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鵑啼血的典故精品多篇

杜鵑啼血的典故精品多篇

杜鵑啼血的典故 篇一

“奧咕,奧咕,奧咕奧咕!”

布穀鳥來了,它的叫聲喚醒了大地,喚來了春天,真正意義的春天。在家鄉小興安嶺的小鎮上,大森林裏,每年春天布穀鳥年復一年地“奧咕、奧咕”地叫着,呼喚着人們,春天來了,招呼着人們播種布穀。每當布穀鳥一叫,就沒有霜凍了,這纔是真正的春天。有一種叫水曲柳的樹,布穀鳥一叫纔開始長葉子,這時再不會有倒春寒了。大森林裏迎春花,達子香,野丁香,黃花菜,競相盛開,粉紅的,粉白的,青的,黃的,爭相鬥豔。配上布穀鳥的歡唱,真是鳥語花香。

到北京這幾年,年年春天布穀鳥也是應時應節地叫來了春天。也曾春季到過江南,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也有布穀鳥的哀鳴。敢情是這傢伙哪都有啊!那叫聲極富穿透力,似近又遠,不緊不慢,“奧咕奧咕”宛轉悠揚地聲聲唱着。有人翻譯了它的叫聲;爲“臭姑,臭姑,害我好苦”,有人翻譯爲“好苦,好苦,光棍好苦”。雖然人們按自己的意思解讀了它,可它叫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是哀鳴是歡唱還是嘮叨?也許是求偶叫春尋歡作樂,也許是雞報晨它報春,也許是不得志的哀鳴,也許是悲慘身世的訴說,也許是……只有它自己知道了。

人們爲它編造了個愛情故事,說它是國王變的,被奸臣篡位和他心愛的妃子生離死別,死後還不忘他的心上人,滿世界地嚷嚷光棍好苦,有點梁祝化蝶的味道。也有的人說它也不是什麼好鳥,它把蛋下在喜鵲窩裏,讓喜鵲替它孵化,大鳥把喜鵲的蛋扒出窩外,小鳥一出殼就嗛死小喜鵲,讓喜鵲單獨餵它,真是個典型的地痞無賴。它也有大名,學名,網名,學名叫杜鵑,藝名叫布穀鳥,網名臭姑姑,又叫子規。說它在叫的時候能叫得嘴裏流血,說是啼血杜鵑,口裏流血可癡情不改。不知是誰看到了這些,這只是個傳說。

人們讚美海燕不畏狂風巨浪,讚美雄鷹的頑強矯健,讚美孔雀的富貴美麗。杜鵑雖沒有它們受人喜愛,可還是比烏鴉和貓頭鷹受人青睞。

誰知布穀鳥叫了多少年,但一千多年是不止了,因爲詩仙李白有詩爲證,詩曰:“蜀國曾聞子規啼,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日憶三巴。”白居易在《琵琶行》裏也有詩云:“期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還有李商隱、秦觀等不知多少名人聽過布穀鳥叫而詠頌杜鵑。想來外國也有布穀鳥,春天也在吟唱。他們做何感想,怎麼解讀的,就不得而知了,誰知用的是鷹語還是鳥語。只知哪的布穀鳥都是一個腔調。

歲歲長聞布穀鳥叫,可從來沒見過杜鵑是什麼樣的,是大是小,是黃是白,嘴多大,尾巴多長。都說叫喚的鳥沒有肉,可能也不會太大。出於好奇我曾經循着叫聲找過,攆到樹林深處,總是聽着叫聲不遠,就是看不到,不論遠近聽來,叫聲都是一樣的大,一鳴驚人天下聞。感覺是在前面一帶,到跟前又覺得很遠。始終沒見到它的影子,不知它是多大,是公的叫還是母的叫,還是夫妻對唱。攆不到也就不能再攆了,再攆下去豈不應了那麼句話;“活人哭死人,傻狗攆飛禽了。”山上看不到就想到了動物園,幾次去動物園都先想着杜鵑,可都七差八差地錯過去了,也沒聽過動物園裏的杜鵑叫聲,要是聽到叫聲也會想起去看看它。我知道有它,它能否知道有我,聞其聲不見其物也久矣。

沒見過杜鵑鳥,但是養過杜鵑花,不知這杜鵑鳥與杜鵑花有什麼聯繫,是不是布穀鳥以杜鵑花爲食。在家鄉養過一盆杜鵑花,稱四季杜鵑,由於土質好,又上了點花肥,勤澆點水,那花就常年地鮮花怒放,雖說是水性楊花,可很招人喜愛,放在窗臺上常開常鮮,別人竟以爲是假花。在北京也養了一盆杜鵑花,買的時候滿盆的花,也精心照料,可不僅不開花,反倒都枯萎了,可能是生在淮南則爲橘,生在淮北則爲枳。

雞報曉,杜鵑知春,大雁南北知寒暑,天鵝高飛已深秋。

又聽見布穀鳥叫了,還是沒見過它的模樣。

杜鵑啼血的典故 篇二

古代的時候,在蜀國境地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一天,一個男孩忽然駕着祥雲從天上降下來,落在蜀國東南的朱提。一落在地上,男孩就說自己叫杜宇。

同時,又有一個女子,從匯源的井水裏涌現出來,她說她的名字叫利。

杜宇長得英俊大方,利生得聰明漂亮。這天造地設的兩個奇人結成了夫妻,杜宇自立爲蜀王,號稱望帝。

望帝很關心人民的生活,什麼播種啦,耕田啦,收割啦,他都親自過問,就連人們蓋房子,他也要親自到場,所以深受人們一愛一戴。

當時蜀國常鬧水災,那些洪水從上游的山區奔流下來,沖毀了無數的莊稼,也沖壞了許多的房屋,所以望帝急切盼望有人能根治水患。

有一天,忽然從一江一水裏逆流浮上一具男子的一屍一體,大家站在一江一邊看見了,都覺得很奇怪,因爲一屍一體應該順流而下才對,爲什麼能夠逆流而上呢?這是災難的預兆還是吉祥的徵兆呢?趕緊去告訴望帝吧!

望帝弄了一條船,組織大家把這具一屍一體打撈上來,放到岸邊,他們一看這人是一個魁梧的男子,都覺得可惜,就準備找個地方安葬他。

讓大家更奇怪的是,一屍一體一碰到一江一岸的土地,就慢慢地復一活了。

望帝問他:“你是誰?爲什麼被水淹死還能夠逆水行走?爲什麼一見了土地就能夠復一活呢?難道說你是神仙不成?”

這個人從容地說:“我是楚國人,名叫鱉靈,我在楚國被淹死,卻逆水前行,到了蜀國又復一活了,我也不知道是因爲什麼,也許是天意吧!因爲我能夠治理水患,能夠幫助望帝治水。”

望帝一聽,特別高興,立即封鱉靈爲宰相,派他前去治理洪水。

鱉靈果然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幹。

他帶領人們鑿開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過巫峽,奔泄到夔門以外的大一江一里去,從而平息了洪水的災難。

望帝見鱉靈這麼有才幹,解決了一直困擾着他的一大難題,便準備將王位禪讓給鱉靈,自己到西山去隱居。

鱉靈一聽,立刻說:“這怎麼行呢?蜀國是您辛辛苦苦開創的,我怎麼能夠繼承您的王位呢?”

望帝說:“王者之位,本應該能者居之,你帶領人們治理了水患,給百姓帶來了幸福的生活,就應該繼承帝位!我隱退之心已定,望宰相切莫推脫!”

於是鱉靈就繼承了王位,稱做叢帝,又叫開明帝。

叢帝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好事,老百姓過着快樂的生活。

可是,慢慢地,叢帝有點居功自傲,便不大體恤民情了。

原來他一頓飯只吃一道菜就行了,現在連續上十道菜還不滿足;原來他只穿着粗布的衣服就很滿意了,現在穿着綾羅綢緞還嫌不夠;原來他的身邊只有一個妃子,現在後宮裏的美一女數也數不清了……

望帝在西山隱居,時常聽到人們發表對叢帝的議論,他聽說這事之後,非常着急,決定自己親自進宮,勸導叢帝。

老百姓聽說這個消息後,個個興奮異常,他們也想隨老王一起去勸說叢帝。

叢帝在城樓上看到老王帶着那麼多人奔來,以爲老王要奪回王位,因此帶人馬打來了。他立即下令關緊城門,不準老王帶人進城。

望帝無法進城,又不能發動戰爭去攻打,這樣百姓就更有苦頭吃了。望帝很着急,他心想,爲了百姓,我情願化做那會飛的鳥兒去進諫叢帝。

他這麼想着,竟真的化做一隻杜鵑鳥。杜鵑立即展翅飛到蜀宮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道:“民貴呀!民貴呀!”

叢帝的妃子們把杜鵑的事情告訴叢帝,叢帝很奇怪,就來觀看,那隻杜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不停地叫:“民貴呀!民貴呀!”

叢帝說:“民貴民貴!我也知道民貴!我辛苦了這麼些年,稍稍享受一下也是應該的!莫非你是望帝變的不成?”

叢帝走了,再也沒有理睬杜鵑。

杜鵑還在日夜不停地叫着:“民貴呀!民貴呀!”

杜鵑就這樣一直叫着,直到口裏流一出鮮血。

叢帝終於知道了這隻杜鵑真是望帝變的,他終於明白瞭望帝的苦心。

他慚愧極了,跪在楠木樹下,痛哭流涕!從此以後,他勵一精一圖治,變成了一個更受百姓一愛一戴的國王。

杜鵑啼血的典故 篇三

很久以前,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叫望帝。他在一個自稱鱉靈的修煉有成的人形妖精輔佐下,把蜀地治理的很好。望帝愛才,先是拜鱉靈爲丞相,讓其去巫山除鬼怪,治水患。後見其功大,自己不及,就乾脆讓位於鱉靈,是爲叢帝。而望帝自己去了西山隱居。

叢帝開始也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後來就漸漸開始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望帝得知後,試圖去勸說叢帝。老百姓聽說後,紛紛跟隨,準備一起進宮請願。叢帝以爲望帝要收回王位,於是下令關閉城門,阻止望帝進入。望帝無奈,值得無功而返,回到西山。可是,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辦法進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只有變成一隻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於是,他便化爲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那杜鵑撲打着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裏,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裏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着:“民貴呀!民貴呀!”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爲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貴”!

杜鵑啼血的典故 篇四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爲紅色,古人誤以爲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杜鵑啼血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杜鵑啼血典故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爲紅色,古人誤以爲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名爲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彩,寄託了詩人傷感和無盡的哀怨,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徵物了。

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爲豐衣足食、錦繡一般的天府之國。

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地方,有一個井裏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裏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裏,哪裏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着西流水,從荊水沿着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嘆,便忙問爲什麼如此惆悵。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

原來,有一大羣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現在川西原來一帶的大石,都運到夔峽、巫峽一帶的山谷裏,堆成崇山峻嶺,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裏興風作浪,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裏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污穢的海底。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飯不香,心中難受。

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麼龍蛇鬼怪,憑着我們的才智一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開河放水救民。

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順流來到巫山所在,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兇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灩澦堆下的上牢關裏。接着,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拼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裏。然後,鱉靈着手把巫山一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西陵峽等彎曲峽谷,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着七百里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爲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叢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百姓過着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着清心寡慾的日子。

可是,後來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叢帝有點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們爲此愁起來啦。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寢不安,半夜三更還在房裏踱來踱去,想着勸導叢帝的辦法。最後,他還是決定親自走一趟,進宮去勸導叢帝。於是,第二天早晨,他便從西山動身進城去訪叢帝。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期望叢帝能悔過反省,便一大羣一大羣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便連成了很長很長的一支隊伍。

這一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心裏起了疑惑,認爲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帶着老百姓來推翻他的。叢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他靠着城門痛哭了一陣,也只好無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辦法進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只有變成一隻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飛到高樹枝頭,把愛民安天下的道理親自告訴叢帝。於是,他便化爲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着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裏,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裏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着:“民貴呀!民貴呀!”

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爲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貴”!

後代的人都爲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傳說2:

據《史書。蜀王本紀》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於蜀,相思於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在這之後,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爲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爲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鵑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

還有一則更爲平民化的傳說。閩東山區杜家村裏有一戶窮人家,家中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大兒子年30餘未婚,村裏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販賣私鹽爲生,養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鹽300斤,杜二力小,一擔不過100斤,自己可勉強餬口。

有一天,杜大經過一處街坊歇肩的時候,由於擔子太重,鹽擔滑下來,把一個小孩壓死了。人命關天,杜大被官府抓去,關在監牢裏,待判死刑。杜二一個人賣鹽,奉養老母,十分困難。一次,杜大對來探監的弟弟說:“再過兩天,找要被執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說:“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個,你死便死三個。因爲我力氣小,掙的錢,不能養活母親,二人都會餓死。”說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門外,自已進了牢房。

過了兩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來後並沒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裏去了。杜二靈魂化作杜鵑鳥,到處飛叫:“哥哥回來!哥哥回來!”一邊叫,一邊口中滴出鮮血。鮮血滴處,長出了紅杜鵑。此後,每年春天滿山一片紅杜鵑花,人們都說,這是杜二的紅心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