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民間故事佔據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從中我們可讀到中國古代流傳於民間那些人和事,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請您閱讀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1

鹿邑縣太清宮鎮的人們都知道,太清宮西邊不遠的小吳莊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個大字:“要得石匣開,還得唐王來。”這十個字引出一段歷史傳說來。

唐朝李淵追封李老君爲自己的祖先,後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便特意從京城長安趕到曲仁里老子廟祭祖燒香。

李世民來到老子廟,老道姑派個十七歲的小道姑侍侯。這小道姑身穿道袍,頭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臉蛋,襯着黑絲一般的頭髮,長得要多齊整有多齊整,小道姑給李世民端來一盆洗臉水,盆沿上放條手巾,李世民洗過手,暗道:“這小道姑長得這樣好,咋捨得出家呢?別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宮六院都沒着女子長得齊整。”他一邊想,一邊摳手指甲,摳着摳着用手指頭一彈,把一滴水彈到了小姑子的臉上,小道姑臉一紅,抿嘴一笑走了。

這小道姑是個聰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覺得唐王對她有意。三更半夜從牀上爬起來,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廳裏,往李世民牀前“撲通”一跪:“萬歲在上,小女子俺討封來了。”李世民問她爲啥討封,小道姑把他彈水的事和回房後心裏想的敘述一遍。李世民裝模作樣地說:“寡人實在無意,你是出家人,不該有這種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轉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裏,越想越難過,就用三尺白綾懸樑自盡了。

再說李世民在客廳裏剛剛閉上眼睛入睡,就看見一位白鬍子老頭來到他的牀邊,指着他說:“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小道姑本來無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見鍾情,彈她一臉水,反說人家不該討封,你們二人前世有緣,本該今日成親,不可爲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賤的人。”李世民醒來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場夢。他對剛纔的說法感到很後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聽人說小道姑已經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絞,後悔萬分。爲了贖回自己的過錯,就把小道姑死後封宮,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蓋上刻了十個大字:“要得石匣開,還得唐王來。”現在這個石匣還在太清宮大殿旁邊放着呢。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2

古人把牡丹稱爲花中,又把“姚黃”稱爲牡丹,把“魏紫”稱爲牡丹王后。“姚黃魏紫”幾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詞。關於花王和王后,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故事:

相傳,唐朝時候,牡丹山裏有一個小樵童,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個靠打柴爲生,小樵童酷愛牡丹,砍柴時遇到牡丹,總是要爲它理理枝,澆澆水等,從沒有毀壞過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總要經過山坡上一個石人身邊。石人不知是從什麼時候就立在這裏了,有模有樣的,十分可愛。上山時,樵童把乾糧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掛,說:“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時,又取下來,笑笑說:“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難得遇見生人,樵童對石人也感到很親熱,有時還對着它自言自語,訴說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聽得懂。

轉眼間,小樵童長成了十七八歲的年輕後生。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擔柴,下山時,到石人前,準備休息一會。忽見一年輕女子從石人背後閃現出來,樵童感到異常驚訝。樵童轉身要走,那姑娘卻攔住了他,告訴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願與他結爲百年之好。樵童聽後連連搖頭,說道:“花女大姐,咱們倆素昧平生,一無媒,二無證,此事不妥。再說,我很貧窮,跟了我,你會受苦的。”花女說:“石人爲媒,牡丹山作證,不行嗎?若我們結爲夫妻,憑我們的辛勞,我們會好起來的。”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證嗎?”話音未落,沒想到石人竟開口說話了:“老弟,我就當媒人,你就答應吧!”說罷,石人手上現出一顆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這叫二花長生珠,可作爲你們的媒證。”樵童又驚又喜,從石人手中接過寶珠,對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這是上天有意,我答應了。”花女高興地笑了。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離開,石人又告訴他們:“這顆寶珠,你們夫妻二人轉換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個時辰。否則,你們夫妻就會拆散。”樵童忙問:“爲什麼呢?”石人說:“一百年後再問我吧。”說罷,便不再開口。

春去冬來,一百年過去了。樵童和花女都已白髮蒼蒼,可奇怪的是,他們雖然都已年過百歲,仍然身強體壯。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務,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這一天,樵童再次來到石人身邊,說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經過去,你能不能再開金口,告訴我爲什麼我們要每天噙那寶珠呢?”石人真地開了口:“老弟,那顆寶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長久地活在這牡丹山裏。”樵童說:“說真的,我真不想離開這牡丹山,可現頭髮都白了,還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訴他:“回去後,你把那顆寶珠等他兩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

樵童回到家,依言把那丸仙丹一分爲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霎時,樵童變成了仙童,花女復原爲仙女。清風吹來,他們飄飄悠悠地飛上了雲天,整個牡丹山盡收眼底。

原來,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她愛上勤勞誠實又酷愛牡丹的樵童,帶仙丹一顆,讓護花仙翁做媒,與樵童結爲夫妻,寧願在人間受苦百年,決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與花女升上雲天,從空中飄下一黃一紫兩條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兩棵牡丹。一株開黃花,一棵開紫花,花朵奇美。都說它們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黃花最美,人稱花王;紫花稍次,人稱花後。即後人所說的姚黃和魏紫。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3

早年間,曹州有個知府,外號“花霸”,他平時按刮民脂民膏不算,又用牡丹花發財。他一方面大量霸佔名貴花卉,一方面又讓百姓攤錢組織賽花會。比賽的時候,誰的花好誰就得這筆錢財。可連着兩年都被他“不見絕色,難以發獎”的藉口自得了去。第三年他又加碼,賽花獲勝者,獎銀十千兩,金匾一面,並謄爲“牡丹王”。

比賽那天,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賽場‘參賽的人們,個個手捧花盆,一字兒擺開;花盆上面都蓋着花罩,賽花開始,人們逐個打開花罩,讓大家觀賞。當一個名叫趙蕊的小夥子揭開花罩時;但見一株枝葉繁茂、流光溢彩、花色紅中透白的牡丹,把人們的視線“刷”地一下吸引了過去,這株名叫金丹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隨着習習春風,散發着清香。霎時,喝彩聲響成一片。知府看到這情景,心想:這回的獎金要飛了。他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呆若木雞,無奈,眼巴巴地看着趙蕊拿走了白銀和金匾。但他賊心不死,暗地派人找趙蕊要買下這棵金丹。趙蕊說:“任你拿出錢萬貫,我這‘金丹’金不換”。花霸惱羞成怒。

當天晚上,知府指使一幫衙役,黑布蒙面,偷偷跑到趙蕊家裏,尋找“金丹”,趙蕊朦隴中聽到外面有動靜,知道不妙.急忙把金丹藏在屋角地窖裏了。一位強盜找遍了院中的牡丹.一無所獲。於是抓住趙蕊,又是打又是罵,逼他交出“金丹”牡丹。趙蕊寧死不交。達夥強盜氣急敗壞地對着滿院的牡丹,又踩又砍。趙蕊爲了護花,和強盜撕打起來,終因寡不敵衆,被打得渾身是傷,跌跌撞撞地倒在大門口,昏了過去。這夥強盜沒有找到“金丹”.無法向花霸交差,野蠻地搶走了金匾,翻走了白銀。臨走,把火點着了趙蕊安身的小土屋。

當趙蕊甦醒過來的時候,這夥強盜已逃得無影無蹤。只見滿院是殘花斷枝,自己存身的小屋,也被大夥燒了。看到這一切,他猛然想起心愛的“金丹”。便掙扎着向地窖爬去。他不顧身體的疼痛,在灰燼中用雙手拚命地扒起來,他咬着牙,扒呀扒,終於扒出來了。這盆花還在。奇怪的是這金丹雖然經了大火的燒焙,卻絲毫也沒有粘焦。趙蕊有了希望,渾身來了勁,連忙給花澆水,一連幾天守在花旁,寸步不離。說也奇怪,這抹花發得很快,幾天功夫花盆盛不下了,趙蕊便把它移到院子裏,人們見它被火燒後更加旺盛,便叫它“火鍊金丹”。趙蕊生伯這花再遭浩劫,白天看着它,夜間守着它,把它看得比性命還寶貴.村裏衆人也暗中相助,花霸怕犯衆怒,不敢再派人搗亂。

一天晚上,趙蕊根往常一樣,躲在金丹旁邊和衣而臥。三更時分;恍惚覺得一位美麗的仙女.手握一把牡丹扇,輕飄飄來到他跟前.對他說:“我本是牡丹仙女,我的孩子金丹大難不死,全虧你捨命相救。今再給你金丹數株,你要殷勤栽培,讓牡丹開遍曹州、”趙蕊急忙起身,哪裏還有仙女,只見十餘棵金丹擺在面前。趙蕊拜罷花神,連夜栽下‘金丹”。這便是今天曹州牡丹園中的“火鍊金丹”的祖先了。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4

都說,松樹只結鬆塔,只長鬆籽,不開花。那麼,松花江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聽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說,早些時候,松樹也開花,後來,讓人給借走了。說起來,裏面還有個故事呢。

很早很早以前,咱黑龍江地面,滿都是山呀水呀,樹木琳琅,只有很少的人煙。那時候,興安嶺和長白山都是連着的,數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整年是波浪滔天,沒邊沒沿的。卻說,就在這一片大水當中,有個生滿蓮花的大湖,取名叫蓮花湖。

這個湖可不一般。湖面上,不論冬夏,總是蓋滿荷花葉子,粉蓮白蓮馬蹄蓮,有紅有綠又有黃,一茬接一茬地開,沒有斷捻兒的時候。再說那荷葉底下,脊樑挨着脊樑,腮幫挨着腮幫,裏三層外三層,全是魚呀蛤蜊呀。細一瞅,那每條魚的眼睛,都是一對琥珀色的大琉琉兒,每個蛤蜊殼裏,全含着一顆溜光鋥亮的夜明珠。一到星星月亮出全的晚上,天上地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整個大湖,簡直跟“聚寶盆”二樣不差。

可是就在這麼一塊風水寶地,不知那年那月,闖進一條白翅白鱗的惡龍,它的外號叫“小白龍”。起初它在湖底藏着,不聲不響。慢慢地,就放肆起來。動不動就翻橫豎浪,躥上趴下的,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攪個底朝天,末了,荷花謝了,魚沒了,蛤蜊也閉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閃光發亮了。眼睜睜一片寶湖,瞬時變成臭哄哄的死水了。這還不算,有時小白龍一炸翅,立時洪水翻滾,天昏地暗,方圓幾百裏的地方都受到牽連,總也得不到消停。

鬧來鬧去,小白龍爲非作歹的事,讓威鎮東海的老龍王發覺了。就派了黑翅黑鱗的大黑龍去降服小白龍。

頭一會去,大黑龍根本沒有把小白龍放在眼裏。他自己尋思,我身強力壯,五大三粗的,一到那裏,還不是手到擒來嗎?這樣,它就一路呼風喚雨,撒着歡兒來到蓮花湖。大黑龍啥都沒帶,只拖上一條預備捆小白龍的鎖鏈。半路上,爲了顯威風,還故意抖動鎖鏈兒。這一抖不要緊,一聲閃一聲雷,給小白龍送了信。大黑龍走累了,在半空中停下來歇歇。這一歇不要緊,雞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積有三尺厚。小白龍知道來了敵人,早有準備。它把魚呀、蛤蜊呀填了一肚子。吃飽喝足之後,就躲在暗處。也是大黑龍膽壯心粗,在蓮花湖上,鬧騰了半天,也沒見到小白龍。等大黑龍肚子餓了,身體乏了,勁也懈了,那小白龍猛得躥上來,使龍角連豁帶撞地,沒使多大力氣,就把大黑龍打退到三江口。

頭會在明裏吃了虧,二次再來,大黑龍就順江底走了。可是沒料到,它游到哪兒,水是黑的,浪也是黑的,染得雲彩霧氣都跟烏漆似的。小白龍眼尖,老遠就知道對手來了,趕忙魚呀蛤蜊呀,又塞滿肚子,養足精神,藏在湖礁背後。大黑龍一到,連打炸雷,猛下大雨,把蓮花湖掀得底朝天。又折騰了大半天,只是不見小白龍出水。這時,大黑龍肚子又餓了,身體又累了。只見小白龍飛身出水,凶神惡煞似的沒幾個回合,就又把大黑龍追到東海口。

大黑龍進不了蓮花湖,降不住小白龍,知道自己總給對手送信號。只有想個辦法,讓它神不知鬼不覺,才能把它擒住。可是,到底用什麼辦法呢?想來想去,轉眼已是第二年夏天了。地面,滿是松樹花,潔白一片。有的花,落在水面上,把江河湖泊都蓋住了。大黑龍一看,樂壞了。“我何不到山上去借松樹花?”想罷,它吃飽喝足,收拾利落,來到長白山和興安嶺,飛來飛去跑了幾圈,連趴帶抓,不一會兒,把松樹花打落在地,龍捲風一掃,就全聚到湖面上了。再一看,江面全白了,大黑龍吃飽喝足,偷偷離開東海,來到蓮花湖,一下子就降服了小白龍。可惜,小白龍沒鎖牢,後來,從東海口拐彎朝南,逃到了如今的興凱湖。從那以後,大黑龍把山呀水呀,都歸置了一下,只留下三條大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那座蓮花湖,後來水越來越少,成了半月形的五大連池。大興安嶺和長白山也分開了,那邊一座,北邊一座。下江一些大黑龍到過的地方,有的地方把山削平了,有的地方成了沼澤地。

從那以後,松樹就不開花了。爲了紀念大黑龍,就把那條江叫作松花江了。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高中5

楚國干將、莫邪爲楚王鑄劍,三年才鑄造成功;楚王惱怒,想要殺掉他。劍有雌劍和雄劍兩口。干將的妻子莫邪懷孕快要生產。干將向妻子說:“我爲楚王鑄劍,三年才鑄造成功,楚王惱怒,這回我去,定會將我殺掉。你生孩子如果是個男孩,長大了告訴他說:‘出門去望望南山,松樹生在石頭上,寶劍就在樹背上。’”於是便帶了雌劍去見楚王。楚王見帶來只有一口劍,更是怒不可遏。便叫劍工前來端相這劍,劍工說,劍原有兩口,一口雄劍,一口雌劍,雌的來了雄的還沒來。楚王大怒,便把干將殺了。

干將走後,莫邪生了一個孩子,名叫赤比。赤比長大了,便問他母親道:“我爹怎不見,他在什麼地方呢?”母親說:“你爹爲楚王鑄劍,三年才鑄造成功,楚王惱怒,把他殺了。去時囑咐我:‘告訴你的兒子,出門去望望南山,松樹生在石頭上,寶劍就在樹背上。’”於是孩子走出門去,向南一望,沒看見有什麼山,回頭一望,只見堂前石礎上面,有幾根松木柱子,心想這或者就是“松樹生在石頭上”吧,便去拿了一把板斧,把近門的一根柱子從背後劈破,果然就從裏面取出那把雄劍。孩子得了這劍,不論白天黑夜,都想着要向楚王報仇。

有天晚上,楚王做夢,夢見一個寬額顱的孩子,兩眉之間,闊有一尺,自說要來報仇。楚王便懸了千金重賞,到處張貼榜文,畫影捉拿夢中所見的奇怪孩子。孩子聽榜文所說的情況,和自己有幾分相像,便趕緊逃進深山去暫時躲藏着;在山道上一面行走一面唱歌,想到父仇未報,不覺悲從中來。偶然遇見一個來自他鄉的客人,同情地問他道:“你小小年紀,爲什麼哭得這樣悲哀啊?”孩子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將我爹爹殺害了,我想報這深仇大恨。”他鄉客說:“聽說楚王懸了千金重賞買你的頭,拿你頭和劍來,我爲你去把這仇恨報了。”孩子說:“那太好了!”馬上抽出寶劍,割下自己的頭來,兩手捧着頭和寶劍,一齊交給他鄉客,身子卻還僵立在那裏。他鄉客說:“你放心,不會使你失望的!”屍體這才撲了下去。

他鄉客帶着孩子的頭去見楚王,楚王大喜。他鄉客說:“這乃是一顆勇士的頭,應當放到湯鍋裏去烹煮,到肉爛爲止,以免久後成精作怪。”楚王依從他的話,把頭放到湯鍋裏去煮了三天三夜,都沒煮爛,頭還幾次從湯鍋裏跳出來,圓睜着一對憤怒的眼睛。他鄉客說:“這孩子的頭老煮不爛,願大王親自來看看,借大王的威風壓他一壓,自然就會爛的。”楚王無法,只好慢慢走到鍋邊來。他鄉客迅速地抽出寶劍,向楚王頸脖一揮,楚王的頭就墜進了湯鍋裏,又把劍向自己頸脖一揮,頭也墜進了湯鍋裏。湯鍋沸騰着,剎時間三顆頭都煮爛了,再也分辨不出。只好連骨帶肉分成三份,用瓦罐子裝着,分別埋葬在一處地方,給修造了三座墳墓,籠統叫做“三王墓”。這墓如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的境內。

標籤:民間故事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