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臨近期末,我希望對一學期以來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梳理並有針對性地給予同學指導與評價,特制定本學科期末複習計劃:

首先,需要明確本學期究竟學習了哪些內容,才幹給同學進行有效的整理與複習,爭取用兩節課的時間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協助同學整理,以便有計劃的複習。

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傳授知識,它重在情感體驗、道德認識和正確的合乎社會規範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勝利與否關鍵看同學的言行。在複習階段,我將採用聯繫實際的方法,切忌空談大道理,將學校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通過講述以和同學的再現等形式出現於複習課上,組織他們展開討論與評價,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會道德判斷。這學期,我們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期末複習階段,將通過回顧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加深同學的認識。在回顧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同學談自身的切身體會,從而生髮成各單元的道德要求,以激發情感、指導言行。

臨近期末,必需做到專時專用,努力上好每一節複習課,力爭使我的思品課成爲小朋友們樂於上並且有益於他們健康生長的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有學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父母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安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新學期教學要上一個新的臺階。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20xx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學情分析

學生大部分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少數學生學習習慣欠佳。本學期將從學生學習習慣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爲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爲,敬佩爲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三、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五、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四

一、學期課程總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爲祖國自豪、爲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孩子們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爲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5、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鼓勵他們爲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教的六年級有學生x人,其中女生x人。這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慾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三、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特點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爲他們又將面臨着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爲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1、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

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4、形式活潑。

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採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四、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

(1)、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在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4)、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2、注意整體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將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儘可能地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爲學生喜愛的朋友。

五、減負提質措施

1、爲了讓孩子們輕鬆而又愉快的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我在課堂中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地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來讓學生自己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

2、不佈置呆板的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讀報、上網查資料、做社會小調查等,來增長孩子們的見識,鍛鍊他們的能力。

六、潛能生轉化措施

針對部分潛能生,本學期需對他們注以更多的愛心和關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的督促和指導,讓他們自信而健康地成長。另外我將多注意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情況,對他們的行爲加以正確地引導。

七、評價措施

本學期將採取平時評分制和期末考覈制相結合,而不是靠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重在平時的學習情況及完成作業、處理問題的情況。再結合家長及同學們的評價情況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評價。

八、環境教育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行爲和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五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2、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爲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元周次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有困難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2

第二週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單元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2

第五週5、“我”和“我們”2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2

第三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2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2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2

第四單元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2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週12、不怕一萬,就怕萬一2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2

第五單元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2

第十六週16、在這危急時刻2

第十七週17、災害無情人有情2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六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三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話說社區;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第四單元;人類共同的家園。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 1.社區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週 2.可愛的社區人

第四周 3.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

第五週 4.走進社區

第二單元 生我養我的地方

第六週 1.我的家鄉在哪裏

第七週 2.我來做個小導遊

第八週 3、家鄉特產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鄉人

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

第十週 1、我國的行政區

第十一週 2、長江長城,黃山黃河

第十二週 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第四單元 人類共同的家園

第十三週 1、我們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週 3、我們這樣生活

第十六週 複習總結

第十七、八週 複習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