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空巢老人報告多篇

農村空巢老人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空巢老人調研報告

農村空巢老人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調研報告

一、調研時間:

二、調研地點:

重慶市xx區

三、調研目的:

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在如今的社會中越發地突出,而他們的生活情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通過調查,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空巢老人,瞭解他們的生活、思想、困難,從而採取相應措施解決他們的困難。

四、調研情況

1、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

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逐年遞增,老人和孩子漸漸成爲了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羣,並且近年人羣數量還在增加。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越來越嚴重。

以前,農村外出務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爲主,老人、婦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現在,打工族攜妻帶子外出漸成趨勢,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他們生活上缺乏照料,成爲“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羣,由於外出務工的子女們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還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們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在孤寂與憂鬱中度過年年歲歲的老人們,除了未受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天倫之樂外,就連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至與他們的子女永遠的告別。

2、農村空巢老人問題

●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溫情越來越少。過去在農村經常能看見四世同堂的溫情,如今越來越少,甚至連春節時那樣的溫情也

越來越少了。據調查,我國農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和寂寞。溫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獨感與失落感,正在從城市向農村蔓延,農村“空巢老人”因爲傳統的分家觀念、對於土地的眷戀等等,很少對子女提出太多要求。並且他們還秉持着爲了子女,只要自己還能動,就要繼續幹下去,再苦再累也無怨言。而如今的社會又有幾個子女能明白老人們的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爲主要生活來源。由於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加上我國老年保障體系的不完善,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生病易,看病難。對於每一個人生病都是在所難免的,何況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們。農村空巢老人在家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子女的託付,難免會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時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慮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於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雜的手續過程和昂貴的醫藥費嚇得望而卻步,對此,空巢老人們也顯得很無奈。

3、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分析

●農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雖然我國現在在實施計劃生育,但我國的人口數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齡化也較嚴重。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此外,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 子女們的不盡責使不能老有所養。

隨着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素質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尊老敬老在許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體現,相應的意識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被打亂,嚴重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其次,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最後,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

4、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解決措施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爲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製度保障,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保證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穩定。②醫療衛生機構應爲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要。③加強農村綜合服務型養老機構建設,是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務。通過以上種種措施,使得農村老人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病有所醫,

●加強子女盡職盡責意識,提高人們尊老敬老、互幫互助意識 通過媒體對廣大人民進行法制道德宣傳,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蹟,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夠清楚自己的義務,不僅是從經濟上慰藉父母,更要從精神上關愛自己的父母,時常和老人們溝通交流,通過關愛關心讓老人們不會覺得孤寂和憂慮。

●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爲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爲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 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整個社會的關注,並給與相應的幫助,同時,這類問題也應該警醒那些把自家老人置之度外的子女,人生在世,憑自己的良心做事,輪到自己的時候才能夠老有所終,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第2篇】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總結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留在家中的中老年婦女。空巢老人是指家中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雙居的老人。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總結,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爲切實瞭解全縣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和生活狀況,20xx年7月20日至8月3日,根據 “縣委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調研精神,對全縣的農村空巢老人情況進行了全面普查,成立了調查小組,組織本局幹部深入到雲龍鎮護雲村、福祿鎮陸坪村分別對77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摸清我縣農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瞭解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

通過普查,全縣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9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9 %,其中農村老年人11.98萬人,佔全縣老年人口數的85%。農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戶、37837人,佔全縣農村老年人口數的31.6 %。隨着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邁入社會、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將逐漸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結構如下:

1、年齡結構情況:60-79週歲的有36042人;80週歲以上的有1795人。

2、經濟收入情況(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現已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達到3740人。

3、居住狀況:老人個人獨居的7030戶;夫妻獨居的10605戶;與孫輩同住的6475戶。

4、身體狀況:身體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數: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活質量不高

調查發現,我縣農村大多數“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高,可支配現金少,其主要經濟來源:一是養老保險金80或90元/人·月;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種、養殖農產品;三是子女給予少量零花錢。省吃儉用,勉強能維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擾

據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佔被調查的空巢老人總數的31%。門診醫療費用佔據了他們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農村合作醫療和民政醫療求助只解決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醫療費用,門診費用自負成份較重。特別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連其基本生活都很難維持,根本無錢醫治, 個別的生病幾年來未就診過。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據普查反映,高達80%的農村空巢老人不識字,17%的只有國小文化程度。秉持着“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陋習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順、侵佔老人個人財產、甚至虐待老人等情況,多數老人寧願逆來順受、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求助於組織和法律途徑來解決。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特別艱難。

(四)子女外出導致空巢老人孤獨感倍增

由於子女長期外出務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這很容易讓老人感到孤獨,僅靠電話並不能慰藉老人的心靈。農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一是希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夠經常在身邊,每逢過年過節,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們能早點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牽掛、擔心子女,難免產生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閉、自憐等消極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造成他們心情抑鬱、惆悵孤寂。

(五)子女不孝順,晚年生活特別困難

目前農村流傳“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過衍的”說法。多子女老人的贍養問題,子女之間相互推諉,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無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別困難,更有甚者國家給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還有極個別虐待老人的。

三、農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

2、全部享受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3、3740人享受了農村低保。

4、符合條件的,享受了城鄉醫療求助和臨時困難救助。

5、符合條件的,享受了節日慰問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關老年優待項目。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其數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何使越來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項服務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老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做好老齡工作的要求。針對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老、醫療、生活照料等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老齡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爲目標,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爲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強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關心支持老齡事業,爲老年人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大力宣傳貫徹執行《老年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的意識。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

在全縣開展一次《老年法》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意識。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大張旗鼓的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蹟,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爲,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老法年》規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贍養與扶養的權利,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推進家庭贍養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維護空巢老人的合法權益,對個別拒絕、逃避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依法進行追究查處。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機制。

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按照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適時增長機制,保證分散供養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對部分空巢老人實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低保對象中的困難高齡空巢老人補助金,實行特殊救助辦法;建立農村特困老年人專項救助基金,重點解決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難。

(四)構建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

一是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出臺解決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具體措施,提高醫藥費新農合報銷比例,特別是門診醫藥費。鼓勵有條件的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家庭病牀。二是在城鄉醫療求助基金中切塊建立老年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基金會對無力支付醫療費和支付困難的空巢老人給予幫助。三是進一步完善救助機制,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久治不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時把他們納爲醫療救助範圍,給予救助。四是農村“空巢老人”由於家中無人照顧,常常會面臨突發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搶救,生命受到威脅。建議在鄉鎮街道成立基層老齡組織,村委會建立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檔案,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五)做好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讓分散的農村老人盡是集中居住,廣泛開展關愛幫助空巢老人的宣傳工作,突出對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給予特殊關愛,提高人們老齡意識、養老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完善互助幫扶制度,採取鄰里互助,一幫一,志願者包戶,成立專門爲老服務隊伍等多種形式,照顧好空巢老人生活。大力開展 “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根據空巢老人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敬老互助內容,逐步探索形成關愛空巢老人幫扶長效機制。

(六)抓好“回引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降低空巢老人人數。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務工,逐步降低空巢老人數量。積極興辦公益事業,支持發展老齡事業,解決空巢老人的實際困難,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讓城鄉老年人過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爲了解決部分收入較高,身邊無子女的農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無閒暇照顧老人的問題,政府應統一制定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城建、金融、水電管理等方面對社會養老事業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吸引非公經濟進入養老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興辦農村養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

【第3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狀況調查報告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快,老年人養老問題越來越被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重視與關注,而老年人羣體中,“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尤爲突出。在研究老齡問題時,常常把無子女或有子女但與父母分開居住,只剩父母單獨生活的這類老人喻爲“空巢老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這類老年人已超過老年人總數的50%。伴隨城鎮化的加快,農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求學的人數愈來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斷增多。“空巢老人”羣體的不斷擴大,給社會保障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更加關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最近,我們在江西宜豐縣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形成了調查報告。

目前,該縣有常住總人口29.15萬人,其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39127人,佔總數的13.42%,其中農村老年人28849人,佔全縣老年人口的73.7%。農村“空巢老人”佔農村老年人總數的57%。爲準確瞭解該縣農村“空巢老人”的情況,我們重點調研了這類老人的家庭生活狀況,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醫療保障、精神生活、權益保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調研中的農村“空巢老人”專指無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鄉轄區內居住的、只剩老年獨自生活的、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們對該縣16個鄉(鎮、場)“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摸底統計,對該縣潭山、雙峯、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個鄉(鎮、場),每個鄉(鎮、場)按二個村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進行抽樣,採取點面結合,隨機抽樣,上戶問卷調查等方法,輔以一定的座談會形式,收集有效樣本57個。現根據調查情況和我們的初步研究,就全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一、江西宜豐縣農村“空巢老人”的調研基礎情況

(一)基本情況

全縣“空巢老人”總戶數2554戶,總人數3538人。按年齡分類:60—69週歲1567人,70—79週歲1088人,80—89週歲728人,90週歲以上155人;按性別分類:男2235人,女1303人;按有無子女分類:無子女老人1287戶,子女未住一起1267戶;按經濟狀況分類:低保戶363戶,低保邊緣戶659戶,非困難家庭1532戶;按居住形式分類:獨居1288戶,與老伴同住1266戶。

(二)經濟狀況

在上戶調查的57戶中,獨居26戶(其中無子女者8戶)、與老伴同住28戶、與智障兒子同住1戶、與孫子女同住1戶、與年邁母親同住1戶。總體看來,這些老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耕種養殖收入。有21戶(年齡60—73歲之間)自己種了田,還有養了豬、牛、羊等。占上戶調查總戶數的36.8%,說明農村“空巢老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必須靠自己勞動來維持生存。

二是子女給付贍養費。有29戶子女每年能按時付給老人贍養費,給付金額每年1000—6000元不等,占上戶調查總戶數中有子女戶數的59.2%。尚有40.8%的戶數子女不能按期給付贍養費,究其原因,90%爲自身經濟條件差,無贍養能力,並非不孝順。數字說明,農村有能力贍養父母的子女基本上能盡贍養義務。

三是來自政策性收入。有43戶領取了國家發給農村老人的基礎養老金,佔75.5%,有14戶享受了農村低保待遇,佔24.5%。

上戶調查的57戶,認爲家庭總收入能夠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有50戶,佔87.7%。總體看來,除少數家庭經濟條件特別困難的戶外,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尚可。

(三)醫療保障

一是身體狀況。上戶調查的57戶中,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身體健康的21人,佔37%;經常有點病的20人,佔35%;體弱多病如身體較差或患有慢性病等的16人,佔28%。總體看來,57戶老人雖然生活能自理,但部分老人身體狀況偏差,其勞動能力、自理能力的延續性令人擔憂。

二是醫療保障。上戶調查的57戶中,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認爲就醫比較方便的有49戶,佔86%;認爲就醫不太方便的有8戶,佔14%。而認爲生病了有人護理的有38戶,佔66.7%;生病了無人護理的有19戶,佔33.3%。數字顯示,農村空巢老人生病就醫和護理等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

(四)精神生活

一是子女關心程度。在49戶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由於子女在外工作生活,經常回家探望老人不大現實,一般除傳統的年節外,子女都很少回家,而子女對父母的關懷大都通過電話問候。保持一個月內問候一次的有35戶,佔71.4%;一季度內問候一次的有4戶,佔8.2%;半年問候一次的有5戶,佔10.2%;一年問候一次的有4戶,佔8.2%;從不問候的有1戶,佔2%。數字說明,絕大多數子女都關心家中的老人。

二是文體活動情況。村級老年活動設施情況,調查的5個鄉鎮場10個村都有老年協會,並有規模不等的老年活動場所,但老年協會開展活動不經常,大都一年開展1-2次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蔘加活動不積極,組織活動不容易;老年人蔘加活動情況,調查的57戶中,喜歡並參加文體活動的僅12人,佔21%。同時,詢問57戶空巢老人,認爲有孤獨、寂寞感覺的有27戶,佔47.4%;認爲沒有孤獨、寂寞感覺的有30戶,佔52.6%。由此可見,一方面受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等因素制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較貧乏,感到孤獨,寂寞的佔比過半,與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爲的目標相距較遠,也表明農村文體娛樂設施亟待加強。

(五)權益保障

上戶調查的49戶有子女空巢老人中,與子女關係好的有40戶佔82%,關係一般的有8戶佔16%,關係不好的有1戶,佔2%;而57戶空巢老人中,與鄰里關係好的有50戶佔87.7%,與鄰里關係一般的有7戶佔12.3%,與鄰里關係不好的沒有。

調查的57戶空巢老人中,沒有一例因與子女、鄰里關係不好發生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爲。20戶有子女的空巢家庭子女不能履行贍養義務、不能按期給付贍養費,據老人自己評價,都是因爲自己經濟條件差的原因,不屬於侵權行爲。當然,我們認爲,這裏面或許存在家醜不外揚等因素,或許侵權行爲這其間就存在,但調查情況顯示,侵權行爲應該是幾乎沒有,或者說有也是極個別。由此表明該縣民風淳樸,尊老敬老風氣良好。

二、江西宜豐縣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既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模式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仍然是農村老年人當前普遍的養老模式,但隨着農村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不但需要衣食住行,還需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因此,隨着“空巢老人”隊伍不斷擴大,帶來了一系列養老困難和問題,在該縣的主要表現:

(一)經濟收入低下,生活質量普遍較差

人過中年後,人的體能會隨着年齡的增大而逐漸衰退,這是自然規律。在城鎮,老年人一般到了退休年齡就可以領取退休費或社保金,不需承擔重體力勞動。而農村則不同,目前該縣農村“空巢老人”除了五保戶、低保戶可以享受國家補貼外,絕大部分沒有養老保障,還必須通過承擔重體力勞動賺取生活費。從上戶調查的57戶來看,有21戶還種了田,而他們中年齡最大的有73歲。且種田的經濟效益偏低,一年下來賺不到幾個錢,僅能維持日常低消費。因此,在農村“空巢老人”中,子女不能定期給付贍養費,則老人的生活質量就比較困難。

(二)年老體弱多病,健康與醫療問題還很明顯

從上戶調查情況看,57戶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有16人,佔28%。雖然該縣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農村就醫條件有較大改善,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對於仍靠體力勞動維持生存的“空巢老人”來說,普遍存在“生不起病,買不起藥”的情況,“小病抗、大病拖”已成爲這些老人的一種無奈。

(三)精神慰藉缺乏,多數感覺較孤單寂寞

老年人面對“空巢”會覺得在感情上失去支撐和依靠。古有“天倫之樂”一說,所爲“天倫之樂”就是兒女常在身邊,兒女不在身邊就無所謂“樂”。從上戶調查的49戶有子女的“空巢老人”看,有27戶認爲經常有孤獨感,寂寞感,佔55%。同時,由於農村老年人活動場所的配套設施比較欠缺,加上山區老年人居住分散,老年人想聚集活動也確實不易,老年人的孤獨寂寞感爲此而普遍存在。

(四)飲食起居無人照料,安全隱患比較多

空巢老人不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和寂寞,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一大問題。我們在該縣雙峯林場庫前村瞭解到有一孤寡老人,且有殘疾,她有時一天就吃兩頓飯,還常常是做一頓飯要吃幾天。據瞭解,這種現象並非個例,特別是老人在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時,更爲常有。同時,由於老人身體狀況差,安全意識淡薄,冬天用火、用電稍不注意就容易發生災害。

(五)老人處於弱勢,侵權行爲時有發生

上戶調查的57戶老人中,大都與子女鄰里關係較好,僅一戶認爲不好。在詢問是否發生過子女、鄰里的侵權行爲時,回答卻都是“沒有”。但在其中49戶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有20戶不能按期給付贍養費,原因是子女也沒有經濟能力,爲此我們不能排除這裏面有的子女有能力,但不履行贍養義務的情況,如果有,就該屬侵權行爲。對於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爲應通過各級組織對其子女進行說服教育,必要時應進行法律援助。

三、加快和完善宜豐縣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做到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基本能力;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高齡、病殘、獨居的困難“空巢老人”的救助力度,對困難“空巢老人”做到“應保盡保”,且做到“定期定量”救助與“臨時救助”相結合,幫助他們解決突發性困難問題。

(二)完善醫療保障體系,落實相關醫療優待政策。一是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做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二是完善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對農村困難“空巢老人”患大病住院時實行“病中介入”,讓他們“生了病,看得起”。三是落實相關醫療“惠老”政策,如醫療機構要以村爲單位建立老人健康檔案;經常組織醫療人員到村巡迴體檢與診療;對高齡、困難“空巢老人”實行免除門診普通掛號費、門診注射手續費、門診換藥費和對牀位費、x光片費、三大常規檢查費、三級護理費實行減半收取的“三免四減半”等。

(三)加快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和完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難問題,最重要的當屬完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而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xx〕35號)明確指出:“到2022年,全面建設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要求“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養老服務覆蓋所有居家老人;符合標準的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按照《意見》要求,結合實際,對該縣農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具體建議,一要按規範化要求辦好農村老年協會,按“有班子、有場所、有經費、有制度、有活動”的省定標準建設好協會這個老年人自己的組織,既要組織經常性活動,又要組織老人間互相關心和幫助,做到老有所爲,老有所樂;二要逐步改善農村敬老院 的功能和設施條件,除集中供養農村五保老人外,向轄區內的社會老人開放,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大縣鄉村三級的財政投入,充分利用閒置的村部、村小、祠堂等場所,改造成爲村落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這方面,該縣潭山鎮龍崗村、天寶鄉上梅村做了一些有益探索,龍崗村利用危房改造、災後重建等政策資金集中建了一些房屋,上梅村利用村小改造了一些小戶房,供本村有養老困難的“空巢老人”集中居住。所建設的養老中心既要提供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還要建立轄區內“空巢老人”的信息資料,推行“問訊制”,對不能到中心活動的“空巢老人”,可通過電話問訊而及時瞭解老人的生活狀況,如果老人需要,還可爲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四要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扶持力度,鼓勵民間資金到農村興辦養老服務業。

(四)加強農村文體活動設施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針對老年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村,逐步建立老年文化 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場所,由老年協會來組織、管理,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讓農村“空巢老人”走出孤獨,走出寂寞。

(五)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老年人,特別是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羣體,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尊老敬老、助老養老等傳統孝老教育的同時,要通過法律手段切實保障老年人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的財產權、被贍養權及再婚等合法權益。縣、鄉要設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免費爲農村老人提供法律服務,執法機關、司法機關要及時依法處理和打擊對老年人的侵權的行爲,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空巢老人”現象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社會問題,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關愛。近年來,隨着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這一問題日益凸顯。通過這次調研,瞭解到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發現了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擾與問題,我們希望農村“空巢老人”這一弱勢羣體能夠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幫助,能夠將尊老愛老的美德傳承下去,讓農村“空巢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第4篇】2022年關於調查貴州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佔總人口的xx.9%。據預測,到205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7億的峯值,佔總人口的34.9%,屆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超過90%。20xx年,貴州老年人口501萬,空巢老人150.3萬、比上一年淨增36.36萬,並保持高增長勢頭,同時凸顯的矛盾問題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也大。爲此,我們對貴州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謂“空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與鰥寡期對老年人來說是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的兩個重要階段。在統計上,通常將只有老年夫婦的家庭及老年人獨居的一人家庭戶合計作爲空巢家庭戶的數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經超過60歲且共居一捨生活的兩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來,貴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家持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較多,現在那部分人開始變老,由於變老人羣的增多,計劃內出生人口(低齡人)在減少,即老齡化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相應增多。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和多元化經濟結構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由於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快節奏的發展,催生了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適應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拍。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輕一代人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歡和子女合住,導致老年人從大家庭中分離出來,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貴陽市調研發現有47.43%的空巢明確表示不願意或不很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現代生活競爭加劇的結果。隨着現代生活競爭的加劇,很多年輕人在外經商或在別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於長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難得回幾次家,甚至有的子女爲節約車費和減少誤工損失,一年或幾年都不回家。老人們因子女工作忙無暇照顧自己,又不願給子女增添負擔,最終選擇單獨居住,結果推進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結果。隨着城市居住條件的顯著改善,越來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離開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遷入新住宅往往成爲代際之間分離的契機。如都勻市類似獨居的老年人佔該地空巢老人總數的38.3%。五是社會轉型變遷引發的結果。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父母爲照顧子女求學,部分曾經居住在鄉鎮或工礦企業的,都到縣城或省城買房落戶解決子女入學,讓老人獨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類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佔該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結果。有些老年人沒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獨自生活。這類老年人一般經濟狀況不好,由於子女之間互相推諉、嫌棄,不得不獨居空巢,初步統計類似老人約佔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況

20xx年,我省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150.3萬,佔老年人口數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總數淨增36.36萬人。本次調研除從面上瞭解全省的基本情況外,還爲進一步深入調研空巢老人生活情況,選取九個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

(一)生活保障狀況。一是經濟收入情況。 全省空巢老人生活靠退休金的佔xx.1%,享受低保的佔25.9%,通過其他救助的佔10.7%,還有3%的空巢老人無生活保障。走訪的空巢老人年平均收入爲2701元,每月225元,年收入在2300元貧困線下的佔53%,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約佔30 %(不含政府及社會的各種補助);依靠本人/配偶的勞動所得的佔調查總人數的12.02%;依靠子女支助的佔調查總人數的11.02%。被調查的空巢老人收入用於吃穿599人,醫療465人,生產或經營33人,代養孫子/孫女22人。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認爲經濟寬裕55人,較寬裕50人,夠用300人,較困難153人,很困難41人。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負擔仍然比較大,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十分有限,可供支配收入很少,生活比較艱苦,以“低保”爲生的空巢老人比重較大,不能享受“低保”的大部分空巢老人,遇到天災人禍,最基本生活都很難保證。二是老年人住房情況。據調查全省還有9%的空巢老人無住房。在黔東南通過問卷和訪談,發現空巢老人有自有住房的佔75.96%,屬子女房產的佔17.2%,無房的佔調查總人數的6.84%;同時發現,空巢老人個人獨住佔調查總人數的22.2%,與父母(兩代空巢老人家庭同住)佔調查總人數的2.34%,與孫子或孫女同住佔調查總人數的3.84%,與其他親戚同住的佔調查總人數的0.67%。三是主要負擔情況。在黔西南晴隆縣調研發現,有61.83%空巢老人要照顧外出子女的孫輩,且孫輩大多有3至5人;在照顧孫輩的老年人中,感到負擔很重和比較重的佔87.97%,有近四成的老人不僅要照看孫輩,還要承擔孫輩部分或全部教育及生活費用;感到經濟寬裕的空巢老人只有2.6 % ,感到比較困難的佔48.03 % ,感到很困難的高達33.49 %,可見空巢老人的負擔比較大。四是老年人蔘加社保情況。走訪的空巢老人蔘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佔調查總人數的58.1%,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佔xx.02%,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佔17.86%,參加商業保險的佔0.33%,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有10.68%。

(二)醫療保障情況。一是就醫情況。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除城市空巢老人就醫條件好一些外,農村空巢老人雖然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空巢老人 “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生病在家,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爲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如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困難會更大。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幾乎無人照料。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很不方便,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據調查,只有49.31%的空巢老人認爲看病方便或比較方便,有21.55%的空巢老人認爲到醫院看病便利或程度一般,另有近三分之一(%)空巢老人認爲到醫院看病不方便或不很方便。二是醫保情況。受訪對象有87.16%的空巢老人享有社會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或合作醫療。參加企業職工醫療保險的佔48.91%,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佔17.0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佔30.38%,無醫療保障的佔6%。醫療報銷仍然是空巢老年患者的主要問題,報銷比例高的醫院,治不好病,治得好病的醫院報銷比例很低,在省外看病難以報銷。除大病外,只有不足一半(47.94%)的空巢老人能夠或基本承擔得起日常的醫療費用。

(三)身體健康狀況。一是身體健康狀況。調查顯示,身體非常好的空巢老人佔6.18%,身體較好的佔18.36%,一般的佔57.93%,較差的佔11.52%,非常差的佔6.01%。生活基本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只有60%,有相當多的空巢老人生活要靠別人的照顧才得以生存,還有4%的空巢老人已完全失能。可見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較差、生活不便是必須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七星關區市西辦事處翠西社區雷鉢組68歲的董孝英女老人,下肢殘疾,行動不變,這類老人的生活,雖有社區不定時的照顧和服務,但生活中確實困難重重。二是養生保健狀況。據調查,去年只有35.7%的空巢老人蔘加過體檢,而54.1%的空巢老人去年沒有參加體檢,還有將近10%的老年人從未參加過體檢,有10.7%的空巢老人長期處於生病。這些數據表明,老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保健、自我服務、獨立生活的意識。當前,老年人護理和生活照料問題開始凸現,漸成嚴峻態勢。全省60歲數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的只有16890人,還有近70%的老年人未建立健全健康檔案。同時,老人檔案不全,信息不詳等情況不乏存在。

【第5篇】2022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範文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爲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爲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爲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爲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爲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爲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戶,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爲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柺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爲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戶爲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爲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爲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爲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爲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第6篇】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但是場地有限,希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因此,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第7篇】2022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研報告

導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但是場地有限,希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因此,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第8篇】2022年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爲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爲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爲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爲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爲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爲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戶,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爲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2022年6月,中新網公佈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結果,結果顯示了全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的態勢。不同於部分學者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的研究上,本調研團深入基層,親身觸及農村養老機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文獻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鎮醫院的院長、鎮政府祕書長、鎮敬老院的院長做了相關的瞭解。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醫療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柺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爲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戶爲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爲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爲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爲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爲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第9篇】2022關於調查貴州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範文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佔總人口的xx.9%。據預測,到205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7億的峯值,佔總人口的34.9%,屆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超過90%。20xx年,貴州老年人口501萬,空巢老人150.3萬、比上一年淨增36.36萬,並保持高增長勢頭,同時凸顯的矛盾問題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也大。爲此,我們對貴州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謂空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與鰥寡期對老年人來說是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的兩個重要階段。在統計上,通常將只有老年夫婦的家庭及老年人獨居的一人家庭戶合計作爲空巢家庭戶的數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經超過60歲且共居一捨生活的兩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來,貴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家持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較多,現在那部分人開始變老,由於變老人羣的增多,計劃內出生人口(低齡人)在減少,即老齡化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相應增多。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和多元化經濟結構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由於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快節奏的發展,催生了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適應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拍。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輕一代人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歡和子女合住,導致老年人從大家庭中分離出來,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貴陽市調研發現有47.43%的空巢明確表示不願意或不很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現代生活競爭加劇的結果。隨着現代生活競爭的加劇,很多年輕人在外經商或在別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於長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難得回幾次家,甚至有的子女爲節約車費和減少誤工損失,一年或幾年都不回家。老人們因子女工作忙無暇照顧自己,又不願給子女增添負擔,最終選擇單獨居住,結果推進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結果。隨着城市居住條件的顯著改善,越來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離開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遷入新住宅往往成爲代際之間分離的契機。如都勻市類似獨居的老年人佔該地空巢老人總數的38.3%。五是社會轉型變遷引發的結果。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父母爲照顧子女求學,部分曾經居住在鄉鎮或工礦企業的,都到縣城或省城買房落戶解決子女入學,讓老人獨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類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佔該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結果。有些老年人沒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獨自生活。這類老年人一般經濟狀況不好,由於子女之間互相推諉、嫌棄,不得不獨居空巢,初步統計類似老人約佔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況

20xx年,我省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150.3萬,佔老年人口數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總數淨增36.36萬人。本次調研除從面上瞭解全省的基本情況外,還爲進一步深入調研空巢老人生活情況,選取九個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

【第10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現狀差

這些農村的老人,屬於貧困的弱勢羣體,他們大多依靠家庭的供養,然而由於我們的農業生產落後,使得以農爲生的他們收入微薄,他們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標,中青年農民供養老人成爲他們很大的一大負擔,另外,在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中青年越來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攜帶妻兒進城謀生。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高於種地收入,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2、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儘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節儉,捨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乾脆不治了,萬一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癒的嚴重後果,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鎮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3、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難熬

“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萬家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鎮部分村、社區活動室只是作爲擺設,活動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鎮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有些老人還爲教育子孫傷腦筋。教育孩子,這本是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於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雙河村的王世清老人無奈的告訴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國小,要管吃、管住、管監護,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爲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彆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二、當前“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經濟環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於改革開放,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漲,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於是產生了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補貼家用,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鬆,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爲外地老闆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願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擡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裏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60%—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難以改變

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係,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衝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於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尚無多少發展的大量青壯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裏站住了腳的少數青壯年的父母,也一樣多半會不得不自守農村的“空巢”。

三、對改善“空巢老人”現狀的建議

農村老年人問題是突出的民生問題,不僅關係到廣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關係到千家萬戶,因爲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所以,我們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幸福的重要高度,積極應對,綜合治理。要遵循“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從農村實際出發,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黨和國家優待政策,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1、進一步發展新產業,解決就業問題

家庭養老任然是養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於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村青壯年能留在家鄉,既能養家,又能照顧老人。鎮作爲“農特之鄉”,可以依託傳統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傳統工藝“手工面”和“鹽花生”,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村的經濟和減少農村的富裕勞動力。其次,鎮內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政府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村青壯年引進產量高,效益好的優質農作物,實現規模種植,吸引廣大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從而從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現狀。

【第11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研報告範文

導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本站,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佔21.95%,全縣轄xx鄉3鎮。都陽鎮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2022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這裏說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爲17244人,女性人數爲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況,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情況,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己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第12篇】2022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

我國農村正經歷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爲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況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xx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運用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老齡科研中心xx年和xx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爲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1、獨居戶;2、夫妻戶。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戶(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戶(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戶(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xx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佔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戶數的48.9%,比xx年的44.9%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佔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佔38.3%,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佔5.6%。除隔代戶從xx年的4.4%下降到xx年的3.7%外,其餘幾類家庭戶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戶從13.3%提高到14.7%,夫妻戶從26.7%提高到27.7%,與其他人同住戶從0.5%提高到2.1%,兩代老人戶從0.4%提高到0.7%。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佈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陝西、廣西、雲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佈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達到90%,留在家裏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40.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爲主佔64.9%,喪偶的佔28.8%。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願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戶多見,低齡老年人爲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係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願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爲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佔47.4%,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個百分點,佔59.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爲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39.6%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爲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體救助的只佔13.6%。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佔27.2%,患慢性病的佔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於複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爲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後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佔20%,約948萬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佔52.3%,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佔2.9%。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佔64.1%。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佔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佔18.4%,經常感到孤獨的佔53.6%,感到不幸福的佔21.0%,有過自殺念頭的佔7.5%,這些指標均顯著高於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着經濟非常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戶和兩代戶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佔農村老年總人口的3.7%,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認爲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調查前兩週處於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戶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佔44.3%,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達到1827元,遠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峯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爲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爲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佔32.8%,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佔7.0%,需要上門護理的佔35.4%,能提供上門護理的僅佔6.3%,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的佔17.6%,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爲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於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爲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係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繫。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爲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考慮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爲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製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考慮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並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衛生機構應爲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施院0託老年羣衆i 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爲依託爲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形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願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戶、隔代戶、兩代老人戶特別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爲重點,建立聯繫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籤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鎮的評選表彰內容,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係。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爲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爲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第13篇】2022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現狀差

這些農村的老人,屬於貧困的弱勢羣體,他們大多依靠家庭的供養,然而由於我們的農業生產落後,使得以農爲生的他們收入微薄,他們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標,中青年農民供養老人成爲他們很大的一大負擔,另外,在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中青年越來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攜帶妻兒進城謀生。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高於種地收入,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2、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儘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節儉,捨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乾脆不治了,萬一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癒的嚴重後果,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鎮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3、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難熬

“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萬家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鎮部分村、社區活動室只是作爲擺設,活動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鎮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有些老人還爲教育子孫傷腦筋。教育孩子,這本是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於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雙河村的王世清老人無奈的告訴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國小,要管吃、管住、管監護,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爲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彆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二、當前“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經濟環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於改革開放,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漲,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於是產生了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補貼家用,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鬆,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爲外地老闆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願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擡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裏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60%—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難以改變

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係,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衝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於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尚無多少發展的大量青壯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裏站住了腳的少數青壯年的父母,也一樣多半會不得不自守農村的“空巢”。

三、對改善“空巢老人”現狀的建議

農村老年人問題是突出的民生問題,不僅關係到廣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關係到千家萬戶,因爲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所以,我們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幸福的重要高度,積極應對,綜合治理。要遵循“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從農村實際出發,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黨和國家優待政策,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1、進一步發展新產業,解決就業問題

家庭養老任然是養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於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村青壯年能留在家鄉,既能養家,又能照顧老人。鎮作爲“農特之鄉”,可以依託傳統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傳統工藝“手工面”和“鹽花生”,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村的經濟和減少農村的富裕勞動力。其次,鎮內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政府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村青壯年引進產量高,效益好的優質農作物,實現規模種植,吸引廣大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從而從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現狀。

2、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而有效分散風險的制度。目前,農村老人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贍養,而子女的外出務工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援助,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單純依賴家庭養老則有着較大的風險和不可預見性。農村養老保險以家庭養老爲主的養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補充,全面推行協議養老、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逐步落實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建立健全高齡補貼制度,提高高齡補貼標準。擴大農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範圍,“五保”老人全額財政供養。完善養老院設施和逐步推行居家養老模式,提高服務水平。農村養老保險要實現全覆蓋,逐步提高基礎養老金,讓農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老有所養。

3、進一步加強老齡工作網絡建設

現階段,村級老年人協會建設不足40%,老年活動中心、室、場地更少。村級老齡工作網絡建設滯後,嚴重影響老齡工作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村級老年協會是關心老年人生活、體貼老年人難處,解決老年人家庭矛盾,檢查督促家庭贍養情況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組織,能直接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生活難處和實際困難。加強鎮村兩級老齡工作網絡建設,積極應對老齡化,各級黨委政府應刻不容緩地擺上議事日程,爲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老齡工作格局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投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級老年活動室、活動中心,老年人圖書報刊閱覽室、棋牌室等,提高農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4、進一步開展“敬老志願者”活動

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爲農村空巢老人服務。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敬老助老,營造敬老氛圍,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聯繫一個空巢老人家庭長年定期開展上門服務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幫助他們疏通渠道,解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鎮村兩級可組織低齡“老年志願服務隊”,就近爲高齡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殘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務。

5、進一步加強宣傳,營造尊老敬老氛圍

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今後在農村仍佔主要地位。我們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此外,要在各中、國小中開展孝敬主題教育,從小培養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傳統美德。

空巢老人問題是一個涉及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共同的努力。希望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爲讓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共同努力。

【第14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時,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羣體,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湖北竹溪縣不久前的調查結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民政局成立20個調查小組,分赴全縣各鄉村,入戶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難”——生活難、看病難、辦事難、得到情感慰藉難。

竹溪縣位於鄂西北山區,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於經濟欠發達,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4.9萬人,其中“空巢老人”1.88萬人,佔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38.39%。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裏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水坪鎮油坊樑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裏。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竹溪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爲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佔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調查人員建議

看病太難——“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爲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裏,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樑村,“空巢老人”到鎮裏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爲“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子女在外——精神“空巢”最難熬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水坪鎮油坊樑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溪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幹部。爲此,縣裏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第15篇】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工作報告

儘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下面是整理的關於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工作報告全文: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工作報告篇1:

鎮有22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2萬多人。其中六十歲以上的人有5302人,佔總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的30%,他們的生活直接關係到農村的穩定和發展,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黨的各項重大決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現狀差

這些農村的老人,屬於貧困的弱勢羣體,他們大多依靠家庭的供養,然而由於我們的農業生產落後,使得以農爲生的他們收入微薄,他們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標,中青年農民供養老人成爲他們很大的一大負擔,另外,在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中青年越來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攜帶妻兒進城謀生。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高於種地收入,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2、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儘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節儉,捨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乾脆不治了,萬一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癒的嚴重後果,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鎮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3、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難熬

“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萬家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鎮部分村、社區活動室只是作爲擺設,活動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鎮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有些老人還爲教育子孫傷腦筋。教育孩子,這本是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於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雙河村的王世清老人無奈的告訴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國小,要管吃、管住、管監護,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爲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彆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二、當前“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經濟環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於改革開放,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漲,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於是產生了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補貼家用,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鬆,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爲外地老闆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願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擡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裏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60%—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難以改變

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係,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衝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於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尚無多少發展的大量青壯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裏站住了腳的少數青壯年的父母,也一樣多半會不得不自守農村的“空巢”。

三、對改善“空巢老人”現狀的建議

農村老年人問題是突出的民生問題,不僅關係到廣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關係到千家萬戶,因爲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所以,我們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幸福的重要高度,積極應對,綜合治理。要遵循“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從農村實際出發,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黨和國家優待政策,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1、進一步發展新產業,解決就業問題

家庭養老任然是養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於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村青壯年能留在家鄉,既能養家,又能照顧老人。鎮作爲“農特之鄉”,可以依託傳統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傳統工藝“手工面”和“鹽花生”,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村的經濟和減少農村的富裕勞動力。其次,鎮內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政府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村青壯年引進產量高,效益好的優質農作物,實現規模種植,吸引廣大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從而從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現狀。

2、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而有效分散風險的制度。目前,農村老人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贍養,而子女的外出務工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援助,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單純依賴家庭養老則有着較大的風險和不可預見性。農村養老保險以家庭養老爲主的養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補充,全面推行協議養老、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逐步落實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建立健全高齡補貼制度,提高高齡補貼標準。擴大農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範圍,“五保”老人全額財政供養。完善養老院設施和逐步推行居家養老模式,提高服務水平。農村養老保險要實現全覆蓋,逐步提高基礎養老金,讓農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老有所養。

3、進一步加強老齡工作網絡建設

現階段,村級老年人協會建設不足40%,老年活動中心、室、場地更少。村級老齡工作網絡建設滯後,嚴重影響老齡工作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村級老年協會是關心老年人生活、體貼老年人難處,解決老年人家庭矛盾,檢查督促家庭贍養情況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組織,能直接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生活難處和實際困難。加強鎮村兩級老齡工作網絡建設,積極應對老齡化,各級黨委政府應刻不容緩地擺上議事日程,爲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老齡工作格局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投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級老年活動室、活動中心,老年人圖書報刊閱覽室等,提高農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4、進一步開展“敬老志願者”活動

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爲農村空巢老人服務。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敬老助老,營造敬老氛圍,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聯繫一個空巢老人家庭長年定期開展上門服務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幫助他們疏通渠道,解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鎮村兩級可組織低齡“老年志願服務隊”,就近爲高齡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殘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務。

5、進一步加強宣傳,營造尊老敬老氛圍

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今後在農村仍佔主要地位。我們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此外,要在各中、國小中開展孝敬主題教育,從小培養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傳統美德。

空巢老人問題是一個涉及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共同的努力。希望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爲讓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共同努力。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工作報告篇2: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佔21.95%,全縣轄13鄉3鎮。都陽鎮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2022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這裏說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爲17244人,女性人數爲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況,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來源情況,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己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但是場地有限,希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因此,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