇二十一: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擔任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謀則窮,窮而不戰則亡”務必改變了。本學期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善,較爲成功的是抓着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

一、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爲: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忙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十分頭疼的問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明白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4、我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

二、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個性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資料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有的這天的學會了,但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但是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必須關係。有時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就應隨時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透過反思和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爲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用心地採取必須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必須要讓他堅持到達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能夠多給一些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潛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潛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羣衆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篇二十二: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雖然是開學的第一天,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沒有因此而降低。課堂上學生一個個精彩的回答使這節課很順利地進行下來。

觀察與思考二的問題:哪種方式更公平?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明確這裏的公平是指每個人到小旗標誌的距離要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認一認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自學課本瞭解圓心、半徑和直徑,並能夠總結半徑與直徑的特點,做到正確辨認。

畫一畫的活動中,學生在畫半徑是2釐米的圓時,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畫法,並在對比中得出了相對更準確的畫法。

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我沒有預設到的問題。

第一個沒想到出現在觀察與思考一: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因爲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已經對圖形進行了分類,而且對分類的依據也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我以爲學生至少能夠說出圓是曲線。但實際上學生並沒有什麼思路?我臨時決定將問題分解爲:

1、以前學過的圖形有哪些?

2、它們和圓有什麼不同?

並在黑板上畫出了相應的圖形。通過對比,纔有幾個學生想到以前學過的圖形邊是直的,圓是彎的。在進一步的引導之下學生才明白,以前學過的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

第二個沒想到出現在學生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記得在四年級上學期作平行線和垂線時,我要求學生準備三角板、直尺,就有很多學生買的是成套的用具,其中就有圓規。而且在科任課或自習課上也常常看到學生用圓規在畫。我以爲這裏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事實上,並不如我所願,課堂上我及時指導學生邊畫邊找成功的經驗。逐漸很多孩子畫得好一些了。第四節課我領着學生做了3道題,可是交上來的作業還是不盡人意。

學生的精彩回答與這兩個沒想到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學生的精彩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正是由於學生有相關的知識經驗才使那些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卻呈現了精彩。而恰恰是我以爲沒問題的地方出現了問題,究其原因學生對圖形的理解還比較直觀,不能從圖形的組成上去分析圖形的本質特徵。另外,當學生沒有任何目的使用圓規時,能使他們得到滿足的可能就是那一個個弧線。但在今天的課堂上要求學生不僅僅滿足於弧線,而是要畫一個較爲標準的圓。要求的不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篇二十三: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時實踐中,對自我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進行解剖分析、修正和完善,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反思是教育工作對實踐的礦石進行“冶煉”的最好辦法。一節課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一個單元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六年級一年的數學教學更需要反思。

近兩年,我市國小六年級數學畢業試題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針對此種情況,我和我們六年級數學教師們採取了一些相對有效的措施:

1、加強集體教研——每週一早上一次大教研,如:學習新“課標”;研究現行教材的廣度、活度;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等;每節課前進行集體備課,做到質疑、解疑、釋疑。

2、加強教學反思——寫好每節課的課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心得、評價與修訂,總結積累教學經驗;寫好每單元的單元反思,反思本單元的得與失,及今後的改進措施,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根據學生的情況改進作業的佈置,施行了分層佈置:優秀生每天增加兩道興趣題、後進生完成基礎的作業等,以加強練習的針對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競爭意識。

4、加強了和家長的聯繫,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等等。

篇二十四: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圓柱在國小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因其在建築業、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這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爲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爲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我上網查閱了不少資料,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沒有象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作爲教學的重點,即使出現了這麼多形狀,只是口頭帶過去了。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展示了側面轉化成長方形,以及底面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的過程。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抽象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題設計緊緊圍繞新知展開。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瞭解。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價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樸實,缺乏有力的感召力,還必須在創設生動活撥的場景方面下工夫,教學環節太理性化,不太適合國小生的特點,語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去改正纔有極大的收穫。

篇二十五: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我們以前用的教材,一般講完一個概念、一條法則,接着講一兩個例題,然後讓學生模仿做幾個練習。這種教材有兩點不足,一是從知識的傳授來說,教材雖然重視知識的系統性,但平鋪直敘,知識內部聯繫不緊密,有些知識跨越程度比較大,形成大大小小的一些教學難點。二是從能力的培養來說,教材中練習的分配是分散的、孤立的,技能的遷移性差,難以形成能力。

我對國小數學教材進行改革,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繫和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則和原理,並以此爲中心,從縱橫兩個方面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把所有有關的、有聯繫的知識串聯在一起,做到有綱有目,使之形成爲一個新的比較好的知識結構。第二步,根據培養數學能力的需要,自編能力訓練的教材,充實到新的知識結構中去。改革後的教材,把能力訓練的教材,作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的新教材。它既有利於知識技能的教學,又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

國小數學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指那些在知識與技能的網絡中,帶有關鍵性的、普遍的和適用性強的內容。如加法的概念、同樣多、差的概念、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倍的概念等等。抓住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學,就能使知識產生廣泛遷移,使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理解,同時也有利於記憶。前面談到從縱橫兩個方面對知識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在“縱”的方面,就是按照知識的縱向聯繫,歸結爲計算和應用題兩條線,並使兩條線的'知識密切聯繫、互相滲透。基本的概念、法則、原理和數學能力是線上的中心環節。抓住這些中心環節,整條線就帶動起來了。例如,百以內加減豎式計算法則,在計算這條線上,它是一個基本計算法則。重點學好百以內加減豎式計算法則,以後學習萬以內、多位數加減計算時,學生就可以運用舊知識比較容易地掌握新知識,這就是知識遷移的作用。

在“橫”的聯繫方面,就是把教材中有橫向聯繫或互逆關係的知識,編排在一起,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塊”。例如,把十一類一步應用題組成一大“塊”,把多位數加減與小數、分數、百分數加減,多位數乘除和小數乘除、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等分別分成不同的“塊”。十一類一步應用題這一大“塊”,又分爲四小“塊”,即把原教材中屬於“求和”、“求剩餘”的內容編爲一塊;把屬於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應用題編爲一塊;把屬於“求相同加數的和的乘法應用題和相應的除法應用題編爲一塊;把屬於比較兩數倍數關係的應用題編爲一塊。然後以基本的概念法則爲中心,一塊一塊地進行教學。例如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應用題,這一小塊內容,“同樣多”和“差”的概念就是學習這一塊知識的基本概念。

這樣以基本概念、原理、法則爲中心,從縱橫兩個方面對原教材從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和組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教材知識結構。

篇二十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年我繼續承擔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期末考試已經結束,針對有些學生數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進行了一些反思:

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他們只是略有進步或者進步的幅度比較小,和我的預想有一些差距。

部分學生不太善於開動腦筋,常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會舉一反三,所以應用知識的解決問題能力差或者方法少。

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非常頭疼的問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讓我們感到很可惜。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大後進生的輔導工作,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改進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爲主動學習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成績。

篇二十七: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上完《利息》,這節課我覺得已經完成了教學目的,但給我留下的啓示也很多。

第一:上這節課之前,我佈置好了同學們去信用社調查利率和了解儲蓄的課外作業。課上同學們學習熱情很高,都想把自己調查的內容講給大家聽,夏志冉同學把自己存錢的過程清楚地說給了同學們,同學們通過調查研究都明白了儲蓄的意義和方法。同學們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知識的實踐中,使我明白了只有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當教學利息的計算時,同學們都正確的列出了計算利息的算式,並得出了結果,但當我問他們:“這就是應該從銀行多支付的錢嗎?”他們都肯定的說是,我知道了他們忽略了利息稅的計算,當我再問起:“同學們,誰幫助家長計算過利息?”同學們都紛紛搖了頭。所以留作業時,我再一次留了每個同學幫父母實際計算一次利息,同時強調了利息稅的存在。

我從這節課中明白教學不應該緊緊侷限在課本當中,要從學生們的'實際出發,從現代社會的需要與變化出發,讓學生漸漸明白學習不但要有興趣,還要經常用之實踐,這樣活學活用,更能促進學習的提高。

篇二十八: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重難點是:

1、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和實物演示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

1、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

3、正確處理“兩主”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2、練習題有些多,應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題,這樣小測驗就能有充足的時間了。

3、關注學生的有些少,尤其是應關注做錯的學生,應知道爲什麼錯,及時在課堂評價出結果會更好。

4、老師講得多,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處理自己總結,會更好。

篇二十九: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如果按課的類型分,可以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立體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類型在複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複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

複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纔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作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因此我覺得“浪費”點時間,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篇三十: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這一片斷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問題的研討和解決之中,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反思這一教學過程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

在第一次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後,其實班裏已經有許多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恰當的教學形式,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在教學時,我故意將分數乘整數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省去了獲取結論的研究過程,意在讓學生問爲什麼。這時學生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爲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爲什麼去探索。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爲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

二、實現教學學習的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通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通過計算分數單位的個數來理解;有的學生講清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只能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爲小數,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也有的學生通過生動的數學實例進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包或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我們成人的或者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些單一的、刻板的要求只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篇三十一: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爲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爲“經驗型”的,認爲自己的教學行爲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覆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小節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裏認爲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知識網”的,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表格式——條理性很強。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強,有較強的周詳思維能力,內容包括章節的內容說明,主要運算法則,各種問題的解題方法、注意事項及例題。趣味式——具體、形象而且生動、有趣表現出製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

彙報式——內容豐富、過程詳盡。表現出製作者情感豐富、能夠客觀的剖析自我。包括章節的主要內容,自我收穫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體會式——感受真切、信息豐富。表現出製作者能夠坦誠道出對學習對象的真實感受。如數學很有趣它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既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能使人變得聰明。

可見,單純憑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們”正面臨的家學對象。學生髮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背景、學習數學的意義、不同的文化氛圍都帶來了影響。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爲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對函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將體現在學生對函數概念的認識活動之中。

自1637年笛卡爾的幾何學問世起,數學裏纔開始有“變量”的概念,但還沒有產生函數的概念,直到牛頓——萊布尼茲時代(17世紀末)數學裏還沒有給出函數的一般定義,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一些具體函數的認識、研究和應用。後來歐拉給出了三種定義……

1837年,狄利赫萊給出了函數的古典定義:對於的每一個確定的值,都有完全確定的值與之相對應,則就是的函數。

19世紀康託的集合論出現以後,函數被定義爲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如果對於集合M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集合N中的一個元素與之相對應,則稱是的函數。

近代,函數又有了新定義。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爲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爲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啓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爲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教學行爲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爲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並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啓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穫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並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鍊。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藉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爲,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 由於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後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

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

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麼樣?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

我本想在這裏“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麼做?

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

合作解決問題——共同從事教學設計,從設計的依據、出發點,到教學重心、基本教學過程,甚至富有創意的素材或問題。更爲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要爲其後的教學反思留下空間。

4、文獻資料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後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爲的思路,不在總是侷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爲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爲有較爲客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活動並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更爲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爲,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爲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是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篇三十二: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是國小教學的最後一年,面臨着六年來的綜合測試,而我所任教六年級學生數學能力較差。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新理念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

(1)第一學期的前一個月每週星期二、星期四早讀課,都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訓練口算題。(2)課前的3分鐘必須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3)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注重概念、公式、法則的理解應用

概念、公式、法則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就像學好語文必須識字一樣。因此,我授課時,每教一個新的概念、公式、法則都要先複習和它有相聯的概念、公式、法則等,再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或數學算式來理解新的概念、公式、法則。最後,利用所學的概念、公式、法則解決大綱要求學習的內容。如,講授“分數和整數”的計算法則。(一)約分6/16、5/25等,讓學生用文字表示約分的方法並背熟。(2)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強調學生一定要背熟或會計算。(3)理解:2.6×5,8×6,是什麼意思。(二)新授。通過分餅活動,讓學生理解;3人一起吃一塊餅,每人吃2/12塊,應該列式爲;2/12 ×3,就是說3個2/12是多少。學生都弄懂了這些內容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三)鞏固新內容。 (1)基礎題。(2)擴展題。

三、加強乘、除數的二、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的訓練。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從新講解二、三位?、除法的筆算方法,並利用課餘時間,按層次不同的學生,出計算題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四、應用題的訓練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授課時採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1)讀題。我讓學生邊讀邊找題裏的重點字、和相關的句子。如,六年級一班有學生77人,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參加合唱隊的 有多少人?(重點字是“佔”, 相關的句子是“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2)思考。讓學生想一想題裏講的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那個數字和那個數字可以加,減,乘,除。(3)嘗試。讓學生根據重點句子先列一個相等量的等式,再用數字代入,然後轉換成算術法或方程法。如,參加合唱隊佔全班學生的 ,可以列式:合唱隊的人數=全班學生人數× ,而且六一班的人數是77人,這樣就可以得出合唱隊的人數。(4)進行計數。在計算的過程中讓學生先複習舊的約分方法,再讓學生獨立計算本題,師生共同評議。(5)檢查。讓學生用所得的結果代入等量關係裏,看看是否等式左右兩邊結果相等,如果相等說明正確。這樣訓練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五、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如購物,分東西等,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六、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如創新能力題,星號題等,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教學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後進生的問題最大:

1、儘管我在後進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預想還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現象較爲普遍,因此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不靈活運用。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①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②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沒有養成。這是讓我非常頭疼的問題,本來非常簡單的問題由於審題不細緻導致錯誤,讓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沒有養成。他們做完題目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底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懶於檢查。③部分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沒有養成。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現象,今後在教學中要“精講多練”,儘量採用多鍾渠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改正上面的不良習慣。提高教學質量。望來年,能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篇三十三: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數學教學的轉折點。務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務必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國小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用心的透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務必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期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下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簡單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篇三十四: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它對健聽學生的教學目標要求是:

1、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確的求比值。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創新的意識,但是,對於聽障學生來說,可能不能完全做到,特別是對我現在所任教的班級學生。因此,有必要降低要求。

我的教學目標要求是:

1、瞭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瞭解比值的概念,正確的求比值。

2、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索創新的意識。對“推理”不作爲硬性要求。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

教學難點是:瞭解比的意義。教學的關鍵是:瞭解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比的意義》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時,採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閱讀課本的方式,弄懂、牢記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因爲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也是一種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學生對比的各部分名稱容易理解、記住,但對比值的求法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並且要着重給學生說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來表示,也可以用整數來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

另外,要講明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在對不同類量的比求比值時,要先化成同類量的比,然後纔可以求比值。以學生練習爲主,讓學生在練中鞏固知識。

篇三十五: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期即將過去,能夠說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體學期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進取探索,改革教學,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進取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反思如下:

一、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所以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應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爲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構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一樣的方式解釋概念。

二、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我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我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三、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必須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我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在教學生時我又這樣做的:

1、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讓學生相互合作,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此刻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趣味。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我都能感到異常興趣。

篇三十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比例尺》這一資料時,我從教室黑板這一熟悉事物入手,讓學生畫一畫教室黑板的平面圖。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瞭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

(一)讓數學在生活情境中建構。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爲,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他人“傳授”給學生,應由每個學生依據自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於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這堂課中,我從教室黑板這一熟悉事物入手,讓學生根據教室黑板的長和寬,試着畫一畫教室黑板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在彙報交流中,讓學生根據自我的作品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二)讓數學在學科整合中滋養。

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提煉與加工,上升爲數學問題去研究的時候,這時我們所關注的僅僅是其數學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當我們認識清楚這個數學問題以後,又使其迴歸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過的各方面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在教學中,經過對“用比例尺1:1000畫出來的地圖和1:100畫出來的圖誰大?爲什麼?”,再進一步研究“用1:10呢?1:1、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實際大小有何關係呢?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地圖嗎?”這一系列問題層層遞進,使學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義。再經過認識機械圖紙、零件圖紙......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比較例尺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審美本事。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僅各方面本事得到了鍛鍊,還深深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齊成爲解決某一問題的手段。

本節課我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進取地去探索並解決問題,到達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篇三十七: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的國小數學教學資料很多很雜,而事實上國小數學六年級的總複習,一向讓教師很爲難,假如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同學認爲自身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同學也沒有定心聽,教師覺得上覆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防止枯燥重複,又能體現同學的主體精神呢?我在概念課的複習教學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

假如按課的類型分,能夠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類型在複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複習過程,其實就是同學的認知結構不時重組,並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構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同學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本事就顯得異常重要。畢業班的複習課注重協助同學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爲“獲得的知識假如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齊,即是一種多半爲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沛調動同學的主動性和進取性,要讓同學自身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協助、點撥和補充。

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爲了讓同學比較和比例的知識構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掌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舉一反三,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比較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同學“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明白了些什麼?”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假如這樣處置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置旨在激發同學“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同學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後學習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同學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牴觸相對集中,這樣同學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同學有了具體的任務,防止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同學無事可幹的尷尬局面。

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於同學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假如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可是假如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同學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爲一向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我:複習課我該給同學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當給同學數學思想和方法,這纔是同學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一樣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戰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適宜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同學能對之整體掌握,進而構成清晰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同學經過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同學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異常牢固,並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同學的自學本事。總之,經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同學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同學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學會學習。

篇三十八: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我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資料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能夠讓教學到達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夠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歡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能夠經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我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一樣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可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學生是有着各自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的。

篇三十九: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學數學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我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簡單分數除法應用題》時,教學改變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景,引發學生參與的進取性,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二、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本事

在分析應用題的時候,我經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進取尋求多種不一樣的解法,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和創新精神。另外,注意啓發學生從例題中抽象概括數量關係,總結經驗規律。

三、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經驗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教師分析講解相結合。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比較,親自感受他們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學生畢竟是初學者,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種水平的學生所學到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識,能夠爲學生節儉很多時間。但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自我的地址。幫忙優生建構知識結構,幫忙一般學生理解題意掌握知識。真正把自我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忙者、激勵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四、需要改善的地方

1、要加強學生數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如學生的計算本事的提高,要充分利用課前的5分鐘加強對學生計算本事的培養和訓練。

2、要加強培優輔差的工作。要經常性走近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景。

3、要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對學生的家庭作業要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

4、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教師的學習是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是生活的需要,經常廣泛性地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業務本事和水平,以適應不斷髮展的教育新形勢。

篇四十: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並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一樣,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一樣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一樣,以至於學生不明白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樣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可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景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景,今日又比較例尺的資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樣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能夠了,怎樣設都是能夠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景,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幫忙學生更好的掌握!

篇四十一: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經過比較例知識的學習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數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學好比例這部分資料是很重要的。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

教材分兩段,先教學比例的意義,再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並根據這個基本性質教學解比例。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學,上了一節預習課,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包括獲得了哪些知識點;根據自我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識講授、傳達給其他同學,另外,還要記錄好自我有哪些疑問等等。

二、經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經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爲什麼要兩內項乘兩外項乘,爲什麼不相除,或相加、減呢?經過學生的這些表現,我感受到讓學生去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研謹地去研究一個問題這方面還是有欠缺,還需要加強訓練。針對這一感覺,我及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道:這一規律的得出,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同學們說經過一個事例就能輕易下結論嗎?學生說不應當這樣,那應當怎樣樣呢?學生繼續說:“應多舉幾例子,然後觀察是否都存在這種規律,然後才能夠下結論。”又有一個學生說:“得出結論之後,還應當繼續舉例驗證。”我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說法之後,我又繼續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其實科學家在發現、研究這個規律的時候,是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過程的,他們有可能也試着去除過,試着去相加,或相減過,反覆試驗,才發現兩內項相乘的積和兩外項相乘的積是存在必須規律的,從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之後我又給學生總結:“要研究一個結論,經過一個舉例——觀察——得出初步結論——驗證的一個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一條路走不通,就變換不一樣角度去研究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後我們在

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知識結論,更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魚”,又要“漁”。”

篇四十二: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景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景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實用價值。

1、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齊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地改變了教材中的知識例題,重組和創設了“實驗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從而引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實際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更好地爲下一環節的自主探索、主動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2、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本事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遊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經過自我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本事。

3、創設民主氛圍,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參與、敢於發表自我獨特見解的前提條件。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從實際效果來看,不一樣的學生就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學習發揮的淋漓盡致。更培養了學生自我收集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我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本事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篇四十三: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欣賞與設計》這一課教學中,我反思本次教學活動,發現成功與遺憾並存,成功之處在於

1、注意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新穎、生動、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進取性;

2、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師生之間民主和諧的關係,爲學生供給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暢所欲言,進取主動地學習;

3、在教學設計的最終環節中,我由圖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語言美、行爲美、心靈美、既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景,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在設計圖案這一環節並不是統一要求全部學生都使用彩筆繪畫、塗色,而是爲學生供給了多種選擇,他們能夠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景選擇喜歡並適合自我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學活動的遺憾主要在於,教學引入部分學生收集到許多用各種圖形組成的圖案的物品,在展示時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最終環節設計圖案的時間有些緊張,並且用彩筆的學生因工作量大,在設計時也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展示、欣賞環節沒能充分把學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彙報,顯得較爲倉促。另外,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標準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以及在教學時“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夠好。

篇四十四: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時實踐中,對自我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進行解剖分析、修正和完善,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反思是教育工作對實踐的礦石進行“冶煉”的最好辦法。一節課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一個單元的數學教學需要反思,六年級一年的數學教學更需要反思。

近兩年,我市國小六年級數學畢業試題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針對此種情況,我和我們六年級數學教師們採取了一些相對有效的措施:

1、加強集體教研——每週一早上一次大教研,如:學習新“課標”;研究現行教材的廣度、活度;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等;每節課前進行集體備課,做到質疑、解疑、釋疑。

2、加強教學反思——寫好每節課的課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心得、評價與修訂,總結積累教學經驗;寫好每單元的單元反思,反思本單元的得與失,及今後的改進措施,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根據學生的情況改進作業的佈置,施行了分層佈置:優秀生每天增加兩道興趣題、後進生完成基礎的作業等,以加強練習的針對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競爭意識。

4、加強了和家長的聯繫,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等等。

實踐證明,效果是不錯的,但還是通過畢業檢測發現在教學中存在着一些問題:

1、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完全養成。

(1)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爲:卷面中還是免不了有單純的計算錯誤、抄錯數據、漏數、漏小數點、漏做題目等我們俗稱的低級錯誤,要求簡算的不寫主要簡算過程,用遞等式計算的題過程不完整;計算結果沒有按要求化成最簡分數等。

(2)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爲:對題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讀,稍複雜的數據和文字都會對一些能力較弱或習慣較差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計算時顧此失彼,面對衆多信息時理不清頭緒,導致出錯,讓我們感到很遺憾。

(3)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爲: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認爲只要會做就是對的;有的學生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知道要檢查,也會檢查,卻懶的檢查,結果造成不該錯的也出錯。

2、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表現爲:平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考試時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稍複雜的分數或百分數應用題不會找分率與分率對應量,不會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

3、每年在學困生身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多的,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或根本沒有進步,和我們的預想有一定的差距。

4、在教學中我們還有對知識的廣度不夠,拓展知識的外延也不夠。如,在前兩年畢業考試中都出現“奧數”類的試題,學生無從下手,說明我們忽視了“奧數”基本題型在課堂中合理、恰當的滲透。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家長和數學教師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恆的培養。

2、對與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我們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反而依賴教師講解的願望更強烈了。

3、學困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對知識的遺忘速度特別快,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可能就忘記了。這幾年我教過的學困生學習都比較認真、努力,能認真聽課、完成作業,但質量卻較差。即使這會講會了,他也能快速的看似理解的改完,可是過不了幾天就又遺忘了,特別是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更多,難度更大,補都補不過來。

4、“奧數”知識的滲透,不象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那麼易理解、掌握,它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因此,在以往的教學中就顯得特薄弱,透出了教中漏,學中失的現象。

通過深刻反思平時的教學行爲,並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爲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加強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這一習慣的養成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對學生加強書寫訓練,格式指導,培養自我檢驗,自我評價,並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嚴格要求,嚴格監控,儘量讓每個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縝密思考,仔細計算,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六年級是學生學習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一旦形成了良好習慣,就很容易進入自我學習的階段,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證。這種習慣一經養成,不僅僅是對最後學生考試有幫助,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2、加強數學思維訓練,更要加強數學知識的應用。

現行教材中的題目都比較簡單,難度較小,學生遇到靈活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轉變教學觀念,用足,用活教學資源,做到數學內容生活化,生活內容數學化。周玉仁教授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數學是爲了應用數學,而這恰恰就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並不難,難的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從本次畢業成績來看,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成績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對這些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對這部分學生要有所偏愛,根據學生認識的基礎進行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給予補缺補漏,針對差異,分層次教學,分層次輔導,分層次佈置作業,以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保證教育教學量的不斷提高。

4、加強備課和教研的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更要加強發揮集體的優勢,將“奧數”合理、適時的穿插於教學中,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數學教學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有賴於作爲數學教師的我以更爲飽滿的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

篇四十五: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單元學生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掌握統計數據的記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瞭解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逐步形成統計觀念,進而養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地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時不會感到太困難,其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本單元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校服、講故事比賽、春遊的人數情況統計等,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爲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更加註重對統計數據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數據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數學思考: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問題解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情感態度: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歷統計的過程,在統計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課時 數據收集整理(一)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教師小結:你們剛纔說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麼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範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裏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爲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爲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纔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裏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爲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裏,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佈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2)師:喜歡說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爲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裏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 )人。

你最喜歡去( ),喜歡去這裏的同學有( )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 )人。

我喜歡( )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 )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裏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數據收集整理(一)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 黃 藍 白

第2課時 數據收集整理(二)

教學目標:

1、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爲合理的判斷。

2、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法:

採用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引導中探索,探索中發展,發展中提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同學們,新的學期已經開始了幾天,我們的學習生活正逐漸步入正軌,今天,老師要請你們幫忙,爲老師評選一名數學科代表。 教師出示評選條件:

1、數學成績優秀。

2、數學成績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數學成績。 3、願意爲大家服務,樂意爲數學老師服務。

師:你想推薦誰當數學科代表?(學生自由發言並說出理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篩選出兩位學生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如張三、李四。 二、互動新授

1、學習用記錄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1)收集數據。

教師引導:剛纔我們通過篩選選出了兩位合適的同學,那麼,這兩位同學哪個更合適呢?我們要從這兩位同學中選一位,你有沒有合適的方法?

學生討論,說說選擇的方法。

教師提問:用我們上節課學習的舉手統計的方法可行嗎?爲什麼?

小結:舉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時會出現其他同學不公平、不服氣的情況,影響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那有沒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學生自由發言。)

出示小精靈的話:可以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誰能擔任科代表。

教師講解投票的方法,拿出準備好的小紙張,從黑板上選一個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學生動筆寫,將寫好的紙張摺好,由小組長收上來。 (2)學習記錄方法。

教師將收好的紙張放在講臺桌上。

師:現在老師要從這些紙張裏拿出一張,報出名字,同學們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張上,老師報一個,你記一個,一直到把這些紙張記完。請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來統計數?(提示學生:紙張很多,報得又很快,必須抓緊時間統計,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學生說,肯定學生的方法,如畫“○”、畫“∣”、畫“正”等。及搜狐請方法獨特的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記錄。

篇四十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臺。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驗證表舉例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係表:

比 前項相當於 後項相當於 比值相當於除法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律;(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目標:

(1)複習舊知,爲學生髮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啓發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複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表,讓學生髮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複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複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後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麼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言,說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髮言,讓學生互相啓發,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着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現的這個數學規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祕,還有許多奧祕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繫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髮現3/4:6/8:9/12,接着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着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

篇四十七: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六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知識面廣,技巧性強和難度高的數學內容,感到力不從心,顧上失彼,在作業和席捲中,時常犯同類的錯誤,學生也感到不少的內容十分相似,但又不能以本質上進行區別。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經常發生混亂的狀況,但靜下來認真分析歸納之後,不難發現,在本冊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內容是前後密切聯繫,互爲因果的,都於同一類的問題。因此,在部分課堂的教學中,凡是學生在已學的基礎知識上能夠進行類推的,我都是把課堂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老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推,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得到的知識,學生理解透徹,掌握牢固,能夠理解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這種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列舉六年級數學教科書中的實例說明:

1、對於兩數相乘的問題。在教科書分成了四種情況來分別進行了講解。

①整數整數;

②分數整數;

③整數分數;

④分數分數。

這樣一種一種情況地分別學習,分別記憶計算法則學生就感到內容繁多,容易混亂,給學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其實只要將整數看成是分母爲1的分數,就可以將四種情況歸類合開成一種情況,即分數分數,計算法則變爲一條: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2、圓的面積公式s=πr2和圓的周長公式c=2πr。

部分學生在使用時經常用錯公式,計算周長時用了面積公式,計算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究其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不透徹,記不牢,對相似的公式引導了混亂。其實,教科書在講敘圓的面積公式時,把硬紙板上的圓分成若干等份,剪開後,用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就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歸爲同類,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近似於圓周長的一半和圓半徑,長方形的面積=長寬=πrr=πr2,即圓的面積公式s=πr2,理解記住了圓的'面積公式也就十分自然地和圓的周長公式區別開。

這種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將數學新知識的學習轉化成舊知識的過程,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初步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並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經驗,培養和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僅是個人的不成熟看法,一定有缺點和錯誤,望各位老師批評和修正。

篇四十八: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生對圓周率的認識不深刻

(1)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用字母()表示。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是圓周率。

(2)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14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是”表示“等於”,應改爲“約是”纔對。

二、學生對圓心的空間觀念及字母表示掌握不佳

(1)圖上標明圓心O,畫有一條半徑8釐米,有的學生誤認爲半徑是0.8釐米;

(2)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自動旋轉噴灌裝置”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繫起來。射程20米,15米,10米,是指噴灌面的半徑,不是直徑。安裝的位置,是指圓心。

三、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國小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對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長和寬的比,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掌握不佳。主要仍是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不夠,計算是沒有考慮長方形是由4條邊組成的圖形,有2條長和2條寬,而只是直接把周長按長和寬的比進行分配,求出的是兩條長的長度和兩條寬的長度,沒有求出一條長和寬就直接計算了面積。

(3)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半圓的周長等於圓周長的二分之一加上直徑,有些同學在計算半圓形的周長時總是忘記加上直徑。

四、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較好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面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忘記自己求的是半圓面積,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五、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

對動手操作題目視而不見,不知道怎樣下手的有。告訴了圓的周長,應當先求半徑,再畫出圓形,標出半徑的長度。

六、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則面積就是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