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隨筆【通用多篇】

清明隨筆【通用多篇】

清明節隨筆 篇一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來到了張家浜烈士紀念碑前,祭奠長眠在這裏的先烈的英靈。

站在烈士墓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爲了建設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建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是成千上萬的人們“不願做奴隸”站起來了,他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去完成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把滿腔熱血灑向大地。

面對你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劃入史冊;你們的英明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敬慕你們。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爲家鄉建設,爲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先烈們永垂不朽。

清明節隨筆 篇二

古人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確,這樣一個並不喜慶的節日總是伴着綿綿的細雨,至少在我的記憶裏,陰雨和清明是不變地組合。然而,今年卻是個例外。也許是雨記錯了日子,在清明前就匆匆跑來了,等到清明來臨時只是微微地陰了一下,便留下明媚的陽光跑開了。

藉着這晴好的天氣,我同父母一同來到北塬上踏青,欣賞大自然的春景。當我們路邊一處墓園時,我停住了腳步。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種地方,因爲很幸運地沒有什麼親人在這裏安息,便省去了掃墓活動,也免去了很多悲傷。

原以爲墓園是陰冷、寂靜、荒涼,甚至還有點恐怖,而當我真正站在這裏,眼前的一切卻是安祥的、整齊的。也許是少有人至吧。這裏特別地潔淨,高大的樹木也很威嚴挺立,站在山坡下擡頭望去更像是整齊的建築。

今天應當是這裏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了,我見到了許多前來拜祭的人,也有未入學的小孩,與同齡的小夥伴在樹蔭下玩耍,在他們眼中,這裏只是他們新的遊樂場,還無法理解大人們的哀思心情。

不遠處有位老人,頭髮花白,他坐在一處墓邊,地上放一個簡易的`收音機,播着低緩的樂曲。我看見他摸着墓碑,笑着,輕輕地像是在說些什麼,安靜地,溫柔地。

有匆匆燒着紙錢的中年人,草草結束,拍拍灰塵快步離去。也有默默悲傷低頭不語的掃墓者。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既是對逝去的先輩和親人的哀思和緬懷,也是一種感恩的表示,激勵生者更應自強和奮鬥,最後,我站在山坡下,對着山上的墓地鞠了一躬,願他們安息!

清明節隨筆 篇三

又是清明節了。這天我起得特別早,由於爸爸、媽媽還有大爺、二大爺要帶我去給爺爺掃墓。

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佔的味道。天空格外明朗,空氣格外清新,遠不是城市中灰灰的天、污濁的味。藍藍的天空中掛着幾片白雲,白雲下面是起伏的山包,固然是土山,但城市公園裏的假山是完全不能比擬的。山上一棵棵野樹生長在懸崖的土裏,頑強地把枝條向上舒展着。各種花草在東風的呼叫下徐徐甦醒了,彷彿在向我們報道春的來臨。來到這裏,你能感到春天的氣味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上山了,剛纔賞識春景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爺爺的墳在的山頂上。對着爺爺的墳,我暗暗對自己說:“爺爺,固然您不在了,看不到我成長了,但是我一定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爺爺墳頭的柳枝輕輕搖晃着,我想那是爺爺明白了我給他許下的決心。

祭拜完畢後,我們原路返回了家中。

清明的隨筆 篇四

說起來,或許自己真不算一個刻苦的好學生。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欣喜的借到一本名爲《石評梅傳》的長篇傳記文學,夜裏,其他同學都已睡熟了,而我挑燈夜戰,夜未曾眠。

書中講述的是民國才女石評梅與高君宇之間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石評梅,原名爲石汝璧,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革命活動家,她的才華出衆,詩歌尤其冷豔感人,她也是生命最短暫的女作家,死時僅僅二十六歲,高君宇則是我黨著名的早期革命家,五四運動的骨幹和學生負責人。兩人在一次同鄉會中偶然相識,他們志同道合,常常在陶然亭中談思想,談抱負,那裏也遍佈了他們革命的足跡。他們鴻雁傳書“滿園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一枚象牙戒指傳遞着他們純潔堅定的友情。可是,石評梅對高的表白遲遲沒有予以迴應,老天也未遂人願,沒有眷顧這對革命志士和文學才女。對於高君宇,他促成了別人的美滿姻緣,自己的愛情卻永遠地成了遺憾。忘我工作的他,因爲革命事業過度操勞,積勞成疾,以二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告別了這個世界。

高死後,石評梅悲痛欲絕,追悔莫及,她把高君宇埋葬在北京陶然亭畔,並立了石碑,之後,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不管嚴寒酷暑,常常獨自去高君宇的墓地憑弔,痛哭流涕。併爲高君宇寫下了大量飽含血與淚的詩歌。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她一字一淚地寫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留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再看你的時候。三年後,石評梅爲高君宇鬱鬱而終。之後,朋友們按照她“生未結合,死願同葬”的遺願,將她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

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如又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爲世人演繹了一段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讀之,令人蕩氣迴腸,無不動容。

在之後的好長一段日子裏,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都在感動着我,既有對革命情侶的崇敬,又有對他們短暫生命的惋惜。在那些青蔥歲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想去陶然亭,看一看那兒的蘆花,看看石評梅親手栽種的松柏是否依然青翠挺拔。很想在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白菊花,親手撫摸一下“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被高君宇當做座右銘的碑文,那幾年,成了揮之不去的心結。

一天夜裏,睡夢中,真的去了陶然亭,那該是北京的秋天吧,灰濛濛的斜陽下面,湖心島的荷花早已殘敗了,可是,葦灘的蘆花極盛,在瑟瑟的秋風中輕輕地搖曳着。冷冷清清的亭子裏,卻立着一位長髮披肩、神情憂傷的文弱女子。她告訴我說,她就是石評梅。隨後,我們在湖心橋上一起漫步,她對我說,長髮是爲君宇而留的,後悔未能在他生前答應。她又說,三年來,她每天都會來這裏,爲他吟誦詩歌……

忽地,秋風陣陣,詩人已走遠了,耳旁只回蕩着她若有若無的聲音:

……

狂風颳着一陣陣緊,

塵沙彌漫望不見人;

幾次要歸去,

又爲你的孤冢淚零!

留下這顆秋心,

永伴你的墳塋。

有一年,去關內的親戚家,火車到一半的時候,認識了幾位去東北旅遊剛返回的北京遊客,那是一個天氣晴好的上午,車廂裏井然有序又不失熱鬧,和煦的陽光透過車窗和人們的談笑聲暖暖的灑在車廂的每個角落。談話中,熱情的北京遊客爲我介紹了許多名勝古蹟和亭臺樓閣。我說,在北京停留時,若來得及的話,打算去陶然亭。可是,他們告訴我說,陶然亭與火車站相距很遠,去的話時間恐怕會來不及。所以,很可惜,那一次,未能如願。

這都是多年前的事兒了,歲月的泥沙沖淡了許多記憶,而那個夢境和那次旅行卻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時隱時現。而今,又到了清明時節,東風漸暖了,不知哪一絲風又一次撥動了我的心絃。想那陶然亭裏又該是春意盎然、桃紅柳綠了吧,這時,一定又有許多人來到高石墓前了!

清明的隨筆 篇五

時間已經過去一年,從來不知道一個週期到底有多久,然而此刻它卻真實的展現在我的面前。

當想象着馬上就要見到親人的模樣,心中自然流露出不可抑制的欣喜,記得當時和我一起去車站趕車的有我的兩個同學,還有一位同學的母親,零零碎碎的談話已經有些模糊,但大概的輪廓還是記得的。

有些情感無法去體會,但很多感情的事又是親身經歷,我開始懷疑一切事情發生的動機性,比如喋喋不休的`爭吵、處心積慮的報復,想想這些的時候,竟也抑制不住的偷偷笑出聲來,我最終也沒有等到那個人的出現,真不明白當時我會選擇在第三者出現的時候做出妥協。

記憶裏每到清明的時候,天氣便有些不好,也不知是什麼緣故,那天我呆呆的望着天空,望了許久,外面的風很大,但我還是堅持到外面走走,住在這樣一個遠離都市而僻靜的鄉下,生活久了便喜歡上了這裏的一切,一直在麥田待到傍晚,像所有人一樣,似乎我也在追逝着遠去的靈魂。

整整一個下午,和朋友聊了許多,我們在認識方面達成了很多共識,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藍天的空曠,將每一份訴說都擎至雲天,那些隱去的絲線卻緊緊的撕扯着我的內心,不知道那些祕密到底被遺留在了哪裏,就這樣一直走下去,雖然明明知道已經沒有了盡頭!

清明節隨筆 篇六

清明節回家,藉着掃墓,重走童年的路。

爸爸是浙江人,以做松油,做香菇謀生。所以從小我們田裏的活幹的少,但是,山是我們最熟悉,尤其是熬山。那裏到處留着念想,佈滿回憶。

記得有一次在山上過夜,夜裏醒來,聽到森林裏傳來陣陣呼呼聲,一摸,爸爸不在。我頓時恐懼無比,哇哇大哭。我摸黑邊哭邊跑,最後發現附近有一盞煤油燈亮着,原來勤勞的爸爸看我睡着便起來挖菜地。白天要做松油,做香菇,還要幫助生產隊管理一大片的地瓜,實在沒有空,於是爸爸常常利用夜晚摸黑種菜。

爸爸已經走了十多年,可是爸爸用身體力行傳給我們兄弟姐妹的一大筆財富——勤勞,所以時值今日,我們不敢懈怠,唯有勤勞對待生活。

此刻,滿眼望去,記憶中的筍廠早已拆除,松樹沒有了蹤跡,杉木,翠竹,板栗樹等經濟林取而代之。或許那些曾經的採田珠,採蘑菇,拾茶梨。故事也將漸漸老去。

幸好還有媽媽和我們一起嘮叨那些年裏的老故事,還有媽媽陪着我們踏上熬山路。多年以後,誰來陪我看熬山?

清明節隨筆 篇七

“每年到這個時候,燭光是那樣的輕柔,我總是深深地懷念你,我摯愛的朋友……”歌聲如泣如訴,此時此刻唱起它,不免讓人心情有些沉重。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一年掃墓時,老天爺也真會應景而作,每年清明節前後,往往會下幾場像模像樣的雨,似乎在爲逝者而哭泣,這不,臨近清明這些天,天空總是陰沉沉的,淅淅瀝瀝的細雨,緊一陣慢一陣,沒有一絲要停下來的跡象,彷彿會這樣一直下下去。惡劣的天氣,讓這個清明節顯得格外壓抑、凝重、肅穆。打開電視和電腦,總會看到媒體播報清明掃墓的有關信息,各地公墓到處是掃墓祭祖的人們,電視畫面上,更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們,不遠千里專程擠乘火車回家掃墓的場景,着實讓人感動。幾束鮮花,幾柱清香,幾杯濁酒,幾張紙錢,寄託着人們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窗外滴答滴答的雨水,敲得我有些心碎,父母故去已經很多年了,而自己卻因爲各種原因,清明卻很少回家給他們掃墓。今年的這個清明,眼看着又不會回老家去了,心裏不免有些愧疚,水有源頭樹有根,固本思源,恪守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倒不是我數典忘祖,只是因爲生計所迫,只有將對親人的緬懷之情埋藏在心底而已。其實臨近清明這幾天,我的心情也跟這天氣一樣有些沉重,心裏也一直在盤算着是不是該回趟老家、去給親人們燒幾張紙錢,讓生前貧窮的父母到那邊好好亨用,儘管昨晚忙到零點以後才睡覺,但後半夜卻因想着清明掃墓的事仍然有些失眠,早晨一起牀,便坐在電腦前,敲下了這段文字。

今天,在這個空氣中都瀰漫思念氣息的日子裏,我只能在這裏點燃幾柱香燭、數沓冥鈔,遙祝遠在天國的父母節日快樂,希望天國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貧困,沒有人世間的這許多紛擾。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關於清明隨筆 篇八

最近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總有種窒息的感覺,回想起前日裏的輕鬆,內心深處又徒增了許多悔意。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我不知道該用何種心態來告慰逝去的親人和自己一去不回的年歲。

今年家裏沒有我牽掛的人,爸爸媽媽隨着姐姐去了彩雲之南,我總覺得這是命運該給他們的經歷,更在內心深處希望他們通過這次遠行能夠得到更多。姐姐與姐夫在20xx年結婚,由於路途較遠,爸爸媽媽從未去過那邊,對於一對在農村生活半輩子的夫妻,我想他們早已失去了對未知旅途進行探索的新鮮感,今年春節,姐姐與姐夫相伴留在我家過年,其實我能夠猜透他們的心思,就是希望父母能夠抽上一段時間去雲南看看。

昨日給父親打電話,聽得出他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幾分醉意,可能是長時間呆在火車上太過勞累,父親選擇用酒精來解乏。母親剛到雲南,就不願與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外孫女分開,突然覺得她像極了孩子,雖然,這些情景都是聽姐姐在電話裏說的,但是,我依然能夠體會到父母內心深處的歡欣。對於姐姐來說,父母可能是不公平的吧,把她一個人丟在那麼遠的地方;對於父母來說,姐姐可能是不孝順的吧,爲了自己的愛情,竟然狠心丟棄整個家庭。那時候,我也認爲姐姐狠心,隨着慢慢成長,我逐漸體會到幸福對於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於是,我開始體味這種兩地分離的感覺,所幸的是,姐姐的生活很好,不會爲了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而真的變成山裏農婦,這是我最期許的事情。

奶奶剛去世還不到兩年,想起這個清明她與爺爺的墳前再也沒有新添的紙錢,我心裏甚是難受,奶奶在世時,我從沒想到她會突然說走就走,連最後和她說話的機會都不曾留給我,我開始胡思亂想,奶奶是不是覺得我們嫌棄她了,而獨自一人去找爺爺了?還是因爲她不願接受這種沒有盼頭的生活了才撒手人寰。只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我不知道這種所謂的陰陽兩隔是不是對我曾經不知道珍惜親人在身邊最大的懲罰。

清明來了,再也不見欲斷魂的行人,彷彿,家鄉的老屋依舊在輕聲低語,不讓我忘記曾今的一路行走,不讓我忘記那段本該牢牢記住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