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多篇)

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多篇)

農村廣播節目的語言特色 篇一

[關鍵詞]農村廣播節目;語言特色;鄉土氣息;通俗易懂

農民在我國人口總數中佔絕大多數,他們爲社會創造着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農民這個羣體,在爲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因此,辦好農村節目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常說,農村廣播要辦出四個特色:一是時代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廣播特色;四是農村特色。

所謂農村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語言特色上。

因此,運用有特色的語言,是辦好農村廣播節目的重要因素。

一、語言要直白、質樸、生動、形象

廣播是“說”與“聽”的藝術,“對農村廣播”是說給農民“聽”的藝術。

因此,尤其要重視對象性,重視廣播語言的研究。

對農村廣播要貼近農民生活,“進農家門,寫農家事,說農家話”。

所謂的說農家話,就是要少一點書面語言,多一點廣播語言;少一點書生氣、學生腔,多一點通俗話、大白話。

總之,對農村廣播的語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摯,直白流暢。

如:1995年度中國廣播獎農村節目一等獎,齊齊哈爾臺的《爲了咱農民能有大出息》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拿種地來說,有些地方的農民商品意識醒得很晚,種地不講效益。

有時候有了良種也怕不穩當,總好等等看。

等到有人成功了,眼裏看着,手裏掐着,才呼呼啦啦一窩蜂都跟着種”。

這段話中,運用了“醒得很晚”,“怕不穩當”,“總好等等看”,“都跟着種”等通俗、直白的語言,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一些農民商品意識不強,不願意接受新觀念,因循守舊的思想。

另外,文中的“呼呼啦啦、一窩蜂”等詞又把農民盲目跟着別人幹,一哄而上的從衆心理十分形象地刻畫出來,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二、語言要接近口語,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農村節目是一個對象性很強的節目,對農村廣播就要貼近農民、貼近生活。

說到貼近農民、貼近生活自然就得說到語言問題,作爲農村節目的編輯、記者要注意研究和運用農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述方式寫文章辦節目,要用農民特有的個性語言、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話語,使節目充滿鄉土氣息。

如:《爲了咱農民能有大出息》的開頭這樣寫道:農民朋友,我是記者吳小梅,您看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還有一個多月就是1996年的元旦了,您覈計覈計明年咋個幹法?這段話裏就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口語和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語言。

如“覈計覈計”,“咋個幹法”,聽後讓人感到真摯、親切,給人一種主持人坐在農民家裏的土炕上與農民面對面嘮嗑的感覺。如果把這句話變成“新的一年開始了,農民們都有什麼打算呢?聽上去就沒有上面說法生動、親切。”

再如有這樣一段廣播稿:“秋天過後,養魚戶就該着手魚類安全越冬的事宜,我省克山縣農民李春慶在這方面取得了成效,經過四年的試驗,他自行研製建造了地下式溫室魚類越冬池,使越冬魚類成活率達90%以上。”

這是一段十分常見的廣播稿,不符合農民的收聽習慣,如果做如下修改,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眼瞅着天兒就要冷了,待弄魚塘的朋友也該琢磨琢磨讓魚安全越冬的高招兒啦!咱們省克山縣呀,有位叫李春慶的養魚戶,他從1992年開始就變着法兒地給越冬魚建‘地下安樂宮’,終於在去年冬天悟出了道道兒,使九成以上的魚都能安全越冬,這個安樂宮的學名兒呢,叫做‘地下式溫室魚類越冬池’。”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二稿較前一稿自然生動了許多,可聽性也很強,其主要原因運用了大量農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的口語,像“眼瞅着”、“待弄”、“琢磨”等等,同時還用了許多語氣助詞“啦”、“呀”、“呢”等,增強了文章的親切感,拉近了與農民的距離。

三、語言要通俗、易懂

所謂通俗就是指語言容易叫聽衆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農村廣播節目是否具有可聽性的重要標誌,也就是說記者在撰寫農村節目時必須將那些不符合農民收聽習慣的語句轉換成讓農民聽起來覺着親切、自然的語言。

如:姑娘結婚可以說“出門子”;考慮事情可以說成“尋思尋思”、“着手某事”可說成“張羅”……這樣的節目農民聽起來才親切、愉悅。

一代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

對農村廣播節目只有運用質樸的語言作爲材料,走形象化、口語化、通俗化的道路,才能使農村節目具有廣博的生命力,使廣播真正起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農民的作用。

結論 篇二

綜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幽默,簡煉親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之所以有這樣的特色,是因爲他有着高尚的愛國思想情操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同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來讀他的作品,廣大的學者來研究他的作品的語言。因此我們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能讓人不斷的閱讀,挖掘、研究的作家實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個。

簡練親切,“京味”十足 篇三

簡練親切的語言往往會是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產生愉悅的興致,時刻吸引着讀者繼續往下讀,卻從不會產生厭讀的情緒。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羅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學,我倆曾對掀小辮打,也一同逃學去聽《施公案》”這是孩提時代的真實的故事,自自然然絲毫不會減弱我們對語言大師學問的佩服。簡練的語言我們讀起來不是覺得十分有趣嗎?

簡練的語言,據計算機統計,((駱駝祥子))全作近十一萬字,只用了二千四百個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認識六百二十一個字,相當國小高年級水平的讀者就可以讀通,這部傑出的文學名著。他還善於有選擇的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的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病體奄奄的爲人家做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的蹭”,曹先生家的女傭稱讚祥子是“老實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教養。如寫虎妞爲了勾引祥子,強迫他喝酒時罵他“窩窩頭腦袋”,說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讓祥子拉車就說“嘔!不出臭汗去,心裏癢癢,他個賤骨頭!”……,這些個性化的口語,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虎妞這個老處女,這個車廠主女兒的潑辣、粗俗又工於心計的性格躍然紙上。如《給茅盾兄祝壽》一文中:“他永遠要說出他以爲值得說的話。勇敢使他永遠年輕,而時間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創作、他翻譯、他研究、他編輯,他的勤勞與成績,從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們前面。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這簡練、親切的語言,不僅到出了老舍對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體現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爲時代、爲民族、爲人民英勇獻身的思想,像“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說我們敬愛他,然而後半句突然筆鋒一轉說嫉妒他。難道真的嫉妒他嗎?不,這樣不僅增加了生動感而且加大了親切感。也恰切點明瞭老舍的語言風格:簡練、親切!

老舍作品經常採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語,老舍作品的“京味”重點兒表現爲取材的特色。北京長期作爲皇都,形成了帝輦之下特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習慣,以及與之相應的審美追求,迥異於有更濃厚的商業氣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衚衕,寫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現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生活和尋常世相,爲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畫卷。這畫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兒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老舍用“官樣”一語來概括北京文化特徵,包括講究體面、排場、氣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藝術”;講究禮儀,固守養老撫幼的老“規矩”,生活態度的懶散,苟安,廉和,溫厚等等。這類“北京文化”的“精魂”滲透於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畫、習俗的描繪、氣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處處寫到禮儀,禮儀既是北京人的風習,亦是北京人的氣質,“連走卒小販全另有風度”。北京人多禮,《二馬》中老馬賠本送禮;《離婚》中老李的家眷從鄉下來,同事們要送禮,張大哥兒子從監獄中放出來也要送禮;《駱駝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討好劉四爺更需送禮;《四世同堂》則直接詳盡描寫祁老人“自幼長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學習了許多規矩禮路”。這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表現了一種“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這樣寫到:無論戰事如何緊張,祁家人也不能不爲祁老人祝壽:“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就連大字不識一、二的車伕小崔也薰染了這種北京“禮節”:他敢於打一個不給車錢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記耳光時,卻不敢還手,因爲他不能違反“好男不跟女鬥”的“禮”!這種“北京文化”甚至影響到中國市民知識分子,《四世同堂》裏的祁瑞宣就是這樣一個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衝擊下產生的矛盾性格。小說寫了一個細節,當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到北京後,作爲一個“當代中國人”,他十分振奮,但他沒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聲音似乎是專當吟詠用的,北平的莊嚴肅穆不允許狂喊亂鬧,所以他的聲音必須溫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靜穆與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嘆自己缺乏那種新興民族的英武好動,說打就打,說笑就笑,敢爲一件事,不論是爲保護國家,還是爲試驗飛機或汽車的速度去犧牲了生命。老舍對“北京文化”的描寫,是牽動了他的全部複雜情感的:這裏及充滿了對“北京文化”所蘊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緻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賞、陶醉,以及因這種美的喪失毀滅油然而生的感傷、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悵惘,同時也時時爲“文化過熟”導致的柔弱、衰敗而惋嘆不已。對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現代命運引發的輓歌情調交織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現出比同時代許多主流派創作更復雜的審美特徵。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這種主觀情愫與北京市民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客觀描繪的統一。

寓言的特點 篇四

寓言是寄託着深刻思想意義的一種簡短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認爲正確的道理、有益的教訓,通過虛構的簡短故事加以譬喻,讓人們從故事中領會這些道理,獲得教訓,這種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詩”,“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基本特徵是教訓和諷刺。作者通過諷刺和嘲笑揭露敵人的醜惡殘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強團結,打擊敵人。也用諷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虛僞、愚蠢、懶惰等缺點,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這些教訓,諷刺一般在作品的開頭點出來,有的在作品的最後直接說出來,有的則隱含在故事中間,讓讀者加以思索找出來。《南轅北轍》的最後一段中就直接點明瞭:“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另外,寓言常用擬人、比喻手法,把動植物、無生物“人格化”,用它來比喻社會上某些人。

寓言來自民間,其作者是人民大衆。它是爲適應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常將自己在生活和鬥爭中積累的某些經驗和教訓編成生動的故事,讓別人從中受到啓發,以便吸取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少吃苦頭。它是人們規勸和自我教育的生動形式,也是抨擊壞人壞事的有效手段。《南轅北轍》則選自《戰國策·魏策》,是季樑勸魏王時說的寓言。

寓言故事

騾子

有匹吃大麥長大的騾子很強壯。每當他跳躍時,總是自言自語說:“我父親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馬,我非常像他。”有一天,因爲需要,騾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回來後,他才愁眉苦臉地想起自己的父親是驢子。

這故事說明,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爲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着了,有隻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並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並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並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拓展:

定義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分類

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誇大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和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種人的特點。

寓言的階段性

寓言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有階級性,是階級鬥爭的工具。

作家評價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啓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國內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當時一些思想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爲了在政治主張上戰勝對方,爲了闡明自已的觀點,互相責難、辯論,往往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諺語。通過藝術加工,用鮮明生動的抽象的代替議論進行激烈的爭辨鬥爭。

寓言

寓言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列子》《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爲多見,所以說寓言來源於民間。

中國民間寓言極爲豐富,一般的都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爲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係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着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有許多成語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現在有收錄中國寓言的書籍《中國寓言》。

國外寓言作品

伊索寓言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寓言》、阿拉伯寓言《阿拉伯人和他的駱駝》 等。

寓言和其它體裁的。比較(童年與寓言)

一、相同點

童話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都是假託的、創造的、幻想的,都可以採用各種生物或非生物來充當故事的角色,多采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義。

二、不同點

1、篇幅大小

童話情節比寓言更豐富、更多變化,更生動有趣,結構也更復雜,所以它的篇幅較長,長篇可達數萬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較爲短小,結構單純,語言樸素,幻想的程度也較輕。

2、寫作對象

童話的結構比較曲折,能細緻地刻畫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爲豐富、奇特。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描寫的內容,表現的生活,都照顧到兒童的知識範圍和心理特點,所運用的語言也易爲兒童接受。

3、表現重點

寓言着力表現內含的諷喻和教訓,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告誡的意思。而童話則重在刻畫形象,教訓意味不那麼強,教育意義往往寓於整個故事之中,不直接點出來,科學童話則重在知識的傳播。

4、情節結構

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童話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則有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則

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實生活爲基礎,與現實的結合也必須和諧、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而寓言則不那麼嚴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於葡萄,改變了原來食肉的習性。這個寓言賦予了狐狸“人”性,卻違犯了狐狸的“物”性,這在童話中是不可以的。

成語故事與寓言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爲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啓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啓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爲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個班,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運動,有人既喜歡音樂又喜歡運動,那麼喜歡音樂的人就是成語故事,喜歡運動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成語故事必須以一個成語作爲題目,以它爲中心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相似之處。成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成語的用語特點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韻和諧、寓意深遠。

寓言的特點 篇五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精闢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象徵、擬人等。

5、“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個故事裏,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啓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內容摘要 篇六

老舍先生作爲當代中國文化的巨人、“人民藝術家”、語言大師、幽默大師,他不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而且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別具風格,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語言風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藝術特色:幽默;簡練親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的藝術風格略作一些探討與同仁們一同商榷。

廣播語言的特色 篇七

摘要:本文從廣播的定義入手,結合廣播的傳播特點,以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廣播語言的內在含義,在此基礎上對廣播語言的特色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並結合個人的主持經驗對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運用好廣播語言爲節目增色添彩作以總結。

關鍵詞:廣播語言 廣播節目風格 廣播語言特色

當今時代,“廣播的創新與發展”已成爲廣播人最爲關注的課題。

然而,在“創新與發展”這個具有前瞻性的大課題中,我們卻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環節,即對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也許有人會對這個問題不以爲然,認爲這是一個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的話題。

那麼,“廣播語言”與“發展創新”究竟有無關聯?探討“廣播語言的特色”有無必要?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對於廣播來說,充滿魅力的語言傳遞便是它最大的優勢,如何發揮這個優勢,展現廣播主持人語言特色風采,是值得廣播從業者認真思索的問題。

廣播與廣播語言

21世紀的大衆傳媒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報紙及網絡等。

廣播與其他傳媒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以聲傳情、先聲奪人”。

廣播是聽覺媒介,其充分運用人類豐富的語言和各種音響吸引聽衆、感染聽衆,引發心靈的強烈共鳴。

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是廣播的第一重載體,電波是第二重載體。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傳輸通道除了電波、導線外,還有衛星和網絡,數字和壓縮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

但歸根結底,科學技術都屬於第二重載體的範疇,都是爲了更有效地傳遞第一重載體――語言符號的。

所以,以聲音、語言爲主要載體的這個特徵一直以來都爲廣播人所重視,並努力予以強化。

只要這個基本形態――有聲語言傳播不變,廣播語言就是基礎性的、永恆性的,它與廣播的存在相始終。

“語言是以語音爲物質外殼、以詞彙爲建築材料、以語法爲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體系。”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來交流、溝通,達到互相瞭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討的是“廣播語言”,它的定義與上述關於語言的定義本質上相同,但又有所區別。

廣播語言可分爲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的廣播語言即人物語言,是播音員或主持人在廣播節目中直接表達出來的語言。

這種人物語言與書面語言及口語有緊密聯繫但又不盡相同。

人物語言是訴諸聽覺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語的顯著不同在於廣播語言是經過加工而非日常口語那樣隨心所欲的。

狹義的廣播語言應當是書面語言與日常口語完美相融的語言,是二者最佳的結合語言,亦即應當是有相當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適合“講”的語言。

而廣義的廣播語言則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語言,還包括音樂語言和聲效語言。

正如電視有圖像語言,繪畫有色彩語言,舞蹈有動作語言等。

廣播語言既然是“廣播”這個舞臺上永遠的主角,在媒體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它也是廣播制勝的最有力武器。

觀念變革、節目創新,這一切的追求最終都要依賴廣播語言來實現。

廣播語言的特色

語言是有風格特色的,廣播語言亦然。

廣播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廣播從業者在廣播語言的選取、運用上給予聽衆的一個總的印象。

人物語言特色。

人物語言是廣播語言中的“主角”,是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語言方式。

它構成廣播的主體,承擔着廣播的最實質性功能,可以說沒有人物語言就沒有廣播。

這裏所指的人物語言包括:新聞播音員播發的各類新聞題材,節目主持人所主持的各類直播板塊節目以及廣播中播放的廣播文藝、廣播小品、廣播劇、廣播曲藝、電影剪輯、廣播廣告等以人物語言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

人物語言運用得好,達到準確、鮮明、強烈、有個性、雅俗共賞的效果,是一個廣播電臺成功的重要標誌。

一直以來,廣播語言的實踐備受廣播人的重視,而隨着廣播直播板塊節目及主持人的出現,廣播語言較以往又有了新的變化。

因爲主持人以“我”的身份說話,語言逐漸走向個性化,聽衆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不僅爲節目內容吸引,更爲主持人富有個性魅力的語言所打動,品牌節目也應運而生。

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廣播人物語言在廣播節目的播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把握廣播人物語言特色有益於提高電臺節目質量,樹立電臺整體風格形象。

本文認爲廣播人物語言特色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語言的規整化。

現代廣播傳媒的顯著特點就是全力追求節目品質,而品質的優化離不開主持人語言的規整,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語言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都是有其規律的。

“規整的語言”定義本身就明確了它的嚴肅性和嚴謹性。

而這兩性的存在就註定了它所具有的基礎價值。

廣播節目品質的優化是和相關要素分不開的,而規整、規範的語言恰恰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套完美的節目猶如一幢漂亮的大樓,規範的語言就是打好地基的一塊塊優質的磚石,它是優質工程――品質節目的保證。

第二,語言的個性化。

個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語言又是主持人展示個性最重要的窗口。

語言個性魅力的內涵即語言所具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關乎節目的內在質量和整體效果。

尤其是在節目中處於主導和支撐地位的主持人,他(她)的語言個性已不光是語言外殼部分(如聲音特徵、語音吐字狀況、表達習慣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語言的內涵部分。

通過節目,聽衆可以清晰地瞭解到主持人的思想傾向、觀念態度、能力才華、人格品位等深層次的東西。

也正因爲這樣,其個性才能鮮明地凸顯出來,也才由此增加了傳播的親切性、人情味和獨特性。

第三,語言的生活化。

生活化也即口語化、通俗化。

有一種誤解,認爲口語化、通俗化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大白話,沒有文采,難登大雅之堂,而用一些文言或者半文言、半白話,才顯得“高雅”。

其實,文采是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它主要由意境來體現。

語言是表達意境的手段,並不是非要用文縐縐的語言才能表達深遠、高雅的意境。

相反,廣播主持人以通俗的、生動的、鮮活的語言營造出的意境更易爲聽衆接受。

因爲生活化的廣播語言聽衆聽得明白、聽得舒服。

老舍先生曾說過:“廣播必須使人人都能夠聽懂。”因此要“字斟句酌,語言明確,還要鏗鏘入耳,引人入勝”。

不做到這一點,廣播就無法真正吸引聽衆,“廣播”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

音樂語言特色。

除了人物語言外,廣播語言中的第二重要成分是音樂語言。

在廣播中它的絕對分量常常比人物語言還要多。

當然,對於廣播來說,音樂語言不完全等同於音樂作品本身。

音樂作品只是廣播音樂語言的一種元素而非全部。

廣播中的音樂語言應當包含廣播人在編播音樂作品時所體現的編輯思想,這個思想也許是不顯露的、隱藏的,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音樂的編輯是以另一種語言的方式與人物語言相輔、統一的,使電臺的風格更趨一致。

應該說,透過廣播音樂語言而營造出來的那種氛圍、氣息,就是這個電臺音樂語言的風格。

它與該臺人物語言的風格特色相協調,共同完善電臺風格的統一。

聲效語言特色。

聲效語言對廣播這種以聲音作爲唯一傳播物質的媒體,有着一定的作用。

聲效語言指的是人們利用聲音的效果,用抽象的形式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從而達到描述對象、傳遞情緒、營造氣氛的目的,使聽衆接受引導,進入廣播人設定的環境中。

聲效語言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廣播的表現力,廣播因此更接近自然和生活。

正如報刊的美術設計、題飾、版花一樣,聲效語言對於整個廣播版面不可或缺。

一段美妙貼切的聲效,會使整個廣播節目增色,更加引人入勝。

尤其是在主要以人物語言爲材料的廣播劇及廣播小品中,聲效語言使用得最爲廣泛,起點睛之效。

結語

十幾年來,通過主持不同專業、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的節目,筆者深刻感受到:廣播節目要想得到聽衆的認可,廣播從業人員就必須深諳廣播的傳播特點,尤其是節目主持人更應對廣播語言的特點有正確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努力錘鍊語言的運用,提高表達能力,以充滿魅力的語言特色打造精彩的廣播節目。

綜上所述,無論是傳統廣播還是現代廣播都離不開語言的傳遞。

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音樂。”廣播語言就是一種聲音,我們要想賦予這聲音以色彩,使之如音樂般的流動,讓聽衆百聽不厭,我們就有必要研究、探討廣播語言的特色,掌握廣播語言的規律、特點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提煉昇華。

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衆真正領略廣播語言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 篇八

老舍 語言特色 幽默 “京味”十足 自然率真

老舍作爲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十分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寶庫。老舍因此獲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也被人們稱爲語言大師、幽默大師,對於這些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因此作爲人民的藝術家、語言大師、幽默大師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們更好的精神食糧。其作品的藝術特色也成了文學愛好者們學習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幽默;簡練親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的藝術風格略作一些探討與同仁們共同商榷。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篇九

所謂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長的。用老舍自己的話說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運用智慧聰明與種種招笑的技巧,使讀了發笑、驚異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們讀讀狄耿斯的,馬克吐溫的和果戈裏的作品,便能夠這個道理。聽一段好的相聲,也能明白這個道理。”“看透宇宙見得種種要素,而後用強烈的手段寫畫出來”①而能引人發笑者爲幽默。因此,老舍認爲“嬉皮笑臉,並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纔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認真學習、博覽羣書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它是前提,是基礎。其次善於觀察,並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讀,即要認認真真地閱讀一些有關幽默語言的文學作品,並且作到能領悟他們的作品內容,而從中受益。最後要善於運用,古人說的好:學以致用。即把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這樣做不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們的大腦更加充實。老舍就是這樣,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說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語言藝術風格。

老舍的青年時代也正是中國封建帝制的崩潰時代,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一個時代,老舍才能從小羊圈衚衕走向泰晤士河畔。在20年代的初期英國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首,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社會文化人情風俗與當時中國大不相同。老舍從一個保守的、愚昧落後的舊中國走到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以後,就像從發着黴味的“鐵屋子”(魯迅語)裏走上了視野開闊的一望無垠的綠野中一樣。他此時此刻深深的感覺到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和社會的進步。當他再度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時候,心中總是感覺到不舒服,覺得許多事情是乖慶的、不合理的、違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從沒有把自己從炎黃子孫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這個古老民族中的一個小小分子,也應該在這一可笑的行列當中,但是他深刻的認識到要批判這些不合情理的、落後的、愚昧的東西,究竟採用什麼樣的辦法呢?採用何種方法來批判社會,這便由每個作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來決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99年2月3日 生於北京西城一個貧民的家庭。他們兄弟姐妹八人,但是隻活下來了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是老小。父親是一個皇城的護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與八國聯軍的作戰時陣亡。母親不識字,僅靠做雜工縫縫洗洗的活路來維持生計。老舍從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開朗。在這貧窮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劉大叔的幫助纔讀上書。1913年國小畢業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於家裏窮交不起學費,半年後又轉入膳宿免費的北京師範學校。存該裏的讚賞。1918年夏畢業後,老舍便在教育界連續多年供職,沒有直接參加“五四”運動,但“五四”成爲他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飽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勢力壓迫的老舍,一旦觸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種子便立即萌芽、生長。他說:“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對帝國主義維護祖國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做洋奴”。③這種成爲老舍創作基本指導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開學校任教。自此,開始發表作品《小鈴兒》等。他在母親的影響下,他窮而有志,性格剛強,自尊自重。也就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他對社會的腐敗的落後的現象深惡痛絕,可是又因爲他窮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當時世界。他作爲一個溫和的民主主義者登上文壇,他沒有魯迅作爲思想家的深刻,也沒有郭沫若式的詩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開始就擅長理論思維“笑罵”卻又趕盡殺絕。而老舍也是“笑罵”卻步趕盡殺絕。他說:“我恨壞人,可是壞人也有好處,我愛好人,而好人也有缺點。”④正因爲有着這樣性格素養和接納的'思想的影響決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選擇了幽默。在英國五年創作的作品 《老張的哲學》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國後創作的作品《貓城記》等五篇可看到這把搔癢的耙子,企圖用笑聲來掩埋舊世界。老舍的笑聲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疾惡如仇的憤感,有對愚昧落後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遺恨,這便與魯迅相通了。這便是一個時代的特徵:觀世音在雲頭看到芸芸衆生的平庸、卑滔耀靛從而產生出悲憐之情,無可奈何的自嘲,個人的酸楚的感受,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聲傾倒出來。譬如:“說起‘胡塗’來,我近幾日非常的高興,因爲在某畫報上看見一段文字——題目是老舍,裏面有這麼兩句:‘聽說他的性情非常胡塗,抽經抽得很厲害。從他的作品看來,說他性情胡塗,也許是很對的。’‘抽經’的‘經’字或者是個錯字,我不記得曾抽過《書經》或《易經》。至於‘性格非常胡塗’在這個年月,是很不易得的誇讚。” ⑥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張幽默須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須有極強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有極強的正義感”,“決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從老舍的笑聲中品讀出酸楚的味道來。老舍用笑聲來治病態的舊社會,治病態的社會中的了病的人們,讓這些病態的人們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對自己的同胞並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潛力無窮。”所以他不把病態的人們一下打倒深淵中去,而是讓他們來改邪歸正,換一翻頭腦重新生活。在這種意義上說老舍是笑的哲人。爲仕麼稱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聰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一面,同時也清醒的看到了幾千積澱的傳統的負面,對人們精神的殘害與毒害。老舍譏笑的就是這文化傳統的負面。例如:愛面子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世故巧滑、虛榮浮誇沽名刁譽、委過於人把麻煩別人,不當作一會事兒,自私自利表裏不一。

在老舍的作品裏,有一部分是寫儒林外史的、有一部分是寫文人教書的辦刊物、寫文章、寫小說的等,將他們的品行漫畫出來,有些誇大但很真實,這類幽默寫的是儒林,知內情文字有褒有貶,是一種最恰當的誇張。他的散文都不長,短但很飽滿。是什麼原因呢?言之有物。讀老舍的文章,不僅能是你輕鬆腦子,同時也可以是你的眼睛一亮,因爲他每一篇都有閃光點,有益智開竅的功效。在每一篇幽默文章中都可以聽到智者—老舍的笑聲,這笑聲有溫和的笑、有酸楚的笑、有友好的笑、有無奈的笑,這笑笑的是傻人傻風俗傳統,而不是傻笑。因爲他是站在崇高上看鄙俗的,他的笑聲帶有很強的批判力。

讀老舍的幽默作品,不僅覺得老舍在笑,而且你自己也會禁不住而笑。比如《相片》中:“還是先說家庭吧,比如你的屋中掛著名家字畫,還有些玩,雅是雅了。可是,第一你就得防賊,門上加雙鎖、窗上加鐵柵,就連這樣,夜間有個風吹草動,你還得咳幾聲,設若是明火進來十幾位蒙面大漢,大概你連咳都不敢了這何苦呢?相片就沒有這種危險,誰也不會把你父親的相片偷去當他爸爸,這不是嗎?”的確,我在讀了上面的文字後,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老舍作爲幽默大師他即沒有林語堂的“牛油麪包氣”,也沒有周作人的辣入骨髓地老薑味,更不似梁實秋的貴族氣,而是處處表現出俏皮、潑辣和精闢,有時幾近油滑的個性。老舍認爲:“語言要能讓人喜悅、愉快。”“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他的《駱駝祥子》就蘊含着色彩鮮明的幽默。雖然老舍在《我怎樣寫<駱駝祥子>》一文中一再說:“我就決定拋開幽默。如寫楊家的僕人—張媽的敢罵,“以楊先生的海式咒罵的毒辣,以楊太太的無津口的雄壯,以二太太蘇州調的流利,他們是素來所向無敵的;及至遇到張媽的蠻悍,他們感到一種禮尚往來,英雄遇上了好漢的意味,所以頗能賞識他,把她收作了親軍。”這是幽默的諷刺;還有虎妞誘騙祥子喝酒的描寫:“他把酒蠱接過來,喝乾。一股辣氣慢慢的,準確的,有力的,往下去,他伸長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兩個不十分例利的隔兒……他好容易把這口酒調動下去……”這是溢滿辛酸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是輕鬆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稱得上是中國文人幽默中的一個典範。

註釋 篇十

京一、抒臻《老舍趣語》湖南嶽麓書社1995-3

①王曉琴《笑:生命的交響老舍幽默小品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9

②老舍《談幽默》宇宙風出版社1936-8

③《老舍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④老舍,《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

⑤矛盾《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抗戰文藝1944-9

⑥老舍,《老舍幽默詩文集》序,原載1934年4月1日《論語》第38期,轉載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上)第517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⑦老舍,《什麼是幽默》,原載1956年北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