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晚》古詩詞鑑賞多篇

《春晚》古詩詞鑑賞多篇

《春晚》古詩詞鑑賞 篇一

虞美人·杜鵑千里啼春晚

杜鵑千里啼春晚,故國春心折。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

翻譯

杜鵑鳥啼到了暮春時節,故鄉總勾起人傷春的情緒。錢塘江口空闊遼遠,潔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車白馬又奔潮而來。

山川家國都不是原來的模樣,人間的情義都被耽誤。心中有情懷難以平復,怎麼經得起幾回潮起潮落。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爲兩仄韻轉兩平韻。

杜鵑:鳥名,又名杜宇、子規。

春晚:春暮。

故國:故鄉。

春心:春景所引發的意興。

海門:內河通海之處,此指錢塘江口。

皚皚:雪白貌。

素車白馬:送喪的車馬。此處指伍子胥。

夜潮:潮水每日兩次,此指夜間之潮。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鶴事,且極言城郭亦非當年。以此來警喻世人。後世多用此典。恩怨,恩與怨,常偏指怨恨。

須臾:片刻,短時間

誤:錯誤,引申爲迷惑。

孤憤:耿直孤行,憤世嫉俗。

消得:此謂怎禁得起。

創作背景

王國維22歲離開家鄉,便奔走東西、輾轉南北,很少回海寧。從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在海寧爲亡父“守制”總共八個月。他回到北京才三個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趕回來,十天以後,妻子就去世了。妻子去世後,他心中一片空虛,眼前卻盡是妻子臨終的情景,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上片第一、二句爲第一層。

首句畫出了一幅悽美的“千里暮春圖”,把讀者帶入了一片充滿悲哀的廣闊空間;第二句“故國春心斷”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發的一種美好的意願。不過要注意“春心”這個詞,古人常常把它和“傷”、“損”一類的詞連用,更是充滿了理想幻滅的悲傷與迷惘。這兩句直白悲涼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種深深的眷戀之心和幻滅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爲第二層。

此兩句就寫出了這樣一幅開闊雄豪的畫面。不過應該注意到:結合開頭兩句來看,這幅畫面應該不是眼前所見,而是故鄉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它在開闊中有蒼涼,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執著,而且還疊加了一個復仇幽靈的幻象,因此並不完全是現實的再現,而是心靈對現實景象的折射。那月下的海面和潮頭的幽靈已經有一種悲壯之美,而“依舊”的百折不撓又有一種誓不屈服之意。這兩句以一種開闊豪放之致使這首詞從低迴走向高昂,爲開拓下片作引線。“皚”、“來”相葉,“月”與“夜潮”相應,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爲第三層。

這兩句宜視爲午夜心潮澎湃的內容,主觀上對山川、人物的看法。所謂“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動的嘆息;王氏認定,人世間人情陡變,有反清的思潮涌起。“故”、“誤”相葉,使所抒之情進一步展開。

下片第三、四句爲四層——結束語。

“人間孤憤最難平”,是全詞抒情的頂點,其內涵指其他人傾向於革命,而作者卻着意維護滿清。作者從擁戴滿清看問題,那是他所謂的“國是”。他憤恨時代潮流前進,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末句視爲疑問句,自有無窮感慨在內。錢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恆的,王氏爲“國是”憂心如焚。“平”、“生”相葉,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春晚》古詩詞鑑賞 篇二

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雲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爲說相思、目斷西樓燕。

翻譯

西都三月,客舍外,垂絲的楊枝雜亂無章地遮蓋了華美樓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輕風吹起的波紋都成了條條花樣圖案。曾記得,夫妻二人,燭光下共讀,梅花前歡會,多麼浪漫!尤其那以歌勸酒,由餞而醉而別的熱情還在心田。

她是一位聰明而文靜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馬,情深誼篤。而今面對着的是離別之後風流雲散的現實。縱然關隘山嶺阻隔我倆的身子,但愛情則是無法隔斷的。我們總有一天能度關山。等到你我重在“燭下花前”見面,踏青遊賞美景再次結伴同行,不分別了。你要我說相思得如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見我們昔日居住的西樓前,你那身輕如燕的倩影。

註釋

洛城:宋代的陪都,稱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亂掩:紛紛無序地覆蓋、遮掩。

紅樓:華美的樓房。

篆:古通“瑑(zhuàn)”,鐘口處或車轂(gǔ)上所刻畫的條形圖案花紋。

歌宴:猶歌筵,有歌者唱歌勸酒的宴席。

風流:風韻美好動人的男女私情。

關山:關隘山嶺。

限:阻隔。

君:蘇軾妻王弗。

尋芳:遊賞美景。

伴:同行伴侶。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西樓燕:指昔日居住西樓的王弗。

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蘇軾與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16歲的王弗結爲伉儷。《一斛珠·洛城春晚》約作於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閏三月。蘇軾時年21歲。自蜀赴京道關中,經洛陽時蘇軾懷念妻子王弗所作。

賞析

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洛城春晚”,點明寫詞的地點“洛城”、時間晚春,頗有“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爍梅花草棘間”(《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寫眼前景物。“亂掩”二字繪形繪色,“如篆”二字恰切傳神。彷彿蘇軾心靈上蒙上了一層層不完美的陰影,似有“人散曲終紅樓靜,半牆殘月搖花影”(清代洪異《長生殿》)的`孤獨味。“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紅樓”引出了與遠在千里關山外的賢妻別離前之幽情。當年夫妻二人可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銘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體現了蘇軾登高遠眺、遙思愛妻的心態。

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癡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統帥下片,一氣貫通。“自惜風流雲雨散。”寫蘇軾特別珍惜昔日的風韻美好動人的幽情:“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她挑燈伴讀,“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輒能記之”並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皆略知之”。“關山有限情無限。”寫蘇軾與王弗的貞情。“待君重見尋芳伴。”寫蘇軾的幻情。“爲說相思,目斷西樓燕。”寫蘇軾的相思深情所照應的景。天各一方,心願難圓,情絲綿綿。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將蘇軾與妻子那恩恩愛愛,一往情深,注入字裏行間,令人回味。

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迴環美。蘇軾與妻子的情愛可謂牽腸掛肚,催人淚下。在封建社會裏,這種愛情殊屬難能可貴。它反映了蘇軾的一種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係,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蘇軾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個突破傳統觀念新的道德標準:他與妻子的愛是以“相愛者的互愛爲前提的”,所以才“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

《春晚》古詩詞鑑賞 篇三

《春晚》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春晚》譯文

池塘邊上楊柳依依,柳樹旁的人家緊緊關着門窗。

蝴蝶伴着落花翩翩飛舞,燕子輕掠過水麪帶起一圈圈漣漪。

想要約上一些朋友一同欣賞欣賞,方如夢醒明白同行賞春的老友少了。

一年的春天又要接近尾聲,獨自倚着柺杖面對落日餘暉。

《春晚》註釋

掩扉:門扇。

斜暉: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春晚》簡析

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全詩所寫春景美,所抒情哀。春日美景將盡,身邊的友人越來越少。佇立在夕陽下,看着落日餘暉,一種孤獨憂傷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