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蘇軾的詩有哪些 國小【經典多篇】

蘇軾的詩有哪些 國小【經典多篇】

國小蘇軾詩詞 篇一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個很特出的人物,從政杭州刺史時,他在西湖中築了一道堤,人稱蘇堤,百姓賴之,至今還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但他之所以受人喜愛,還在於他的文學成就,以及從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他在山東密州任刺史時寫過《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中秋兼懷子由》這樣兩首詞,至今膾炙人口。在中國,幾乎每一個讀書人對這首《水調歌頭》都耳熟能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間總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麼一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一樣。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過:“對花逢酒不飲待何時”,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懸天際的岩石之花嗎?據有關典籍記載,東坡並不是一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一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清明,在如夢浮生裏,他處在醉與醒之間,既不像屈原那樣遺世而獨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揚其塵。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於他自己的了。“問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頂說過:“恨不得挾謝眺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屈原《問天》是一部充滿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問。東坡這首詞也是對青天提出了他的疑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今夕何夕”。劉向《說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語寫成,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後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處在於:《詩經》及《鄂君歌》中說的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彷彿把自己遺忘了一樣,不知道這個夜晚是那個夜晚了。而在東坡的詞中,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爲,天上與人間必然有着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裏暗寓一種對時間催人老這一自然現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此句是上面那種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換。因爲對人世間的時間以及自已的仕途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裏用了一個“歸”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賀知章譽爲“謫仙人”,而東坡也隱然以“謫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高處不勝寒”是擔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嬋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夠在月中霜裏比賽誰更美好。但詩人會怎樣呢?他顯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裏,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個更純淨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乃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注的還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桂樹在月輪中留下陰影,斫卻此桂,清光應該更多。據古代姮娥奔月的傳說,月中還有吳剛,坐在那裏斫桂。故毛澤東有《虞美人》“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云云。

“轉朱閣,低綺戶(原作“窺綺戶,後來蘇軾自改‘低綺戶’更顯精闢)照無眠。”連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牀上無眠的人。“照無眠”有兩種解釋,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還處在無眠狀態。也可能是月光照到牀上,卻發現並無人在此睡覺。那人在何處呢?李白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寫人在牀上卻無眠的;另一首“卻下水精廉,玲瓏望秋月”,則寫人並沒有躺在牀上,卻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詞人在這裏把月亮擬人化了。彷彿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俗本多作“何時”,一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爲上面已經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爲親切的問候,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一樣有着什麼遺恨嗎?不,你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爲什麼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你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你爲什麼總是要跟我們不一致呢?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哀難道就一點也贏不到你的憐憫嗎?

由“把酒問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麼,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着“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麼意思呢?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這個結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一高度。但這一高度卻並不寒冷,它還是我們常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並不如朱熹那樣的理學家高遠,他比較地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一種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間,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首詞之所以廣爲流傳,膾炙人口,其原因就在於此。我們並沒有把蘇軾當成一個膜拜的偶像,我們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確實,在中國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

下面我們需要對這首詞作一整體的評價,這首詞在詞史上的價值可以跟蘇軾的《前赤壁賦》在散文史上的價值相比,而且這兩篇作品,有一種內在的共性。《赤壁賦》中說:“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用之不盡,取之無竭,是造物無盡藏也。”清風明月,“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我們在享受這些大自然豐富的饋贈時應該感到幸福,應該對自然、對生命、對生命與自然的共生感激不盡,我們不僅是自然的朋友,是清風明月的朋友,也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惟有自己纔是你最初與最後的朋友。基督所說的“要愛你的鄰人”,試問誰還比自己更接近自己呢?基督還說“要愛你的敵人”,試問:誰能比你自己更是你的敵人呢?你正是自己的鄰人,也是自己的敵人,人生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因此,基督所說的就是“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呢?

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國平天下”,也要以修身開始。人必須先成爲自己的朋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獨裁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還是回到蘇軾的這首詞上吧。在這首詞中,蘇軾最終達到了某種令人神往的內在的和諧,不僅是與自然的和諧,與生活在另一處地方的弟弟的和諧,但最重要的還是與自己的和諧,他不再想乘風歸去,他也不再怕高處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無限蔚藍、高遠的藍天,有着彷彿黃金一樣閃耀的月亮!

雖然,蘇子此詞無論寫作手法或意境都屬上乘之篇,但畢競還有些許“酒後醉話”之蛛絲馬跡,不過這絕不影響這首千古絕唱以及蘇軾的文學造詣及個人素質。不同凡響的《水調歌頭》,即便有點醉話也講得如此美妙和富有哲理,這就是蘇子的高妙之處。無怪乎,自蘇子詠月的《水調歌頭·中秋》問世後,九百多年來,人們仍然衆口一詞“前人詠月詩詞幾可盡廢,尚無後人可與比美”。

拓展內容: 篇二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坡仙[91],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4-7]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5][8]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7]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題西林壁 篇三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鑑賞 篇四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出了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爲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詩人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詩人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爲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着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由於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並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爲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爲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於橘,由於“橘”象徵着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於一爐,含蓄地讚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國小蘇軾詩詞 篇五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宋代: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3、《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題西林壁》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 篇六

詩人: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贈劉景文 篇七

作者:蘇軾詩人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註釋 篇八

①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

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爲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詩人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詩人稱他爲“慷慨奇士”。

②擎:舉,向上託。(擎雨蓋:喻指荷葉)

③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④君:你,指劉景文。

⑤蓋:車蓋,這裏比喻荷葉。

標籤:多篇 蘇軾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