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的故事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故事新版多篇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篇一

古代因爲屈原投江而民衆競相划船,爲了救屈原。現代則爲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爲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爲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曆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爲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爲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爲贏。

端午節故事 篇二

很久以前,傳說天上住着玉皇大帝。每年春天,雷公公打第一聲雷的時候,玉皇大帝就准許那些小蟲子到人間來了。所以每年到這一天,小螞蟻啦,小蜜蜂啦,這些小蟲子就飛的飛,爬的爬,開始忙碌起來了。

可是有一些蟲子還不肯下來。它們覺得天氣還有點冷,要等到再暖和一些才行。這些蟲子裏有蛇、有蜘蛛、有長着很多腳的蜈蚣,有帶着鉤子的大蠍子,還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癩蛤蟆。它們五個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五月初五天氣完全完全暖和了,才下到人間來了。

它們一起來到了一個叫楚國的地方。奇怪的是,它們一來,楚國的孩子們就開始生病了。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發燒,還有的人吃了飯又都吐了出來。病倒在牀上,沒有力氣。原來,這五個蟲子身上都有毒,它們一來,把毒氣帶到楚國來了。楚國的人非常着急。

這時,有一個叫屈原的男孩子決定去找草藥給大家治病。他揹着竹筐,沿着汨羅江邊一直走。走着走着,聽到了山林裏有人在唱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d?)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不懂是什麼意思,就是覺得歌聲很好聽,象神仙唱的歌。他就尋着歌聲繼續走,不一會看了一個仙女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在邊彈琴,邊唱。仙女看到了屈原,她停下來溫和的說:“孩子,沿着江繼續走吧。你會在江邊找到兩種帶香味的草,它們是艾蒿和菖蒲。採下它們那五個毒蟲就會離開了。再結一些五彩的絲線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和脖子上,那些生病的孩子就有救了。”屈原按着仙女的指點,找到了這兩種帶香味的草,採了滿滿一竹筐,回到了楚國。

他把這些草分給楚國的每家每戶,教他們把草插在門上,那五個毒蟲一聞到艾蒿和菖蒲的香氣嚇得紛紛逃竄。蛇鑽進了洞穴裏,蜘蛛躲在樹枝上,蜈蚣和蠍子爬到石頭底下,癩蛤蟆跳進了水塘,再也不敢去危害楚國人了。

屈原又教大家結了很多的五彩線,給那些生病的孩子帶上,他們全都好了。還剩下很多的線,就留着第二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帶。後來,屈原又幫助楚國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他去世了,大家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定做是端午節,紀念他。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很早起來,到水邊去採艾蒿和菖蒲掛在自家的門上。還給小孩子繫上五彩線,保佑他一年都平安健康。大家還會吃糉子,在江上划船,賽龍舟,可熱鬧了。

端午節故事 篇三

端午節民間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插兩枝艾草,是爲了驅邪避災,這一習俗的由來,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間五穀豐登,家家戶戶大囤滿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妝成小老頭,來到一個村子裏面,他走進一戶人家,見一個婦女在用白麪湯餵豬,湯中還有成塊的餅和饅頭,老人要飯,遭到婦女的辱罵,連口水都沒要到。老人見婦女如此惡毒,便在她家牆上寫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後化爲一陣青煙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來到村子上空,剛要撒藥,忽然看見一條小河中,一位婦女抱着一個大孩子,領着一個小孩子,慌慌張張地過河,婦女說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親生的,要首先照顧這個大孩子。老神仙很感動,拔了一棵艾草,告訴她插在門上便可免災。這位好心的婦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藥無處落,全飄進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這天還有一個習俗,家家戶戶門前還要掛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爲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農曆五月是惡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惡日,菖蒲本是一種草藥,人們認爲他能避邪驅瘟,逢凶化吉。偉德這一習俗,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性質卻完全不同。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幹的姑娘瑞英爲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節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辦的熱鬧一些,她見只有公公種的菖蒲青翠碧綠,便挖了幾棵洗淨後掛在門上,並題了一首詩在門前,自嘆命苦。秀才傍晚回家來到門口,讀了詩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見田中一頭牛,旁邊無人,便將牛牽走準備賣掉,沒想到被牛的主人發現了,把秀才送到縣衙。秀才將實情稟告知縣,知縣就派人把瑞英叫來,要她當堂作詩,瑞英要過筆墨,題上一首七絕,自比牛郎織女,知縣大喜,免了秀才的罪,並送了秀才幾十兩銀子,小兩口謝恩,回到村中,開了一個酒店,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

端午節故事:源於紀念屈原 篇四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有哪些? 篇五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着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七年級,母親便靜靜地躺在牀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兩歲多的時候,瘦成一把骨頭。哭的聲音像小貓。母親擔心她活不下去,還拖着病體掙工分。一次生產隊派她撿種子,母親便隨身帶着她的針線笸籮,準備休息時抽空做活計。一天,母親回來後神色有些慌張,她讓我站在門口看着,然後從針線笸籮的碎布下面捧出幾捧豆子來。母親在鍋裏把豆子炒熟搗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給小妹吃點,終於從死神手裏撿回了小妹的一條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親,爲了她的子女不至於餓死,做這種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那個油光發亮、鐵紅的針線笸籮裏,該藏着她多少無奈和愧疚!她一定經過了劇烈的思想鬥爭,在良心和生存的兩難抉擇中,她艱難地選擇了後者。陰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終向母愛作了妥協。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親脾氣更加暴虐。母親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着。10歲那年的冬天,我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懲罰,決心一個人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永遠不再回來。天漸漸暗了,烏鴉從遠處飛了回來,村子裏冒起了縷縷炊煙,寒冷和恐懼襲上心頭。我沒有勇氣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亞——子——”,寒風裏卷着一聲聲呼叫從遠處傳來,綿長而飄忽,顫抖而悽然。那是母親的呼叫,是一個體弱多病的母親對兒子聲嘶力竭的呼喚。這一聲聲帶血的呼喚,在我母親逝世後的20多年裏,一直在我耳邊迴盪。

我被母親牽着手回到了家裏。我覺得她的手微微打顫。母親從針線笸籮裏取出一個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終日勞作的報酬,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救命錢。她取出一張兩角的,塞在我手裏,說:“你,買點什麼吧。”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篇六

(1)吃糉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衆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

(2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喝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衆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的故事 篇七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聯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