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孫子兵法全文和譯文【多篇】

孫子兵法全文和譯文【多篇】

作者簡介:孫武 篇一

中國古代軍事學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吳國將軍,後人稱之爲『兵聖』。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一說惠民)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因齊國內亂,孫武出走吳國。經吳國重臣伍員推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爲將。吳、楚爭奪霸權,長期戰於江淮。孫武與伍員等輔助闔閭制定襲楚方略,使楚疲於奔命,國力耗損。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以一隅之地而稱霸,孫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比較系統地涉及戰爭全局問題,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總結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不但在我國兵學思想上,佔有極高的地位,也是全世界戰術黯黯戰略思考的寶典。

在史學上,對於孫子及《孫子兵法》有很多爭論。據《史記》載,孫子是齊國人,但《吳越春秋》記載,孫子是吳國人,不過兩書都指出孫子是春秋末期的兵學家,吳王盧三年至十年之間在吳國爲將,爲吳國策劃伐楚大計。第二種說法,認爲孫子即是孫臏,這種說法是因爲《史記》中除了敘述孫子事蹟外,還附帶說了孫臏的事蹟,所以有人懷疑孫子十三篇是孫臏所著。有人認爲孫子可能是伍員,或其它人,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這部兵法,對中國曆代,或對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附:孫子練兵(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爲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受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爲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虛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虛實 篇二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爲也。敵雖衆,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虛實第六】

1、孫子說,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爲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置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

2、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進軍千里而不疲憊,是因爲走在敵軍無人抵抗或無力抵抗的地區,如入無人之境。我進攻就一定會獲勝,是因爲攻擊的是敵人疏於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穩固,是因爲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做到使敵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於防守的,使敵人不知道從哪進攻,不知怎樣進攻。深奧啊,精妙啊,竟然見不到一點形跡;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點消息。所以能成爲敵人命運的主宰。

3、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是因爲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原因是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4、所以,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與一點,而敵人分散爲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衆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裏,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兵力不足,防備後面,則前面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爲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

5、所以,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幾裏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6、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瞭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佈置的強弱多寡。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一點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的虛實,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根據敵情采取制勝的策略,即使擺在衆人面前,衆人也理解不了。人們都知道我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制勝的。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

7、兵的性態就象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採取制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常勝;四季相繼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萬物皆處於流變狀態。

地 篇三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爲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爲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爲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衆者,爲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爲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爲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衆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爲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爲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爲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爲勝敗。故爲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九地第十一】

1、孫子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在敵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叫做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多國相毗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衆多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於通行的地區,叫做圮地。行軍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擊我方衆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2、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聯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佈陣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敵人兵員衆多且又陣勢嚴整向我發起進攻,那該用什麼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最關心愛護的,這樣就聽從我們的擺佈了。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3、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地區掠取糧草,部隊給養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使其過於疲勞,保持土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意圖。將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寧死不退。士卒既能寧死不退,那麼他們怎麼會不殊死作戰呢!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懼,一旦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牢固。深入敵境軍隊就不會離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殊死奮戰。因此,不須整飭就能注意戒備,不用強求就能完成任務,無須約束就能親密團結,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逃避。我軍士卒沒有多餘的錢財,並不是不愛錢財;士卒置生死於度外,也不是不想長壽。當作戰命令頒佈之時,坐着的士卒淚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淚流滿面,但把士卒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都會象專諸、曹劌一樣的勇敢。4、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象“率然”一樣吧?回答是:可以。那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他們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想用縛住馬繮、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隊能夠齊心協力奮勇作戰如同一人,關鍵在於部隊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這是因爲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5、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着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矇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相;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迴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將帥向軍隊賦予作戰任務,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象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羣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裏去。集結全軍,把他們置於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要點。九種地形的應變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作爲將帥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6、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進行作戰的稱爲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後面;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7、不瞭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無法得到地利。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瞭解,都不能成爲稱王爭霸的軍隊。凡是王霸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着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着在各諸侯國裏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佈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佈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將士卒置於危地,才能轉危爲安;使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一部,千里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8、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不充許敵國使者往來;要在廟堂裏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因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象處女那樣顯得沉靜柔弱,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象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孫子兵法》概述 篇四

中國古代兵書,列爲《武經七書》之首。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隋書·經籍志》載爲“吳將孫武撰”。它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全書共13篇,5900餘字。該書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書》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均有“十三篇”《孫子兵法》的明確記載。《漢書·藝文志》作“《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隋書·經籍志》著錄則有2卷、1卷的不同卷本。《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孫子兵法》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則有多種注本的著錄,但不論卷數多少均爲13篇。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爲迄今最早的傳世本,惜爲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3卷足本,宋刊《武經七書》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來各家注本50餘種。現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譯本流傳。

《孫子兵法》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的產物,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思想。它繼承、發展前人的戰爭經驗和進行兼併戰爭的軍事理論,揭示了戰爭的若干客觀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爲“兵經”,在世界軍事史上也佔有突出的地位。它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戰爭看作關係軍民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認真研究。書中還着重論述了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提出要對戰爭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精: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它又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認爲從這七個方面(即七計)對敵對雙方的優劣條件進行估計和比較,就能在戰前判斷誰勝誰負。它把“道”放在“五事”、“七計”的首位,“道”,指政治。把政治作爲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這是《孫子兵法》的重要貢獻。《孫子兵法》重視和強調將帥的地位和作用,認爲將是“國之輔也”。把具備“智、信、仁、勇、嚴”5個條件的將,看作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五事”之一,把“將孰有能”列入“七計”之中。它的治軍思想,在於文武兼施、刑賞並重。認爲“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書中“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名言是科學的論斷,揭示了正確指導戰爭的規律,至今仍是真理。《孫子兵法》中關於作戰方針、作戰形式、作戰指導原則等的論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思想爲基礎的。

由於階級和歷史的侷限,《孫子兵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消極成分和糟粕。它過分誇大將帥的作用,甚至提倡愚兵政策,把士卒看成羣羊,要“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這些是唯心史觀的表現。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爲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爲“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爲《孫子兵法》作了系統的註解,爲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

《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保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爲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爲《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爲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爲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爲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經清代孫星衍校定考辯後,成了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敷實用的讀本。

注:《武經七書》

宋代官方校刊頒行的中國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內收《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7部古代優秀軍事著作,對宋以後軍事學和戰爭實踐有較大影響。問世之後,注家蜂起,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代施子美《武經七書講義》,明代劉寅《武經七書直解》、黃獻臣《武經開宗》,清代朱墉《武經七書匯解》、夏振翼《增補武經三子體注》、魯經《武經大全標題會解》、陳玖學《七子兵略評註》等。

謀攻 篇五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

①:[車賁]。

②:“溫”字“氵”旁換“車”旁。

譯文:【謀攻第三】

1、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纔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爲,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爲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3、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爲強大敵人的俘虜。

4、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5、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6、所以說:瞭解敵方也瞭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對方但瞭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瞭解對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