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貝多芬勵志故事多篇

貝多芬勵志故事多篇

貝多芬的故事 篇一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他的父親約翰·範·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變音體系,成爲他的和聲風格特徵;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衝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個人作品編輯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衆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絃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貝多芬的經歷 篇二

童年經歷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爲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在五歲時患上中耳炎,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十一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十三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求學時期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痛苦經歷

貝多芬三十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着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鉅作《第九交響曲》。

晚年時期

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絃樂四重奏。1826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三

一、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局部時間裏,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睦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幹也使老人覺得莫大的快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難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街坊們常常聞聲這個小孩子因爲疲憊和痛苦悲傷而抽咽着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程度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裏。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裏飲酒到深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牀開端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纔算完。爲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紀,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育出來的神童,只管費了良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可以把他的兒子培養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比擬,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寧靜的,有着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博得了家村夫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衆人的讚歎。

二、良師

父親把這個男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裏,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的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稱爲好的,直到他落到宮廷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裏。這是一位令人尊重的音樂老師,友善、受過良好教導的年輕人。這對貝多芬來說切實是一個榮幸。由於雖然波恩城裏有最好的學校——連仁慈的老巴赫都會愉快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學校——然而貝多芬的父親素來也不以爲值得送貝多芬去那裏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裏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錢。年青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明上課是高興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祥,不僅教音樂,而且還教他世界上很多別的事件。爲了付他的膏火,當尼費先生很忙或分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取代老師做風琴師。於是當他剛滿十四歲的時候,他就被任命爲戲院的助理宮廷風琴師和古鋼琴師。那可恨而又可憐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於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如許自得啊!

三、拜訪莫扎特

大概在這個時候,他生平第一次訪問維也納,爲他最崇敬的偶像莫扎特吹奏。莫扎特認爲這個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爲這種場所練過良久的賣弄技能的展品,出於客氣,只好禮貌而冷漠地稱頌他一下。小貝多芬賭氣了,請求莫扎特給他一個主題,而後他在它上面用了那麼多的情感和蠢才加以即興變奏。莫扎特驚奇不已,立刻跑到隔壁房間門口,“留神這位年輕人,”他向裏面一羣正在聚首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的聲音!”

四、貝多芬和海頓

貝多芬終於明確,他在家鄉是不可能有更大進展的,於是決定再到維也納去追求他的幸運。此時莫扎特已經逝世了,但是海頓剛失掉他第一次在倫敦的成功,正處於盛名的頂峯。在經由波恩的時候,海頓已經聽過並且大加讚美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貝多芬決議首先轉向海頓學習。海頓這時早已過了他的青年時期,並且在創作和指揮自己最巨大的作品時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加勤懇。難怪他沒有多少時光和精神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學生們每一堂課只交兩毛錢,他或許感到自己也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訓練稿紙上。於是貝多芬常常發現他的'練習中有些未矯正的過錯,他很活力。當那年邁的先生動身到倫敦進行第二次訪問時,貝多芬轉向一位天才較低但很嚴厲的教師學習。後來他經常大聲宣佈他從海頓那裏什麼也沒學到。不外,未幾後,他必定會逐步認爲,如果他沒有從糾正訓練方面得到什麼的話,他卻從海頓那裏取得了靈感,因爲他把他最初的幾首鋼琴奏鳴曲獻給了海頓。而且當海頓爲他的《創世紀》的上演最後一次在臺上露面,被他的幾個傭人扶出去的時候,貝多芬彎下腰來親熱地吻了這位虛弱的白叟。

五、剛愎自用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裏的寵兒,他情願在自己的住所,可能隨己意進進出出、起牀、穿衣和吃貨色。他愛好依照本人的興致爲房間裏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爲了空氣流暢和看清窗外的風物,他竟特地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產生瓜葛,總是一直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熱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滲透到樓下的房間——咱們能夠設想那房主跟其餘房客的情感會怎麼!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至他甚至不願費心把鋼琴的腿支上,羅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因爲他每次租新居時必需簽訂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爲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略就是爲什麼他固然掙了不少錢,可老是不多少積蓄的起因吧!

六、失聰

當他逼真地感到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簡直失望了。人生彷彿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蜜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曉得他的不幸。他廢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斯愛好的歡樂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爲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所有音樂,“我要扼住運氣的喉嚨!”興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部署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示最深入的思維的一種語言。

七、貝多芬和他的朋友們

沒有一個音樂家象他那樣,在畢生中有那麼多的勝利和那麼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們是善良而虔誠的,但是他的該咒罵的耳聾把他同他們隔離開了。甚至他的助聽器也往往使他掃興,因而他和他們堅持接觸的獨一方式就是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會話本”和鉛筆。他看見他們相互談話,認爲他們總是念叨他,說他的壞話,詭計害他。有一天他這樣寫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條卑劣的狗,一個不誠實的傢伙!”第二天,當他發現自己的懷疑是錯的而他的朋友是真摯的時候,他又寫了另外一個便條:“敬愛的友人,你是一個老實的人,你是對的。我當初清楚了。所以今天下戰書來我這裏,接收你的貝多芬的愛吧。”而他的朋友們——他們是多麼好的人啊——總是諒解他那粗魯的吵嘴,並且和他相伴到最後。他的家庭生涯從頭至尾都是悲慘的:他從來也沒有結過婚。當他頭一次到維也納的時候,他向一個從他自己故鄉來的歌頌家瑪格戴林娜·威爾曼(Magdalene 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絕了,因爲貝多芬“太醜了”。從那當前,他曾先後愛上過好多少位貴族女子——有着可惡的名字的可恨的女子——他用音樂向她們傾訴,但她們接受了他的音樂,而謝絕了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