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一

“有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貧,半世熬煎。”你們猜這個謎語是什麼?對了,就是糉子!

端午節那天,媽媽一大早起來就開始包糉子,爸爸負責給家人們打電話,邀請他們一起到我們家吃糉子。看媽媽忙得“轟轟烈烈”,我問媽媽糉子是什麼餡料的啊?媽媽說“紅紅火火大棗餡”。只見媽媽把一個棗包在糉米里,最後拿葉子包裹起來。包好之後,媽媽把它們一個一個地放到蒸鍋中。過了一會,糉子蒸好了,一共有兩大鍋呢!空氣中瀰漫出糉子的香味。媽媽看看錶,說:“時間到了!”我深吸了一口氣,驚歎地說:“哇,好香啊!”

這時傳來噹噹噹的敲門聲,開門一看,哇,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姐姐都來了!爸爸搬來大桌子,放到客廳,媽媽把糉子放到桌子中間,我們一人一個凳子,一人一雙筷子一個碗,準備開吃。但是我現在不能吃,因爲長輩們還在洗手呢,長輩不吃,我們晚輩是不能吃的。過了一會,長輩們洗完了手,我們坐在一起,開始吃媽媽包的糉子。

我看奶奶開始吃了,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吃了,我一大口咬下去:“燙燙燙!”媽媽說:“彆着急,還有呢,又沒人跟你搶!”吃了一會,姐姐過來說:“我給你們拍一張照,然後發到朋友圈吧!”爸爸扭過頭說:“啊?又拍照啊!我不想照。”媽媽說:“照相啊?我沒化妝呢!”我焦急地說:“姐姐拍我,我好看!”其實,我嘴上全是糯米粒。於是,姐姐就咔嚓照了一張,又點來點去地發到朋友圈。我問姐姐:“拍完了嗎?我繼續吃啦!”姐姐點點頭,我又大口大口地吃我還沒吃完的糉子,不得不說媽媽包的糉子實在太好吃了!

吃糉子是中華文明中的習俗,我喜歡吃糉子,更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二

一根草,一個班,一個故事。

——題記

我是一根草,一根平平無奇的草,但我卻又被人們重用,沒錯!我是艾草,我是最好的,又是最醜的一種香料。

這天,我正在密封袋裏睡覺,啪的一聲,一陣劇烈的抖動,幾秒種後,我坐在一個花一樣的盤子裏,一個人正用手翻我,一遍又一遍的看,仔細端詳,這個人應該是位老師吧!他正在爲下面的同學講解其他盤子裏漂亮的乾花,不過一說到有意思的地方,同學們就開始說話,可那位老師似乎很懂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快,就是同學們安靜下來,一頓講解之後,終於說到了我,可同學們都說我很醜,這位老師很不贊同。我曾聽我的老祖宗講過,我們艾草不僅是養生的最佳路途,也可以用來裝香囊,爲人們送走晦氣、蚊蟲,迎來幸福。老師又吩咐一位同學給每位同學發一個白色的香包內袋,接着讓同學們從花花綠綠的袋子中挑選香包外袋,一陣挑選後,同學們又轟轟烈烈地出了門,有位同學把我也帶走了。

到了一個叫德林的地方,眼前的景象令我觸景生情,他多像我被風乾之前生活的地方呀,清新、純淨。

同學們把我的其他夥伴放在桌子上,老師指揮同學們裝香囊,有一句話我記得格外深刻:“同學們,少的就少裝,多的就多裝,要給後面的同學留夠。”許多同學聽了,把自己原來想獨吞美麗花朵的想法都放下了。

裝好後,同學們還拍了照,留了紀念,一個個臉上都笑嘻嘻的。

每到這天,屈原的愛國之情必定能勾起我的靈魂,志潔行廉,忠君愛國真氣節,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三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爲端一,八年級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早上在吃早餐時,聽到旁邊的人在說買艾葉才知道,又到一年的端午節了。是啊,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這裏的人家都會在門上掛上艾葉,說是起到驅蚊避邪的作用。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母親總是早早出去割一大把艾葉回來,先在門上掛一把,剩下的放到晚上煮水來幫家裏的小孩洗澡。用艾葉水洗過澡的小孩一年都很少有蟲子咬,也不會有皮膚病了。

小孩總是開心地在一旁玩,等着吃母親包好的糉子。父親就會去街上買一些好菜回來讓我們解解饞,順便也帶些雄黃回來,晚上就用雄黃沾些酒爲每個小孩點在額頭和耳朵上。現在的小孩不會像我們那時一樣等着吃糉子了,也不會塗雄黃酒了。我很少會想起要掛艾葉。雖然母親每年總是叫人幫帶糉子來給我吃,但我也不像小時候那麼喜歡吃了。不過每每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都感覺很溫馨。

總想起父母在院子裏忙碌的身影,母親是不是又在包糉子了?父親是不是坐在一旁和母親商量去買雄黃的事了?現在端午節放假了,我明天一定要帶小孩回去和父母一起過端午節了,嚐嚐母親剛剛煮好的糉子,再讓父親幫我們塗點雄黃酒,讓小孩洗洗艾葉水澡。

我們大家一年都會平平安安!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四

“叮叮!”端午節的鐘聲打響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

我特別興奮,因爲又可以邊吃糉子邊看賽龍舟了。

我們吃的糉子是自己做的。我和外婆先去市場買糯米和包糉子的葉子;買回家後,我便把肉和蛋黃放進糉子裏;接着把糉子包進葉子裏,幷包成三角形;最後再把生的糉子蒸熟。這樣,香噴噴的糉子就出爐了。

我們拿着幾個糉子去江邊,看見江畔站滿了人,我們好不容易擠了進去,原來江面上橫着五條“龍”,期待已久的賽龍舟馬上就要開始了。隨着裁判員一聲令下,運動員們便賣力地划起來,鼓聲震耳欲聾,但鼓手們還是表現得很淡定,彷彿他們已經完全習慣了這種聲音。

我剛想拿起糉子開始吃時,卻不小心手滑了,糉子便滾落到江裏。我可惜得直跺腳,媽媽卻表現出一副滿不在意的樣子,這讓我有點奇怪,媽媽平常可是最節省的了。我問媽媽這次爲什麼不在意,媽媽說“糉子最初就是用來在端午節投入江中祭奠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人們之所以把糯米包在糉葉裏,是因爲不想讓魚蝦把給屈原的祭品吃掉;之所以賽龍舟,是爲了把魚蝦等趕跑,不讓他們來吃屈原的屍體。”

我的心怦然一振,以前我雖然知道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聽說他因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投江自盡,也知道《離騷》的大氣磅礴。但我卻不知道,人們竟然這麼喜愛和敬重這位詩人,在他死後,還要賽龍舟、包糉子來紀念這位詩人。我想,正是因爲屈原的才華和愛國情懷,才讓他這麼受大家愛戴,我們紀念的不就是這些嗎?

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這些歷史文化傳統!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五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歌說的就是端午節的熱鬧情景。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重陽節。此外,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吃飽了,不要吃屈原的屍體。

還記得我8歲的時候過端午節,我跟媽媽請求:“我可以一起包糉子嗎?”媽媽笑着說:“你先看我怎麼包的,然後你再試試看。”於是,我學着媽媽的樣子,笨手笨腳地包了起來。我心想:“要是在糉子裏放一顆糖豈不是可以變成“幸運糉子了嗎?”說着,我就迫不及待地在冰箱裏拿了兩塊糖果,放在了一個糉子裏,把它包好之後,放在鍋裏開始煮,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30分鐘過去了……

我一直都沒有忘記我的幸運糉子。那時,我是多麼渴望吃到自己包的“幸運糉子”呀!“揭鍋了!揭鍋了!”姥姥大聲地說。我迫不及待地從沙發上蹦下來,大口大口吃着美味糉子。我連吃了四個都不是幸運糉子,但當我吃到第五個的時候,美味的糖果在我的口中滾動着,我終於吃到了傳說中的“幸運糉子”,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呢!大家都叫我“幸運的小男孩”,這個稱呼很帥氣吧,我也很喜歡。

吃飽之後,我就和姥爺拿着鐮刀去割艾草了。到了花園裏,我一邊割,一邊說:“爲什麼要割艾草呢?割下來後,它有什麼用處?”姥爺說:“艾葉既是藥材,它又可以插在門上,避邪。”我聽了姥爺的話,心裏想:“這麼有名的東西,我還問姥爺,真是見不多識不廣呀!”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端午節的經典美文 篇六

每年端午節到來,家家包糉子、人人吃糉子,無處不瀰漫着糉子的芳香。

糉子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青睞,不容置疑與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當每年端午節吃上青香四溢、美味可口的糉子的時候,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一段苦澀而無奈的往事,它像我身上因勞作而留下的一道道疤痕一樣,讓我無法忘懷。

事情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年端午節的前一天,跟平常一樣,我和老婆很晚從田裏收工回來,吃完飯夜裏8點多了,我們商量好去皮家垸打(摘)蘆葦葉,明日趕早上街賣給別人包糉子,弄點錢補貼家用。那年月實在太窮了,兩口子拼死拼活做,年底不僅分不到錢,隊裏還逼我們還超支款。上年隊裏有人打蘆葦葉賣了十幾塊錢,個個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也想去試試。

皮家垸是一個方圓幾公里的淺湖,湖裏長滿了綠油油的蘆葦,它離我們家很近,只有二三公里路。每年初夏,枯黃的蘆葦就煥發出勃勃生機,無數的小蘆筍穿過枯枝敗葉,從腐爛的根部拱出了水面,露出了白白嫩嫩的筍尖,清淩凌的湖水一夜之間變成白茫茫的了。很快地,白嫩的筍尖又變成了翠綠的蘆杆,蘆杆一個勁地向上竄,一尺、二尺、一米、二米……隨着氣溫一天天升高,一天一個樣,幾天工夫蘆杆上就長滿了一巴掌多寬的大蘆葉了,它們像一把把瑩光閃閃的寶劍斜插在蘆杆上。

蘆葉乍看像竹葉,但竹葉沒有這麼長、這麼寬,更沒有這麼綠。蘆葦跟竹子一樣有節,裏面也是空的,只是蘆杆很細,跟小指拇差不多,稍微用力一折就斷了,但它卻承載着比竹杆大得多的葉子,細細的蘆杆從下至上全被向四周展開的葉子包圍着,一根挨着一根,長得密密匝匝的。它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無論風吹雨打、水漲水落,不彎不折、不倒不伏。

那天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天比較黑,我們一人提着一個大籃子,赤着腳沿着曲折蜿蜒的田間小路來到湖邊,藉着朦朧的夜色,看見黑壓壓的蘆葦一望無際,像黑色的海浪在翻騰。曠野的風很大,吹得蘆葦沙沙沙地響,一陣又一陣,不知疲倦的青蛙在湖邊的蘆葦叢中“呱呱呱”叫着;不甘寂寞的蟋蟀也在路邊的草叢中“蛐蛐蛐”的叫着,這些叫聲平時聽起來像戰歌一樣激烈昂揚,可是那天聽了卻像絕望的呼救聲。回望來時的路,點點螢光如貓頭鷹淡綠色的眼睛在暗夜裏閃爍。不遠處的一座村落還響起了野狗們的叫喚聲。老婆說:“我好怕啊!”我打氣說:“有什麼好怕的,既來之則安之。”

我們彎下腰把褲腳用帶子繫緊,然後把上衣袖口的扣子扣好,防止螞蝗、牛託、蛇及其它水中的害蟲傷害我們,然後一起下水。剛開始水不深,只沒齊膝蓋,可是岸邊的蘆葉都被別人打了,只剩下小葉子了,我們只好向縱深前行。密密麻麻的蘆葦擋住了去路,我們用手小心翼翼地把擋在前面的蘆葦扒開,從縫隙裏慢慢向前走。腳下是淤泥,水越來越深,每前進一步都很困難。水沒齊大腿了,還是沒有看見大點的蘆葉,我們只好繼續向前走,水沒齊腰了,我們還在繼續向前走,終於看見葉子寬大的蘆葦了,正準備伸手去打,忽然一條長長的細細的圓圓的東西飛速向我們游來,“啊!蛇!”老婆驚叫一聲,緊忙向我靠攏,她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渾身發抖,我安慰她說:“不怕,不怕,深水裏沒有毒蛇,都是水蛇,水蛇沒毒,不咬人,再說我們穿的長褂長褲,它也咬不着我們。”等她的心情慢慢平復下來了纔開始打葉,每次打得用手掌捏不住了再把它放在籃子裏。我們邊打邊走,打一會換一個地方,天越來越黑了,二個人互相看不見對方,只聽得見啪啪啪打蘆葉的聲音。大約一個多小時,兩個籃子打滿了,我們才一前一後緊緊地跟着慢慢地往岸邊走。

好不容易爬上岸來,這才鬆了一口氣,二個人渾身溼漉漉的,比落湯雞還要狼狽。這時,天更黑了,天空像一口倒扣在大地上的鐵鍋,黑洞洞的,伸手不見五指,分不清天和地了。田間小路也變得異常模糊,跟路邊的稻田都變成了黑色,每走一步都要踏穩之後再邁第二步,不然會跌進稻田裏。我和老婆高一腳低一腳跌跌撞撞地摸回了家,放下籃子馬上換衣服,換了衣服又去燒開水。蘆葉必須煮熟了才能包糉子,如果不煮熟,蘆葉很容易破裂。

燒了一大鍋開水,分好幾次才把蘆葉煮好,這還沒完,還要每五片一紮把它們全部<>紮起來,再整整齊齊放在籃子裏等天亮了好去賣。所有的事情利索之後,雞叫三遍了,天已矇矇亮了。“休息一會吧。”我對老婆說。“不能休息了,我要上街去了,趕早賣了還要出工。”老婆邊說邊提着裝滿糉葉的籃子走了,我實在困得不行,躺在竹牀上睡着了。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忽然一陣雜亂的腳步聲把我從甜睡中驚醒,繼而有人高喊:“抓小偷!抓小偷!幫我攔住他們!”我一咕碌從竹牀上爬起來,走到門外,這時天已大亮了,只見十幾個男男女女赤着腳呼啦啦從我家門前跑過去,幾個穿着皮鞋的工作人員在後面緊追,跑在最前面的兩個人我認識,其中一個是公社的特派員賈大峯,一個是公社食堂的伙伕胡大舉。這二個人平常狐假虎威、仗勢欺人,老百姓深惡痛絕,人們把他們二個和公社副主任袁大成並稱該公社“三大腦殼”,意思是這三個人裝了一腦袋壞水。只見賈大頭一面揮手一面繼續高喊:“攔着他們!他們是小偷!”街上走出來不少看熱鬧的人,沒有一個人去攔的,人們心裏明鏡似的,都知道抓的是“搞資本主義”的人,他們故意喊抓小偷,好鼓動人們幫他們抓人,這套把戲巳演過無數次了。那幫赤腳大仙也跑得真快,一下子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賈大頭爲首的一幫人平時少鍛鍊,油水又足,肥頭大耳,追了一陣就敗下陣,個個氣喘呼呼的,上氣不接下氣了。

我擔心老婆的安危,急忙向街市場走去。那年月,這種“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行動經常發生,半個月前老婆提着七八個雞蛋拿去街市賣,突然割尾巴的人來了,老婆眼頭亮、跑得早,把幾個雞蛋保住了,大部分賣東西的只跑了人東西來不及帶走,都留在了菜市場,被“三大腦殼”當戰利品給收走了。

我快步來到菜市場,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只見地上一片狼籍,破裂的雞蛋、紫紅的汗菜、白花花的藕稍等扔了一地,最多的是糉葉,撒得屋檐下、大街上滿地都是。“三大腦殼”一來,賣東西的人就像跑兵荒一樣,只顧要命哪管其它,這時公社副主任袁大頭正在耀武揚威地指揮幾個人在打掃戰場。

我沒有看見老婆,我想她不會像上次那麼幸運吧,等我回到家她已回來了,哭着對我說:“割尾巴的幹部來得太突然了,我只好匆忙躲在人家屋裏,糉葉全部丟在街上了,連籃子也沒來得及拿走啊!”我安慰她說:“破財免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老婆仍惋惜地說:“我們忙了一夜,要賣十幾塊錢呢,一下全沒了。”我說:“只要人在,什麼都會有的,如果把你抓去辦學習班,那更慘啊!”

那一年端午節,我們一家人沒有吃糉子;唯有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們一家人沒有吃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