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節日小報【精品多篇】

春節節日小報【精品多篇】

春節節日小報 篇一

每年的最後一天是中國人最開心的日子那就是處夕,因爲過了除夕就是年。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開始準備年貨。來迎接新得一年,在這一年人們都會穿新衣,買年貨、包餃子、包紅包、買鞭炮、串親戚送祝福。而春節的由來。在民間有很多傳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些故事。

爲了讓大家知道在民間人們眼中的夕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年獸是一種傳說生物。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

在古代有一隻無比兇殘的怪獸名叫“夕”在每年的最後一天出來胡作非爲,因爲大雪覆蓋沒有食物,就到人們所住的村莊破壞,吃人。長久以來人們就開始害怕“夕”有一年村裏來了一位少年名叫“年”。看到大家如此緊張,就上前一問。明白了是有此事,“年”看到村民百受“夕”的迫害感到十分傷心。決定幫助村民們永不受“夕”的迫害。他想了一個辦法讓村民們把家裏的紅布拿出來貼在房周圍,把家中的竹子拿出來給我,然後會家與家人熱鬧的吃飯吧!人們將信將疑不過只有這了。“年”把“夕”引來。“夕”看到家家戶戶都貼着紅布與熱鬧的歡笑聲不敢進入。就走到村中央“年”見到“夕”立馬把竹筒扔進火裏。發出霹靂扒拉的聲音。“夕”害怕的逃走了。“年”也悄悄的走了。

大家出來發現“年”與“夕”都不見了。以爲“年”是神仙。

以後每年人們就學“年”的方法。後來就演變成了成了除夕與新年這倆大節日。

五年級春節節日小報 篇二

熱鬧的春節

新年到了,每個人都穿上嶄新漂亮的衣服。家家戶戶打掃的乾乾淨淨,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門上貼着鮮豔的金字春聯,掛上一串串紅燈籠。小孩子歡天喜地放花炮,真熱鬧呀!

過新年我最高興做的事就是貼“春聯”呢!今年的春聯是我和爸爸負責的,媽媽拿出了幾幅對聯,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橫批:家和萬事興 一年四季行好運八方財寶進家門只剩下幾個“福”字了。媽媽說:“慧慧,你把這幾個“福”字貼在客廳的幾個門上吧!”我爽快的答應了。可是當我看見上面的福字是倒着的時候,我連忙問媽媽:“媽媽你是不是買錯了!”媽媽把春聯拿起來一看說: “慧慧,你來說說倒福是什麼意思。”我說:“倒福。”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福”到了。媽媽說:“春聯都是吉祥話,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工作順利心想事成。”

十二點鐘聲敲響了,瞧,外面成了煙花的世界。我跑出去一看,外面簡直是火樹銀花,格外絢麗。有的像“仙女撒花”,有的像“大紅花”,有的像 “滿天繁星”,有的像“龍飛鳳舞”……多麼像一個“空中花園”我迫不及待的拿出煙花也放了起來真是太美了!

大年七年級的早晨,人們都起得很早,我也起得很早。便去給爸爸媽媽拜年,要知道拜年可是有壓歲錢的哦!我迫不及待的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給爸爸媽媽拜年:“祝爸爸媽媽新年快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但是爸爸媽媽沒有一個人理我,我失望極了,難道我的壓歲錢泡湯了嗎,我拿起外套正準備穿時,看見兜裏有點鼓一摸,原來有兩張紅包,我高興地向一隻小鳥似的在屋子裏飛來飛去,原來爸爸媽媽早有準備。

春節真熱鬧啊!我愛我們的傳統春節。

看春晚

年三十的春晚,是我們家不可缺少的年夜精神大餐。龍年春晚恰逢春晚三十週年。我盼了很長時間了,在開始前幾十分鐘裏,我盼得一步不離電視機,我嘴裏嘀咕着,龍年春晚的節目會好看嗎?

爸爸說:“肯定沒有什麼意思,本山爺爺因病退出了春晚,也沒有聽說有什麼新人和新的節目形式。”

晚上八點,主持人宣佈晚會開始了。小鄧子提着燈籠,慢步吟誦着三十秒鐘的開場白,以這種獨特的形式,拉開了龍年春晚序幕。馬上進入了載歌載舞的'開場節目。這些節目類型雖然不算新,但我還是挺喜歡看的,節奏快,陣容龐大,又能一下子看到很多新老歌星,真是爽!只有在年三十的晚上,才能把這麼多大腕聚齊!

正當大人對歌舞表演感到乏味的時候,黃宏、邵峯、沙溢入場了。我立即拍着手大叫起來:“黃宏,我爲你們加油,耶!”小品《荊柯刺秦》,黃宏穿上了龍袍,當上了皇帝,全家爆笑無比,這個節目得到了全家的一致好評。特別是爺爺奶奶看春晚時,除了小品,可就沒有別的偏好。劉謙叔叔春晚上的魔術不能不提,劉謙叔叔表演的“杯子變小球”、“隔空喝咖啡”,頓時我的情緒上來了,我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屏着呼吸,看着他眼花繚亂的快手,一會變這,一會變那,絲毫沒有發現一點破綻,真神了!媽媽說:“霖霖,你別傻了,魔術都是假的成功的奧祕在於高科技道具和障眼法上。”在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科學道理。

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直播現場一片沸騰,熱鬧極了。我們全家也在歡樂的氣氛中,品嚐着糕點、水果,大夥邊吃邊看今年的節目。爺爺說:“春晚挺喜慶的,歌舞、小品、魔術、相聲曲藝的節目和形式都很不錯。

爺爺的話有道理,我還是很喜歡今年的春晚,至今還回味着春晚精神大餐的“年味”!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三

春節趣事英語作文100字一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 wear a new sweater and shoes. some one always take the presents and smile at every one. they wear red clothes.

you can play the firework but don’t play in the room. we can eat many chinese food ,zong-zi,jiao-zi…. today may be a good day,because many marry—cars running in the street.

older people always say today we must eat many good luck food.

今天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天。我穿着一件新毛衣和鞋子。有些人總是帶着禮物對每個人微笑。他們穿着紅色的衣服。

你可以玩煙花,但別在屋子裏玩。我們可以吃很多食物,糉子,餃子的…今天可能是一個好日子,因爲許多婚車在街上跑。

老人常說今天我們要吃很多帶有好運氣的東西。

春節趣事英語作文100字二

The Spring Festival is my most favorite festival, because it’s time for family gathering.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new start of a year. It brings me hope and courage. On Spring Festival, my parents usually take me back to my hometown. My hometown is a small town. Many of my relatives move to the larger cities, but we usually go home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s. During the gathering, we share our lives with others and care about each other. Of course, big meals are necessary. Families prepare for the big meals together. They all cook their specialty dishes. Therefore, our meals are always delicious. We often stay at home for three days and then we leave with others’ wishes. 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 like family gathering.

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爲它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春節也是一年中新的開始,它帶給我希望和勇氣。在春節這一天,我父母經常帶我回老家。我的`老家是一個小鎮。我很多親戚都搬到大城市去了,但是春節的時候我們經常回老家。團聚之時,我們相互分享各自的生活,互相關心。當然,大餐是少不了的。全家人一起準備豐盛的晚餐。他們都煮自己擅長的菜。所以,我們的晚餐總是很美味。我們通常在家一起待上三天,然後帶着各自的祝福離開。我喜歡春節,因爲我喜歡家人團聚。

春節節日小報參考內容 篇四

春節來歷

春節在我國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古時叫“元旦”。“元”就是開始的意思,“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關於它的來歷和傳說有很多……

春節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義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過春節的一個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親人團聚,親朋來往,於是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置酒備席。春節節日的質量概念就是團圓。人們的相互祝福是團圓,人們的內心高興是團圓。大年除夕哪戶人家的哪位成員屆時未歸,一家人都覺得十分惆悵,同時也爲遠遊未歸者祝福祈禱。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企盼親人在春節歸來,是家家戶戶的春節情感。但是隨着現代化步伐的加速,春節文化的這種傳統感覺變得漸漸模糊起來,“團圓”也漸漸改變了形式。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

春節由來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過年”等。19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爲“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爲“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春節俗稱“過年”。

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我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我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我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的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我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我祝賀,稱爲“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我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爲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春節,其樂融融。

倒貼“福”字的來歷有三種有趣的傳說:

1、朱元璋、馬皇后說。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南京後,命心腹悄悄在曾經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家門上貼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將門上沒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賊殺掉。好心的馬皇后得知這一情況後,爲消除這場災禍,遂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連夜在各自門上貼一個“福”字。於是,各家各戶都遵懿旨照辦。其中有一廖姓人家因爲不識字,把“福”字給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命令御林軍把沒有貼“福”字的人家滿門抄斬。不料沒過多久,御林軍頭目卻前來回稟說,全城家家都貼有“福”字。朱元璋一聽,不由勃然大怒。御林軍頭目接着又說,有一家人把“福”字倒着貼在了門上。朱元璋聽了更加生氣,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掉。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元璋聽完後立刻轉怒爲喜,便消除了殺人的念頭,一場大禍得以避免。從此以後,有些人便將“福”字倒貼起來。

2、慈禧太后說。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後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指教。”太后說:“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連英帶着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沒曾想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碰巧據看到了那個貼倒了的“福”字。她剛要發怒,大總管李蓮英腦子一轉,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貼的。這‘福’字倒貼,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後,果然轉怒爲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

春節節日小報資料 篇五

春節節日小報資料

春節節日小報1

春節節日小報2

春節節日小報3

春節節日小報4

春節的別稱介紹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春節。

傳統名稱爲春節、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春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春節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春節的活動達於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衆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春節節日作文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爲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裏面有着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說:“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老伯伯笑着說:“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裏,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於是,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作響,屋內幾根紅蠟燭?狗⒆龐喙?……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年的習俗除了上面所說的外,還有很多,比如:貼窗花,貼年畫,吃餃子,壓歲錢等。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過年夜飯,就拿着鞭炮就朝門外奔去。伴隨着我們的歡呼聲,一個個煙花飛到了空中,點亮了美麗的天空。還有一個傳統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了,那就是春節,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着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着每一天。

“過春節,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着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來到。

春節節日小報參考內容 篇六

我最喜歡節日便是春節了。爲什麼呢?因爲我最喜歡放煙花了!

你知道嗎?很久以前爆竹是用來驅趕“年”獸的。傳說“年”獸最害怕紅顏色,因此,每當到了“年”獸來搗亂時,家家戶戶都會穿紅色的衣服、提着紅燈籠、放着煙花爆竹來驅趕“年”獸。當然,現在的人可不會這麼認爲。

xxxx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吃過豐盛的年夜飯後,便在樓下放起了煙花。首先點燃了一個大大的煙花,其中一個“轟”地一聲衝上天去,在天上綻開了笑臉,然後向下墜去,把大地照得五彩斑斕。

放好大大的煙花,我們放起了小煙花。人送綽號“女漢子”的我自告奮勇,挑戰了一個高難度的,一個像火炬一樣的煙花——“連珠炮”。我把它捧在手中,一個個煙花像炮彈似的連續向空中射去。此時,我已十分害怕,無暇去顧及那些美麗的煙花了,雙手雙腳不停地顫抖,直到煙花放完才慢慢地平靜下來。見我也放了,大家也各自放起了煙花,我的哥哥還在空中畫了一匹馬呢,這可真有意思!我們個個都玩得很興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我看見爆竹聲帶着舊的一年走了,它帶來的是人們的祝福,是新年,是春節!

春節短信

紅燈籠,多可愛,紅紅火火帶給您,紅福字,來倒了,平安快樂送給您,紅瑪瑙,顯高貴,今年您是大紅人,祝您紅紅火火過羊年!

又是一年春節到,燃放爆竹和花炮,辭去舊歲好運到,穿上新衣戴新帽,見面互道新年好,拜年莫忘送紅包,吃了年糕步步高,圓圓的餃子賽元寶。春節吉祥!

春節將至,我獨家買斷祝福,讓快樂頻繁爲你播出,幸福不間斷滾動播放,好運輪番爲你重播,健康保持一直在播,播不完春節祝福,謹祝你錦上添花。

春節歡天喜地,大魚大肉厭倦,節後注意身體,調節是個關鍵;工作莫要太累,身體最爲寶貴,沒事多喝開水,好好養養腸胃。祝你節後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鐘聲觸動了心靈,煙花爛漫了心情,春晚活躍着喜慶,短信傳遞着祥和。大紅燈籠掛千戶,春節氣息在洋溢,一串鞭炮若響起,是我的祝願在送你。春節快樂!

或許給你拜年的人已經排成了長隊,或許送你祝福的人已經濟濟一堂,趁着大年七年級,趕緊送上最早最真摯的祝福,願你萬事如意!

春節不送禮,短信表情意,祝福加問候,健康陪伴你,融入紅酒品香醇,綻放煙花行好運,愛情甜蜜家庭美,事業輝煌家業興。春節快樂,幸福一生。

春節節日的小報 篇七

春節的徵文:

放了寒假,春節便隨即而來。街邊的枯樹上掛滿了霓虹燈,夜晚,它們就像是一株株五彩繽紛的滿天星一般,路牌上,赤紅色的中國結綵燈紅豔豔的閃爍着,如同一團火焰。處處都透着中國的韻味,處處都散發着濃濃的年味。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與活動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在這一天,人們不光要掛燈籠,貼春聯,長輩還要給晚輩發壓歲錢,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等等。

在這一天,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都聚在一起吃着豐盛的年夜飯,桌子上一盤盤晶瑩圓潤的餃子宛如一個個銀子一般,象徵着來年富貴滿堂。

小時候,總盼望着過年,因爲過年可以吃上許多平時吃不到的東西,而且,在一大桌年夜飯中,每道菜只吃一點便飽了。吃過飯後,父親便會拿着許多煙花炮竹去院子裏,那時,我會歡歡喜喜的穿着母親爲我買的新衣服去窗前駐足觀望,當看到一些特別漂亮,花色特別鮮豔的煙花時,我便會高興的尖叫雀躍,彷彿撿到了珍貴的寶藏。

如果是聽到了特別響的炮竹時,我會驚呼一聲,嚇得捂住耳朵,一般遇到這樣的炮竹時,我便會叫它震天雷。小時候懼怕這樣響的炮竹,但直到如今我仍然懼怕它,只因它那驚天的響聲,在每一個除夕夜,我不知會被它嚇到多少次,父親他們燃這種炮竹時,我總會躲得遠遠的。

每年過年的前幾天,家裏最忙的人就要數母親了。

過年前幾天,母親會把家裏裏外外都打掃一遍,什麼擦玻璃、洗衣服、洗牀單這些活兒都是母親一個人來做。等這些事都做完後,家裏在頃刻間變得煥然一新,窗明几淨,好像新家一樣。母親幹完活兒後,接着就是置辦年貨,雞鴨魚肉,豬羊牛頭,通通都一股腦兒的塞入了冰箱,每年這個時候,我家的冰箱便被塞的滿滿的,一點空餘的地方都不留。

現如今,我們都是去奶奶家過年,奶奶如今搬到了新村,交通也不像以前走山路那麼不方便了。

現在,我也不怎麼盼望過年了,因爲,每過一個年,我就長大一歲,長大一歲也就意味着要多承擔一份責任,我美好的青春年華也會隨着這些責任一點點的逝去,那時的我,就再也沒有任性撒嬌的機會了。

但即便如此,又怎樣呢?重要的是,每年過年,我都能和我最愛的家人相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頓年夜飯,這便足夠了,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珍貴的呢?

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但它卻充滿濃濃的親情和年的味道。

年前的民間習俗:

年二十五

做豆腐

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年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竈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竈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爲“趕亂歲”。亂歲是民衆爲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閒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年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年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爲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爲盛行。當地羣衆

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等活動。

年二十六

俗話說“年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爲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爲“年肉”。

年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年二十七洗浴爲“洗福祿”。

年二十八

宰雞趕大集

年謠雲:“年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爲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爲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爲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纔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年二十九

祭祖

上供請祖

年謠稱:“年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爲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是什麼?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年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

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