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優秀教學反思 篇一

這周講的是《流動的組織——血液》。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血液的組成成分的瞭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安排了三處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是利用課本的“資料分析”,教師先給予學生引導,然後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根據課本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後發言交流。

第二處是介紹血細胞,教師先以“紅細胞”爲例,從“形狀、特點、功能”三個方面來分析,給學生做示範,然後要求學生參照教師的分析方法,以小組爲單位,通過觀察課本的圖片,閱讀分析課文的信息來掌握白細胞和血小板相應的知識點,並完成表格,課上交流。

第三處是在學完整節的內容後,讓學生來當“小醫生”,以小組爲單位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對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二

作爲一位生物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新課標要求我們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知識性目標的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知識目標。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知識的學習大多是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互動學習。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圍繞三個問題導入:1.什麼是呼吸,請說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麼不同?3.植物有沒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討論。有位學生提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氧氣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學內容就這樣自然的延續。

二、技能性目標的反思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身邊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組實驗有具備條件,一個個都要開展,實驗過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七年級開展的用顯微鏡觀察人血塗片實驗,發現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出乎意料,對實驗也非常感興趣,當場給以表揚。當然對學生的肯定對幫助學生確立自信也是很有幫助。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反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爲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爲教學過程的靈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採集過程中,同學們植物標本可幫助我們認識多種多樣的植物,在科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該爲植物做些什麼呢?請我們大家一起來愛護花草樹木,以後不會再出現有的同學踐踏學校的草坪這現象。學生也意識要愛護一草一木。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三

核心提示:本堂課我覺得成功環節有兩個: 一是我的教學設計主線以地窖和花窖殺人案爲導入,然後學生猜測,自學(找疑點),合作學習(找證據),實驗(驗證證據),得出結論(結案)應用並進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殺人案---找。.。

本堂課我覺得成功環節有兩個:

一是我的教學設計主線以地窖和花窖殺人案爲導入,然後學生猜測,自學(找疑點),合作學習(找證據),實驗(驗證證據),得出結論(結案)應用並進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殺人案---找疑點---找證據---驗證證據---結案---應用。

二是第一個實驗《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是相當的成功,學生直觀感覺,看得見摸得着。通過兩個袋子中的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個變渾,一個不變,由此學生猜測兩個黑色袋子哪個是新鮮蔬菜,那個是被燙過的蔬菜,很準確,並說出了原因。效果很好。

第二個實驗《綠色植物呼吸消耗氧氣》學生對實驗現象說得很準確,但分析原因說的正好相反,但經過其他學生的解釋說明,同學們在爭論中把問題解決了。

三視頻《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播放恰到好處,正好總結出本節課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意義。再由學生總結本課,思路清晰,記憶效率高。

本節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 第一個實驗通石灰水應該選用兩個小三角瓶,分別通入在對比,而我只用了一個。第二 第二個實驗然學生來操作會更好。

以後克服課堂中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讓生物課堂更生動,更加貼近生活,讓每個學生每節都有收穫。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四

本節是人教20xx課標版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節在本章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啓下的功能。但是這一節的內容如反射的概念、反射弧完成的過程等內容都比較抽象並很難理解,如處理不好則枯燥無味,學生既沒有學習興趣也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的教學目的在於如何將抽象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得其對於科學的概念變得易學易懂。針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較多,知識相對較系統的背景,本節課是以“生物聯繫生活”、“生活應用理論”、“理論實踐生活”爲設計主線,注重知識線與方法線同時進行,爲學生創造動腦分析、交流表達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教學理念。知識與方法並重的同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熱點,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內容。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掌握人體幾大系統的生理結構特徵、人體感覺器官及神經系統組成,並且已具有活動調節的生活現象和經驗;但就我校學生情況看來,不能有效的將實踐中獲得經驗與知識概念識記、系統性處理後再應用,需要教師進行從旁引導。學生比較活躍,興趣易激發但缺乏協作與耐性。

按照課程標準結合學生情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爲:

1、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2、通過生活的自己的表現分辨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通過實驗、探究、遊戲等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等。

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重點難點爲:

1、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3、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綜合以上,爲了更好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本節課以“五步三查”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於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了解通過導學案,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突破重難點時,除了教材提供的情景,我還設計了兩組小遊戲

1、轉向競技:每小組一名選手參賽完成4次正口令和4次反口令轉向比賽,全班對反應速度快、動作標準的同學給予掌聲。

2、舉手競技:全班學生和教師圍圈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參與轉向競技的學生分別下達正口令、反口令、手指數量示意(一根代表舉左手、二根代表舉右手)和反向示意。通過遊戲學生充分體會到耳、眼覺對刺激的感受、中樞神經對信息的處理和下達指令信號,肢體對指令信號的做出的效應。在以此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爲了讓學生理性的認識“反射弧”這一內容,我設計了拓展實驗:測定反應速度實驗。組內完成每名學生的有、無干擾條件下對照左右手反應速度的測定,實驗4次記錄數據,取平均值。這一實驗過程充分的體出現小組探究合作意識,並以設置對照實驗的方式體會和實施嚴謹的科學實驗探究過程,提升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

本節課,以“五步三查”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完成,通過導學案、通過小遊戲和實驗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搭建了學生合作探究和展示的平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得以發揮,提升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如能適當使用多媒體設備拓展學習資源和空間相應的效果會更加的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五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單元第二章的內容,該課在從整體瞭解人體構成的基礎上,圍繞消化系統幫助學生學習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所經過的主要器官及食物變化(分解和吸收)過程,瞭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給消化系統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過設計製作模型進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時激發學生關注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這一節課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三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以往很多教學情節都只是爲導入新課而設計,1分鐘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後面的環節又重新設計一個完全沒有關聯的情節。這樣就顯得很造作了。這就範了教學情節設計大忌:爲情節而設計,太過牽強,生命力太短,意義不大。

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節,而是設計了一個故事情節貫穿整一節課教學。一個故事情節貫穿始終,既有開啓課題,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完成知識能力目標,又能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最終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社會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所有環節一環扣一環,逐層深入提升。

首先,我讓學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飯不定時、暴飲暴食、飯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最後肚子疼送醫院的一段視頻,畫面最後停留在醫生給這個小孩作完檢查。

這時我讓學生來當一回醫生,給小孩診斷一下他有可能得什麼病。我趕緊趁熱打鐵引發學生思考消化系統構成與消化、吸收過程,從而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然後再通過一段小孩消化系統器官的“對話”,引發學生如何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討論,從而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

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這一情節非常感興趣,也較爲投入,通過第一個視頻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大的調動,發言非常踊躍,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基本上都能準確地診斷出病情,有些同學還能指出病因,並開出藥方。第二個視頻將小孩體內的消化系統類比成工廠,擬人化的對話,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考、討論。同時因爲貼近學生生活的原故,學生也較容易容易理解,便於分析、討論。

二、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探究消化系統的結構時,我設計了拼圖遊戲,讓學生在拼圖的遊戲中認識各種消化器官及其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瞭解消化系統,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讓學生進行拼圖遊戲的。基礎上,小組之間互相按順序說說消化系統的結構及其作用。從而認識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在教學消化系統與日常生活習慣時,讓學生在教師所設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於激發學生髮散思維,思考日常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護我們的消化系統等。

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縱使課前千錘百煉,實際教學中也會出現不確定的因素,給教學帶來一些遺憾,有遺憾就要反思和改進。反思本課教學不足之處關鍵在於:

首先,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瞭解他們困難所在。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爲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拼圖遊戲及幾分鐘的視頻解說,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消化系統的全過程。因此,當要學生複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繫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於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並發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試想,如果課前直接讓學生先進行早餐,一邊細嚼慢嚥,一邊去感受食物從嘴裏一步一步進入消化系統被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也將更有助於學生理解消化系統的結構以及消化與吸收的全過程。

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爲如此,才激發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六

總結反思如下:

1、營造氛圍,搞好開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本學期我擔七年級7個班的生物課,我深感任重而道遠。但是,我並沒有直接給同學們開始上新課,而是先給同學們講解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如何學習生物,生物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總之,七年級的小同學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爲興趣是入門的開始嘛,只有這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物的氛圍,才能打好本學期生物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開端。

2、鑽研教材,精心備課。

做爲生物老師的我,研究《生物課程標準》,把裏面的內容吃透!使自已明確教育教學的標準,心中有目標,教學有方向。平素,我精心鑽研生物教材,先備課備教材備學情,而後與生物老師集體備課,共同研討,共同交流,達到共識,做到取已之長,補已之短。真正體現集思廣益,團隊觀念!

3、三疑三探,合作交流。

課堂上,我採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摸式,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交流。在實施該模式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自覺性,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變“要我學習”爲“我要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得以展示,討論時踊躍發言,據理力爭,有理有據,我把每個小組的得分展示在黑板上,讓每個小組之間有合作,更重要的是有竟爭!一份種耕耘一份回報,本學期學期舉行的幾次大型考試,我所教的班級,生物成績次次突出,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

4、落實作業,勤於檢測。

平時的作業,我是這樣安排的,作業的量不大,但形式多樣,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梯度不同,難易度不同,做到優的拔尖,中等的變優,差的有進步。作業佈置後,一定要落實,如果不落實,等於沒有佈置!每學習一章或一個單元的內容,都安排考試檢測一下,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的怎麼樣?對試卷要精批細改,有分數,有講評,有訂正。考一次要有效果!

這是對本學期的生物教育教學的工作總結。請批評指正。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七

視頻回顧種子的萌發過程自然引入課題並板書——直接、省時;

一首小詩本想讓學生理解根的頑強生長,但沒有考慮到該課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所以出現了誤解和卡克——應注意生物課的特點;

讓學生觀察培養的幼根時問了“爲什麼這樣多?”、“哪裏長出來的?”兩個問題,不太合適,應放在學習完結構和功能後學生才能答出——注意問題的問法和出現時機;

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時,多數學生沒有看到,就讓學生做學案的。題目了,就是對是否看到了教師也沒有確認、落實,更沒有對看不到的進一步地指導——注意給學生時間操作和結果的確認;

討論根的生長跟誰有關?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太短——注意該討論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生成,需要花費一點時間;

用課件顯示枝條,不如展示實物——給學生直觀的真實感受;

動畫演示芽發育成枝條,給學生動態的連續印象——很好;

讓學生摘取去掉葉片的帶芽枝條的頂芽進行切開觀察並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展示了切開的芽同時解說,這點很好。不足處:幹嘛要去掉葉片呢?帶葉不是更好嗎?沒有讓學生認識頂芽和側芽;實物展示要是進行放大的調節會更好些。

建議:先出示帶葉枝條讓學生辨認葉片、莖、芽(頂芽和側芽),之後在學習芽的結構和發育不是更好嗎?

芽的發育連線,學生已經在學案上完成了,改爲實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課件上重複一個標準答案了;

植物需要營養物質,先說了結論之後在讓學生看實驗的結果和現象,順序顛倒了;

亮點:有顯微投影,準備了實物枝條,切開觀察了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八

乘着教研周之風,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課後幾位專家對我們如何更好的上好這堂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這不但讓我發現了自身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許多不足之處,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專業素養,有利於我的專業成長,在此感謝學校給我這麼好的一個鍛鍊機會。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選自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七章第一節,這節課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初步的功能,因此與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展開教學,教學中儘量應體現通俗易懂。在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確認識本節內容的知識、地位及其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後對一些活動進行設計,本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從而使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我能夠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來指導教學。當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多看,多聽,多感受,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這堂課後,我也發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本節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緻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餘地思考,而不是急於提醒和引導。

可能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認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位儘快發現,然後儘快得以改正,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