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寫端午節的週記(通用多篇)

寫端午節的週記(通用多篇)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

記得我還小的時候,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到了端午節,我總要拉着爸爸媽媽的手,不惜奔波萬里,樂顛顛來到外婆家,到了家門口時,我就能夠隱隱的聞到一股似花香的香氣,爲了趕緊揭曉答案,外婆一開門,我就一溜煙從外婆的胳膊底下鑽了過去,直奔廚房。我尋着香氣的源頭,一點一點地尋找“答案”,令我大吃一驚。啊!原來是那白瑩瑩的糯米發出來的香味呀!外婆在上面抹了一層槐花蜜,怪不得我會把它誤認爲是花香呢。在糯米的旁邊擺着黃橙橙地鴨蛋黃,噴香的鮮肉,還有那大大的既補氣又補血的紅棗,讓人看了就垂涎三尺,恨不得馬上就把它們一股腦的吞下去。

外婆又衝我笑了笑,便開始包糉子了,外婆先把塗了一層槐花蜜的糯米上放了一個大紅棗,接着拿起葦葉,把糯米放進去,又靈巧地擺動了幾下,一隻三角形的小糉子便映入了我的眼簾。外婆包糉子的速度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我看了外婆包了四個糉子,也沒有發現出什麼祕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地問外婆:“外婆,你包糉子的速度怎麼這麼快呢?有什麼祕訣嗎?”外婆笑而不答,過了好一會兒才慈祥地對我說:“也沒有什麼竅門,熟能生巧嘛!”聽了外婆的話之後,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愛端午節,我忘不了外婆包的那香噴噴的糉子。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2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3

今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我想端午節應該是每個地方都有的吧,可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這下我可明白了。

我和奶奶來到大街上,四處都會傳來熱情的喊聲;聽“賣糉子啦!甜的,鹹的,香噴噴哦!”但最令我注意的是小孩子了,他們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都繫着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奶奶說,那是長命縷。

奶奶從大街上買了些艾草和蒜頭,中午12點,就拿出去放在太陽下曬,說是可以避邪。

晚上,一家人吃着飯菜,當然少不了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還有一道菜叫黃龍出海,媽媽說:"今天是龍的紀念日,所以要燒這道菜。"電視機裏,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瞧他們的頭上畫着"王"字,身上還佩戴着五色香囊。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今天早晨,媽媽早早的就起牀了,她去了菜市場,買回來一些糉葉、肉、蜜棗、和糯米。媽媽一回到家,先把糉葉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把蜜棗、肉和糯米放在一個鍋裏,再把一些醬油倒入鍋裏,緊接着把它們拌在一起,餡便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媽媽便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不慌不忙的拿起幾片糉葉,圈成一個類似圓錐的形狀,接着放一些餡在裏面,然後再用一片糉葉包起來,最後用一根線紮起來,這樣,一個糉子便包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也包起糉子來;糉子包好了,媽媽立刻把糉子放在鍋裏煮,過了不久,糉子煮好了,媽媽拿起一隻糉子,剝開糉葉,細細地品嚐,我看着媽媽臉上的表情,忍不住笑了,媽媽見了,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但看我開心的樣子也笑了。

這一天,人們不光吃糉子,還賽龍舟,插艾青……這都是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據說都是爲了紀念愛國英雄屈原的。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5

“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爲“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糉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糉子呢?

包糉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糉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糉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衆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爲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爲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6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我們家鄉包的糉子是海南有名的定安糉子,糉子裏面是用鹹蛋黃和肉做餡,吃起來香噴噴的。奶奶是包糉子的能手,每逢過節,她都爲我們包糉子,可這次,因爲媽媽太忙,所以奶奶沒有回老家包糉子;這幾天,奶奶準備了好多葉子,要包許多的糉子送給朋友們,希望他們收到後,會有人說一個“哇”字。

雖然今天是過節,本應該去泡“龍水”,可媽媽說:“今天是過節,我們不要去湊熱鬧”。因此,我還是象往常一樣,在家裏做作業、上舞蹈課,我覺得今天既是個熱鬧的日子,又是個平常的日子。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7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8

端午,中國人都知道的。其實他還有其它的稱呼如:端陽,重五……

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總是一早起來,站在院裏活動身骨,然後在耳邊掛上一脈不知名的植物,那個植物有一種攝人的清香,睡意不知不覺都被捲走,腦中只有一股清風在環繞。

那時候還小,不知道那植物有什麼用處,但是聽爺爺奶奶說過。那是一種可以避邪的草藥,端午那天是必不可少的。

你也千萬別不信。我羰午那天出門,看到家家戶戶上掛着的都是那種植物,在門窗上,在小屋中,整個小城迷漫着這種清香的氣味,令人心曠神怡。

中午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可高興了,因爲我們可以吃鴨蛋了。

你別認爲鴨蛋沒什麼,你得記住,那一天是端午。

沒錯,端午的鴨蛋是很特別的。

這些鴨蛋是以我上文說的藥草煮出來的,那藥香再加上鴨蛋本身的香味。別提多誘人了,而且,鴨蛋也因爲藥草的浸泡,全變成了青黃色,看着都讓人眼讒。

兒時手比較小,想多拿鴨蛋卻拿不了幾個,所以總是用毛線織成一個絡子,然後用一個個裝在裏面,掛在胸前,這當然不好看!但當時卻是我們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掛久了,我們一高興,便掏出絡子裏的鴨蛋,吃了。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其它都不碰破。吃光裏面的蛋黃蛋白後,便用清水洗淨。晚上一到,便鑽進竹林中,抓幾隻螢火蟲,放在蛋殼中,在上面蓋一層薄羅,封好。螢火蟲便在裏面一閃閃地亮,很是燦爛!

現在長大了,竹林也消失了,大概不會再有兒時的端午吧!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9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夠將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是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爲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糉子,想讓大魚一吃將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

以後,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吃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因爲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好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0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今天,咱們就說說家鄉端午節的糉子。

我們年年都過端午節,可你們知道麼,端午節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說有那麼一天,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跳河。他死後,人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吃掉屈原,於是就創造了‘糉子’讓魚吃。只有把魚餵飽了,纔不會吃掉屈原。水下漆黑,把糉子餵給魚,魚纔會給屈原指明方向。

糉子,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時,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元、明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當端午節,奶奶和媽媽就要開始着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我看着她們忙碌的身影,我也加入了進去。期待着糉子的出鍋。過了幾小時,糉子熟了。我慌忙的抽出一個糉子,好甜呀!大米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端午節吃糉子,就好像春節吃餃子一樣天經地義。吃糉子的習俗,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1

今天是端午節,爺爺一大早就打電話叫我們回家過節。

上午,我和媽媽回到家,覺得很無聊,大姐就提議說玩撲克牌。於是媽媽、大姐、二姐和我就湊在了一起,大姐講了出牌的規則:就是拿出10、J、Q、K共16張牌大家每人四張,然後開始相互傳牌,誰的手中先湊夠四張相同的牌,誰就可以把手先拍在桌子上,另外三人要迅速地把自己的手拍在第一個人的手上,反應最慢的一人就輸了,她得給前三名每人一張牌。我們開始玩了,我先輸了兩局,可是我不甘示弱,暗下決心一定要贏,後來我使了點小聰明,嘿嘿,真的贏了。

後來我們又玩了幾局,誰都有輸有贏,贏的時候我們哈哈大笑,輸了時我們愁眉苦臉,玩得可真開心呀!

啊,端午節真快樂呀!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2

陽光金黃又柔和,天地問一片明媚。外婆家門前兩棵高大的樟樹上,站立着兩隻喜鵲,它們唧唧喳喳,在一唱一和。

屋外敦厚的外公正肩扛着鋤頭往家走,手裏捏着一束尺把長的綠色葉子。那葉子名叫菖蒲。外公用紅紙,把菖蒲粘在門兩邊的木柱子上,真是好看!我好奇地湊上去,立刻聞到了菖蒲的清香。

屋裏,外婆在竈臺上忙碌着,菜刀切、鍋鏟炒,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外婆還會拿出一隻碗,那碗裏倒着些許燒酒,燒酒下沉積着橘紅色的雄黃。她一隻手拿碗,另外一隻手的食指仲到碗裏,蘸來燒酒和雄黃直往我耳朵裏、脖子上、額頭上塗抹。我逃,外婆就追。到後來,在門前的空地上,小夥伴們看到各自部是耳朵裏黃黃的,額頭上黃黃的,就忍不住笑。

端午節,在門口插上菖蒲是驅邪避瘟,給小孩子塗抹上雄黃酒,是爲了讓他們避過蟲蠍叮咬,平安過夏。

這是記憶中的端午節。它就像那時的陽光,是柔和的,金黃色的。每每想起,我的心情就會明媚起來。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3

大家都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吧!在我家,奶奶總會忙着包糉子。

早幾天,奶奶就會去超市買來糯米和糉葉,接着將糉葉放鍋裏煮一下,再撈出來用刷子刷乾淨,等到端午節那天就可以拿來包糉子了。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還在睡夢中,奶奶就在喊包糉子了。只見奶奶準備了好幾種餡兒,有蜜棗,豆豆,豬肉,我最喜歡吃蜜棗了,媽媽則喜歡吃什麼都不加的白糉子。“動手吧!”奶奶說。我和媽媽相視一笑,因爲媽媽是第一次包糉子,我嗎肯定不會包的了。但是還是跟奶奶學學,試一試才知道會不會嗎!

我和媽媽各自拿起糉葉,按奶奶所教的一步一步來。因爲是初次包糉子,媽媽笑着說:“怎麼搞得,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做起來手比腳還笨呢!”我聽了,看了看媽媽手裏那不成形的糉子,哈哈大笑起來,和我的差不多嗎!要角沒角,太太難看了。奶奶則鼓勵我們:“第一個不行,第二個肯定會有進步的。”就這樣,媽媽倒是一個包的比一個好,而我還是沒學會。

不會包糉子就來煮糉子,我將奶奶包好的糉子一個個放入鍋中,加了水,接着燒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一股糉子香味便飄了出來,我靜靜等待着我愛吃的蜜棗糉子。我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真希望每年可以這麼開心。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4

家鄉有很多節日,好多我早已淡忘了。由始至終不會忘記的還是家鄉的端午,一想起它,內心一種油然而生的興奮,至今都仍然回味無窮,歷歷在目。至於它的源起,相信大家早就有所耳聞了。

端午,是一年之中必不可少的節日,據我們當地人說這天到大山上去遊玩,就能夠治百病,如果再吃些野果之類的東西那就“更勝一籌”了,家鄉的老人們將這一遊稱之爲“遊百病”。這一說雖說沒有科學道理,但是當時在長輩們的“吹捧”下,天真無邪的我們始終深信不疑。依稀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村裏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就會一大早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口集合,浩浩蕩蕩的向渴慕已久的大山“進軍”。

這天,經過跋山涉水之後,迎來了陣陣的鳥語花香,蝴蝶在草叢間偏偏起舞,阿娜多姿,蜜蜂也毫不遜色,爲它伴奏,悅耳動聽,雖不能夠與金曲互相媲美,但是這是原滋原味的天籟之音呀!好不令人醉生夢死。兒時的我們最喜愛不過的'當然要算是在草叢間找野草莓了。野草莓它與市場上賣的草莓截然不同,它個兒不大,顏色也不一樣。雖說難找,可一番忙碌之後,各自都“碩果累累”,忙着帶回家好與父母一起分享,也暗自在心裏默默祝願他們健康長壽。

不必說繁花似錦的百里杜鵑,更不必說景色迷人的黃果樹瀑布,單是家鄉的“人間仙境”就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人間仙境是指神仙坡,它是家鄉人們在端午節時遊玩的地方。神仙坡地勢險要,海拔極高,山路斗折蛇行,盤曲而上,撥雲弄霧。必須用汗水澆灌你才能夠“一覽衆山小”。這兒最精彩不過的是異彩紛呈的文藝節目,這些節目大多是由苗族同胞們自編自演,他們多才多藝,以此來顯示家鄉的地靈人傑。

如果這其中非要評個高低的話,當然是要算苗族滾山珠了,我應當怎樣來形容他呢?

假如我是一位詩人,我就要寫出行雲流水般的詩來描繪他們的變幻多姿的舞步;假如我是一位畫家,我會用各種色彩點染他們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飾;假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我會用動聽的音符來構成此起彼伏的音階傳達他們清脆的鈴聲;假如我

是一位雕刻家,我會在玉石上摸擬出他們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材,然而,我什麼也不是,我只能夠用貧乏的文字來描繪這驚人的奇葩,就好像白居易所說:“珠瀴炫轉星宿搖,花蔓鬥龍蛇動”。

朋友,如果你願意到我的家鄉來,我會爲你作引導,如果你喜歡我家鄉的舞蹈,我會爲你作介紹,來吧!我遠方的朋友。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5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掛香包,划龍舟和掛艾草,那一天早上奶奶準備竹葉,蛋黃和一些材料。

我和奶奶很早起來包糉子,剛開始我包的不太好,後來我越包越順手,奶奶還說我很厲害呢!包完了糉子,奶奶拿去蒸,這時候大家也起來了我和弟弟也把香包拿起來掛著,我們吃完了奶奶煮給我們吃的愛心早餐,大家各自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我和弟弟一起去幫忙奶奶打掃家裏。

我知道一個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和吃糉子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以前有一位臣子他叫屈原有一天有一個壞臣子跟皇上說屈原的壞話,皇上非常生氣,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難過,於是他便跳江死了,皇上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後悔和難過,便派人去把它的屍體撈起來,皇上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請人做了很多的飯糰讓魚蝦吃飽纔不會吃掉屈原的屍體流傳到現在就是現在的糉子和划龍舟,掛香包和掛艾草則是要驅趕壞東西。

我覺得端午節真是個有趣又忙碌的節日,所以端午節我一定會幫忙爸媽做事情,也助你們端午節快樂。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6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了,大家都開始忙活起來了。媽媽和奶奶先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接着開始清洗乾淨糉子葉,便準備開始做糉子了。

“媽,我還不會包糉子呢,您能不能教我包糉子啊?”我懇求道。“行,反正包糉子還是蠻簡單的,我就教你吧!”媽媽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請求。“不過,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必須耐心點兒。諾,首先把糉子葉捆成一個圓錐形;記住,一定要捆的很緊,這樣纔不會漏出米來。再把糯米放下去,如果你喜歡吃紅棗糉子,也可以在裏面放幾顆小紅棗進去一起煮。接着再用一片糉子葉把裝糯米的口蓋住;接着用一條細繩或割葉青把糉子綁緊來,就完成了!”媽媽仔細地對我說。

不知道爲什麼,在媽媽面前的“乖乖女”糉子,在我面前又變成“調皮蛋”了,不管怎麼弄,它都不聽我的話,氣得我真想大罵它一頓。最後,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媽媽的幫助下,“不成功則成仁”地包了一個糉子,雖然看起來並不雅觀,不過,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媽媽給我帶上了五線繩,並囑咐我一定不要折掉或壞掉,只有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下了,纔可以摘下來。據說五彩繩代表五色龍,可以降伏妖魔,驅走疾病。早上忙完後,今天的主角登場了——白嫩嫩的糉子蘸上白糖,又甜又黏,又白又香,好吃極了!

五月五,端午節,吃糉子,龍舟戲水喜氣洋洋……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7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美食大節。每逢端午,街頭就會出現很多叫賣糉子、香囊、艾草的小販,今年也不例外。媽媽給我買了好多糉子,也給我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

戰國末期,有一個楚國人叫屈原,他很有治國才能。楚國在他的輔助下,國力強盛,和秦國爭霸天下。後來,屈原受人排擠,遭到流放。自此,楚國國力不濟,先後被秦國搶佔城池,攻破都城。屈原萬念俱灰、仰天長嘆,在悲憤中投江自盡。百姓聽說後,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投棕子。此後,爲了紀念屈原,端午的一些習俗就形成了,成爲我們民族中唯一具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傳統節日。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人士,寧死不當亡國奴;是一位很有才氣的詩人,現已成爲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精神和才氣影響了中華兒女幾千年的歷史,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現在,端午節的文化意味越來越濃,影響着我們新一代的炎皇子孫。

但是,如果我是屈原,我決不會投江自盡。因爲自盡只是逃避,放棄了國家、拋棄了人民。我會想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做。比如,教學生、訓練兵、教國王,以自己最大努力,一點一點地去服務我們的社會。每個人只有這樣,我們國家才能興盛起來,人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8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每到農曆5月七年級,天才矇矇亮,母親便叫醒我說:“快起來,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裏,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裏,散發着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飯吃過後,不用母親吩咐,便邀好幾個夥計上山去摘箬竹葉扎糉子了。

其時的家山,新竹成林,蟬鳴嘶嘶。還有滿山的芒花,開得紅豔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靨,彷彿又如天邊的彩霞。”

箬竹葉一般長在地勢較陰的山坳裏。其竿細細,其葉碩大。山風吹來,葉葉相撞,沙沙作響。摘箬竹葉,要揀新葉,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葉片,中指一頂葉柄,“啪”的一聲脫落。

我們這些孩子們,在故鄉的懷抱裏,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歡笑。我們比着,誰摘得箬葉多,誰摘的箬葉大。

箬竹葉摘回家後,母親拿到鍋裏淖過,再拿到清亮的溪水裏,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糉子了。母親把箬竹葉捲成圓錐型,然後用飯勺,填進糯米,用筷子插實,包好,將嫩竹篾一捆,一隻只棱角分明的糉子便紮成了。

糯米需淘洗乾淨,晾乾,用少量的鹼和之。有時還在糉子中包上一些紅豆、紅棗、花生米及臘肉,味道就更好。

糉子紮好便是晚上了。晚飯過後,父親把糉子放在鍋裏,用準備好了的乾柴煮上三四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糉子餘溫尚存,還帶着濃郁的箬竹葉的清香。

糉子從八年級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親還要做包子,煮鹽水蛋,煨大蒜子。對了,母親還在蛋殼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我的脖子上。這種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蛋當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掛上一個大鵝蛋那就雄壯了。玩膩了,就用蛋打架,誰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後留下的就勝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親把艾草、菖蒲收起來,蘸雄黃酒,撒到屋的每一個角落,消毒避蟲。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手背上,腳背上塗一些雄黃。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着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19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據說,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是爲了紀念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後來,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今天一大早,我一醒來就聞到了一股糉子的香味,我急忙起牀來到餐桌前。哇!今天的早餐是糉子。今年的糉子品種可真多:有紅豆糉、紅棗糉、花生糉、還有姥姥包的肉糉……

我看見這麼多糉子口水都流下三千尺。我迫不及待拿起一個糉子,三下五除二剝開那幾片還在散發着香氣的糉葉之後,裏面躺着的糉子就好像小寶寶一樣新鮮細嫩,招人喜愛。輕輕咬上一口,那混合了棕葉香、糯米香還有肉香的濃濃香氣在口中鼻中縈繞不絕,那黏而不粘的口感,那甜美的味道讓人吃之後回味無窮。我們一家一邊吃着香甜的糉子,一邊聽爸爸講着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

今天,我不但吃到了香甜的糉子,而且學到了許多知識,我會記住這個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寫端午節的週記 篇20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爲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划龍舟、包糉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糉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

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打撈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河裏,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