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天祥簡介100字【多篇】

文天祥簡介100字【多篇】

文天祥簡介500字 篇一

文丞相衚衕,舊稱“靶兒衚衕”、“巴兒衚衕”。蒙古語是:小井的意思。1949年以後,文丞相祠東側的巴兒衚衕也被改稱爲文丞相衚衕。至今在文丞相祠的庭院裏,還留有一株向南方傾斜的古棗樹,那就是象徵文天祥不忘南宋故國的“指南樹”,當年文天祥在這裏寫作的《正氣歌》詩篇,也鐫刻在庭院的石壁上。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1279年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被送到元大都之後,在柴市附近的兵馬司牢房關押。1283年1月9日,拒不投降的文天祥在柴市街頭被殺害。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爲“宋末三傑”。

文天祥寫的七言律詩《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爲千百年來後人學習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簡介2300字 篇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爲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爲右丞相。

宦海盡國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爲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爲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祕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閒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餘。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亂世報國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爲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爲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衆,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鬆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在南宋行朝中,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爲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

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爲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兵敗被俘。

正義念國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

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爲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鬥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衆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氣節愛國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裏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範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爲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爲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文天祥簡介1700字 篇三

文天祥臨刑前的猶豫

英雄面對死亡也會有怯懦。電影《勇敢的心》中,蘇格蘭民族英雄華萊士臨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臨刑離開囚室前,他卻對上帝祈禱,希望獲得勇氣,以抵抗面臨死亡的恐懼。

中華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給歷史捨生取義的宏大英雄氣概之外,面臨死亡威脅和元朝的利誘時,也並非全無恐懼,他不僅對自己的信念發生過懷疑,甚至可能有過“投降”的念頭。

《宋史·文天祥傳》記載了他模棱兩可的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其中暗示,他有歸隱故鄉當道士(黃冠),甚至將來做元朝顧問的念頭。這樣看來,文天祥已經有歸降的可能,但忽必烈卻不能容忍這樣模糊的態度,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

“幸好”忽必烈並沒有同意他歸隱當道士的請求。一位被文天祥怒斥過的降元的老同事也不同意:“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正是靠文天祥的鮮血最終一灑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氣貫千古的話,我們才獲得了一位永遠的英雄,而非亂世時常見的隱士。

殺身成仁的文天祥怎麼會怯懦、逃避呢?投降?更連想都不會想。後人多懷疑元朝人修撰的《宋史·文天祥傳》,是故意誹謗、侮辱咱們的民族英雄。是的,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英雄永不怯懦,怯懦者絕無勇敢。豈不知,人性比我們想象複雜得多。文天祥臨死前的逃避,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寫出《過零丁洋》後不到一年,文天祥其實就開始“懷疑”所謂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受盡苦難被押到大都後,他寫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的詩,其中即有“亡國大夫誰爲傳,只饒野史與人看”。意爲恐怕自己捨生取義,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傳。

文天祥無法讓“上帝賜予我力量”,他需要歷史正義的力量來激勵自己,中間經歷懷疑也是正常。此前,當他被押到廣州時,勸降的人就“嘲笑”他青史留名的信念,“國亡矣,忠孝之事盡矣。正使殺身爲忠孝,誰復書之。”文天祥說:“殷之亡也,夷、齊不食周粟,亦自盡其義耳,未聞以存亡易心也。”可見,對於丹心能否照汗青,文天祥是有過反覆的。

文天祥不怕犧牲,抵得住利誘。但是,當一個叫靈陽子的道士跟他談道,卻讓他動了歸隱佛道之心。此前,文天祥認識的一位南宋宮廷琴師汪元量,就曾被忽必烈賜爲黃冠道士。文天祥雖是儒教中人,卻對佛道頗爲心儀,這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叫道生和佛生即可明顯看出。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這是文天祥在靈陽子來獄中見他後的一首贈詩。此詩與文天祥《正氣歌》等正氣凜然的作品迥然有別。在儒家殺身成仁、忠君守義的悲壯精神之外,確實還有一個在佛道中徘徊、尋求解脫的文天祥。

從文天祥給靈陽子的另一首詩中更可看出端倪:“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陰陽性,本來自長生。指點虛無間,引我歸員明。一針透頂門,道骨由天成……”早年,文天祥仕途失意時,就曾迴文山老家終日忘情於泉石,“領客其間,窮幽極勝,樂而忘疲。”當身陷故鄉幾千裏外的大都的監獄中,與靈陽子的談道,激起了文天祥對往昔逍遙歲月的回憶。

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賜爲道士的汪元量挾琴爲獄中的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這是漢末的蔡文姬在被匈奴掠獲十二年、回到故鄉後寫的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月圓之夜,故國不在,身陷囹圄,汪元量的彈唱響起,和蔡文姬一樣亡國無家的文天祥,又是怎樣一種悲痛呢。而後,文天祥寫了《胡笳曲》十八拍,在序的最後,簽名卻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語出《莊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從文天祥自稱“浮休道人”可以看出,“得以黃冠歸故鄉”的言語,並非沒有根據。

七百多年後,當看到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的鬆動,逃避的想法,甚至投降的一念,並不會覺得其形象有所減損,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實,讓人親近,讓人感動。

文天祥最終沒有逃避,大義凜然地走上了刑場。臨刑前,萬人觀睹,文天祥殊爲從容,對吏卒說:“吾事已畢,心無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遺體所着的衣服中,人們發現了他留下的《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標籤:文天祥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