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留守老人報告多篇

農村留守老人報告多篇

【第1篇】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介紹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

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1)

一、農村留守老人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民工總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民工潮。隨着大量勞動力外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民工留守家屬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留守老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些報道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有留守老人因過度勞累而癱瘓等問題,而且回家後我看到村裏的老人們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狀況依然較差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一般老人和兒子一起生活時開支主要由兒子負擔,但是子女外出後,他們就得自己擔負起生活重任。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他們自己。因爲是在偏遠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經濟情況不允許,所以他們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種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氣或沼氣。由於收入較低,老人們的生能很拮据,一般農村家庭雖說有多個兒子,但是每個兒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強強維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們成了家裏的勞動力,下地幹活,勞動強度加大

子女在家時總是會幫忙幹一些農活,但外出後,老人們就得自己幹,在農村約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個小時都在忙着幹農活,像是種菜,鋤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戶都會養一些牲畜,因爲他們還要靠這些來獲取收入,增添家用,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飼養這些也給老人們增加了勞動負擔。此外,由於婦女外出參工率的增加,而能進城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兒童據估計在只有5%左右,老人們再度增加了照顧孫子孫女的家務責任。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人到老年,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雖然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於經濟收入不高,還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藥的現象,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大多數農民醫藥費的支出佔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醫實在是難啊,因此,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現在通訊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認爲如果通知子女,他們會回到身邊,否則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圍的輿論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一些老人最關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時沒人問,老人們發出了不求長壽,但求健康這樣的悲觀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

在調查中顯示出兩種安全問題,一是被欺騙,二用火用電安全。由於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和鑑別能力的限制,而且現在僞造假幣技術的提升,老人們很難區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張100遠的假鈔,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時別人跟他說才發現。老人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燒完後他們沒有把碳火用灰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

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義不容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老來之時,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開心地度過。大多數子女都是能儘自己的本分去贍養老人的,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在於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怎麼樣,支付不起對老人的贍養錢,有的雖然也在外打工,但卻搞不到錢,幾千元收入自身難保,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於各家經濟實力不平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有一些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兩方便會產生爭執。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頭都得不到兒子一丁點的贍養費,媳婦更是認爲他自己還有能力去幹活,不需要給。這樣的情況着實令人心寒。農村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健全也給老人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緒問題

由於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來,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在農村約64%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卻是一位孤單一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獨。子女外出雖是爲了提高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讓老人們感到孤獨、無助。

三、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推進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農民工回家鄉發展

大部分的農民工一年的收入也並不樂觀,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在城市裏任何東西都必須是花錢才能得到,所以他們的生活也並不是很好,而在農村至少自己也還可以種些菜。他們外出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村無法賺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他們提供生財、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來發展,在這方面村幹部要做好帶頭工作,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政府也應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經濟上給予支援。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還能是老人們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減輕老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安安樂樂地度過晚年。

(二)村委與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勞動強度

老人的勞動強度主要體現在農忙時節,因此在農忙時村委可組織一部分離家不遠的子女們回來幫忙,或是讓留守老人的子女們出一些錢僱人幫忙。婦女也外出打工的儘量勸其將子女帶到外地上學,不要將這個重擔留給留守的父母們。

(三)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看病難、無錢治病的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對落後,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藥、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在農村要普及衛生健康知識,搞好疾病預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衛生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教育,告別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愚昧迷信的行爲作鬥爭,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常見病、老年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農村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增強老年人體質,搞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五) 要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有效保證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一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爲自己和老人辦理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村委或是鄉政府還可以給以適當生活補助。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要辦好敬老院,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地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在調查中也發現少數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沒能做到尊重子女,對此,老人也應該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以禮待人,和諧的家庭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組織娛樂活動

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特別是逢年過節時,試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讓老人們獨自過年,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戲班子唱戲,集中看電影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定期對老人們的心理情緒作一個瞭解。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留守老人的難題若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政府可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2)

近幾年來,*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現在成爲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羣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留守老人問題日益突顯,爲了解這一特殊羣體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辦近期採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高橋、拉片、紅光、菇類村四個村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調查村基本情況與現狀

*鄉轄四個村46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村住戶1420戶,總人口5430人,外出務工1560人,佔總人口的28.72%,其中60週歲以上的老年566人,佔總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122戶,215人,佔60週歲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橋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29.83%;紅光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7.71%;菇類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特別簡樸艱難,居住環境非常差,飲食非常簡單。尤其是瑤族羣衆的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溫飽,特別是在農忙季節飽一餐餓一頓是經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紀大,翻犁田土,種菜、吃菜都困難,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逢雨天時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飯,令人擔心。

2、留守老人還承擔着繁重的體力勞動。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的7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勞動強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謝奶,女,71歲,老伴早逝,兒子、媳婦都出外打工,留下一個4歲的孫子在家,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兒子須照顧,自己還種有兩畝多的地,購買農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穀賣掉一部分用來買肥料,幸好有經銷商送肥到組,幫忙把肥料送到家裏,不然即使有錢也沒辦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節時還帶着孫兒到田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3、擔負起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從調查村看,紅光村因村級已沒有學校可供孩子就讀(今年被撤併),孩子們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從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父母身邊,由自己的父母看護小孩,帶子女上學。由於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於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帶孫子力不從心,有的連自己照顧自己也成了問題,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和精神負擔。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閒暇時無處可去,村裏的小賣部又往往是人羣集聚地,老年人因無購買能力,到其場所閒坐時亦不受店主歡迎。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婦的排斥,即使當兒子的想孝順也阻力重重。

二、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隨着我鄉農村子女紛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老人羣體的不斷擴大,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農村低保的戶有得到扶助外,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隨着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由於無經濟來源,三餐基本的油、鹽、柴、米都無法保證,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數是左鄰右舍的鄉親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燒廢舊木料,生活非常艱難。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醫院看病等都成爲難題。特別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看病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連飯都做不了,都無人喂水喝,想哭旁邊連一個聽的人也沒有。此外,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隨着年事漸高,一些農村老人記憶力下降,有的行動不便或身有殘疾,一些日常生活行爲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隱患,甚至導致悲劇。如拉片村堯沙組媽正和,冬季該組沒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擡水吃。她自己還種有2畝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種地疲勞過度,昏倒摔傷,好在被路過村民及時發現護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療,等到兒子、媳婦趕回來時,人已經躺在牀上好幾天了。

3、對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負擔重。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爲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其次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遊戲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靜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無過高的奢求,因此來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來源之一。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個人,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裏話沒處說,有時間沒事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牆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三、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要真正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短期內很難一步到位,應採取近、中、遠期規劃,循序漸進式推進。

1、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以村組爲單位在村裏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幫助留守老人耕種田地,確保農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證糧食不減產。具體做法:一是以村爲單位成立幫工協會組織,村支部書記任組長、村長、副村長任副組長,各村民小組長爲成員的協會領導小組,以組爲單位成立10至20人的幫工服務隊;二是幫工服務隊的服務費用開支,採取個人投入、政府補貼的方式,即外出務工子女出70%,鄉補助20%,村裏補助10%的辦法解決。

2、發揮主觀能動性,做積極參與社會的主人。農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調節好心態,增強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鍛鍊自己的自立能力;並且注意鍛鍊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保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不斷學習新事物,跟上時代步伐。積極尋找精神寄託,充實新的生活內容。尋找精神寄託的方式有許多,如:和鄰居聊聊天,下下棋;參加村裏的公益事業活動,幫助村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計生協會會員,幫忙做育齡人羣的計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會之中。

3、強化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傳統式家庭化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敬老愛老等方面做得較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等行爲給予曝光、鞭達。架起親情時時溝通的橋樑,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家中大事多徵求父母意見,即使沒有事也要經常與老人通通話,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聯繫,給老人以精神撫慰。

4、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爲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擡水、理髮、環境衛生清理、房屋修繕等日常服務,可由民政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牽頭,儘可能在各鄉村組都成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建立一支常年服務的隊伍,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5、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身體虛弱,小病不斷,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只有住院才能報銷,且報銷比例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對60週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門診費應該給出優惠的報銷標準,以減輕這部分弱勢羣體醫療費用。

6、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爲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從經濟上保證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體老闆捐資設立老年人基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給予扶持。

7、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之路。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當地能人投資等多渠道的辦法興辦養老院、託老所等,建立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如成立農村老年人休閒活動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等,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人爲高齡老人義務服務,把義務服務的時間進行累積並建檔,等將來自己需要這方面服務時,可以免費享用所累積的服務時間。並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引向市場,對於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託老所,進行社會化養老,促進諸如個別留守老人無人管等問題的解決。

留守老人的難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政府可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第2篇】關於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

農村空巢老人是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的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急劇擴大的羣體。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子女和老人在遷移時間上的不同步,以及相當一部分老人對原居住地的留戀,養老載體和對象在時空上發生了巨大變化,跨省流動越來越多離家時間越來越長,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爲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爲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爲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爲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爲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爲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戶,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爲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網公佈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結果,結果顯示了全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的態勢。不同於部分學者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的研究上,本調研團深入基層,親身觸及農村養老機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文獻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鎮醫院的院長、鎮政府祕書長、鎮敬老院的院長做了相關的瞭解。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醫療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柺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爲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戶爲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爲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爲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爲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爲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第3篇】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因爲母親青年們都紛紛走出大山,到城鎮去務農,因此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兒童的出現。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據國家老齡委發佈的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_____)》的數據,截至20_____年,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約爲5000萬人。隨着生活、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村留守老人的壽命大幅提高,但是由於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狀況堪憂。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權益,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對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力圖通過對西部山區xx縣的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的調查,探尋改善西部山區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的新途徑。

一、xx縣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

xx縣總面積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1.46萬人,佔總人口的13.3%,農村留守老人9585人,佔農村老人的比例已高達85%。他們99%是居家養老,1%是社會養老。近年xx縣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高齡補貼等惠農惠民政策,使農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狀況有了很大變化,但是他們的生存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一)農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紀以來,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極少,家庭小型化普遍。農村老人支持兒女在城鎮買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則留在家裏守着那難以割捨的舊土。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決,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也有老年人進城隨子女生活,上樓下樓很不方便,或者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受到兒孫指責心情不暢,久而久之,多數人返回農村居住,成爲農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員。

(二)留守老人仍需參加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不高,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生計。據調查,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棄耕,就必須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解決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

(三)居住分散管理難度大

xx縣是山區縣,東西寬70.9公里,南北長80.5公里,地理條件複雜,地廣人稀,決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一部分居住在遠離道路的山上或溝底,經濟條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線區,看病就醫相對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及周邊、農村社區和工礦業區,生存狀況較好。

(四)養老方式具有多樣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同的經濟條件決定了農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養老方式。一是貧困殘疾家庭以政府養老爲主。主要是農村五保老人、癡、呆、傻、殘老人,這部分家庭相對較少,但問題最多,老人生活狀況也最差,他們的養老主要是由政府通過福利院的形式解決。二是有一定勞動能力和經濟基礎的留守老人藉助幸福院互助養老。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穩定,家中有經濟林木或特種養殖業,老人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三是有穩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養老爲主。這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大多在鄉鎮及周邊、農村社區、工礦業集中區生活,醫療衛生水平較高,文藝活動豐富,兒女有固定職業,收入穩定,對老人的補貼較多。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xx縣近幾年經濟社會條件大幅提升,政府、社會對農村和農村留守老人實施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問題依然不少。

(一)存在問題

第一,國家養老機構規模小。國家養老規模小,牀位少。2xxx年9月xx縣在距縣城18公里的投資2600餘萬元建xx縣社會福利園區,對全縣五保供養對象和殘疾人實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復治療、集中生產勞動及對農村復退軍人提供休療服務的綜合機構。集中供養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殘、孤兒、精神病等特殊人員,入住率91%。福利園服務對象主要是癡、呆、傻五保戶等特殊羣體,如智力殘疾人員董小林、鰲自明、單臂老人楊勇娃、聾啞老人李寶林、患小兒麻痹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裏也無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納入福利院。相對全縣9585名農村留守老人,總體規模尚小,儘管xx縣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難以滿足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

第二,社會互助養老氣候難成。農村傳統上有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習慣,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鄰里間除紅白喜事之外,互助較前少了很多。隨着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鄰里之間相互照料的難度越來越大,村組織也難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現象。比如xx縣雙石鋪鎮橋頭莊村87歲高齡老人唐玉花,兒子20年前去世,兒媳15年前改嫁到鄰村,老人在橋頭莊村委會幹部和前兒媳的監護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道老人的準確去世時間。

在政府倡導下,2xxx年xx縣借鑑其他市縣農村養老經驗,以居家養老爲基礎,以社區爲依託,以機構爲補充興建了黃牛埔鎮堆子村、周家莊村、留鳳關鎮連雲寺村等3所農村互助幸福院。由村民委員會進行管理,主要爲農村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就餐臨休、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的服務。通過日間統一照料,夜間分散居住的形式,優先保障65週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戶老人,並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擴散。探索中的農村互助幸福院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區農村實用性不強。農村互助幸福院是參照城鎮社區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且居住集中。2022年建設的3所農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鎮,即使如此,運行情況也不是很好。對於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擔繁重勞動、經濟拮据的農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農活,擠出時間,自掏腰包,奔赴幾裏、幾十裏去農村幸福院活動娛樂,晚間再風塵僕僕趕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如黃牛埔鎮周家莊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會,最遠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達14公里,日間往返近30公里,參加幸福院有願望但不現實。其它2處也存在類似問題。

第三,醫療文衛社保發展滯後。一是醫療保障不強。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調查顯示90%的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佔80%。實施新農合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決部分住院費。對於常年患有慢性病的農村留守老人,藥費支出仍是一大負擔。另外,隨着農村醫療制度的規範化,各村都建有衛生所,方便了村民就醫,但由於醫療水平較低,小病抗,大病拖現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單調。爲改善農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娛樂設施,但大多數留守老人習慣於自由、閒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帶孫子的居多,開展其他文化活動較少。另外,通過對留守老人的調查,我們發現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主要通過電話與老人交流,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

三是養老保險水平較低。農村60歲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領到50元以上的個人養老保險金,即使100歲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領到300元左右,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村留守老人還常常用其來補貼家用。而國家農村養老保險標準較低,對其幫扶有限。

第四,家庭養老道德風險增大。一是家庭成員減少。目前421或422家庭在農村很普遍,老人多,子女少,子女養老負擔增加。以前,農村幾代人共同生活,除五保老人之外,不存在留守老人。改革開放後,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力到城鎮打工,更多的老人留在了農村,日常照料缺失,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日益顯現。

二是傳統贍養觀念淡化。家庭小型化使人們對家庭的依賴越來越少,以家庭爲核心的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子女進城務工,經濟能力獨立,長期與老人分居,對老人的日常照料缺失,溝通交流減少,代溝加深,使傳統家庭贍養觀念淡化。如xx縣紅花鋪鎮紅花鋪村二組的陳某,今年76歲,右手殘疾,有部分勞動能力。老伴71歲,前年因車禍致殘。育有兩兒一女,大兒子與兩老分居多年,長年帶着自己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自顧不暇,幾乎不回家看望老人也很少給予經濟上的補貼。二兒子智力殘疾40多歲尚未成家,靠外出打工過活,女兒只是偶爾回家探望老人。陳某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老伴。

(二)原因分析

第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養老困難重重。xx縣北倚秦嶺南脊,南接紫柏山,全縣絕大部分爲山地,山大溝深,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居民多是沿公路、沿河而居,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新興的養老模式諸如幸福院等在xx縣雖已出現,但是並不適合當地實情,其功能也未完全發揮出來。另外,由於地形地貌的限制,全縣耕地面積嚴重不足,土地貧瘠,經濟效益差,農民收入不穩定,許多青壯年勞動力爲了改善生活條件,不得不進城務工,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數量。進城務工人員爲了減少開支,無暇顧及留守老人生活,進一步弱化了家庭養老的功能,加大了養老的難度。

第二,經濟發展制約了養老水平的提升。近年xx縣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同中東部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底子薄、條件差依然是xx縣的基本縣情。

一是財政收入虛胖,財力難以爲繼。從2xxx年至2xxx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從1.87億元增加到4.11億元,雖保持了年均45.25%的增速,但可用財力嚴重不足。 2xxx年政府用於養老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佔全部財政支出的15.7%,與往年相比,未增反降。加之醫療衛生環境較差,引進的人才難以真正轉化爲本地人才,大多將縣鄉醫院工作作爲一種歷練,導致xx縣的醫療水平難以提升。一些疾病縣醫院根本沒法治,更不說鄉鎮衛生院了,村衛生所甚至淪爲了藥店。醫療衛生水平是養老水平的一個硬指標,醫療水平得不到提升將嚴重影響養老水平的提升。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差距大。長期以來,鉛鋅、黃金等工礦業在縣域經濟中所佔比重達80%左右,發展迅速,農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鄉養老水平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農村留守老人,87%以上的仍然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生活艱難。而生活在鄉鎮周邊、工礦業集中區的留守老人,兒女大都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生活條件好,文藝活動豐富,生活比較幸福。

第三,第三方養老組織發展土壤不樂觀。幸福院、居家養老、老年公寓、社會義工等第三方養老組織在東部一些城市發展迅速,有些組織甚至已經趨於完善,但是在xx縣則基本空白。僅有的幾家幸福院也都存在於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村人口集中的地區,偏遠村組基本上享受不到這些服務。另外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人們的思想觀念閉塞等從根本上制約了第三方養老組織的興起。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可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即使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有能力將老人送到第三方養老組織,也會受到親朋好友和鄰里鄉親等社會輿論的無端譴責,這樣就使得一些新興的第三方養老模式很難發展。

第四,文化思潮對傳統養老模式衝擊增大。一是養老趨利化。在以經濟爲主導的社會,受各種文化思潮的衝擊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個人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主要於個人在家庭中收入的高低和工作中職權的大小。隨着老人年齡的增大,無論是身體還是經濟能力都大不如前,家庭的地位日漸削弱,子女對老人的依賴大大減少,反而是老人對子女的依賴越來越強,部分子女尊老意識越來越弱,養老觀念淡化。

二是精神慰藉缺失。留守老不但有物質生活和日間照料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時下,大部分在外的子女,除了逢年過節回家看看,平時只是簡單的電話問候,在一些偏遠的落後的山區,甚至一年半載連個電話接不到,缺少溝通交流,致使精神贍養空白擴大。三、國外農村老人養老新模式

從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發達國家就陸續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長期應對老齡化的實踐中,西方國家形成了許多養老模式,可以作爲探索我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模式的借鑑。

( 一)居家養老

西方國家老人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爲主,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接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該種模式適合子女無暇照顧,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願意離開原有熟悉環境的老年人。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不同在於,西方國家的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老年社區、老年公寓、託老所、志願者。其中,老年公寓、託老所等是與其他養老模式相結合的產物。

(二)機構養老

即將老人按照身體狀況,分層次集中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養老的模式。其優點在於通過集中管理,能夠使老年人得到專業化的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無障礙的居住環境設計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點在於容易造成老人與子女、親朋好友間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較高。這些機構主要有養老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等。

(三)其它養老模式

指近幾年新出現的互助養老、以房養老、旅遊養老、候鳥式養老、異地養老、鄉村田園式養老等。這些養老方式有的是老人與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齡人,在自願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相互扶持、相互照顧、拼家養老;有的隨着季節和時令的變化而變換生活地點,以移居並適度集中方式養老;有的利用鄉村的空氣新鮮、生態環境優越、生活成本低廉的優勢,到鄉村的田園、牧場、小鎮等地養老。

總之,中國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與西方國家老人養老問題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國家經濟基礎雄厚,各種福利政策趨於完善,農村與城市的養老政策與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福利體系密切相關且區別不大;而我國的養老政策中二元化的問題依然嚴重。特別是西部山區農村的留守老人,因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多是故土難離、收入較低、生活水平不高。因此,在借鑑西方國家經驗時,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解決山區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對策

xx縣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是西部山區縣的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探索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方式,對西部山區縣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壯大自主發展能力,提升經濟支撐力度

我國西部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其xx區面積佔70%左右。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相應的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方面的資金投入也遠遠低於東部地區。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同時,必須強化自主發展意識,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壯大經濟實力。一是繼續發展工礦業。引進先進技術,增加技術攻關,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二是大力發展旅遊業。三是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繼續做大做強花椒、木耳、核桃、大鯢、豬苓、林麝等特色農業。

(二)開展留守老人教育,樹立新型養老觀念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成爲核心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讓子女們去完成一件他們在客觀上根本無法勝任的任務,所以在積極廣泛地開展對青年和子女尊老、愛老、養老教育的同時,也要對留守老人進行相關養老觀念轉變的教育。要有意識地、主動地從思想上變依靠子女爲依靠自己,從主觀上減少對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樹立起不依賴子女的觀念;在行動上養成並形成一種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來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項任務的習慣,逐步形成一種自養和老伴間的互養的方式。同時,全社會要努力創造條件爲提高老年人自養能力提供各種制度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社會化服務。

(三)完善農村養老機構,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完善社會福利院。一是擴大福利院規模。通過以政府投入爲主,廣泛吸納社會公益資金的方式,興建公益性質的社會福利院,充實全縣福利院數量。爲農村留守老人留足牀位,鼓勵農村留守老人進入福利院養老。二是提高服務質量。將護理院與福利院結合起來,增加福利院醫療護理服務功能,使日常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心理疏導、醫療衛生常識教育常態化。

合理規劃幸福院。一是在人口聚集區興建幸福院。對於人口居住較集中地區,建立幸福院,使農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有了活動場地。二是合理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對於在建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鼓勵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留守老人購買,並給予一定優惠。將居住偏遠的農村留守老人按照意願集中起來,參加幸福院組織的活動,不僅解決了偏遠鄉(鎮)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銷售不出的困境,而且充分發揮了幸福院作用。

新建民辦養老機構。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優惠,鼓勵社會資本新建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壯大養老機構隊伍。可依據今年頒佈的《陝西省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給予社會資本興建養老機構資金支持。二是倡導民間資本建立半公益性養老機構,實行企業管理模式,政府給予大幅度政策優惠。

(四)創新居家養老模式,凝聚互助養老合力

探索子女託管,對於子女長期在外又無力照料的農村留守老人,子女可出錢購買服務,由村委會、親屬、朋友、鄰里或養老第三方組織承擔其日間照料。

提倡互助養老,留守老人可與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齡人,在自願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相互扶持、相互照顧、拼家養老,閒暇時間開展一些娛樂活動。

完善政策扶助,由基層政府負責定期對留守老人進行基本健康檢查,明確包村幹部和村常設幹部幫扶留守老人責任,實行一幫多的結對子幫扶。

鼓勵志願服務,動員社會力量不定期對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況進行走訪照料,隨時掌握留守老人的情況。有條件的地區可成立志願者服務小組,由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定期上門服務;以村老年協會爲龍頭,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用活房屋土地政策,拓寬養老資金渠道

探索以房養老模式。2022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隨着政策推進,山區農村在條件成熟時,也可探索實施。

建立土地養老基金。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等,就爲加快農村土地、林地等流轉、抵押、擔保提供了可能。可以將通過流轉、抵押、擔保獲取的資金建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基金,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配套,規範管理,專人專款,專項用於農村留守老人。

(六)巧用新型媒體平臺,營造尊老愛老氛圍

隨着信息化不斷髮展,年輕人與網絡等新媒體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以網絡爲主的社交平臺、網絡遊戲、影視音樂等新媒體,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已經常態化,通過新媒介向他們灌輸養老敬老意識極具潛力。相關的政府組織、養老機構等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公衆平臺,定期發佈敬老孝老的相關信息。同時可以發起一些網絡互動活動,如敬老照片牆(把對自己父輩、祖輩的照片發到網絡上)、孝老微電影(反映老年人生活的精短記錄片)、尊老小遊戲(向網民徵求開發尊老小遊戲的創意)等,對於優勝者給予一定的獎勵,既可以展示年輕人的天賦,又有利於增強他們的養老意識。

(七)建立健全養老法規,維護養老雙邊權益

目前我國關於養老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特別是隨着第三方養老機構的興起,相關法律基本空白。這些養老機構由於沒有針對性的法律保障,很多問題難以解決,社會對第三方養老機構爭議很大。因此,急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於規範第三方養老組織的行爲,同時更好地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4篇】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調查報告範文2022

一、農村留守老人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民工總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民工潮”。隨着大量勞動力外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民工留守家屬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留守老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些報道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有留守老人因過度勞累而癱瘓等問題,而且回家後我看到村裏的老人們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狀況依然較差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一般老人和兒子一起生活時開支主要由兒子負擔,但是子女外出後,他們就得自己擔負起生活重任。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他們自己。因爲是在偏遠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經濟情況不允許,所以他們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種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氣或沼氣。由於收入較低,老人們的生能很拮据,一般農村家庭雖說有多個兒子,但是每個兒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強強維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們成了家裏的勞動力,下地幹活,勞動強度加大

子女在家時總是會幫忙幹一些農活,但外出後,老人們就得自己幹,在農村約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個小時都在忙着幹農活,像是種菜,鋤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戶都會養一些牲畜,因爲他們還要靠這些來獲取收入,增添家用,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飼養這些也給老人們增加了勞動負擔。此外,由於婦女外出參工率的增加,而能進城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兒童據估計在只有5%左右,老人們再度增加了照顧孫子孫女的家務責任。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人到老年,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雖然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於經濟收入不高,還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藥”的現象,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大多數農民醫藥費的支出佔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醫實在是難啊,因此,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現在通訊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認爲如果通知子女,他們會回到身邊,否則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圍的輿論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一些老人最關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時沒人問,老人們發出了“不求長壽,但求健康”這樣的悲觀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

在調查中顯示出兩種安全問題,一是被欺騙,二用火用電安全。由於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和鑑別能力的限制,而且現在僞造假幣技術的提升,老人們很難區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張100遠的假鈔,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時別人跟他說才發現。老人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燒完後他們沒有把碳火用灰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

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義不容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老來之時,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開心地度過。大多數子女都是能儘自己的本分去贍養老人的,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在於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怎麼樣,支付不起對老人的贍養錢,有的雖然也在外打工,但卻搞不到錢,幾千元收入自身難保,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於各家經濟實力不平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有一些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兩方便會產生爭執。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頭都得不到兒子一丁點的贍養費,媳婦更是認爲他自己還有能力去幹活,不需要給。這樣的情況着實令人心寒。農村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健全也給老人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緒問題

由於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來,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在農村約64%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卻是一位孤單一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獨。子女外出雖是爲了提高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讓老人們感到孤獨、無助。

三、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推進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農民工回家鄉發展

大部分的農民工一年的收入也並不樂觀,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在城市裏任何東西都必須是花錢才能得到,所以他們的生活也並不是很好,而在農村至少自己也還可以種些菜。他們外出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村無法賺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他們提供生財、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來發展,在這方面村幹部要做好帶頭工作,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政府也應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經濟上給予支援。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還能是老人們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減輕老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安安樂樂地度過晚年。

(二)村委與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勞動強度

老人的勞動強度主要體現在農忙時節,因此在農忙時村委可組織一部分離家不遠的子女們回來幫忙,或是讓留守老人的子女們出一些錢僱人幫忙。婦女也外出打工的儘量勸其將子女帶到外地上學,不要將這個重擔留給留守的父母們。

(三)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看病難、無錢治病的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對落後,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藥、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在農村要普及衛生健康知識,搞好疾病預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衛生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教育,告別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愚昧迷信的行爲作鬥爭,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常見病、老年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農村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增強老年人體質,搞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五) 要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有效保證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一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爲自己和老人辦理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村委或是鄉政府還可以給以適當生活補助。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要辦好敬老院,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地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在調查中也發現少數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沒能做到尊重子女,對此,老人也應該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以禮待人,和諧的家庭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組織娛樂活動

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特別是逢年過節時,試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讓老人們獨自過年,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戲班子唱戲,集中看電影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定期對老人們的心理情緒作一個瞭解。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