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多篇)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多篇)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一

【溫舒抄書】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製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路溫舒抄書擴寫:

漢朝有個叫路溫舒的人,從小聰明好學。可是家裏很窮,只好小小年紀就出來放牛割草,幫助大人幹活。

有一天,路溫舒去割草,不知不覺來到了學堂,看見那些和自己一樣大的孩子,坐在教室裏學習,羨慕得不得了。回到家,他對爸爸說:“我要去上學。”這下,可難倒了他的爸爸,家裏窮得連肚子都填不飽,哪來錢供孩子上學?於是,父親就說:“上學有什麼用?我們家三天兩頭沒米下鍋,沒那閒錢!”可路溫舒不死心,又說:“讀了書,有了文化,長大了成爲有出息的人,您就不會再餓肚子了。”父親一聽這話挺有道理,就只好說:“既然你這麼熱愛學習,讓我再想想辦法吧!”

他父親左思右想,徹夜未眠,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問自己幹活的東家孩子借書。就這樣,路溫舒一邊割草放牛,一邊如飢似渴地讀書學習,可是他又遇到了一個難題:書是別人借的,還沒看完,就要還了,怎麼辦?每次還書拖拖拉拉,人家都不願意借了,還譏笑他:你一窮孩子,讀什麼書?可他卻固執地說:“不行,我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一次,他來到河邊放牛,突然發現沼澤地裏長着一種蒲草,葉子很寬,就像一張厚實的紙,他靈機一動,嗨!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不是現成的紙嗎?於是,他採了許許多多蒲草,編成一張張席子,然後把借來的書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書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讀啦。

他用這樣的辦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學習,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二

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自幼就是一個懂事孝順的人,據說他的父親叫孔紇,是個大力士,有一天,孔紇和妻子來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個兒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孔紇便去世了,孔子隨着母親來到魯國曲阜縣。孔子每天都會把家事做好,夜晚臨睡前,還替母親捶背,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ww

孔母則常常鼓勵孔子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才能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後來,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難過之餘,牢記母親的教誨,更加用功讀書。

沒多久,孔子博學的美名傳遍整個魯國,許多人自願向他求教,拜他爲師,孔子也因此成爲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說是“幼而學”、“揚名聲,顯父親”的最好例子啊!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三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

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裏,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四

有個關於夫婦之間順從和睦的故事是這樣的:

漢朝時有個鮑宣,他娶了桓少君爲妻,因爲桓少君家裏相當富有,所以他嫁過來時,帶了許多的嫁妝和奴僕。鮑宣看了,心裏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這些嫁妝退回孃家。

桓少君聽從了鮑選的話,把僕人都遣了回去,並把嫁妝分給他們,自己換上樸素的衣服,和鮑宣過着艱苦的生活。

這一則是講兄弟友愛的故事。

我國漢朝時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

有一天,家裏突然闖進來幾個強盜。這幾個強盜把他們家裏值錢的東西都搶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東西,餓了很久的強盜一見長的白白胖胖的趙禮,便決定將他吃了。

趙孝連忙跪在強盜面前說:

“大爺,你們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較好吃。”

強盜們被這對友愛的兄弟所感動,於是就放了他們。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五

宋朝有個傑出的人才——岳飛,關於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岳飛是宋徽宗宗寧二人年時出生的,由於出生時,正好遇上黃河氾濫成災,百姓紛紛往南方逃難。岳飛的父親就是在逃難的途中過世的。

帶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堅強的隨着人羣往南方避難,他辛苦的撫養岳飛長大,母子二人就這麼相依爲命。

岳飛在岳母的嚴厲教導下,不但用功,對於仁義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實踐,所以岳飛年記輕輕的,就以深知國家民族大義。

宋徽宗時,金人常南下侵擾宋,岳飛也毅然投入宋澤的軍隊,努力爲國家效力。他屢破金兵,立了許多功勞,深受長官激賞。

精忠報國的岳飛,屢次擊退金人的侵略,功績彪炳,卻在壯年時遭到奸人秦檜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嘆“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

字經的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篇六

《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裏。

有一次,家裏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纔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爲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爲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

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着農耕的生活。

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