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姓俞的名人(精彩多篇)

姓俞的名人(精彩多篇)

姓俞的名人 篇一

俞跗:

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爲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琰:

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綱:

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調南京禮部侍郎。

俞山:

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莊,明代大臣。土木之變後,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莊集》。

俞樾:

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職後,一意治經,主講杭州詁精經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羣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爲一代宗師,聲名遠極日本。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爲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爲災,臣以爲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獻可:

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爲廣西轉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庭椿:

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學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術。有《周禮復古篇》、《北轅錄》。

俞德鄰:

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省)人,宋代學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在宋末諸人中,特爲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

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爲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時期(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爲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爲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安期:

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爲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爲“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衆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宗禮:

清代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得了個潁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寫真,尤善白描道釋人物,筆墨精細,有“龍眼復生”之譽。

俞作豫:

廣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級將領。曾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後,加入共產黨。1930年率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左江地區的龍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後遭敵圍攻而失敗,同年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大綱:

190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一生在大學和研究所教授中國傳統戲曲和詩詞等古典藝術課程,並且透過研究出版,爲臺灣在相關學術領域提出貢獻。而他在人生最後十餘年的。時光當中,更影響並提攜了臺北藝文圈的一羣年輕人,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一起創辦《漢聲雜誌》的吳美雲和姚孟嘉、藝術學院校長邱坤良、學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爲受到他的“身教”與“言教”而得到啓發。1978年過世,享年71歲。

姓俞的男明星:

俞灝明、俞鍾、俞琤、俞明、俞勝利等等。

姓俞的女明星:

俞飛鴻、俞可欣、俞晴、俞小凡、俞平等等。

姓俞的名人 篇二

1、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後,屬於以物事稱謂爲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腧經之治,爲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腧,爲“脈之所注”,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稱名醫跗爲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後簡筆寫作俞跗。相傳在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爲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爲俞跗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俞氏。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公子泄堵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泄堵俞,爲魯國王室公子,是魯莊公姬同的小兒子。在周襄王姬鄭十六年魯國公子泄堵俞率魯軍征伐滑國(原在今河南睢縣,後遷費,即今河南偃師氏緱鎮,故又稱爲費滑,後被秦國所滅),後被魯僖公(魯釐公)姬申封賜於俞地。俞,又稱符俞,亦稱先俞、西俞,即今江蘇省泗陽市。周安王姬驕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魯國聲援鄭國而發動了進攻魯國的戰役,符俞之地成爲兩軍戰場,之後歸於楚國。兩年後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聯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其後,大梁成爲魏國的都城,而符俞則被趙列侯趙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歸魯無望後,在公子泄堵俞的後裔子孫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俞氏,世代相傳至今。姓俞的女孩取順口好聽的名字

3、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俞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傳至今。”其實,俞人,並不是羋姓直接衍派的血緣氏族,而是官職稱謂,就是執掌建造船隻的官員。俞,在遠古時期就是指挖空樹幹做船(獨木舟),“以爲河徑”,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徑。後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泛指船。俞人,開始指製作船隻的工匠,後演變爲督管船隻建造的官職稱謂,直接隸屬於尹司。後世漢、唐朝時期的“節度使”之官稱,就是從此而來。

在俞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爲姓氏者,稱俞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欽察部首領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元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東路蒙古元帥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爲蒙古欽察部國主後裔,後爲元朝敕贈武平王。在元朝末期,該家族爲躲避政敵殺戮,逃到廬陽(安徽合肥古代的別稱),取原姓首字“玉”的諧音,更姓爲俞氏。現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家族的後裔俞氏子孫,廣泛分佈在今四川、安徽、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區。

5、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哈爾察氏,亦稱薩哈爾察氏,滿語爲Harca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爲俞氏、哈氏。中國姓俞的人口有多少?關於俞姓的來源和歷史有幾種說法?

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國時期稱作尼龐古部,以部爲氏,滿語爲Nimaha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俞氏、於氏、餘氏、勝氏等。

滿族裕爾庫哷氏,滿語爲Yurkure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爲俞氏。

滿族俞窟里氏,亦稱玉庫哷氏,滿語爲YukureHala,世居洪愛(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帶)、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空科巴賽(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託木河口北岸)、松花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爲俞氏、於氏等。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7、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甯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贊其智猶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時期衛國執政上卿甯速的兒子,後亦爲衛國大夫,以聰慧、忠誠著稱於世。在姬甯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分稱俞氏、甯氏,世代相傳至今。

標籤:多篇 名人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