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主題由來——屈原的故事【精品多篇】

端午節主題由來——屈原的故事【精品多篇】

端午節的來歷——屈原故事介紹 篇一

一、端午節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爲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人都不明白,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在有的地方還要喝雄黃酒,賽龍舟。

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

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他雖然有心報國,但是也無法挽救這一局面了,於是屈原選擇了以死明志,毅然決然的寫下絕筆詩《懷沙》之後,便抱着石頭投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的百姓聽聞此事,因爲怕屈原的身體被江裏面的魚蝦吃掉,於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撈,也有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了江裏。這樣子是爲了驅趕蛟龍水怪以免傷害了屈原的身體。看到老醫師這樣子做,百姓們也紛紛將米糧投進江中,希望魚蝦吃飽了米糧,就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

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的由來簡短 篇二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最初本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後來的端午節還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

端午節故事 篇三

1、楚懷王被囚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下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和談。楚國大夫屈原勸楚懷王說:“大王不要去,秦王一定設了圈套等着你呢!”

楚懷王堅持前往,沒想到,剛進入武關,他就被抓起來押到了咸陽。秦昭襄王逼楚懷王割地保命,沒想到楚懷王寧死不屈。秦昭襄王沒辦法,只好把楚懷王軟禁起來。

這時,楚國人就立太子爲王,這就是楚頃襄王。

2、楚懷王之死

楚懷王雖然曾經想辦法逃走,但還是被秦國軍隊抓了回去。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咸陽去世了。隨後,秦國把他的遺體送回了楚國。

3、屈原被流放

楚國大夫屈原非常憤怒,勸楚頃襄王疏遠小人,重用人才,秣馬厲兵,替楚懷王報仇。沒想到,一些奸臣卻在楚頃襄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最後還將屈原革了職,流放到湘南去。

4、苦悶的屈原

屈原被流放到湘南後,心中非常苦悶,就常在汨羅江邊徘徊吟詩。

一天,屈原遇到了一位漁父。漁父問他:“您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怎麼會在這裏呢?”

屈原說:“我流落到這裏,因爲別人是骯髒的,而我是乾淨的;別人都喝醉了,而我還醒着。”

5、屈原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帶兵攻破了楚國都城。屈原知道後,非常難過,眼看楚國就要滅亡了,他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裏自殺了。

6、營救屈原

百姓們聽說屈原投江後,都划着船去救他。他們在江裏打撈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那位漁父非常難過,就站在江邊,把竹筒裏的米撒到江裏,以表哀思。

7、端午節習俗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初五,百姓們又紛紛划船來到汨羅江。他們把竹筒裝的米撒到水裏,以祭祀屈原。

後來,人們將米包成了糉子,把劃小船變成了賽龍船,使紀念屈原的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一種風俗。

端午節風俗 篇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吃糉子

從醫理的角度來看,端午時節,潮熱難耐,人們普遍食慾不佳。在這個節氣裏吃糉子,不僅健脾養胃,還清浮火。傳統的糉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棗,在中醫裏,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糉子裏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軟,適量食用對健脾養胃有很好的功效。如果在糉子里加些蓮子,可以健脾除溼,加些小豆,還可以消腫。

掛艾草

在端午節,在門上和牀頭掛艾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寓意是驅瘴、辟邪。爲什麼要掛艾葉呢?艾葉的莖和葉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它所產生的香氣,能夠驅趕蚊子、蒼蠅、螞蟻、淨化空氣。而且,艾葉是一種純陽植物,能夠幫助祛除體內的寒溼之氣。其實,除了掛艾葉,還可以用艾葉來泡腳,進行艾灸,對袪溼驅寒非常有好處。當然,不僅僅是在端午節可以泡腳、艾灸,其它時候同樣也可以進行。

佩戴香囊

香囊不僅能滿足愛美之心,還是中醫裏的一種香薰療法,根據藥材不同,具有疏肝解鬱、醒腦提神、驅除蚊蟲、芳香化溼、祛毒防疫等功效。端午佩戴香囊主要是因爲這一時期陽氣最盛,這時掛香囊養生效果會更明顯。香囊內可根據需要選用蒼朮、藿香、佩蘭、艾葉、肉桂、砂仁、白芷、菖蒲、陳皮、丁香、薄荷、檀香、甘鬆、山柰、冰片、樟腦等芳香藥物的幾種,研成粉末,然後裝入緻密布袋中,縫合好,佩於胸前、腰際等位置,或是懸於汽車、室內。

關於屈原的介紹 篇五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裏(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爲“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爲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爲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爲“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爲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端午節的來歷之屈原故事 篇六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篇七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楚國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人們划船撈救無果,盪舟江上,後來形成龍舟競渡的習俗,又害怕河裏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身體,便將糯米糰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希望這樣可以保全屈原的遺體,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糉的習俗。

端午節來源於古時龍圖騰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經》稱其爲“飛龍在天”。傳說故事中,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大臣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