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通用多篇)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通用多篇)

清明節的來歷 篇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之後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可是的一個詞。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資料。因寒食與清明相接,之後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宛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起源故事 篇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爲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爲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篇三

●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爲掃墓。

清明節的來歷 篇四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聽信讒言,要殺掉公子重耳,重耳聽說後,連忙帶着隨從逃跑了。

他們跑了幾天幾夜,實在跑不動了。因爲當時走的匆忙,忘了帶乾糧,此刻一個個餓得不行了。隨從介子推見主人沒吃的,餓得連路都走不動了,就走到一旁,從自我的身上割下了一塊肉,做成了湯,給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湯喝了。喝完後,重耳問道:“你真行,從哪兒弄來的肉啊?”介子推說:“這兒哪兒有什麼肉啊,這肉是從我向上割下來的呀。”重耳一聽,當時就流下了熱淚。

十九年後,重耳在大家的幫忙下,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文公。爲了感激當時的隨從,晉文公便重賞了他們,可晉文公卻偏偏忘了犒賞介子推。有人讓介子推去找晉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願爭名奪利,於是就帶着自我的老母住進了深山。

晉文公明白之後,感到十分後悔,也十分內疚。於是他帶着隨從,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這時有人獻計說:“只要放火燒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來了嗎?”晉文公覺得有理,就讓人放火燒山。介子推明白這是晉文公逼他,可他不願意做官,就是不出山,之後就和母親一齊被火燒死了。

晉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燒死了,心裏十分難過。這時晉文公發現,在他們母子被燒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樹下,有一封書信,上頭寫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深有感慨。爲懷念介子推,他把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時,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他就把此樹賜爲“清明樹”,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以後,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爲一,一向流傳至今。

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由來作文 篇五

颯颯春風吹起,綿綿春雨淅瀝。每到這時我就想起一句詩,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我誦起這首詩,心頭總是微微一震,六歲那年做清明時的那段讓人回味無窮的情景,就慢慢一一浮現在我眼前。我就彷彿置身於那一次掃墓的途中,我誓永生不忘那段美好篇章,讓那段記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板上,就讓我回想一下那一次的清明時節!

清明節前夕,全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開始忙活起來,買香的買香,買爆竹的買爆竹,買貢品的。買貢品,熱鬧非凡,好像過節似的。我望着來來往往忙碌的大人,心裏滿是好奇,只知道明天是清明節去做清明,卻不知道什麼是做清明,只等待明日的奇幻之旅。

第二天,只等天東邊泛出白魚肚,我們全家動員去掃墓,汽車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顛簸了大約半小時——太陽光微微露了出來,來到一座大山下面。聽大人們說,這兒是北郊十里鄉,上面葬着爺爺的父親、母親,我覺得不可思議。清明時節,山路彎彎,春雨淅瀝,我同大人們一起去上山。

山高路又長,茅草竟比人還高,大家拿着剪刀,這一剪,那一剪,

一條小路映入眼簾。走了大約一刻鐘,終於看見了兩座“小山丘”,我一時興起,竟差一點爬到墳頂上。這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跪下,磕着頭,爺爺在墳前擺上幾把香,仔仔細細、認認真真、恭恭敬敬地擺好三堆草紙;奶奶彎着腰,一邊在嘴裏不停地念叨些什麼,一邊用棍子在地上畫了三個圈;爸爸朝墳前鞠了一躬,然後小心翼翼地呈上貢糕、貢梨、貢酒;媽媽還在一旁除雜草,還不時朝墳前鞠一躬;大姑大姑父一人捧一束美麗的鮮花,竟引來了無數蜜蜂、蝴蝶;二姑父劃了一根火柴,點燃了草紙,頓時火焰沖天,可雨卻澆不滅大家對先輩們的追念;二姑拿出爆竹,小姑撒着鮮花;小姑父點燃了爆竹,大家再次下跪,“噼啪”“噼啪”,爆竹炸開了花……

春雨帶着我們沉重、思念的心,滴在墳上,我卻以此爲樂,只記得大人們講我不懂事——我竟拍手跳起來!後來,我也老老實實地跪下。

聽大人們說:“老婆婆在世的時候可慈祥了,說話的時候總是笑眯眯的,喜歡撫摸孩子們的頭,而且老婆婆也會燒一大桌美味可口的佳餚,那飯菜可好吃了!堪比五星級大酒店裏的大廚烹飪的飯菜,老婆婆能歌善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要是老婆婆在世多好啊!”有的人不禁流下了眼淚。我也感受到了大人們的傷心、悲痛,想想自己剛纔的表現,實在有些過分,我心裏也暗暗自責起來。

大山樹兒油油,草叢花兒芬芳,又是一個清明時節,每當我誦起杜牧的《清明》,六歲那年做清明時的畫面又浮現在我面前……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甦的清明時節,趕到野外去掃墓,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帶花插柳,踏青春遊,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

清明時節是多麼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