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袁隆平個人事蹟【多篇】

袁隆平個人事蹟【多篇】

袁隆平的簡短事蹟材料 篇一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看到老百姓因糧食不足而深爲飢餓所困時,他便悄悄埋下了消滅饑荒的夢想種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爲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1956年,袁隆平帶着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便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開了袁隆平追逐“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的序幕。

十年田壟勇突破,袁隆平院士的追夢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爲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5年後,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簡且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經過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正處於艱難的探索時期,國際形勢緊張、國內科研條件遠遠落後於西方、衝擊、百姓們生活困苦,但儘管形勢如此嚴峻,袁隆平卻堅守住了自己戰鬥的陣地,一步一步的推動着我國雜交水稻研究事業邁向世界。

夢想之路無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簽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而事實也證明袁老的辛苦研究並沒有白費,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爲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畝產1500公斤目標達成!袁老終身奮鬥的事業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

淡泊名利守初心,袁隆平院士的傑出貢獻讓我們肅然起敬,國家也給予了至高榮譽但他的生活依舊樸實無華。他曾言道“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矇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爲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呀。”作爲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着小朋友真摯的來信,他也給出最真摯的建議與指點。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業,卻騎着摩托車去試驗田,他喜歡呼吸田野的氣息,喜歡與稻田親近。他,平實而偉大!

袁隆平的事蹟簡介 篇二

是誰在田間辛勤工作?是誰忙於工作以實驗田爲家?是誰解救人民的飲食問題?種種疑問指向一位偉大的國士——袁隆平。

袁隆平爺爺爲國家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始終心繫國家和人民。他的雜交水稻科研成果爲中國乃至許多國家解決了糧食問題。巴基斯坦人民盛讚袁老是“終結飢餓的人”,而他在採訪裏說出了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一粒糧食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在研究雜交水稻時,袁隆平爺爺每年都到三亞南紅農場進行雜交水稻的育種和制種,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在1970年11月成功研製了雜交水稻。可惜的是他在91歲時因器官衰竭而死,我們要向袁隆平爺爺致敬。

“一生耕耘忙,萬畝稻花香”,袁隆平爺爺,您一生致力於研究雜交水稻,即使已碩果累累,卻從未停止鑽研的腳步。您是我們心中的英雄,我們將一生銘記您,袁隆平爺爺,您就是夜空中那顆最閃亮的星星!

袁隆平的事蹟材料 篇三

1936年,受時局影響,袁家移居漢口,在那裏居住了近兩年。1936年8月,袁隆平進入漢口扶輪國小讀書,成爲一名國小生。

漢口位於漢水、長江交匯之處,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說,水上交通極爲方便。港口貿易十分繁榮,販賣各種商品的攤販沿江一字排開。夏天,每天早晨鄉下的姑娘都會揹着竹簍,裝上滿滿一竹簍各色各樣的花來賣,輕盈的花瓣還帶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幾乎是那個時代所有女子學校的必修禮儀課。自幼在花紅柳綠的江南長大的袁母,更是對花卉有着天生的喜愛,良好的文化素養讓她對插花藝術具有更多的領悟。

“暈酣神斂,煙色迷離,花之愁也。欹枝困檻,如不勝風,花之夢也。嫣然流盼,光華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閒暇,袁母便會一邊吟誦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插花論,一邊將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個裝滿水的大玻璃瓶裏。“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齊齊的房間,配上母親流光溢彩的插花,整個小房間總是熠熠生輝,孩子們在花香中快樂地成長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裏插上一兩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給斗室帶來滿屋清香,幾個孩子圍着松柏枝寫作業。母親常給花瓶換水,有時見孩子們寫作業累了,就給他們講松柏樹的風格。這位賢達的母親,不只是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還希望他們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從未斷過,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裏,她依然保持着這個習慣。漢口碼頭上隨處可見的野花,對於袁母來說是不小的誘惑,所以每逢從碼頭回來,她總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陽的窗臺上。嬌嫩的花朵在敵機的狂轟濫炸、彈片紛飛裏,依然美麗地盛開。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已不僅僅是一種愛好。那滿室流淌的花香,更彰顯出母親從容樂觀的人生態度,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袁隆平性格的養成。

如果說袁母閒時弄花是怡情雅興,那麼有意給孩子進行國恥家難的教育,則是內心夙願最深沉痛徹的表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亂帶來的民不聊生的淒涼慘景。與之相比,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民的精神創傷更加難以估量。在那個國土淪喪、屍橫遍野的年月裏,國家、土地是人們心中最爲敏感和熱切關注的話題。爲了讓剛上國小一年級的袁隆平記住國恥家難,袁母總是有意給孩子們灌輸國家、民族尊嚴的概念。

孩子們放學後,袁母就會讓他們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給他們另外再加一堂課。“人是從泥土裏來的。女媧把黃土和成泥,然後捏成一個個男人和女人,捏完後,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氣,於是,那一個個黃土泥人便有了鮮活的生命。從那時起,人類便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無論外國人還是中國人,歸根到底,我們人類都是從黃土地來的。我們吃的糧食是黃土地裏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從黃土地上收穫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我們住的房子是用黃土燒成的磚蓋起來的;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說,土地是生命之源。”飯後庭院裏,當袁隆平問母親人類從哪裏來這個話題時,母親如此回答的。雖然沒有站在講臺上,可是聲音依然鏗鏘有力。

土地似乎是個被燒燙的詞彙。只要一沾染,就會點燃母親的激情,像當年在搖籃中給二毛讀尼采時候的激情!可能是觸景生情吧,看着窗外書包範文遠處日本戰機轟炸留下的殘垣斷壁,母親特意給袁隆平講述了民族英雄岳飛爲了捍衛國土,浴血疆場的故事。“國土是神聖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場,他們演繹了多少壯懷激烈的歷史篇章,都與國土緊緊相連。”“土地是萬物的母親。”

我們民族自遠古時代就對土地懷着虔誠的信仰,我們的祖先總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歷代皇帝在年末歲首都要淨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總要到先農壇,親自扶犁,演示耕作一畝三分地。土地始終是人類的血脈所繫,衣食父母,所以,我們要懷着最虔誠的敬意來叩拜土地。”面對眼前深重的國家災難,母親一改往日的溫婉,一下子變成了慷慨激昂的詩人。看着母親被熱情燒紅的臉頰,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動着一股莫名的熱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對於人有着如此偉大的意義。

6歲的袁隆平第一次感覺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現了扛着大包逃難的人羣,桃園鎮那被戰火燒焦的桃林,原來土地是這麼偉大聖潔的載體。

這是袁隆平母親對袁隆平第一次關於土地概念的啓蒙,這次經歷在袁隆平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袁隆平的貢獻 篇四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

在國際上,袁隆平貢獻也非常大。2018年5月,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

袁隆平的貢獻非常大,中國解決溫飽問題,離不開他的功勞。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爲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爲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袁隆平生前的事蹟介紹 篇五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作爲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着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啓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爲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啓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爲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爲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爲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爲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的事蹟材料 篇六

昨天下午我從網上得知袁隆平爺爺逝世的消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從未見過袁老先生,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袁爺爺,不會忘記他的貢獻他的精神。我們中華民族在這片土地繁衍至今,靠的就是一個又一個像袁爺爺這樣的明星指引護航。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五穀雜糧,在我們國家人們常吃的主食就是水稻了,也就是大米。袁隆平爺爺不分白天和黑夜,都在辛苦的研究雜交水稻的種植,不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穿着水鞋在溼漉漉的水稻田裏親自插秧,培育水稻。

袁隆平爺爺爲了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經過上千次上萬次的失敗,流了多少辛苦的汗水都沒有放棄,最後終於成功了,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啊!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爺爺培育的雜交水稻,增加了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貢獻啊!

當我們吃着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就會想起讓人類擺脫飢餓,讓天下人民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我們國家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所以如果想要紀念袁隆平爺爺,最好的方式,我想就是不要浪費,一粒糧食都不要浪費!

袁隆平爲世界做出的貢獻 篇七

袁隆平視科學爲生命的科學家爲了雜交水稻事業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到2006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同時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中國農業乃至整個世界生活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從一般雜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將我國水稻的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要實現試驗田畝產900公斤,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1987年袁隆平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200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獲世界糧食獎勵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糧食獎;2007年4月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爲“ 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感人的事蹟材料 篇八

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萬意味着什麼?每個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爲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讚歎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追求,堅守着自己的本色,不爲浮躁所動,不爲金錢所惑,不爲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繫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深深地愛着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裏沸騰的是農民的執着、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爲名人後,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說“學者和平民之間,隔着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爲一位聖賢”。作爲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聖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說“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爲世界農學泰斗,爲使人類少一份飢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後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儘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那顆奮進的心,永無休止的拼搏精神卻一如既往,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爲之景仰。