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婆婆去世悼詞精品多篇

婆婆去世悼詞精品多篇

母親要從兒子那裏傾聽媳婦的心聲 篇一

充分發揮兒子的傳導作用。媳婦與婆婆的心總是有所相隔的,不可能完全做到心心相印,心有靈犀,心連心,也就是說,媳婦對婆婆的感情是有限的,而對自己母親的感情是無限的,所以,媳婦,尤其是性格較爲內向的媳婦,在很多場合,有些話不太會直接向婆婆說出,自己躲在後面,把丈夫推到一線,通過老公之口,變換身份、角度、語氣,把自己要說的話,要做的事,婉轉地向婆婆訴說,此時,兒子成了妻子的代言人和轉達者。當婆婆(母親)的,要重視聽辯兒子的話語,善於從兒子口中,品出弦外之音,直接或間接地揣摩媳婦的心聲,思考做好婆媳工作的。思路。因爲,兒子結婚成家後,和妻兒生活在一道,最瞭解妻子的心思,許多從兒子口中說給母親聽的話,都有目的與指向,可能是他的想法,更可能是他妻子的想法,還可能是小夫妻共同的想法。所以,當婆婆聽到兒子說的話,必須及時與兒子溝通,摸清媳婦的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做好有利於和諧婆媳關係的工作。

母親要替兒子減壓鬆綁 篇二

讓兒子有處理問題的迴旋餘地。兒子爲人之夫,處在父母與妻兒之間,是兩者的媒介,從社會上家庭生活實踐來看,這個角色不好當,某種程度上不亞於婆婆這個角色。因爲婆婆作爲長輩比較居上,她處理問題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對媳婦的關係上,而兒子則處在夾心層中間,要面臨處理來自長輩與妻兒兩方面的關係。如果父母不明白這[]一點,不體諒兒子的處境,不理解兒子的苦衷,不給兒子減壓,一概認爲兒子沒良心,不聽話,不孝順,娶了媳婦忘了娘,那麼,兒子的日子就更加不好過了。應該懂得,對大多數兒子來說,親情是永恆的,他們的心永遠向着父母的,之所以婚後行爲有所變化,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再則,如果不給兒子減壓,兒子在妻子面前勢必增壓,要受到妻子更多的責備與催促,夫妻矛盾越發激烈。回過頭來,父母所見到兒子的境況就更加尷尬、窘迫、難堪,相信多數父母是不願意看到兒子這種境遇的。看在兒子份上,爲了兒子在妻子面前有話語權,有所作爲,有個較爲寬鬆的夫妻生活空間,父母也應該給兒子減壓,不應該死抱着自己的利益、觀點、想法不放。

母親要替兒子融洽夫妻關係着想 篇三

使兒子具備避免夫妻感情危機的條件。兒子結婚,就是成家,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在生活主體方面勢必要從父母這個大家庭中分離出來,對父母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小,相反,小夫妻彼此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大,各方面有他們自己的美好打算,要兒子仍然跟婚前一樣,全心全意地圍着父母的意志轉悠是不可能的。因此,身爲父母,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父母只能與他們相伴一段時間,而小夫妻是要相伴到老、生活到終身的。父母都希望小輩幸福,兒子媳婦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所以,如果你是開明的父母,不要過多在乎他們小夫妻對父母親如何如何,更應在乎兒子與妻子的關係如何,感情好不好,相處是否融洽,家庭打理如何,事業發展怎樣?如果他們一切都很好,沒問題,那就行了,你就一千個放心吧。對他們不必多加干預。反之,就要做他們的工作,勸和不勸散。假如還把爲人之夫的兒子當作小孩一樣訓教,要他只聽父母話,不聽妻子話,那就是父母不對了。

婆婆去世悼詞 篇四

婆婆李段氏,生於1915年11月24日,終於20xx年農曆7月15日21時45分,享年91歲。

婆婆一生,忠誠老實,光明磊落。心底無私,與人爲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她是我們最好最好的婆婆。我們爲失去一位善良而偉大的婆婆傷心、難過……

婆婆生於中華民國的貧窮年代,經歷了舊中國國民黨戰亂時期,在舊社會貧窮落後年代裏,婆婆吃不飽,穿不暖,經受着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艱難困苦的生活。但是,婆婆從無怨言,一生默默無聞的勞作,心甘情願侍奉一家老小。婆婆待人態度和藹。性情溫柔。她從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罵過大解。她一生逆來順受,忍辱負重……她一生做事總是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爲了撫育5個兒子,婆婆受盡了千辛萬苦。付出了她畢生的心血。在艱苦的情況下,不用說5個兒子的。穿衣、吃飯的重擔,就每人一年兩雙布鞋(10雙)的重任,讓我們的婆婆熬壞了眼睛,使彎了手腕,至今婆婆的右手拇指變了形,手指骨翹的很高,當時一定是非常疼痛的,但是我們弟兄5個卻沒有聽婆婆喊過一聲疼,叫過一聲苦;婆婆一生不會惡言傷人,也從不說三道四。一生從不會挑撥是非,永遠是熄事寧人。婆婆是父親的好妻子,是我們的好婆婆,她是9個孫子、孫女的好奶奶,她是兒媳婦們的好婆婆。

婆婆從19歲嫁到李家,70多年生活的里程中,常年勞作,從不歇息,直到生命最後幾天,她還在清掃院內院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她時刻想着我們這些幾十歲的孩子們和我們的孩子們,當我們回來看望老人時,在她神志並不清醒的情況下,她指着兒媳婦們說:“今天人多,我睡在地下,你們睡在炕上,這是老正派”。可見,我們的婆婆在生命的最後仍然想的是別人,而她從沒有考慮過自己是一個91歲高齡的老人。婆婆的一行一動,一言一語給我們流下了做人的精神財富和做人的基本準則。給我們流下了無盡地、美好地回憶。婆婆一生沒有作出大轟大嗡事業,但是在李家這個大家族裏是一個不可多得功臣……

婆婆,如今,您的孩子們都過上了幸福和富裕的生活,您卻離我們而去了,再見了婆婆,安息吧!您老人家放心吧,您的孩子們永遠記着您,想着您。祝福您永遠安康。

婆婆,一路走好,祝二位老人百年好合。

爲了改善婆媳關係,婆婆要盡道德義務 篇五

做好自己願做的事情。上海電視臺有一期《有話大聲說》節目,就婆婆要不要向兒子索要“帶孫費”一事展開辯論,劉姓佳賓律師說道:“帶不帶孫子,不是法律義務,而是道德義務,因爲法律並未規定婆婆一定要帶孩子,不帶就違法”。此話千真萬確,也符合國人傳統。因此,婆婆可以帶孫子,也可以不帶孫子,帶與不帶由婆婆自己決定。一般來說,從親情角度看,孫子是婆婆的後代,應該帶,就是爲兒子家做點事情,也是應該的。體諒與顧及到年輕人的實際情況,自覺自願地爲兒子家服務,也不失爲婆婆的明智之舉,筆者主張婆婆們最好這樣做,以體現婆婆的更大價值。人是感性動物,人心都是肉長的,相信兒子媳婦見到母親(婆婆)精心爲自己服務,心靈一定會受到觸動,心存感激,並萌生報恩之心,進而達到更加親近、團結、和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